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满城尽带黄金甲 三 王仙芝起义
僖宗继位之时,年龄尚小,军国大政多听从臣下。南衙朝官和北司宦官为争权互相攻击,相互倾轧,政局动荡混乱。“自懿宗以来,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赋敛愈急。关东连年水旱,州县不以实闻,上下相蒙,百姓流殍,无所控诉,相聚为盗,所在蜂起。州县兵少,加以承平日久,人不习战,一与盗遇,官军多败”。矛盾日益激化,终于一发不可收拾。
王仙芝,濮州(治鄄城,今山东鄄城县北)人,贩私盐出身。当时,盐税是唐朝廷的重要收入,盐的经营由官方所控制,对民间的盐禁极重,贩盐一石以上即处死。但也有许多胆子大的人,靠私人贩盐来牟取暴利。贩盐者大多拉帮结伙,真刀真枪地武装贩盐。王仙芝贩私盐时奔走各地,为抗拒官府查缉,练会了一身好武艺。
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这一年,黄河中下游遭受旱灾,夏季麦收一半,秋季颗粒不收。百姓只好以野菜、树皮充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徭役、赋税仍未减轻,逼得百姓无法生活。愤怒的群众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聚集王仙芝周围,拿起武器进行斗争。于是,唐末农民起义爆发了。
王仙芝率数千人在长垣(今河南长垣县)起义,传檄诸道,“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资治通鉴考异》引《续宝运录》)。次年,王仙芝率部将尚君长等攻破濮州、曹州(两州均在今山东省),并且打退了前来镇压的唐官军。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数万人。所到之处,都开仓放粮,百姓欢呼震天。
这时,黄巢与族兄弟子侄黄存、黄揆、黄思邺及外甥林言等八人,在冤句(今山东菏泽县)聚众数千人起义,以响应王仙芝。
黄巢,山东曹州(今山东曹县)人,“(黄)巢少与(王)仙芝皆以贩私盐为事,(黄)巢善骑射,喜任侠,粗涉书传,屡举进士不第”(《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二》)。可见黄巢与以往的农民军领袖不同,他兼有士人和豪侠的双重身份。即使是在代表正统的《新唐书》中,黄巢也被归在《逆臣传》中,与安禄山等叛臣并列,可见传统的作史者也没有将黄巢当成一般的流寇。黄巢还与王仙芝一同组织过武装盐帮,同唐官府缉查私盐进行过多次武装斗争。长期的冒险生涯,养成了黄巢负气仗义、好抱打不平的性格,有许多人愿意追随他。毫无疑问,黄巢身上有着明显的枭雄气质。
黄巢决定起义前的心理,现在已经很难揣测。以他不顾官府禁令贩盐的经历来看,他应该全身充满了江湖习气,有着极端冒险的精神。但实际上,他却是个地地道道的读书人,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他是在名落孙山的情况下,才满怀愤慨地写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诗句。从这点上来说,他潜意识中的愿望其实与庞勋是一样的,都有着等待招安的心理。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在这句气挟风雷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黄巢表现出对长安不同寻常的喜爱。正如作者在前面《黄巢的理想》一篇中所分析的,他内心深处有深沉的“城主”情结。那么,有没有可能,黄巢决定起兵,是不是因为神迷于长安,甚至视其为灵魂的皈依,所以才不惜与他本来一直想效力的唐朝廷对抗呢?