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8 帷幄
后堂侧廊的罗汉床上,雪里梅正逗着儿子玩,快十一个月了,小小的杨大人长得逾发漂亮,深得众位姨娘的喜欢。他扶着东西已经能站起来行走了,此刻,杨大人扳着炕头的窗台,踮着脚尖儿正向窗棂外看,摇摇晃晃地看几眼,就一个屁墩坐下来。
雪里梅懒洋洋地躺在床上,枕着锦枕凉席,光着白生生的一对天足,只要杨大人一跌坐下来,她就格格笑着抬起脚托一下。小家伙穿着开裆裤,屁股溜滑粉嫩、凉润如玉,雪里梅大概是落下了杨氏家法后遗症,特别喜欢碰它。
她最近变的特别怠懒,总是喜欢吃酸的,高大小姐妙手一摸,便知道小妮子中了招,已经身怀有孕了。杨家家大业大,添丁进口那是好事儿,韩幼娘喜不自胜。只有玉堂春欲哭无泪:最喜欢陪着老爷玩玉树后庭花的姐妹都珠胎暗结了,自已的肚子却没一点动静,老天还真是无眼。
这两天玉堂春缠着高文心,不断向她讨教早生贵子的法儿,弄得高文心哭笑不得,两个人都正常,那就要等机缘了,这是说生就生的么?那是有送子观音的本事,自已的肚子何必还平平坦坦呢?
无奈何,她只好给玉堂春开了些男人、女人进补调理的方子,不过自家老爷身体要紧,她开的都是调精补气、强身健体的方子,可没有一味虎狼之药。
话又说回来,自家老爷不知是练气练的,还是学了成绮韵的行房三十八法,在床上那份神勇,常常弄得她魂飞魄散、骨软筋酥,每次都得连连哀告求饶,瘫在那儿好半天还连小手指都懒的动弹一下,也实在没到借助药物的时候。
小家伙儿又一次跌坐在雪儿姨姨的脚丫子上,他不耐烦地转过来身来,看到雪儿阿姨正笑吟吟地拈了酸梅干往嘴里送,双眼不由一亮,立即向她嘴里一指,啊啊地叫了两声。
他现在还不会说话,自韩幼娘以下,四个漂亮的母亲每天轮番教他叫妈妈,小杨大人仍是老神在在,就是不开金口。但凡需要什么、想往哪去,他就盛气凌人地把手一指,简简单单说个“啊”字,马上心想事成。
雪里梅翘着兰花指,用两根葱白似的手指拈着块梅干逗引着他,小杨大人伸手抓了两次都没抢到,于是把嘴一撇,准备开嚎。雪里梅忙笑道:“宝宝乖,不要哭,给给给,喏!”
她嘟起嘴,吐出小半块嚼烂的梅干儿,小杨大人连忙飞快地爬过来,伸嘴就接,接到嘴里刚刚抿了两下,他的小脸就揪了起来,带着一脸怪异的神气开始向外吐。
雪里梅笑的花枝乱颤,她一边用手接着小杨大人吐出来的话梅干,一边格格笑道:“叫你嘴馋嘴,什么都要,还吃不吃了?喏!”
她樱唇一张,小杨大人吓得调头就爬,小屁股一拧一拧的十分逗人。就在这时,杨凌思索着心事走了进来,他要去后堂得从左右绕过,左边是琴室,右边有罗汉床的这间就是内宅女眷会见女客的地方,平时是家中女眷休息谈笑的场所之一,所以杨凌常走这边。
见杨凌进来,雪里梅连忙坐起来,理了理鬓边散下来的头发,甜笑道:“老爷回来了,李大人已经回城了么?”
