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靖康耻 四 泥马渡康王

赵构是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同父异母弟,大观元年(1107年)五月生,宣和三年(1121年)十二月进封康王。靖康之变时,赵构曾作为亲王出质金营,据说他曾因射箭连中,加上在金营镇定自若,金人怀疑他并非皇子,而是将家之子,于是遣还换质。后来得知赵构确实是皇子后,金人无比后悔,立即派军队去追赵构。而赵构因奔走疲劳,正在一座庙里熟睡。突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有神人提醒他说:“金人追赶将至,快逃走,已备马在门外。”赵构惊醒过来,看到月光下果然有一匹马,于是就乘骑这匹马渡过了大河。渡河后,发现马不能动了,变成了一匹泥马,原来就是庙中的泥马。这就是著名的“泥马渡康王”的故事。

“泥马渡康王”当然是子虚乌有、荒诞不经,不过是赵构当上了皇帝后,为了显示“君权神授”,与身边的谋臣编造出来的传说。自古以来,开国帝王都有着不同寻常的传奇,比如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据说他出生时身带异香,三日不散,因此小名叫“香孩儿”。

不管“泥马渡康王”的真实性如何,赵构确实是相当幸运的。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入侵,宋钦宗派弟弟赵构出使金营,负责割地求和事宜。赵构之前已经有一番在金营当人质的离奇经历,亲眼见识了金兵的凶狠和残暴,而代替他的人质肃王赵枢已经被掳北上,今生今世大概都无法回到中原。由此可以推断,赵构其实并不情愿接受这项使命,亲王去求和,与羊入虎口无异。但形势所迫,赵构还是出发了。他刚出京城,金兵便渡河南下。赵构反而因此逃过一劫。宋徽宗总共有三十一个儿子,皇位之所以幸运落在赵构身上,仅仅因为他是唯一逃过大难的皇子。否则,皇帝无论如何是轮不到他头上的。

赵构到达磁州(今河北磁县)时,为知州宗泽和当地百姓所留,后来知相州(今河南安阳)汪伯彦来邀,又前往相州。闰十一月,金兵围攻汴京开封(今南),宋钦宗派人持蜡书至相州拜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同时拜知中山府(今河北定县)陈遘为元帅,汪伯彦、宗泽为副元帅,要求赵构尽快召集河北兵马,入卫京师。但赵构得到了兵马大元帅的头衔后,只派少数军队南下,而他自己却率领大队兵马逃至大名府(今河北邯郸),随即又逃往东平府(今山东东平一带),继而再逃向济州(今山东巨野)。在逃亡途中,赵构和大臣们就在寒冷的旷野中烧火做饭,一起在茅舍下就食。在颠沛流离中,赵构深切体会到饥寒交迫的滋味,只是这并没有激发他的斗志,反而让他更加消沉,产生了畏金如虎的心理。

就在赵构只顾自己逃命的时候,开封失陷,徽、钦二帝被俘虏。之后,金人立张邦昌为楚帝,然后撤兵北归。金兵一退,开封军民和朝廷旧臣即不再拥戴张邦昌,同时各路“勤王”兵马纷至沓来,声讨张邦昌。张邦昌只得迎元祐皇后入宫垂帘听政,并迎奉康王赵构。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元祐皇后手书至济州,劝康王即帝位。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登基,是为宋高宗,由此建立了南宋政权。

尽管“泥马渡康王”的故事加强了宋高宗即位的正统性,但他这个皇帝当得并不轻松,内心深处对金人十分恐惧。当时金国的两大主将完颜宗翰(即粘罕)和完颜宗望(即斡离不)发生了意见分歧,完颜宗翰主张入主中原,完颜宗望主张见好就收,两人争执不下。宋朝老将宗泽时任东京留守、知开封府,几次力请宋高宗还都汴梁,利用金人内部意见不一的时机,大举渡河,图谋兴复。但宋高宗早被金人吓破胆,死也不肯回到汴梁。

宗泽一面沿黄河南岸修筑防御工事,增造作战器械;一面积极募集新军、加以训练。同时和河北的忠义民兵,特别是王彦的“八字军”、五马山寨义军等建立密切联系,使以前散在各地的一些农民起义军,如河北的杨进、李贵,河东的王善等都自动投奔到他的旗帜之下,听他节制。此外,他还积极整顿社会秩序,安抚士民。开封的形势迅速好转,守备大大加强。三路南侵的金军处处受到抗击,攻陷的州城不久又被南宋军民收复。宗泽的名字也使金人丧胆,私下称他为“宗爷爷”。宗泽拟出了全面反攻的计划奏报朝廷。而朝政全部为投降派把持,宰相黄潜善、汪伯彦还诬陷宗泽发狂,拒不允准。年已七十的宗泽忧愤成疾,背上发疽而死。死前一日,他长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并嘱咐部将们要继续抗金,至临终无一语言及家事,只是连呼三声“过河”,念念不忘未竟壮志,闻者无不黯然泪下。

