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奇维泰拉战役(1053),诺曼人在此役中击败教皇利奥九世,迫使教皇承认奥特维尔家族对意大利南部的统治。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1099),由教皇乌尔班二世发起的战争,旨在从伊斯兰统治者手中夺回圣地。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Fourth Crusade,1204),威尼斯人领军的东征,他们洗劫了君士坦丁堡。

《埃普特河畔圣克莱尔条约》(Treaty of Saint-Clair-sur-Epte),罗洛和查理三世(“糊涂王”查理)达成的协定,并据此建立了诺曼底公国。

瓦兰吉卫队(Varangian Guard),拜占庭帝国的精英部队,一般由挪威和盎格鲁-撒克逊战士所组成。

罗马、神圣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

人们为了探明历史,往往会将其过于简单化。因此历史被划分为若干容易理解的部分,分别冠以不同的名称,彼此界线分明。无论多么实用,这样处理有时会产生误导。毫不起眼的日期被描述成历史转折点,不同时代所冠以的名称也并不为当时的人所承认。

如果受到国家或帝国自豪感的影响,相应的宣传往往更加混淆视听。中世纪时期两个对立的帝国都自称为真正的罗马帝国。事实上大多数时期两国都没有控制罗马,但它们都宣称自己继承了罗马的正统。

这一现象源于公元3世纪。当时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决定将原来的帝国一分为二。定都意大利的西罗马帝国于公元5世纪(公元476年)灭亡。东罗马帝国的统治延续至1453年,最终在土耳其的入侵和现代世界的枪炮中灭亡。

东罗马帝国的政治中心位于君士坦丁堡,即古老的希腊城市拜占庭(今伊斯坦布尔),因此现代历史学家称其为“拜占庭帝国”或“拜占庭”。拜占庭地处完全希腊化的东部地区,这也就意味着希腊语成为帝国的第一语言,所以拜占庭有时也被称为希腊帝国。但需要注意的是,拜占庭帝国时期,盟友和敌国都将其视为罗马人的国家,并没有将拜占庭和罗马帝国进行人为区分。

公元800年圣诞节,“拜占庭”帝国迎来了中世纪的对手。教皇利奥三世(Pope Leo Ⅲ)在罗马举行弥撒时(出于个人的政治目的)为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加冕,称其为“罗马人的皇帝”,宣示西方帝国的重生。然而,这个帝国从未完全控制意大利,而是立足于今天的德国,横跨德、法两国。因此,为了简化这一系列复杂的历史事件,大多数历史学家将查理曼的加冕视为神圣罗马帝国或者德意志帝国的开端,然而如此界定已经过时。查理曼帝国很快分崩离析,他留给直系后代的权力逐渐削弱,罗马皇帝的头衔也随之消失。公元962年,德意志的奥托一世(Otto I,查理曼的远亲)恢复了这一头衔。1157年,他的继承人腓特烈一世正式在原有头衔之前加上“神圣”一词。

或许正如伏尔泰所说,这个讲德语的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非“罗马”,亦称不上“帝国”(因为皇帝通过推选产生)。然而它足够强韧,长期存在。直至19世纪,拿破仑在启蒙运动的浪潮中消灭了帝国。

为便于区分明确,本书将东方的希腊语帝国称为“拜占庭”,将西方的德语帝国称为“德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