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赋闲者”毛泽东和邓小平 1、毛泽东“病”了,住进福音医院

在赣南会议上横遭指责的毛泽东心中甚为不快,加上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前后的忙碌,使他身心极为疲惫。毛泽东向别人透露了想休养一段时间的意思,本来就嫌他碍手碍脚的中央代表团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立即顺水推舟,很快就批准了他的请求。1932年2月的一天,毛泽东偕妻子贺子珍及十三名警卫战士登上了东华山,从此开始了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隐居生活。

东华山,位于瑞金县叶坪乡南三十里处,是一座红岩山冈。山顶上有一座古寺庙,坐东北朝西南,庙四周翠松古柏环绕,树木葱郁,一条山间小道蜿蜒而下。毛泽东就住在古寺庙左厢房,警卫战士居右厢房。

“真是个休息的好地方啊!”毛泽东情不自禁地赞叹。

当晚,毛泽东召集全体警卫员开会。他问大家:“你们到这里干什么来了?”

警卫战士异口同声地说:“保卫主席安全,让主席休息好!”

毛泽东笑着又问:“还要做什么呢?”

警卫战士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说什么好。

毛泽东说:“我想利用这段时间,给你们上文化课,学时事,你们还年轻,要抓紧时间学习。”他见大家还是不吱声,又说:“你们不要为我担心,如果你们学习得好,我心情就愉快,心情一愉快,病不就好了嘛!”会上,毛泽东亲自为他们安排了学习计划,上午——文化学习,两个小时;下午——时事学习,两个小时;晚上自习——一个小时。

第三天,警卫战士便开始了紧张的学习生活。“毛老师”耐心、认真地言传身教,东华山小住五十来天,天天如此。

读书、看报是毛泽东从小养成的癖好。以前忙于指挥作战,难得闲暇静下心来享受读书乐趣。现在有时间了。他津津有味地读着不知看了多少遍的《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水浒》等古典名著,如饥似渴地读着他的老朋友“郑爱群”送来的报纸。

“郑爱群”就是傅连暲,汀洲福音医院院长。福音医院是一家教会医院,傅连暲是那里的名医。1925年底,傅连暲在连城认识了邓子恢,邓子恢把瞿秋白著《新社会观》推荐给傅连暲,从此傅连暲思想日渐激进。1927年8月,他收留了在南昌起义中负伤的陈赓。1929年3月,毛泽东率红四军打下汀州后,专程前往福音医院拜会傅连暲。从此两人便“称兄道弟”,当时毛泽东就拜托他代为订报。毛泽东后来几次大病于生死之间,都是傅连暲妙手回春,使毛泽东几次幸免于难。后来傅连暲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毛泽东说是来养病,其实根本坐不住,除了读书,看报,教警卫战士学文化外,还经常出入东华山附近各个村落,走村访户,关心着老俵们的柴米油盐。附近老俵听说毛主席在山上养病,便经常三五成群,携带猪肉、鸡蛋上山来看他,毛泽东总是热情接待,并借机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

阴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毛泽东破例放了一天假,对警卫战士说:“我们和老俵一起闹元宵去!”他们兴致勃勃地来到黄沙村。老俵们听说毛主席要来和他们一起过元宵,纷纷拿出家藏的干鲜果品请毛泽东品尝。毛泽东与老俵们看戏,观花灯,度过了难忘的元宵节。

东华山休养期间,毛泽东处理了一件重要的事。一天,毛泽东在1932年2月16日出版的《申报》读到一条启事,引起了他的警觉。原来这天的《申报》刊登了《伍豪等脱离共党启事》。“伍豪”即周恩来。当年他在天津参加《觉悟社》时,入社的社员皆以“××号”为笔名,周恩来排第五名,便以谐音“伍豪”为笔名。此时周恩来已在中央苏区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正在指挥红军作战,怎么会脱离共产党呢?显然,这启事纯属捏造,混淆视听。

毛泽东感到事关重大,当即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的名义起草了布告,为周恩来辩诬:事实上伍豪同志正在苏维埃中央政府担任军委会职务,不但绝对没有脱离共产党的事实,而且更不会发表那个启事里的荒谬反动的言论,这显然是屠杀工农兵进而出卖中国于帝国主义的国民党徒的造谣污蔑……

后来在“文革”中,江青等人为打倒周恩来,便翻历史旧账,遭到毛泽东的断然驳斥,说:“此事早已查清,是国民党造谣污蔑!”