注:“八字军”是活动在河北地区的抗金队伍,原先是王彦率领的一支官军,建炎元年(1127年)受河北招抚使张所派遣到河北去组织忠勇军民抗金。九月,他们一度收复了新乡县(今河南新乡),后遭金兵围攻,败退至共城县(今河北辉县)西的太行山区继续抗金。士兵们为了表示坚决抗金的决心,在脸部刺上了“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字,从而得名“八字军”。八字军的抗金斗争得到了两河人民的热烈响应,两河地区忠义社的首领傅选、孟德、刘泽、焦文通等领导的十九寨都听从王彦的号令,人数总计十余万,兵寨绵亘数百里,金鼓之声相闻,成为黄河以北一支最强大的抗金力量。本来王彦想大举北上,进攻太原(今山西),后未能实现,便率领八字军精锐渡河到开封与宗泽汇合。

建炎元年(1127)秋,完颜宗望病死,主战的完颜宗翰独掌金国大权,立即再一次大举南侵,目的是要趁宋高宗立足未稳,将其一举消灭,以防赵氏政权卷土重来。金军分兵攻宋,金兀术(完颜宗弼)率东路军主力攻东京开封,完颜宗翰率中路军攻西京洛阳,娄室率西路军攻长安,以牵制四川、陕西的宋军。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这个时候,跟随宋徽宗北上的大臣曹勋从金国逃回应天府,晋见了宋高宗。曹勋献上了宋徽宗亲笔书写半臂绢书,还有他本人写的《北狩见闻录》一书,该书记录了从随宋徽宗被俘入金营到北迁燕山前的亲身见闻,起自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初七,迄于同年六月。宋高宗看着这些血泪之书,不但没有激发出抗敌的勇气,反而生怕重蹈靖康之变的覆辙,不顾朝臣们的反对,坚持将朝廷从南京应天府迁到更为安全的扬州。

金军随即派精锐骑兵奔袭扬州,一举攻陷天长,金军前锋距离扬州城仅有数十里。宋高宗此时正在后宫寻欢作乐,软香满怀,好不快活,突然听到金军已经到达扬州附近,吓得惊慌失措,仓皇披甲乘骑出城,随从的只有御营都统制王渊、内侍省押班康履等五六骑,连宰相都未及告诉。宋高宗一路狂奔至瓜洲,乘小船渡江,日暮时分抵镇江。金军这次奔袭突如其来,使宋高宗受了很大的惊吓,也给他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他从此失去了生育能力。

南宋小朝廷的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等听说宋高宗南逃,也纷纷跟随逃跑。车驾起行,城中大乱,军民争相出城、渡江、拥挤、践踏、溺水,死者不可胜数。军民怨恨宰相黄潜善、汪伯彦等。司农卿黄锷到了江上,军士一听说他姓黄,就以为他是黄潜善,骂道:“误国误民,皆汝之罪。”黄锷还来不及辩白,头已被砍下。

之后,金军顺利进入扬州,大肆掳掠后,又纵火焚城,士民存者仅数千人而已。

宋高宗逃到镇江后,吏部尚书吕颐浩认为皇帝应该留在江北督军,鼓舞士气。御营司都统制王渊认为镇江太靠前线,不如退居杭州安全。宋高宗立即接受了王渊的意见,命张浚、吕颐浩、刘光世等沿江扼守,自己渡江逃到了有所谓“重江之阻”的杭州。幸好金兵没有继续进攻,宋高宗才松了一口气。此时朝野群情激奋,一致要求罢免黄潜善、汪伯彦的相位。宋高宗被迫改任朱胜非为宰相,又认为王渊献计有功,命他掌枢密院事。

王渊由一个小小的御营司都统制一跃而为掌管全国军事的高官,引来众多的不满,其中,意见最大的当属扈从保驾的御营司将领苗傅。刚好另一个伴驾勤王的威州刺史刘正彦也对王渊有意见。刘正彦曾招降流寇,但朝廷没有恩赏,王渊掌权后,还想夺走刘正彦的军队。牢骚和怨言在这些勤王将领中蔓延,而宋高宗身边的宦官康履骄恣用事,对勤王将领们呼来喝去,招来更大的不满。苗傅和刘正彦决定用武力诛杀王渊和康履,兵谏宋高宗。

刘正彦事先埋伏好军队,等王渊退朝回府时,在半路将其杀死。随后,刘正彦高喊王渊与宦官勾结造反,带着军队赶到行宫来杀宦官。苗傅当时负责守卫宫禁,立即打开宫门接应。两队人马一起杀进行宫,杀死康履,迫宋高宗退位,禅让给三岁的儿子赵旉,由哲宗孟皇后垂帘听政,改元明受,大权全部被苗傅和刘正彦掌握。这次兵变史称“明受之变”,又称“苗刘之变”。

宋高宗此时才二十二岁,自然不甘心退位当太上皇。他悄悄与宰相朱胜非密议,派人召集前线的张浚、吕颐浩、刘光世等人回师平叛。驻守平江府(今江苏苏州)的礼部侍郎、节制军马张浚与知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同签书枢密院事、江东安抚制置使吕颐浩决议起兵讨伐。大将张俊首先表态,他赶到前敌指挥部平江,与总指挥张浚会面,两人决定要匡扶社稷,并分头写书信,号召各地勤王平叛。吕颐浩、刘光世、韩世忠等人纷纷表态支持高宗。韩世忠还自告奋勇愿任前部。由于韩世忠的军队在先前的沐阳阻击战中消耗很大,手下无兵,张浚还特意让张俊借出两千兵交给韩世忠统率。