至少,在很久之前,他迷恋长安,迷恋长安无与伦比的壮丽,迷恋长安至高无上的政治意义,甚至想要有一天能够拥有它。当然,长安是帝国的首都,只有天下之主,才能拥有长安。这种野心勃勃的愿望在当时看来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于是蛰伏在黄巢的内心深处。这种愿望虽然潜伏了很长的时期,在特殊的环境下却会激发起来。有了这样的前提,也就能解释为什么黄巢进入长安后,突然不思进取,心满意足地偏安于长安城内。一个英雄人物的心理演变,本身就是一页意味深长的历史。
还是先言归正传。黄巢起义后,数月间队伍也发展到几万人。之后,王仙芝赶来与黄巢汇合,两支义军合在一起,声势更加浩大。
唐朝廷见王仙芝与黄巢起义军声势浩大,立即诏令淮南、忠武、宣武、义成、天平五节度使进击义军。乾符三年(876年)七月,唐天平节度使宋威在沂州(今山东临沂)城下大破王仙芝军。宋威听说王仙芝已经死于乱军之中,得意非凡,竟然不辨真伪,立即上书唐朝廷,说王仙芝已死。于是,“百官皆入贺”,唐朝廷下诏遣散了诸道兵。
然而,没过几天,王仙芝、黄巢便转战河南,迅速攻占了阳翟(今河南禹县)、郏城(今河南郏县)等八县之地。唐朝廷见王仙芝“死而复生”,急忙重新下诏发兵。如此反反复复,各道士兵怨气冲天,“士皆愤怨思乱”。诸道本来就各有私心,这下更是难以齐心了。
农民军随后攻陷了汝州(治梁县,今河南临汝县),活捉汝州刺史王镣。汝州离开洛阳只有一百六十里地,汝州的陷落,使洛阳震惊,士民纷纷挈家外逃。
汝州刺史王镣是宰相王铎堂弟,蕲州刺史裴偓是王铎知举时的门生。王镣为王仙芝写信给裴偓,表示王仙芝愿意接受“招安”。裴偓据以上奏朝廷。宰相王铎眼见堂弟在农民军手中,力排众议,固请“招安”,终于说服僖宗。僖宗便任命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
王仙芝十分高兴,决定接受。黄巢却十分愤怒,说:“当初共立大誓,横行天下。如今你去左神策军做官,众多士卒将何处安身?”此时群情激愤,人人责骂王仙芝,怒不可遏的黄巢还出拳把王仙芝打得头破血流。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唐朝廷只有给王仙芝一个人的任命,其他人只字未提。鉴于黄巢之后数次请求招安的经历,他此时意志坚决地表示反对,应该只是因为唐朝廷没有给他官做。倘若唐朝廷策略一些,在招安书上列上义军主要将领的名字,哪怕是虚职,这次招安多半就成了。不过只需要简单的一纸文书,为何唐朝廷偏偏不做呢?这其中大有文章。
昔日有“二桃杀三士”的典故。三名勇士是公孙捷、田开疆、古冶子,以勇力搏虎闻,为齐景公所宠信。晏婴认为三士不懂得君臣大义和朝廷礼仪,所以想除掉他们。刚好有一天,鲁昭公和大夫叔孙婼到了齐国,齐景公设宴招待,晏婴陪坐,田开疆等三士带剑立于阶下,昂昂自若,目中无人。酒喝到一半,齐景公对鲁昭公说:“我园子里种了一棵‘万寿金桃’,长了三十多年了,一直只开花不结果,恰好今年结了几颗果子,我想请您品尝品尝。”鲁昭公听了很高兴。晏婴便去摘桃。一会儿,端来了六个大如碗、香气扑鼻的桃子,晏婴说:“还有三四个没熟,我就先摘了这些熟的。”客气了一番后,齐景公和鲁昭公各吃了一个桃子,叔孙婼和晏婴也各吃了一个桃子。晏婴说:“这里还有两个桃子,主公可传令诸臣自表功劳,功劳最大的两人便可以吃桃。”齐景公同意了,还让晏婴当评委。公孙捷第一个走上台说:“当年我跟主公去打猎,赤手打死了一只猛虎,救了主公一命,这功劳大不大?”晏婴连忙说:“这个功劳很大,可以喝一杯酒,吃个桃子。”古冶子立即跳出来说:“杀个老虎算什么,我曾经杀了黄河里一个妖鼋,救了主公一命,你说我该不该吃个桃子?”齐景公说:“当时若不是古将军,我早已葬身鼋腹了,古将军盖世奇功,可以吃桃。”晏婴一听,赶紧给古冶子递桃。