毛泽东在东华山一住就是五十来天。3月中旬的一天,项英突然飞马而至,对正在给警卫战士上文化课的毛泽东说:“恩来同志请你下山。”

原来,正如毛泽东所料,红军攻赣州不克,而且伤亡惨重,周恩来遂派项英搬请毛泽东下山。

“我一有工作,病就好了。”毛泽东不顾贺子珍的劝阻,当天便下山,于是便有了漳州大捷。

1932年10月,在宁都会议上受到重创的毛泽东没有回到瑞金,而是策马东行,来到汀州的福音医院。

“郑爱群”——毛泽东的老朋友傅连暲院长一见毛泽东,便连声道喜。

原来,贺子珍十四天前产下一男婴,毛泽东喜得贵子!

贺子珍祖籍江西永新。家境尚可。小学毕业后又进入永新城一教会学校——福音学校女生部学习,毕业后当了小学国文教师。

1924年,与贺子珍哥哥贺敏学过从甚密的共产党员欧阳洛来到永新,使永新有了共产党的种子。通过贺敏学,贺子珍认识了欧阳洛。这年夏天,贺氏三兄妹贺敏学、贺子珍、贺怡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贺子珍还担任了永新县第一任青年团书记,不久她转为中共党员。

四一二大屠杀的冲击波也波及到永新,贺敏学等人被逮捕入狱。贺子珍在经过中共永新县委同意后,写信给井冈山的“山大王”、贺敏学的同学袁文才,求他搭救永新监狱中的共产党员。

袁文才果然讲义气,1927年7月27日,他会同王佐率部攻打永新监狱,救下了贺敏学等人。后来贺子珍与贺敏学随袁文才、王佐一起上了井冈山。

这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脚下的宁冈古城。毛泽东与袁文才在大仓村会面。袁文才将手下部将一一介绍给毛泽东,最后介绍到十七岁的贺子珍:“这是中共永新县委委员。”

毛泽东连声说:“看不出!看不出!”便又问了她的姓名,自言自语地说:“哦,祝贺的‘贺’,善自珍重的‘自珍’!”

毛泽东住在茅坪八角楼。毛泽东一天总要往袁文才住处走上几回,见到贺子珍总要跟她聊上几句,贺子珍也常常充当袁文才的通讯员,给毛泽东递个消息传个话什么的。贺子珍佩服毛泽东的才智学识,毛泽东喜欢贺子珍的俏丽坚强,两人相爱了。

袁文才洞察秋毫,便充当月老,将他们俩推入洞房。

1928年初夏,毛泽东与贺子珍结合了。婚后,贺子珍担任井冈山前敌委员会秘书,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转战赣南闽西。

1929年,贺子珍产下一女孩。当时正值红军二打龙岩,战事频繁,贺子珍只得把女孩寄养在一当地老百姓家,说日后再来接孩子,并送上十五枚银元。

后来,毛泽东之弟毛泽民去接孩子,回答是:“孩子已不在人世了!”

贺子珍痛哭了一场。实际上这女孩并没有死,而是几经转卖,历尽劫波生存下来,解放后被中共中央办公厅确认为毛泽东之后,如今她已儿孙满堂,在福建安度晚年。

1932年,贺子珍再次怀孕,临产前,毛泽东将贺子珍送到福音医院。十四天前,傅连暲亲自接生,贺子珍顺利产下一男婴。

心情倍受压抑的毛泽东见到了患难与共的妻子及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心里暂时得到了宽慰。

贺子珍生下孩子后,身体虚弱,便请了一个奶妈,奶妈给孩子取名为“小毛”。

毛泽东听说“小毛”之名的来历后,也忍不住笑了:“人家喊我‘老毛’,我的儿子当然就是小毛罗!”