而苗傅和刘正彦也想争取韩世忠这员猛将,当时韩世忠的妻子梁红玉和儿子都住在杭州,本来是绝好的人质。宰相朱胜非生怕韩世忠投鼠忌器,便故意怂恿苗傅派梁红玉去劝说韩世忠归顺。苗傅没有任何政治头脑,竟然同意,结果放跑了梁红玉。等苗傅再派人去给韩世忠封官许愿时,韩世忠就毫无顾忌地对使者说:“老子只知有建炎,不知有明受。”径直向杭州进兵。

注:梁红玉的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侍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宋徽宗宣和二年,方腊啸聚山民起义,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连陷州郡,官军屡次征讨失败,梁红玉的祖父和父亲都因在平定方腊之乱中贻误战机,战败获罪被杀。梁家由此中落,梁红玉也沦落为京口营妓,即由各州县官府管理的官妓,但由于她精通翰墨,又生有神力,能挽强弓,每发必中,对平常少年子弟便多白眼相看,毫无娼家气息。方腊之乱,祸延六州五十二县,戕害百姓二百多万,朝廷以童贯统率大军镇压,方腊最后被一位小校所捉,这个小校就是韩世忠。童贯平定方腊后,班师回朝,行到京口,召营妓侑酒,梁红玉与诸妓入侍,在席上认识了韩世忠。韩世忠在众多将领大吹大擂的欢呼畅饮中,独自显得闷闷不乐,引起了梁红玉的注意。梁红玉那飒爽英姿,不落俗媚的神气也引起了韩世忠的注意,二人由此而生情,终成眷属。

苗傅和刘正彦闻讯后,惶然不知所措。这二人毫无政治头脑,在宰相朱胜非的建议下,竟然同意宋高宗复位。四月初一,宋高宗还行宫复辟,与隆祐太后御前殿垂帘听政,恢复建炎年号,赵旉被立为皇太子。

此时,韩世忠、张浚等军队打败了苗刘军苗翊、马柔吉部,苗傅和刘正彦见大势已去,半夜从涌金门逃出杭州。韩世忠、张浚、刘光世随即入城,拜见宋高宗于内殿。宋高宗复位,给参加平叛的诸功臣加官晋爵:吕颐浩任尚书右仆射(右相)、兼中书侍郎;刘光世为御营副使;韩世忠、张俊为御营左、右军都统制;张浚则破格提升,知枢密院事。此时,张浚才三十三岁,是宋朝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执政大臣。韩世忠也因为此次平乱立下首功,大得宋高宗的好感。所以,尽管后来张浚、韩世忠和岳飞一样,坚决主张抗战,严重违背宋高宗投降求和的意图,但宋高宗仍念着他们当年救驾的旧情,对这两人格外优容,而不是像对岳飞那样要除之而后快。当然,岳飞之死还有更深刻的背景,此处不再多加讨论。

苗傅和刘正彦出逃后,尚书省即下令各州县捕捉,接着又悬重赏缉拿,并命韩世忠为江浙制置使率军追讨。苗傅和刘正彦二人惶惶不可终日,经浙西逃入福建,到浦城时,刘正彦被韩世忠俘获。苗傅干脆脱下军服,隐姓埋名,藏匿在建阳(今福建),结果被当地土豪唐标发现,执送韩世忠。韩世忠将二人押解到宋高宗行在的建康(今江苏南京),磔杀于市。苗刘兵变前后历时两月。

在逃跑途中,宋高宗还时时不忘向金人乞和,他一再派出使者前往金营。由杭州北上到建康(即江宁,今南京市)时,派洪皓使金求和。宋高宗在国书中还卑躬屈膝地自称“康王”,说自己未得金国允许就登基称帝,实为大错,现在甘愿放弃帝位,向金国称臣,一副摇尾乞怜的丑态。结果金国不许,洪皓被扣留了十余年。宋高宗又派杜时亮使金,金国仍不理睬,并再次出兵南侵。

宋高宗听到金军南下的消息,急忙从建康跑到杭州。金兀术军突破了长江防线,宋将王羲叔、刘光世仓皇逃走。金军入建康,杜充投降。之后,金军继续南下攻克杭州、越州(今绍兴)、明州(今宁波)、定海。宋高宗则从杭州逃往越州、明州、定海。其时阴雨连日,道路泥泞,士卒暴露,不胜其苦。

不久,金兵逼近定海,宋高宗退无可退,只得采纳吕颐浩的建议入海避敌。此时,皇帝身边的大臣除了宰相执政外,只有御史中丞赵鼎、中书舍人李正民等六人而已。一干人乘船入海,漂泊到温州避难。金军乘船追袭,遇到大风雨,被和州防御使张公裕率领的大船冲散。

前有恶浪,后有追兵,衣食物资也无法及时得到供给,宋高宗一行人时时处在饥寒交迫中。后来,宋高宗实在饿得不行了,命令停船靠岸,亲自步行到一座寺庙乞讨食物。僧人见皇帝驾临,大吃一惊,因为来不及准备,临时以五个炊饼进献,宋高宗一口气就吃掉了三个半,窘迫之状由此可见。