这时,田开疆站了出来:“我曾经南征北战,杀敌无数,使诸侯震惊,推举主公为盟主,这个功劳不知大不大?”晏婴连忙说:“田大将军的功劳比公孙将军和古将军大十倍,只是金桃已经没有了,请大王赐给他一杯酒,等明年桃熟后再给田将军桃子。”田开疆一听,热血上冲,说:“我功劳不小却吃不上桃子,反而在两位国君面前受这种侮辱,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到这世上?”说完就拔剑自杀了。公孙捷大吃一惊,持剑说:“我功劳小吃了桃,田史功劳大反而吃不上桃子,他死了,我又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说完也自杀了。古冶子大声喊道:“我们三人结为兄弟,他俩都死了,我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也拔剑自杀了。晏婴洞悉人性,用两个桃子做引子,不费吹灰之力就杀掉了三名勇士。
唐朝廷的招安只任命王仙芝一人,也有“二桃杀三士”的嫌疑。分配不公,必然引起内讧。唐朝廷想用一纸任命书来离间农民军将领关系的目的,也如愿以偿地达到了。
在黄巢和众部将的坚决反对下,王仙芝被迫放弃了唐朝廷授予的官职。当时的局势应该是相当紧张的,大有王仙芝不同意就会血溅当场的意思,因为之后王仙芝和黄巢就公开分裂了。他们不但是同乡,还是曾经在私盐贩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好伙伴,如果不是无法弥补的矛盾,二人不会冒着被官军各个击破的危险分道扬镳。这矛盾,一定是黄巢用武力逼迫王仙芝不敢当场接受招安。义军因招安一事分化,三千余人跟从王仙芝及尚君长,二千余人随黄巢北上。
为了泄“招安不成”的愤怒,王仙芝纵部在蕲州大肆剽掠。蕲州城内的百姓,一半被赶出城外,一半被杀死,百姓的房屋被焚毁。在中间斡旋的唐蕲州刺史裴偓逃奔鄂州,前来招安的宦官逃奔襄州,王镣被农民军扣留。
黄巢挥兵北上,乾符四年(877年)正月,攻克郓州(治今山东郓城),杀天平节度使薛崇;三月,又攻破沂州。黄巢虽连下二州,但仍是孤军作战,势单力薄。这时王仙芝部将尚让(尚君长弟)屯兵嵖岈山(今河南遂平西),黄巢便与尚让会合,共保嵖岈山。这样,在形势的逼迫下,黄巢不得不与老搭档王仙芝再一次走到了一起。
黄巢与王仙芝再次合兵不久,即进攻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南),企图切断运河交通。由于唐廷调来大批援军,农民军作战失利。于是王仙芝率原班人马南下,再次与黄巢分裂。黄巢折向南略蕲、黄(州治黄冈,今湖北新洲县),北扑濮州(治鄄城,今山东鄄城县北)、滑州(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进攻洛阳外围的叶(今河南叶县南)、阳翟(今河南禹县)。唐朝廷为了保卫东都洛阳,调动重兵来东都一带布防。黄巢见无机可乘,便挥兵南下了。
而王仙芝一度过江攻下鄂州(治江夏,今湖北武汉市),但其主力还在江北。义军连破安州(治安陆,今湖北安陆县)、随州(治随,今湖北随州),又向郢(州治京山,今湖北京山县)、复(州治沔阳,今湖北仙桃市西南)一带作战略的转移。
这时候,唐招讨副使、都监、宦官杨复光派人去劝诱王仙芝投降。王仙芝上次招安不成,一直很是后悔,为了表示诚意,派最亲信的心腹尚君长去邓州见杨复光。节度使宋威知道消息后,为了邀功,派人将尚君长在半路劫取。宋威就是前面谎报王仙芝已死的那人。这个脸皮极厚的宋威抓到尚君长后,立即上奏朝廷,说临阵生擒了尚君长。宦官杨复光大怒,也上奏称尚君长确实是来投降,并非宋威在战场上所擒。唐朝廷派了御史归仁绍来调查,毫无结果,于是将尚君长斩于狗脊岭。
