第四章 一统天下 1、李世民也有失手时
李渊于公元618年五月在长安称帝之后,立即引起了当时各地反王们的注意,虽然他们知道这一天迟早要到来,但真正开始面对这一天的时候,每一个人的反应均不相同。有些人应接不暇,分不出精力来,如李密;有些人视而不见,只求可以自保一隅,如宇文化及;而有些人则不能容忍,卧榻之侧的鼾声让他不能安眠,决意要平定了李渊才甘心,这便是先于李渊于公元617年在秦州称帝的西秦霸王薛举。
在李密、王世充、窦建德等人混战的时候,薛举并不是闲着观战,他通过不断兼并小股义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声威极重,坐拥三十万兵力。薛举盘踞在关中李渊的西边,他企图联合李渊北边的梁师都,对李渊形成夹击之势。但因李渊的积极连横而未能和梁师都达成协议,鉴于此,薛举决定独自进攻李渊。
薛举来势汹汹举兵到了唐的地盘泾州,李渊凝重地对李世民说:“现在新朝刚刚建立,一切根基还不稳,所以这一次薛举乘机来犯,一定不能给他任何机会。”
李世民也充满信心地说:“薛举虽然兵力强盛,但他为人残暴,不抚恤下属,肯真心为他而战的人并不多。这一次,我一定可以给他一个教训,为大唐赢得胜利!”
对于这个跟随自己多年的儿子,李渊非常有信心。以李世民当时的谋略智慧,绝对可以与薛举一战。因此他命令李世民带着十万大军到了泾州,和薛举形成了对峙的局面。为了确保这一次可以稳操胜券,李渊还让刘文静、殷开山等人都随军前去,帮助李世民出谋划策。
唐王朝建立之后,在李渊起兵、登基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一帮人都得到了重用,刘文静、裴寂、殷开山等人全部身居高位。他们在危急时刻是肝胆相照、患难与共的战友,在获得胜利后却做不到像从前一样坦诚,皆因利益的分配引出了各人的贪欲。在这个心魔面前,从前的朋友成了此刻的敌人,刘文静、裴寂等人严重不和。因看不惯李渊重用裴寂,而让自己身居其下,刘文静心里非常愤懑。对这种情形,李渊并非不了解,他希望可以通过迎敌建功,让刘文静获得一些内心的平衡。但刘文静并不领情,他对殷开山说:“当初我们随皇上四处征战的时候,他裴寂只是守在帐中听消息。现在朝堂之上却身居高位,让真正的功臣听命于他,真乃不知耻也!”
殷开山讪讪地笑了笑,作为武将,他对这帮谋臣之间的斗争并不熟悉,在裴寂和刘文静之间,他也分不清楚到底谁对谁错,因此秉持着谁也不得罪的原则憨厚地说:“如今天下还不稳,只要您多建功,我想皇上会赏识您的!”
刘文静愤愤地说:“我建的功劳还少吗?只是皇上被奸人蒙蔽,看不到而已。”
两个人一路走一路抱怨,来到泾州之后,便跟随部将到议事厅和主将李世民商议御敌策略。李世民说:“今天我已经去城门上观察了一圈儿,薛举的部队扎营很肃整,这说明他们的军纪还是很严谨的。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很强,我们不能轻视。”
殷开山说:“我们现在初到这里,将士们都希望可以尽快和薛举一战,以展示我大唐军威。”
李世民却摇摇头,说:“从实力上来说,薛举的兵力比我们要强。我曾经在陇西战败过他一次,这个人非常狡猾,所以我们不能强战,最好是智取。”
殷开山见自己的建议没有得到李世民的支持,便不再争辩。倒是年轻的将领李安远站出来说:“我觉得殷将军所言有道理,应该凭着锐气先跟薛举一战,也可以摸一下对方的底,看他这一次是不是真的全是精兵。”
此时刘文静说:“现在我们可不比以前,从前是为了活命,现在只要能保住富贵,并不需要一味死战,大家还是先冷静一下再说。”他的一席怪论让大家忽然都静了下来。李世民也听出刘文静话中有话,便谦恭地问:“您觉得应该怎么办呢?”