与宋高宗的逃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宋广大军民奋起抵抗,使金兵屡遭挫败。宋将韩世忠率水师八千,乘船从海口(在今上海)进趋镇江,截击金军,将其逼入建康东北七十里处的黄天荡。韩世忠夫人梁红玉亲自擂鼓助战。宋军以八千人的兵力包围十万金兵。双方相持四十八天,金兵屡次突围均告失败。两军相持于黄天荡,宋兵用铁绠贯大钩,把金兵小船逐只钩沉。后来由于汉奸指点,金兀术利用老鹳河故道凿渠三十里,由渠出江,反处上流,用火箭焚毁宋军海舰,才得渡江逃去。金军被堵截四十八天。这就是著名的镇江之战,又称黄天荡之战。

金兀术军刚逃出了韩世忠的包围,抵达建康,又遭遇岳飞部,金军大败而逃,岳飞由此收复建康。此后,金军再也不敢渡江。

此时,金太宗增派皇子、右副元帅完颜宗辅到陕西。金娄室率领的西路军已攻陷陕州,宋将李彦仙在城破突围后愤恨投河而死。完颜宗辅入陕后,准备会合金娄室及北上的金兀术军,深入陕川,然后从长江东下,侵略东南。宋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召集刘锡、刘锜、吴玠、孙渥、赵哲各部共三十万人,与金军大战于富平(今属陕西)。刘锜等率军力战,金兀术一度被宋军围困。后因宋将赵哲畏死先逃,导致宋军溃败。战后,张浚杀赵哲以正军纪。这就是著名的富平大战。

富平之战后,张浚退守兴州,命吴玠、吴璘兄弟退保大散关以东的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金将没立、乌鲁折合分两路进军,被吴氏兄弟击败。金兀术率十余万人从宝鸡渡渭水进犯,吴氏兄弟用强弓劲弩分番轮射,血战三日,大破金兵,俘虏金兵以万计。金兀术本人也身中两箭,不得不剃掉须髯,化妆逃回燕山。这就是著名的和尚原之战。和尚原之战是金军南侵以来遭遇的最大败仗。

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宋高宗在海上获悉金兵北撤,才从温州经明州回到越州,南宋朝廷由此获得了喘息之机。但越州地理位置偏僻,漕运很不方便,南宋朝廷的大批官员、军队集中此地,物资供应无法得到保证。而宋高宗对逃难时曾经停留过的杭州念念不忘,于是升杭州为临安府,迁都杭州。至此,南宋朝廷初步在东南站稳了脚跟,从风雨飘摇中逐渐走向稳定,宋高宗也开始逐步控制抗金的将领,想以投降和苟安来保住半壁江山。

秦桧就是在这个时候重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不过不同的是,昔日挺身而出的英雄已经投降了金人。秦桧妻王氏(前宰相王珪孙女,李清照表妹)色美而多智,与金将挞懒(完颜昌)私通,完全取得了金人的信任。金军到楚州(今江苏淮安)时,秦桧夫妇被挞懒遣归作间谍。秦桧诈称杀死防守士兵,夺驼逃回。经当时的宰相范宗尹的推荐,秦桧深受宋高宗的宠信,成了祸国殃民的大奸臣。

绍兴四年(1134年)以后,岳飞、韩世忠等率军先后击败了金和伪齐的两次南侵,但宋高宗并不想利用这绝好时机进行北伐,宋军的战果只是为他与金国议和提供了讨价还价的砝码。就在各地抗金斗争接连取得胜利的时候,宋高宗派出求和的使臣络绎不绝。绍兴七年(1137年)年底,宋使王伦从金国带来了议和条件,金国要求南宋称臣、交纳岁币,作为交换,金国答应废黜伪齐,归还宋徽宗帝后棺木和宋高宗生母韦氏,并归还河南地。

宋高宗和秦桧得此消息后,力主投降,但抗战派官员如赵鼎、张浚、韩世忠、岳飞、张焘、晏敦复、吴玠、胡铨等纷纷上疏,反对投降。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在奏疏中请斩秦桧、王伦以及附和秦桧的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孙近,疏中说:“愿斩三人头,竿之藁街,然后羁留敌使(指金使萧哲),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宁能处小朝廷以求活耶?”胡铨的奏疏轰动一时,广为流传,但是宋高宗却将胡铨罢官。朝廷内外群情激奋,抗议运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声势和规模,临安市民甚至在街上贴出醒目的榜文:“秦相公(秦桧)是细作(奸细)!”然而,宋高宗和已经执掌了朝政大权的秦桧不惜使用一切手段,一意投降。

绍兴八年(1138年)十二月,宋高宗以为宋徽宗守孝为借口,由秦桧等宰执大臣代他向金使行跪拜礼,接受了金国的国书。金国把“陕西、河南地”赐给宋朝,宋向金称臣,每年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金国归还已死在五国城的宋徽宗和皇后的棺木。

