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大石西征 第五节 大辽复兴
耶律大石心里非常清楚,金国新兴之邦,气势正盛,如果金国铁了心,一而再、再而三地来攻打可敦城,自己手里的这点儿兵马,是抵挡不住的。而这里是辽国仅存的部队了,如果全军覆没,辽国就彻底灭亡了。那么耶律大石下一步该何去何从呢?
大石思来想去,想通了一点,金朝这个时候国力蒸蒸日上,方兴未艾,正是一轮初升的太阳。而大辽已经日薄西山了,如果跟金死拼,那就是天祚帝的下场。因此,这个可敦城我不要了,留给金军好了。全军为上,失地次之,保存有生力量是最主要的。因此,耶律大石就率部开始了另一次西征,这时候人数已多达万人,不再是二百来人了,这次西征的目标是今天的新疆和中亚地区。当耶律余睹大军杀来的时候,可敦城已是一座空空荡荡的城池,金军只能摧毁此城泄愤了事,城里的物资、粮草、财宝全被大石运走了。
在大石看来,西域是一个用武的好地方。当时的西域有三股势力:第一股是占据天山南北的高昌回鹘。回鹘是唐朝时一个强大的民族政权,大体是今天维吾尔族和裕固族的祖先。还有一支力量,是在阿尔泰山两侧的乃蛮部。乃蛮部的文明也很发达,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王国了,不再是一个部落,使用回鹘文,就是后来的维吾尔文。蒙古民族本来没有自己的文字,成吉思汗破了乃蛮部之后,由乃蛮部的大臣塔塔统阿用维吾尔的字母,创立了蒙古文,所以蒙古文和古回鹘文非常像。再有一个就是唐努乌梁海一带的黠戛斯部,唐奴乌梁海就是今天俄罗斯的图瓦自治共和国,原是中国的一部分,1912年被沙皇俄国非法吞并,黠戛斯人是今天柯尔克孜族的祖先。
大石考虑,要往西域发展,这三部先对付谁?高昌回鹘虽然衰落,但是不好相与。它毕竟在那个地方待了那么多年,国力也算是比较强盛,文明比较发达。乃蛮部也一样。只有黠戛斯人是游牧民族,文明程度、生产水平、战斗水平都比较低,所以辽军以黠戛斯人为主要进攻对手。只要打败黠戛斯人,占领黠戛斯人的地盘,就可以在西域站稳脚跟,再徐图东举,恢复故土。大石计议一定,就率领自己的部众到了黠戛斯人的居地,跟黠戛斯人迎面碰撞,没想到黠戛斯武士骁勇善战,远道而来的契丹人满面征尘,疲惫不堪,在黠戛斯人手里没有占到便宜。但是大石多聪明,能屈能伸,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何必跟你在这儿死磕呢?这不是名将的选择。于是大石率部穿越阿尔泰山,到达了今天新疆的额敏县,在额敏河流域定居下来,筑了一座城。因为大石已经汉化了,他不会逐水草而居,这座城叫作叶密立。附近的这些民族、部落纷纷来投奔大石,特别是游牧在当地的契丹人一万六千帐,来投奔大石,大石一下力量大增。
公元1132年,大石已经知道天祚皇帝完了,国不可一日无主,为了复兴大辽,我必须勉为其难,担起这个重任。1132年的二月,大石在群臣的拥立下即位称帝。他的汉语尊号叫天祐皇帝,年号延庆;同时根据当地突厥人的习惯,又取了个突厥语称号,叫菊儿可汗,有的书翻译成葛儿可汗,突厥语的意思就是众汗之汗,或者汗中之汗。这样,耶律大石在遥远的西陲再一次复兴了大辽。这个辽国,历史上一般称为西辽,又叫做喀喇契丹。那么大石在这个地方建都定鼎之后,下一步做什么打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