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讲 养心三希 二、书坛三杰
“三希堂”里《快雪帖》作者王羲之、《中秋帖》作者王献之和《伯远帖》作者王珣三位是“同族、同时,为江左风流冠冕”的大书法家。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他的生卒年有多种说法。出身于高官显宦之家,祖父为尚书郎,伯父为司徒王导,父亲为淮南太守。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然而他最突出的特点是工书法,有“书圣”之誉。
他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质朴书风,创出妍美流丽的书法新体。
王羲之幼小时,比较腼腆,不爱说话,人们并没觉得他有奇异之才。十三岁时,书法受到社会名流的器重,开始知名。渐长,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王羲之传》卷八十),特别受到伯父王导的器重。当时太尉郗鉴想为女儿选女婿,王导就让其在家族“海选”众多子弟。“海选者”回复王鉴说:“王氏诸少年都不错,听到信息,赶过来了,都自矜持。只有一人,在东床边,袒露肚子,在吃东西,若无其事。”郗鉴说:“这就是我的佳婿呀!”太尉郗鉴就把女儿嫁给这位少年即王羲之为妻。
王羲之性爱鹅。有位孤居老人养一只鹅,善鸣,到市上去卖,没有人买。王羲之听说后,同亲友前去看鹅。老妇听说王羲之要到家里来,就杀鹅招待王羲之。王羲之本来要看鹅,却看不到鹅,非常遗憾。
王羲之还听说附近有一位道士好养鹅,就去观看。他看了鹅,很高兴,想买这只鹅。道士说:“为我写《道德经》,我就将这一群鹅相赠。”王羲之欣然写完《道德经》,把鹅装在笼子里,高兴地回家。
王羲之还曾见一位老妇,正在卖竹扇,就在每把扇子上各写五个字。老妇流露出满脸的不高兴。王羲之对老妇说:“你就说这是王右军的书法,要一百钱才卖。”老妇果然照办,人们竞相购买老妇的扇子。几天后,老妇又拿扇子来,让王羲之在扇子上写字,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写字成癖,一次他到学生家,见几案滑净,就在上面写字。后被其父误将几案上字刮了去,学生很惊讶,惋惜好几天。他曾跟人说:“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很赞佩这种刻苦精神。及到晚年,书法更妙。人们称赞王羲之书法“焕若神明”。
王羲之颇有美誉,朝廷公卿,社会名流,都爱其才器,多次召他做官。王羲之坦然表示:“吾素自无廊庙志!”我根本没有在朝做官的志趣。朝廷授他护军将军,推辞不拜,后授他为右军将军。所以人们称王羲之为王右军。王羲之做官,重生计,恤民生:地方闹饥荒,他开仓赈灾;朝廷重赋役,他力争减赋。
王羲之喜爱会稽即今浙江绍兴的青山绿水,名士雅居,尤其是会稽山阴的兰亭(现存后建王右军祠)。因与王述(曾官尚书令、建威将军、会稽内史)不和,辞去官职,定居在会稽山阴(今绍兴),曾与谢安(官至宰相,督扬州等十五州军事,后指挥取得“淝水之战”胜利)等好友集兰亭,相传在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写下著名的《兰亭序》《兰亭序》(唐冯承素摹本28行,324字):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讬,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据元陆继善《双钩兰亭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王羲之既辞去官职,与人游览山水,饮酒流觞,垂钓为乐。又与道士交往,修心养性,年五十九卒。朝廷赠金紫光禄大夫,他儿子们以父有遗言,辞让不受。他有七子,知名者五人,其中之一便是王献之。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被称为“东晋二王”。献之官拜中书令,就是宰相,又称“王大令”,尚新安公主,就是做了驸马。
王献之年少有名,非常清高,虽在家无事,却衣冠严整,风流倜傥,为一时冠。曾与其兄长到宰相谢安府答谢,两位兄长多谈俗事,献之只寒暄几句。他们走后,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优劣,谢安说:“小者佳。”客问其故,回答说:“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
王献之有个小故事。一天夜里,王献之在斋中睡觉。有几个小偷进来,把东西搜掠殆尽。王献之慢腾腾地说:“偷儿,那件青毡是我家的旧物,你可以把这件旧物放下。”几个小偷,闻听之后,放下东西,惊慌逃走。
王献之有魏晋士人风骨。一次,王献之经过吴郡,听说顾辟强家有名园,与顾并不相识,便乘坐肩舆,不打招呼,径直进入。时顾辟强正在同宾友聚会,而献之四处游历,旁若无人。辟强勃然数之道:“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士,非道也。失是二者,不足齿之伧(读作cānɡ或chen,吴中骂人语)耳。”王献之傲态如此。还有一次,谢安新建太极殿,想请献之题额,作为万代之宝,但难于启齿,便试探说:魏时陵云殿建完,匾额未题,而工匠误将匾钉上,取不下来了,便使韦仲将登悬梯在高处书写。写完,对他的子弟说,以后不能这样做。王献之明白这话的含义,说:“仲将,魏之大臣,宁有此事!使其若此,有以知魏德之不长。”谢安不再逼他写匾。(《晋书·王献之传》卷八十)
王献之工草隶,善丹青。七八岁时学书,王羲之偷偷从背后拔其笔,拔不下来,叹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献之小小年纪,曾在墙壁上书写一丈见方的大字。有数百人观看,王羲之很赞赏。一天,驸马、权臣、大司马桓温要献之写扇面,不小心,笔误落,因画作黑带白点的母牛,灵活机变,非常巧妙。献之死后,他的哥哥徽之,“奔丧不哭,直坐灵床上,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月余,也亡。(《晋书·王徽之传》卷八十)
王珣(350—401年),字元琳,小名法护,东晋著名书法家、丞相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从侄(堂侄)。早年为桓温的下属。时桓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委托王珣,文武数万人,珣都识其面。后任征虏将军、中军长史,官尚书令。
珣兄弟都是谢(安)氏女婿,以猜嫌致隙。太傅谢安既与珣绝婚,又离珉(珣弟)妻,谢、王二族,遂成仇衅。王珣有心量,他既与谢安有隙,闻谢安死,不顾族人劝阻,直到谢安灵前,哀哭甚恸。
晋帝雅好典籍,王珣陪侍左右。
王家长书法,但短寿——珣五十二岁、弟珉三十八岁、父洽三十六岁。珣生五子,都有高名。《晋书·王珣传》评论曰:“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