宋高宗以为和议之事已成,从此就可以安享太平,便大赦天下,给文武大臣加官晋爵。岳飞在接到升官诏书后,当即上书表示拒绝,提醒高宗不可相信金人,认为和议“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不幸的是,岳飞的话在不久后果然应验。

和议谈成后,金国挞懒(完颜昌)、完颜宗磐将河南、陕西地归还南宋,以换取宋朝廷向金称臣纳币,并将汴京行台移治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又移治祁州(今河北安国)。这一系列行动引起了金国内部的分裂。绍兴九年(1139年),完颜希尹复任左丞相,与完颜宗斡、金兀术(完颜宗弼)等弹劾完颜宗磐私通宋朝。刚好这时候发生了郎君吴矢谋反被处死一事,事涉完颜宗磐。金熙宗命完颜宗斡、完颜希尹等逮捕完颜宗磐和完颜宗隽等,并处死。随后,金兀术弛至燕京,囚禁了宗磐弟宗孟等。又以金熙宗之命,徙挞懒为燕京行台尚书左丞相,杜充为丞相。挞懒大怒,于是谋叛,但被擒杀。政变平定后,完颜宗斡升任太师,金兀术为都元帅,掌握了军政大权。

金国政变后,河北金人统治下的汉人纷纷南归。金元帅府不得不下令沿河置寨,防止汉民渡河南归,并下令凡是南归及渡人的船夫都要处死。但还是有不少汉人冒险南归。这其中,有个叫李世辅的人值得一提。李世辅,绥德(今陕西绥德)清涧人,父李永奇。金人占领延安后,为了笼络当地汉人,授予李永奇父子官职。但李氏心向宋朝,图谋归宋,不料事泄,李永奇被杀。李世辅逃脱后,向西投靠了西夏,被西夏国王李乾顺授为鄜延岐雍经略安抚使。李世辅借得西夏兵后,回师攻破延安,挖出了杀父仇人的心脏,报了杀父之仇。其后,他放弃已经到手的西夏高官厚禄,主动南下归宋,跟随他南归的多达二千人。

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在金兀术的提议下,金人终于撕毁刚刚签订才一年多的和议,再次南侵。五月底,金兀术攻破东京,宋新任东京副留守刘锜率八字军赴顺昌(今安徽阜阳)。刘锜刚到达,立即赶修防御工事,先挫败金葛王完颜褒及龙虎大王军。金兀术率主力来到后,大骂部下诸将无能,诸将辩解道:“今天的南军用兵,不比往昔。”刚好此时刘锜派人到金营下战书,金兀术大怒,说:“你们这座城,我用鞋尖就可踢倒它!”第二天,两军阵前交战。金军远道而来,十分疲惫,加上天气炎热,人马又饥又渴。而宋军以逸待劳,气势上已经占了优势。两军相持到中午,刘锜乘机出击,大败金军。刘锜早已经派人在颍河上流和城外草丛撒下了毒药,金军人马食用水草后中毒,无力再战。不久,天降大雨,金兀术被迫退兵,刘锜挥军追击,金军大败,狼狈逃窜。这就是著名的顺昌之战,又称顺昌大捷。

顺昌大捷的同时,韩世忠派王胜收复汝州,张浚派王德收复宿州、亳州。吴璘抗击了完颜杲的进攻,保卫了川陕。而岳飞军,则深入河南地区,并与梁兴领导的太行山义士和两河豪杰赵云、李进、董荣、牛显、张峪等领导的忠义民兵取得联系,夹击金军,收复了颖昌(今许昌)、郑州、洛阳。他以主力驻在颖昌,自率轻骑驻守郾城。

七月,金兀术率领韩常、龙虎大王、盖天大王等部精兵一万五千余骑到达郾城,与岳飞军决战。金兀术以重铠严装的“铁塔兵”列在正面,“拐子马”骑兵布列两侧。岳飞令将士各持刀斧,上砍敌人,下斩马足,岳家军以寡敌众,大败金军。这就是著名的郾城之战,又称郾城大捷。

金兀术在郾城战败后,又在七月中率兵十二万进逼临颖。岳飞督军迎战,杨再兴先与金军在小商河遭遇,力战牺牲。张宪率大军赶到,击退金军。金兀术又攻颖昌,岳飞早有防范,派王贵、岳云与金军大战,金兀术大败而逃。金军由此哀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金兀术退回开封后,见岳家军势不可挡,准备放弃开封北撤。岳飞自郾城进军朱仙镇,距开封只有四十五里。金军被岳家军打得闻风丧胆,已经打算放弃开封,渡过黄河北逃。

而就在这个极为关键的时候,宋高宗和秦桧连下十二道金牌(朱漆木牌上写金字,有紧急军机,由皇帝直接发出),催促岳飞立即班师。此时,其他各路军队也已接到撤军的命令,张俊、韩世忠、刘锜等部陆续班师。而数万岳家军由于收复失地很多,战线过长,兵力分散。对岳飞而言,后无支援,没有盟军,已成孤军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可能继续北上深入了。这样,在形势和君命的双重压迫下,岳飞违心地拒绝了两河百姓要他继续北伐的恳求,下令撤军。退兵之日,岳飞悲愤交加,慨叹道:“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当地人民纷纷上前拦住岳飞的马,说:“我们顶香盆,运粮草,迎接官兵,金人都知道,将军走后,我们还能活吗?”岳飞取出宋高宗的诏书给大家看,说:“我不得擅留!”百姓无不失声痛哭。岳飞也悲痛地流下了眼泪。