刘文静说:“我们领着十万大军到了这里,却要做缩头乌龟,这是万万没有道理的。将军不该挫自己的威风,反倒长了敌人的志气,让薛举以为自己军威强大,像是我大唐怕了他。要我说,就该速战速决,早日传回捷报,班师回朝。”
殷开山、李安远纷纷点头,表示支持刘文静。李世民不由得皱起了眉头,根据今天的观察,他觉得此刻士气正旺的并不是唐军,而是薛军,因此他本意是想避开薛举的锐气,等其疲惫的时候再战。但没想到,刘文静、殷开山等人都希望速战。
正在踌躇间,忽然有线报送来消息:薛举军中粮草并不多,顶多够十日之需。李世民高兴地说:“看来,薛举这次举兵前来,是想和我们速战,所以准备的粮草并不多。既然这样,那我们就坚守城池,让他粮草耗尽,等其疲惫不堪的时候再战,大家以为如何?”
主战的这几人看到线报传来的消息,李世民的话明显是正确的,所以只好听从李世民的决议。而唐军内部意见不统一,消息也很快传到了薛举的耳中,他和谋主郝瑷听到这个消息,不由得喜从中来。郝瑷说:“敌军不和,这是我们的大好机会。我们应该乘这个时候大举进军,乘其不备将唐军击溃。”
薛举对于郝瑷的建议表示赞同,便立即命人乘这个机会每天都去骂阵,不仅羞辱唐军是胆小鬼,而且还针对唐将每一个人。
李世民对这些伎俩早就耳熟能详,因此并不理会,只是紧闭城门。但因旅途劳顿,又忧心军务,他染上疟疾病倒了。他心想:正好趁这几天休养好身体,然后等薛举粮草用尽便开门迎战!
然而刘文静等人却等不及了,他因李渊待遇不公等原因所积累的怨气,又加上在议事厅所提的建议被李世民驳回,心中本来就愤愤不平,这几日被薛举每天骂阵,更让他焦躁不安。适逢李世民病倒,他便带着随从在营中巡视,来到营门,恰巧遇到了薛举派人骂阵。只听对方一阵嘲笑之后,说:“我看唐军个个都是缩头乌龟,那个刘文静更是没用!难怪不被重用呢!”这一句恰恰敲中了刘文静的心坎,不由得怒从心头起。一直跟随他的李安远更加气不过,对他说:“我们现在兵强将勇,凭什么受这种鸟气!”
刘文静听了这话,更加火上浇油,他自恃辈分比李世民要高,顾不得回营请命,将手中的宝剑一挥,命李安远、刘弘基等人集结军队,打开营门冲杀出去。不消片刻,便和薛举军队厮杀在一起。
卧病在床的李世民听到刘文静大开营门和薛举交战的消息,大吃一惊,对殷开山说:“仓促作战,我们已经处于不利的境地了!”
殷开山也被刘文静冲动的决定惊呆了,他说:“薛举的准备很充分,我们本来一直坚持不战的策略,现在忽然开战,不如赶快调集其他军队补救吧!”
李世民摇摇头,说:“如果现在补救,只能错上加错!你现在立即赶到前线,鸣金收兵,让刘文静等人马上退兵回营,将城门紧闭。不管薛举怎么骂阵,都不许迎战!快去!”
殷开山领命,带着人马急忙来到城外一看,刘文静所统领的那部分军队已经被薛举打得节节败退,眼看就要招架不住了。他忙一边命人鸣金收兵,一边冲到阵中喝令撤军。谁知殷开山刚出城门,便见两侧杀出敌军,回城的路已经被切断。又加上士兵仓促出城,并没有做好战斗的准备,不一会儿便被薛举擒获。
刘文静、李安远被绑到了薛举帐下,眼看又来了一个殷开山,也被五花大绑,不由得又愧又气。而这边李世民在营中听到这个消息,得力大将被擒,自己又染病在床,心中不由得叹道:看来大势不再,不可强撑,便命人集结部队,仓皇撤退回到了长安。
在李世民的战争记录史中,和薛举的这一次交战属于为数不多的失利之战。这一次的战败究其是不是李世民的错,在李渊的责问下,李世民还是主动承担了疏于防范、治军不严的罪名。因这一次教训,李世民认识到战争的谋略很重要,而如何使用好自己手中的武器则更重要。治军需要的不仅仅是斗志昂扬,团结一致,拥有一支团结并时刻保持警惕的军队,让每一道命令得到贯彻,才能保证战斗的最后胜利。此一役之败,也算是给年轻的李世民上了一课,让他在以后的战争中可以随时警醒,保持最强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