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讲 西苑三海 一、南海之悲
南海,从宝月楼(今新华门)以北,到蜈蚣桥以南,因在西苑海子(太液池)的南部,所以称作“南海”。人们从长安街经过,一眼就看到新华门。新华门的门楼,清朝叫宝月楼(俗称“望月楼”)。
宝月楼,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建宝月楼。今中南海南门新华门,原有宝月楼,倚皇城墙而建。民国初年,在宝月楼下皇城墙挖门洞,辟为新华门,宝月楼就成为新华门的门楼。宝月楼上下两层,面阔7间,朱柱黄瓦,气派壮丽,相传是乾隆帝为香妃而兴建的。香妃就是容妃,出身于新疆维吾尔贵族。一次清军在南疆的战争中,香妃的叔父和兄长立下功勋,受封为公爵等,留居北京。香妃入宫后,人品贤淑,姿色秀美,善于骑射,很受宠爱。据说她身上溢放香味,因称“香妃”。香妃久居深宫,思念家乡。乾隆帝命在皇城南面,按回部习俗,建筑房屋,迁民居住(今东安福胡同),并建礼拜寺,对面修宝月楼,以为望乡之阁。乾隆帝《宝月楼诗》说:“冬冰俯北沼,春阁出南城。宝月惜时记,韶年今日迎。屏文新茀(fú,福)禄,镜影大光明。鳞次居回部,安西系远情。”登楼望月,为了安定对西部疆域的月圆一统。
瀛台,宝月楼(今新华门)以里,明朝时有一小片平地,地上筑台,在太液池之南,称作“南台”。明代的南台,是永乐年间开挖南海,在南海一隅建立的一个小岛。清顺治、康熙时对瀛台加以修葺,兴建楼阁,使它成为一座水上宫殿,宛如古代传说中的瀛洲仙境,所以改名为“瀛台”。瀛台在清初为皇帝御政和避暑的胜地。康熙御门听政,夏天常在瀛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六月,康熙帝下谕旨说,为了慰赏参加听政的诸大臣,于瀛台桥畔设罾网,大臣们奏事完毕后,可在水边钓鱼,携回府邸。所谓钓鱼,并不是真正的垂钓竿,而是事先由太监张网捕鱼,将捕到的鱼,用细丝线系鱼口,一串串挂在桥畔水中,大臣经过时,提丝得鱼,人必有获。有一首清宫词(夏仁虎作)描述这件事情说:“高槐大柳傍宫墙,入奏瀛台趁早凉。举网得鱼归去乐,不须割肉羡东方。”瀛台建筑,错落有致,自北而南,依次为翔鸾阁、涵元殿、迎薰亭,还有流杯亭等。
翔鸾阁,为康熙年间建,正殿7间,左右延楼各19间。要登数十台阶才能上翔鸾阁。整个岛上山光水色,凌檐翘顶,林木葱荫,奇石峭壁,十分秀丽。涵元殿是瀛台的主要建筑,原名香扆(yǐ)殿,乾隆六年(1741年)改为涵元殿。殿东西有庆云殿和景星殿、藻韵楼和绮思楼,均为两层6间的楼阁。涵元殿南有蓬莱阁。蓬莱阁南,东西又有春明楼和湛虚楼。最南面的为迎薰亭,建于水中,有桥与岸相连。
两幕悲剧,明清两代的末世悲剧,都同南海相关。
第一个是明天启帝。先是,元顺帝曾在内苑制作大龙舟,舟长36米,高6米,舟行时龙的首眼口爪尾全动,用水手多人,在海里戏游。顺帝还命在太液池上建起浮桥,饰以锦绣,以宫女16人,表演十六天魔舞。顺帝荒淫,元朝灭亡。明朝天启帝又历史重演。天启五年(1625年)端午节那天,天启帝到西苑泛舟戏游。魏忠贤和客氏乘一条大船饮酒作乐,天启帝和两个小太监划一条小船戏游。骤然风起,浪涌船翻,天启帝和小太监都落入水中。两个小太监被淹死,天启帝被另一大太监托出水面。《天启宫词》戏云“须臾一片欢声动,捧出真龙水面来”,说的就是这件悲情故事。两年后,天启帝英年早逝,仅23岁。
第二个是清光绪帝。瀛台涵元殿,南对宝月楼,海上荡漾碧波,四面环境幽美。然而,瀛台涵元殿在清末竟成为一座水上孤岛监狱。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幽禁在瀛台涵元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在瀛台涵元殿,一代悲剧皇帝载湉,以相传被毒死的悲局,结束了悲剧的一生。
明清两朝末世,明天启帝和清光绪帝的悲局,都与太液池有着悲情关系。这或许为历史巧合,也含有历史的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