绍兴十一年(1141年)正月,金兀术统领近十万大军卷土重来,直攻淮西。宋高宗命驻守鄂州的岳飞率军增援淮西,但岳飞援军尚未赶到战场,杨存中与刘锜、王德等已在柘皋大败金兵。张俊准备独吞战功,便打发岳飞等回军,不料金兀术命孔彦舟突然回师攻陷亳州,并重创前来救援的宋杨存中和王德军。当岳飞率领的援军赶到时,金兵已安然渡淮北上。

岳飞两次赴援淮西,行动似乎都迟缓了一些,这对素来以用兵神速著称的岳飞而言,实在是极大的反常。据说第一次是当时岳飞正患感冒,第二次则是因为军队乏粮,似乎听起来都不是特别过硬的理由,因此有人猜测这是性格刚直的岳飞在发泄对宋高宗阻挠他继续北伐的不满情绪。不管岳飞的真实心意如何,这件事在后来成为了秦桧陷害他的有力口实。

淮西之战后,宋高宗将张俊、韩世忠和岳飞召到临安,任命张俊、韩世忠为枢密使,岳飞为副使,名为升官,实际是一举收回三大重将的兵权,三将所统率的军队从此直接听命于皇帝。

宋高宗和秦桧继续向金国求和,金兀术派人送密信给秦桧说:“你朝夕请和,岳飞却正想图河北,必杀岳飞,才可议和。”于是,一张针对岳飞的罗网悄悄张开了。秦桧先是指使御史中丞何铸、右谏议大夫万俟卨(mòqíxiè莫其谢)和殿中待御史罗汝楫三人出面,弹劾岳飞。岳飞因此被罢官出朝。秦桧一伙随后又伙同张俊,收买岳飞部将王贵部下的副都统制王俊,指使王俊诬告张宪、岳云谋反,说张宪曾经写信给岳飞劝进,将张宪、岳云逮捕下狱。秦桧又派杨沂中到庐山把岳飞诱骗到临安,以谋反罪名下狱。岳飞长叹道:“我方知已落秦桧奸贼手中,使我为国忠心,一旦都休!”其实,这固然是秦桧的阴谋,但更是宋高宗的阴谋。

宋高宗下令举办诏狱,由御史中丞何铸出任主审官。何铸之前虽然受命弹劾岳飞,但在审讯过程中却天良发现,转而力辨岳飞无辜。秦桧说:“此上(宋高宗)意也!”何铸说:“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秦桧大怒,改命万俟卨审讯。岳飞历来鄙视万俟卨为人,万俟卨正好挟私报复。岳飞等坐狱两月,秦桧、万俟卨仍找不到任何证据,但还是要以谋反罪处死。大理寺卿薛仁辅、寺丞李若樸、何彦猷皆言岳飞无罪,认为只能判岳飞两年徒刑。

一直明哲保身的韩世忠也忍无可忍,质问秦桧,问岳飞到底犯了何罪。秦桧回答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或许有)。”韩世忠悲愤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他见事情不可挽回,对南宋朝廷彻底绝望,从此隐居于西湖,每日以饮酒纵游为乐,不再问政事,十余年后死去。

绍兴十二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秦桧在家一边吃着柑子,一边想着岳飞的案子。妻子王氏说了句:“缚虎容易纵虎难。”由此终于促使秦桧下定了决心,“手书小纸付狱”。万俟卨受命后,最后一次提审岳飞。岳飞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在供书上写了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本来秦桧是判处岳飞斩首,张宪绞死,岳云流放。但宋高宗随即下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一并斩首。随后,岳飞被毒杀于大理寺狱,岳云、张宪同日被杀,岳飞军中一些将校被罢免,岳飞得力部将牛皋后来(1147年)也被秦桧派人毒死,这样,整个岳家军核心人物荡然无存,群龙无首。一些大臣也受到了牵连,支持岳飞出兵的李若虚、为岳飞鸣冤叫屈的薛仁辅等官员都被免官流放,而附和秦桧陷害岳飞的张俊、万俟卨等都得以升迁。出使金国被扣留在金的宋使臣洪皓写回密信说,金人听说岳飞被杀,争相摆酒庆贺。

岳飞二十岁从军,三十九岁遇害,将其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都奉献在抗金的战场上。他不但战功赫赫,其坚决抗战的斗志和勇气更是极大地鼓舞了中原人民的抗金斗争。岳飞死后,天下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纪念他。人们将岳飞葬在美丽的西湖边,后来又铸了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四尊铁像跪在岳飞坟前。秦桧如此声名狼藉,当时连姓秦的人也哀叹说:“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人们还在岳飞的家乡河南汤阴建了一座岳王庙,保存至今。而岳飞保家卫国的种种传说,在《说岳全传》一书中有着生动的演绎。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绍兴十三年(1143年)正月,宋高宗下诏改钱塘县(今浙江杭州)西岳飞府邸为国子监太学。国子监太学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宋高宗下此诏时的居心真是令人费解。