尚君长一死,王仙芝招安的路就断了。乾符五年(878年)正月,王仙芝攻入江陵外郭,五百沙陀骑兵从襄阳赶来增援江陵的唐军,王仙芝兵败撤走。同月,唐朝廷解除了年老多病、战而无功的宋威的兵权,提拔颍州刺史张自勉为招讨副使,又调西川节度使高骈为荆南节度使兼盐铁转运使,加强兵力,加紧围剿王仙芝义军。二月,王仙芝率领义军南下蕲州(治蕲春,今湖北蕲春北)。曾元裕穷追不舍。双方在黄梅(今湖北黄梅县西北)决战,农民军大败,约五万义军壮烈牺牲,王仙芝在突围中不幸遇难。
王仙芝战死的时候,黄巢正在攻打亳州(治谯县,今安徽亳县),尚未攻下。王仙芝死后,余部由尚让率领,赶来和黄巢军会合。此时,黄巢的心中应该是又悲又喜吧,悲的是少了一个老朋友,也就少了一份牵制唐朝廷的力量;喜的是,老朋友的部下终于都归自己所有了。于是,义军公推黄巢为主,号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并设官分职,初步建立了农民军政权机构。“冲天”二字显然取自黄巢描摹菊花的“冲天香阵透长安”之句。
不久,在黄巢率军袭破了沂、濮二州之后,形势又一度逆转。唐廷命右卫上将军张自勉为东北行营招讨使,督兵进剿农民军。黄巢欲进兵襄邑、雍丘,为滑州节度使李峄所阻。在各地活动的义军也多被官军击溃。黄巢欲进攻东都洛阳,唐朝廷又迅速派来大批援军。
这时,唐朝廷再一次诱降,诏命黄巢为右卫将军。史书上记载说:黄巢“度藩镇不一,未足制己”,拒绝投降唐朝。但实际上,此时尚君长和王仙芝新死不久,尤其是尚君长的“送死”,黄巢不得不怀疑招安是个阴谋。这应该才是黄巢拒绝招安的根本原因。
乾符五年(878)三月,黄巢率军进攻汴、宋二州,唐朝廷以张自勉充东南面行营招讨使,以阻止义军。黄巢转攻卫南(今河南滑县东北)、叶(河南叶县)、阳翟(河南禹县),唐廷又诏命河阳兵千人开赴东都,与宣武、昭义兵守卫宫阙,还征调义成兵三千人守卫东都附近的伊阙、武牢等地,以增强东都的防御力量。黄巢见河南一带官军势力强大,难以取胜,而江南则力量相对薄弱;而王仙芝旧将王重隐又攻陷了洪州(治今江西南昌),转战于湖南,于是便率军渡江南下,与王重隐部相呼应,接连攻下了虔、吉、饶、信等州。八月,黄巢军进攻宣州,在南陵被官军打败。于是,黄巢率军又进入浙东,经婺州至衢州(今属浙江),然后披荆斩棘,开山路七百里,攻入福建。同年十二月,义军进入福州(今属福建)。之后,黄巢军再一次被官军打败,在官军的追击下进入广东。此时,距离黄巢进长安还有整整两年。
唐镇海节度使高骈贪立战功,曾奏请朝廷,请求率兵万余追击黄巢,以将黄巢部彻底剿灭。唐朝廷却另有预忌,深怕追剿黄巢失败,中原防守空虚,东西二都难以防守;加上当时帝国的兵权都在各藩镇节度使手中,大量调动军队南下,中原局势难以预料。因而没有同意高骈的计划。不仅如此,唐朝廷因只是担心黄巢重新北上,布置了几道防线,没有调动军队进行任何针对黄巢的军事进攻。本来败局已定的黄巢得到了宝贵的喘息机会。
就这样,黄巢率军攻城略地,随打随弃,如狂风骤雨般先后席卷了中原大地,给所到之处均带去了极大的破坏,肆意抢掠唐官府、富有者的财物,无意于根据地建设。后勤补给除劫掠以外,即强令地方官征调,而地方官员自然转嫁于黎民百姓,涸泽而渔的补给方式又势必使得农民军不能在某一地区滞留太久。更重要的是,黄巢显然对首都长安以外的其他任何城市与地区缺乏兴趣,只想在进攻与逃跑之间渐渐壮大势力,伺机图谋北上。不论南下抑或北伐,都可视作是黄巢朝向长安的迂回曲折的道路。可见长安曾经是多么的壮观,竟然对黄巢这个外乡人产生了致命的吸引力。
经过一系列的挫折后,农民军主力基本上退出了中原战场。可以说,自从黄巢揭竿而起后,到目前为止,虽然有局部的军事胜利,但那些胜利太小,仅仅限于攻陷几座小城池,战果几乎是微不足道的。黄巢基本上是靠游击战在大范围内的运动游走来取得生存,多少有点疲于奔命的感觉。可以想象,这种大失败的经历会对黄巢的心理产生不小的影响。他或许逐渐意识到,曾经的凌云壮志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一系列的打击让他逐渐现实而清醒起来。可以说这个时候开始,他已经意识到,他梦想中的长安离他实在太遥远,也许会永远可望而不可及。
