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讲 太和大典 三、殿试赐宴
前面说举荐,现在说考试。
从康熙十七年(1678年)正月下诏举荐起,一年之间,北京“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对于来京的名士,康熙帝想得很周到。他下令户部每月发放太仓大米,把这些人才供养起来,度过天寒日短的冬季再说。等到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月初一,正是北京阳春三月的和暖季节,清代第一次,也是最为盛大的一次博学鸿儒科考试,在太和殿和体仁阁隆重举行。
康熙朝的博学鸿儒科考试,究竟在哪里举行?有说在太和殿,也有说在体仁阁。《清史稿·彭孙遹(yù)传》记载:召试太和殿,赐宴体仁阁。当时参加考试的尤侗也记作:“太和殿御试,赐饭体仁阁下。”这是一手材料,应当较为可信。清末的掌故书《瞑庵二识》里则说是先到太和殿行礼,然后去体仁阁答卷和赐宴,可资佐证。所以《清史稿》的两个说法都对:太和殿是举行礼仪地方,抬高考试地位;体仁阁则是答卷和赐宴的地方——太和殿和殿前左翼的体仁阁都是博学鸿儒科考试的场所。
康熙朝博学鸿儒科,参加考试者143人。体仁阁华丽宏敞,高大宽阔,遮挡风沙,准备充分。考场条件,有桌子可凭写,有椅子可坐着,还为考生提供笔墨等。考场氛围,特地撤去护军监场,消除考生紧张情绪,使其“吟咏自适”。考试题目有两道:一道是赋——《璇玑玉衡赋》;一道是诗,《省耕诗》,五言二十韵。考试时限,也很灵活,答完即可出考场,答卷慢的发给蜡烛,最迟可以夜里再交卷。(王应奎《柳南随笔》)可想而知,各地士子考生经历如此厚待,怕要终身感戴皇恩不尽。
考生饭食,考试时的伙食和宴会,都由康熙帝买单。
据考生施闰章回忆,到了中午,听到宣示:“馆选廷试,例不给馔。嘉尔等学行名儒,优以旷典。”(施闰章《愚山先生诗集》)就是皇帝要破格赐宴了。据另一位考生毛奇龄回忆,当时在体仁阁设宴,考生四人一桌,共五十桌,都赐座位。光禄寺负责准备饭食——先上两道茶和四道时鲜果品;再上十二道菜,都用精致的大碗盛放;主食有四种:馒首、卷子、红绫饼、粉汤(面条),都是面食。大概考虑到考生以南方人居多,又上“白米饭各一大盂”。(毛奇龄《制科杂录》)这让南方考生尤其受用,不仅浙江萧山来的毛奇龄念念不忘,安徽宣城人施闰章也特地写道:“治南馔,张椅坐,盖前所未有也!”就是说给桌子椅子,吃南方口味的饭菜,这还是头一回发生。据说这餐御赐宴会,价值四百两银子。饭吃完了,又赐茶,然后继续答题。
博学鸿儒考试结果,考取一等第一名的是彭孙遹,一等20人,二等30人,共50人。都授为翰林官,到史馆纂修《明史》。按实际参加考试者计算,考取率约为35.6%。
尤侗有诗写康熙博学弘儒科云:
圣主垂衣雅好文,征书早染御炉熏。
九天龙凤飞千尺,万国鹓鸾集几群。
彩笔拟从前席献,铏羹先向大庖分。
自怜风雨蓬茅下,白首重瞻五色云。
蒙天子特招,见达官显贵,著锦绣文章,吃珍馐御宴——就算白了头发,在风雨中蜗居茅草屋,还神往那紫禁城上的五色祥云呢!康熙帝借开博学鸿儒科笼络士心的目的,算是圆满达到了。
清代博学鸿儒科,康熙举办过一次;博学鸿词科,乾隆举办过一次。士子能赶上一回是很不容易的,但有位朱彝尊,浙江秀水(今嘉兴)人,自己考上了康熙朝的博学鸿儒科,他的孙子朱稻孙又考上了乾隆朝的博学鸿词科,祖孙入选,世所仅见,有清似只此一例,传为文坛佳话。
康熙帝在太和殿及殿前庭院东侧的体仁阁,亲自举办考试、披览试卷,选拔博学鸿儒,更为明清两代六百年历史所仅见,堪称文坛盛事。
在太和殿举行的博学鸿儒科,其“和”字理念,对于消弭满汉文化冲突、协和满汉民族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清史列传·范文程传》卷五)康熙帝明白这句话的分量。他的博学鸿儒,旨在争取士心。康熙帝之所以成为千年一帝,比较重视民心,尤其重视士心,争取名士之心,是一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