宋高宗、秦桧在陷害岳飞的同时,与金国签订了屈辱投降的条约,其主要条款是:南宋称臣于金;宋金两国,东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为界,中间的唐、邓二州皆属金国;南京每年向金国输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这便是著名的“绍兴和议”(绍兴为宋高宗第二个年号)。此前,金使拜见宋高宗,下跪进书。但和议成后,金使每入见,捧书升殿跪进,宋高宗起立受书。金使代金主问宋高宗起居,宋高宗也问询金主后,才能重新坐下。“绍兴和议”后十余年,宋金之间没有大的战事。

绍兴和议后,秦桧以左相加封太师、魏国公,独揽军政大权。秦桧屡兴大狱,贪污勒索,尽力打击反对派,天下之人对他恨之入骨。一天秦桧入朝时,义士施全在半道刺杀,结果未遂被杀。

秦桧又大力迫害与他一起当宰相的赵鼎,赵鼎对儿子赵汾说:“秦桧一定要杀我,我死了,你们可以无事,不然,全家都要被杀掉。”赵鼎于是绝食自杀。秦桧临死前,又下令逮捕赵汾下狱,严刑拷打,逼令他承认与已经罢官的张浚、胡铨、胡寅、李光等人谋反,株连五十三人。秦桧本来还打算将这些人全部处死,只是病得不能书写,这批人才幸免于难。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秦桧病死,时年六十六。

宋高宗生怕主战派因秦桧死而否定和议,立即下诏宣称议和是自己的本意,还给秦桧加封申王,赐谥“忠献”。据说当初绍兴和议达成的时候,金人还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就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罢免宰相秦桧。这个条件让宋高宗感到莫名的巨大威胁,但出于对金人的恐惧,也无可奈何地答应了。据说秦桧死后,宋高宗曾私下说:“从此我不用靴子里藏匕首了。”

秦桧一生作恶多端,生前死后都遭天下人的咒骂,以致他的嫡系子孙后来都不好意思姓秦,改成“徐”姓。因为秦字头上是三人,徐字左边是双人,上面还有一个人,下面都是个“禾”字,以示不忘本。秦桧与妻子王氏之墓在金陵江宁镇。据说明朝时被人盗挖,盗墓者得到的财富以巨万计。而秦桧王氏二人的尸体均用水银装敛,颜色栩栩如生。有人悄悄砍碎了尸体,分投于各处厕中,被称为当时的一大快事。

而金国金兀术(完颜宗弼)死后,内部纷争不已。金熙宗完颜亶无法控制政局,于是迁怒于大臣。绍兴十九年(1149年),金熙宗大开杀戒,杀左司郎中三合,杖平章政事秉德;又疑其弟胙王元与河南起义军有关,杀弟元、弟查刺和左卫将军特思;又不满裴满后干政,杀裴满后及妃嫔多人;又杀完颜奭子阿懒和挞懒。金国满朝文武,人人自危。金熙宗堂弟、丞相完颜亮(完颜宗干次子)趁机发动政变,暗杀了在位十四年的金熙宗,自己当了皇帝,是为海陵王。完颜亮即位后,为了巩固权力,也大开杀戒:因金太宗诸子强盛,于是杀其子孙七十余人,又杀完颜宗翰子孙三十余人,诸宗室五十余人。经过一番血流成河的屠杀后,金国政局才勉强稳定了下来。

完颜亮本人荒淫腐化,残暴不堪。他性情残忍,野心勃勃,对宋朝一直有吞并之心。相传柳永《望海潮》咏钱塘之词远播,“金主亮闻之,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鹤林玉露》)。临安的繁华也让完颜亮十分仰慕,每次派使节出使宋朝时,他都要暗中安排派画工混在使节当中,以观摩宋朝京师临安山水,回来后便让画工画作屏风。他还派人画自己的像于吴山绝顶,题诗其上,有“万里车书盍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之句,表示他要灭亡南宋的决心。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完颜亮经过多年的精心准备,发兵四十万,号称六十万,分四路南侵,宋金战争全面爆发。宋高宗大惊失色,只好起用正在患病的老将张浚为江淮浙西制置使,领兵抵御。金军渡淮后,长驱直入,淮西主帅王权闻金兵到来,不战而逃,退守昭关(今安徽含山北小岘山)。金军派骑兵追至尉子桥(今安徽含山西北),宋将姚兴率所部三千人尽力抗御,而王权竟然在仙山上置酒作乐,不派兵援救。姚兴率部杀金兵数百人后,陷入金军重重包围中,姚兴父子力战而死。

王权败退的消息传来,南宋首都临安一片慌乱,除了宰相陈康伯和权礼部侍郎黄中之外,文武官员纷纷把家属送出京城,以便随时逃跑。宋高宗也打算跟以往一样,解散百官,入海避敌,幸得宰相陈康伯坚决反对,宋高宗这才下定决心抗战。

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月,金军抵达和州,准备强攻采石(今安徽当涂北)。当时驻守采石的宋军因统帅王权已被罢职,继任的新帅李显忠尚未到任,群龙无首,一万八千多名士兵加数百匹战马,宛如一盘散沙,形势十分危急。刚好中书舍人虞允文受命到采石犒军,见此情形,毅然担负起抗御金兵南侵的重任。