黄巢起义后,全国各地有不少小股农民军纷纷响应。这里特别提到江西的一支农民军,由柳彦璋率领。乾符四年(877年)六月,柳彦璋率部攻陷江州,擒获唐江州刺史陶祥。柳彦璋让陶祥向朝廷上表,请求归顺。僖宗下诏,任命柳彦璋为右监门将军,并命令柳彦璋将部众解散后奔赴京师做官;又下诏任命左武卫将军刘秉仁为江州刺史。柳彦璋接到诏敕后不肯答应,率领战船百余艘在湓江上设立水寨。新江州刺史刘秉仁有勇有谋,乘驿马上任,单独驾一叶小船来到柳彦璋水寨中。柳彦璋大出意料,一时不知所措,傻头傻脑地上前迎拜时,被刘秉仁乘机斩首。刘秉仁随即将柳彦璋军全部解散,创下一人平一军的奇迹。事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三》。
关于这个刘秉仁,还有个相当有名的故事。根据明人冯梦龙的《古今笑史》记载:刘秉仁来任江州刺史时,从京师带来一头骆驼,放养在庐山下。庐山附近的百姓见了大惊失色,敲起鼓来聚集起来,合力把骆驼打死了。于是去禀告新任的刺史说:“某日于某处捕获庐山精。”刘秉仁命人把“庐山精”抬进来,却发现是他自己放养的骆驼。
黄巢后面的故事在前面的篇章已经有所论述。值得注意的是,黄巢后来先后提过想当两个地方的节度使:天平和广州。天平是他的家乡,毫无疑问,他希望能衣锦还乡,这可以说是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有的乡土情结。而广州,则是因为黄巢到达广州后,发现这块远离中原的地方还相当富庶,相对天平而言,广州也更加安全。但无论如何,长安才是黄巢心底深处最期待的梦想。
最后再提一下沙陀与唐朝的关系。从前面提到的庞勋起义和王仙芝起义都可以看到,沙陀军经常会在关键的战事中出现,在镇压农民军上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沙陀是西突厥的别部,名为处月,又被音译为朱邪。相传他们的先祖出生于雕窝之中,酋长因为他生得怪异,便让各族轮流抚养,因此得姓“诸爷”,即不是一个人抚养,后来传成了朱邪,即“诸”变成“朱”,“爷”变成“邪”,但读音没有变。朱邪分布在金娑山(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格多山,一说为尼赤金山)南,蒲类海(今新疆东北部巴里坤湖)东,由于驻地有沙碛,且名为沙陀碛(今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所以对外号称沙陀部。突厥习惯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所以沙陀部落的人都姓朱邪。
唐太宗李世民时,沙陀部首领曾随西突厥贵族阿史那弥射至长安朝见太宗,之后一直内附于唐,与唐朝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安史之乱后,吐蕃占据河西走廊等地,沙陀与唐朝的路途受阻,联系中断,沙陀归吐蕃。吐蕃迁沙陀部至甘州(治所在今甘肃省张掖县)。
后来,回鹘与吐蕃争夺土地,攻取了凉州(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县)。吐蕃担心沙陀暗中与回鹘勾结,准备将沙陀迁至黄河以北地区。沙陀人为此非常害怕。沙陀首领朱邪尽忠与其子朱邪执宜商量。朱邪执宜说:“我世为唐臣,不幸陷污,今若走萧关(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自归,不愈于绝种乎?”于是决定脱离吐蕃,前去投奔唐朝。
元和三年(808年),沙陀部三万人东迁。吐蕃派军追击,沙陀且战且走,沿洮水(今甘肃省黄河支流洮河)至石门关(位于今宁夏固原县西北),战斗数百次,损失惨重,部众大半战死,朱邪尽忠战死,朱邪执宜也受了重伤。历经千辛万苦后,沙陀余众近万人在朱邪执宜率领下,终于抵达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