毛泽东立即给儿子取了大名,叫毛岸红意即生在红区,长大当红军。当然,也沿用了岸英、岸青、岸龙的岸辈。

傅连暲将毛泽东安排在离福音医院半里路的一座幽静的小洋楼住下。

在福音医院,傅连暲仔细地为毛泽东检查了身体。毛泽东发低烧,傅认为这是过度劳累的结果,劝他好好地休息。

毛泽东还是闲不住,每天要看大量的书籍报纸,再加上对红军和根据地前途的优虑,身体日见消瘦虚弱,有一天竟吐起血来。

看着自己的丈夫遭受着病痛与不公正待遇的双重煎熬,贺子珍只能暗中落泪,她所能做的,就是抱着小岸红给毛泽东逗逗乐。

红军长征时,贺子珍不得不忍痛将小岸红托付给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妹妹贺怡、妹夫毛泽覃。1935年一次战斗前夕,毛泽覃将小岸红临时托付给一老俵看管,说战斗结束后来接,并记下地址。不料想毛泽覃就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从此小岸红下落不明……

1950年,贺怡出任吉安地委宣传部部长。她心中始终惦念着岸红,在一次乘吉普车寻访岸红途中,车翻人亡……

在福音医院,毛泽东与攻打漳州时有一面之交的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重逢。罗腰部有伤也在福音医院治疗。他们谈得十分投机。罗明对毛泽东的才干很是佩服。出院后,他便回到福建省委,雷厉风行地贯彻执行毛泽东“那一套”,结果横遭打击,成为毛泽东的“替罪羊”。

1934年4月,正是中央苏区北大门广昌保卫战的关健时刻,可毛泽东却“悠然自得”地云游到了苏区南大门会昌来“养病”。

粤赣省委书记刘晓与毛泽东井冈山时期的老部下、粤赣省军区司令员何长工热情地迎接毛泽东的到来。

会昌,是中央苏区粤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所在地,中央苏区南大门。第五次反“围剿”前夕,国民党粤军不断向北挺进,先后占领了会昌以南的寻乌、安远、信丰等县,威胁到了中央苏区南线。毛泽东来会昌时,其南门重镇筠门岭已失守。

尽管不在其位,但毛泽东在会昌却成功地谋了一次政。

在粤赣省委驻地文武坝,毛泽东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调查南线战事情况。

当他闻知南线主力红军第二十二师是在闽粤敌军强大压力下被迫退出筠门岭的,便打电话给二十二师政委方强,告诉他们撤是对的,并仔细询问了南线情况。

后来,毛泽东亲自来到二十二师驻地宫山塘,指导红二十二师进行整训,布置战略战术。

“毛总政委。”二十二师官兵还是这样称呼他。

“毛大帅。”师参谋长孙毅称呼毛泽东更是特别。

也就在广昌保卫战阵地战、堡垒战、短促突击打得惨烈的时候,毛泽东却在对二十二师布置李德等人根本瞧不起的战术。毛泽东说,要用小部队配合地方武装打游击,钳制敌人。他还说:要采取游击战和游击运动战的打法,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弱点。他还说:什么“堡垒对堡垒,”什么“集中对集中”,这叫以卵击石!

十几天后,从南线传来消息,第二十二师在四五天内连续打了几次胜仗!

南线暂告平稳。

在会昌,毛泽东又一次将他久违了的游击战术发挥到了极点,算是过了一次瘾。毛泽东到会昌一住就是两个月。1934年7月23日,毛泽东登上了会昌后,会昌城一收眼底,绵江如带,奔涌而下,一派江南秀色!然而此时反围战况日益恶化,中央局已急电要毛泽东返回瑞金。

同天异景。这里的风景却如此之好!

回到文武坝,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巅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