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寿(今属四川)人。父虞祺,北宋末政和年间进士,仕至潼川府路转运判官。虞允文,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通判、知州等四川地方官。绍兴二十八年,改任秘书丞,开始到朝廷任职。不久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历吏部员外郎、兼右司员外郎。绍兴三十年,以守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借工部尚书衔任贺金正旦使,回朝后任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

虞允文立即召集统制时俊、王琪等商议,晓以大义,激以厚赏,告以只能死里求生,奋起抗敌,众皆听命。虞允文命各将列骑兵于江岸不动,分船队为五:两队傍东、西岸;一队驻守中流,载精兵拦截金兵;另两队隐蔽于小港,待机援救。这时,金军已开始渡江,少数金兵已进至长江南岸。虞允文遂亲临前线指挥,时俊则身先士卒,领兵与金军展开激战。至晚,恰有江北光州(今河南潢川)宋溃兵三百人来到,虞允文当即发给他们旗鼓兵械,令其从后山转出。金人以为宋援军赶到,方始退兵。虞允文命将士以劲弩追射,金兵大败。次日,虞允文又派盛新率水师进攻长江北岸的杨林渡口,再败金兵,烧毁其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采石之战。

采石之战是南宋唯一的一次击败金军渡江的战役,在宋金战争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采石之战后,虞允文名动天下,从此闪亮于抗金的舞台。虞允文还朝时,宋高宗称之为“裴度”,当即任命他为试兵部尚书。

至此,完颜亮从采石渡江的计划宣告流产,只好移军瓜洲。金兵锐气大减,退回和州(今安徽和县),接着转向扬州,内部矛盾加剧。宋军则因之备受鼓舞,增强了打败金兵的信心。

在金军南侵失利的情况下,金国内部又发生了政变。金东京(辽阳)留守、曹国公乌禄(金太祖孙),乘完颜亮南下,夺取政权,自立为皇帝,更名雍,就是金世宗。金世宗宣布废完颜亮为庶人。完颜亮得知黄河以北均已归附金世宗,进退失据,决定孤注一掷,先灭南宋朝廷,再北还消灭金世宗。他进军到扬州,命部下在三日内渡过江,并规定有逃亡者,将帅连坐,退者处死。由此导致了军士危惧,矛盾更加激化。浙西路都统制耶律元宜等听说金世宗已即帝位,于是将完颜亮暗杀,金军后退三十里。金人随后派使者持檄到镇江与宋议和。不久,金军全面北撤,宋军由此收复两淮地区。

次年,南宋朝廷派遣使者出使金国,想借祝贺金世宗登基的幌子,商议宋金称兄弟之国,并要回河南的皇室陵寝地。自建炎以来,宋奉使金近三十人,生还者仅赴金通问使徽猷阁待制洪皓、直龙图阁张邵(张孝祥伯父)、修武郎朱弁三人,余者都被扣押,死在金国。所以,出使金国其实是一项相当危险的使命。时任起居舍人的洪迈(洪皓第三子)却主动请缨。到达金国后,金人令洪迈行陪臣礼,洪迈坚决不同意。金人便将洪迈关在使馆中,连续三天不供应水和食品,还威胁要杀死洪迈,洪迈毫不畏惧。最后,双方相互妥协。对于南宋朝廷提出的条件,金世宗均没有同意。本来金大都督怀中提议将洪迈扣留,因左丞相张浩认为不可,于是遣还。洪迈返宋后,却因“奉使辱命”而被罢官。

注:洪迈,字景庐,别号野处。饶州鄱阳(今波阳县)人。洪皓第三子,洪皓出使金国被金人扣留时,洪迈年仅七岁。他自小天资聪颖,“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绍兴十五年(1145),洪迈进士及第,授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因受秦桧排挤,出为福州教授。其时洪皓已自金返国,正出知饶州。洪迈便不赴任而至饶州侍奉父母,至绍兴十九年(1149)才赴任。二十八年(1159)归葬父后,召为起居舍人、秘书省校书郎,兼国史馆编修官、吏部员外郎。洪迈学识博洽,熟悉典故,一生著述极为繁富,其中最著名的为《容斋随笔》。《容斋随笔》是一部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内容,既有宋代的典章制度,更有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事实、政治风云和文坛趣话,以资料丰富、格调高雅、议论精彩、考证确切等特点,卓然超越众多的同类著作之上,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南宋说部当以此为首。”

其实此时形势对宋十分有利,宋军乘势收复了许多州县,各地义军也纷起响应。而金国内部并不稳定,依旧矛盾重重。然而,宋高宗不敢抗金,依旧推行投降路线,但朝野上下都反对投降,拥护抗战派首领张浚,宋高宗声名日下。进退两难之余,宋高宗感到他这个皇帝实在当不下去了,不得不与他父亲宋徽宗传位给宋钦宗一样,退位为太上皇,传位给养子赵昚(亲生儿子赵旉早夭),是为宋孝宗。宋高宗相当长寿,在位三十六年,退位当了太上皇后又活了二十五年,总共活了八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