唐朝廷得知真相后,甚为感动,安排沙陀残部在盐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定边县)居住。并为之设置阴山府,任命朱邪执宜为阴山府兵马使。这是沙陀内迁的开始。
朱邪执宜曾到长安朝见宪宗李纯。宪宗赐给他“金币袍马万计,授特进、金吾卫将军”,很是礼遇。朱邪执宜死后,儿子朱邪赤心嗣位。
朱邪赤心对唐朝廷收容自己的父亲很是感激,曾多次率军帮助唐朝廷抵挡吐蕃入侵。沙陀军非常勇猛,经常作为唐军的先锋出击。尤其朱邪赤心勇冠三军,所向披靡。敌军畏之如虎,说:“吾见赤马将军火生头上。”被赋予了神话般的色彩,由此可见朱邪赤心在战场上的气势是多么惊人,令敌人胆战心惊。
后朱邪赤心因镇压庞勋起义有功,被唐朝廷赐姓李,名国昌,并赐京城亲仁里官邸一所。李国昌有个大名鼎鼎的儿子,就是李克用。李克用即后唐建立者李存勗的父亲,后唐的建国基础其实是在李克用时期奠定的。
李克用年少时便骁勇而善骑射,能在百步以外射中针或马鞭,众人很佩服他。由于出生时就有一只眼睛失明,所以外号“独眼龙”。李克用十五岁那年(868年),庞勋领导桂林戍卒起义,声势浩大,纵横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唐朝廷十分震惊,急召沙陀骑兵驰援。李克用随父出征,军中称为“飞虎子”,因镇压起义有功,被授为云中牙将,几年后升为云中守捉使。
乾符五年(878年),代北水陆发运、云州防御使段文楚削扣军食,引起军中不满。李克用当时是云中边防督将,部下纷纷向他诉怨。军校康君立、李存璋等人乘机拥他入云州(今山西大同),浩浩荡荡,达万人之众。此时,大同城中也发生兵变,内应外合,杀死段文楚。诸将上书唐僖宗,请求任命李克用为云州防御使。唐朝廷断然拒绝了这个要求,并征发各道兵马讨伐云州。刚好在这个时候,黄巢农民起义军渡过长江,向北进攻。唐朝廷为避免两线作战,只好先承认李克用为大同军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实际上是认可了李克用割据云州的事实。
但是唐朝廷并不甘心眼睁睁地看着李国昌、李克用父子的势力快速膨胀。等黄巢的农民起义军在中原遭受挫折、退往南方后,唐朝廷便决定动手收拾李氏父子。乾符六年(879年)春,唐廷命昭义军节度使李钧为北面招讨使,联合幽州等军进攻蔚州。但为李克用所败,李钧中箭而死。
广明元年(880年),唐朝廷任李琢(名将李晟之孙)为蔚朔节度使,与卢龙节度使李可举、吐谷浑兵共同讨伐李克用。在唐军的强大压力下,吐谷浑都督赫连铎说服李克用手下大将高文集投降,沙陀酋长李友金等人也投降了李琢。不久,卢龙节度使李可举破李克用于药儿岭。李琢、赫连铎也打败了李国昌。李克用与李国昌率人马逃往北边的达靼(时居于阴山)部落中。此时,正值黄巢大军由南北上、一路势如破竹之时。
达靼对李国昌父子开始很欢迎,收容了他们。但后来因有人离间,双方渐生猜疑。不久,黄巢自江淮北渡,矛头直指长安。听此消息,李克用喜出望外,他料到唐朝廷无将可用,必然会起用他去对付黄巢,便杀牛置酒,大会达靼首领,还说:“人生世间,光景几何?曷能终老沙堆中哉!”李克用这话十分高明,既抒发了他的豪壮之志,也安抚了达靼首领,让对方知道:他不会在此久留,只是待机行动而已。
广明元年(880年)末,黄巢占据长安,唐僖宗逃至四川。果然,沙陀都督李友金向代北监军陈景思建议起用李国昌父子。因手无强兵抗拒起义军,僖宗只好起用李克用,任他为雁门节度使,率本部军兵出征黄巢。
之后,李克用从镇压黄巢起义开始发迹,依仗其军事实力,成为唐末政治舞台上风云人物之一。这是后话,后面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