“嗯,是啊。嗳,你就不用起了,陪儿子玩吧,我去韵儿那里看看她和阿德妮整理的资料怎么样了。”
杨凌说着走到炕边,逗着儿子道:“宝贝儿乖,明天老子带你钓鱼去,来,叫声爸爸”。
孩子还不会说话,他也只是随口一说,说完了转身就走,走到门边儿上了,只听床上传来两声稚嫩清脆的声音:“爸爸爸、爸爸”。
杨凌脚下生风,都已经出了门了,忽地一个‘旱地拔葱’又蹦了回来,武当‘梯云纵’轻功在他手里能倒纵两米半,已经算是登峰造极了。
杨凌喜不自禁地瞧着儿子,一连声道:“你说啥?快快,继续叫,叫爸爸”。
雪里梅可爱的小嘴里含着一瓣话梅儿,一双杏眼也瞪得溜圆,惊喜的好象傻掉了。
小杨大人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瞧着老爹,一边扳着雪儿姨娘的脚丫子,一边笑容可掬地漫声道:“爸爸、爸爸!”
“啊哈!”杨凌大喜,他抢过去一把抱起儿子,在他娇嫩的小脸蛋上好一通亲,然后威风八面地道:“谁说男孩子学话晚呐?那得看是谁啊,我儿子是什么人呐,随我,聪明呀,哈哈哈哈”。
杨凌说完了喜孜孜地抱着儿子就要跑出去,嘴里得意洋洋地道:“我带儿子去给她们瞧瞧,哈哈,你们还天天教,我都不用教,开口就会叫爸爸”。
雪里梅忙趿起鞋子下地,娇嗔道:“别介,孩子玩的一头汗呢,小心吹着,瞧把你美的”。
杨凌忙把孩子往她怀里一塞,说道:“那你带着他,我去把幼娘她们叫来”。
一会儿功夫,只见杨凌带着又惊又喜的韩幼娘、高文心、玉堂春,还有小丫环云儿闯了进来。
小云怀里还抱着一只哈叭狗,这种狗是京师一个养狗的人刚刚培育出来的,杨凌一见就知道是哈叭狗儿,可在当时却是件稀罕物,京师百姓觉得这种小狗既可爱又稀罕,目前因为少,还只有皇亲贵族家庭才买得起,这只小狗是杨家大少爷的玩伴之一。
韩幼娘惊喜地道:“快让我瞧瞧,宝贝儿子真会叫爹了?”
只见小杨大人抱着他雪儿阿姨的大腿,正在“爸爸”个不停,雪里梅笑得前仰后合,眼睛里都溢出泪花儿来,见了他们进来,格格地笑道:“老爷白高兴了,小宝倒是会叫爸爸了,可是只是会叫而已,他逮着什么都叫”。
果然,小杨大人瞧见云儿怀里抱着他最喜欢的那只哈巴狗,忙高兴地放开阿姨的大腿,一指那哈叭狗,先啊了一声,然后“爸爸、爸爸”地叫起来。
韩幼娘、高文心几人忍俊不禁,杨凌哭笑不得,一屁股坐在炕头,指着儿子道:“你个小混蛋,真给老子做脸,还不如不会叫呢,好啦好啦,不要叫了”。
“爸爸,爸爸”。
韩幼娘几人笑的更厉害了,杨凌招架不住,只好干笑两声道:“虽然不明白啥意思,起码他会叫了,嘿嘿,你们想让他叫,他还懒得理会呢”。
儿子终于会开口说话了,这可是一件大喜事,没有人理他,韩幼娘几个人一下子把杨大少爷围在中间,七嘴八舌地道:“乖儿子、好宝宝,来,叫声妈妈(姨娘)听听。”
小家伙瞪着一双黑如点漆的双眸,惊讶地看看有点神经质的母亲和姨娘,然后攸地一转身,拧着小屁股向杨凌爬去,一路爸爸地叫着,一头扎进他的怀里,只撅着个小光腚,显然是被她们给吓着了。
玉堂春叹了口气,用大脚指在他的光屁股上点了一下,恨恨地道:“这个小白眼狼儿,到底是人家老杨家的人啊,我白疼他了,叫声姨娘都不肯,这个小气!”
杨凌抱着儿子开怀大笑,他暂时抛下了公事,叫人拿了冰镇的西瓜、酸梅汤来,和娇妻爱妾还有心爱的儿子,谈笑聊天,其乐融融。
大人坐到炕上去,吃着瓜子、水果,聊着家长里短。小孩子就和那只小哈叭狗儿,在他们的腿间钻来钻去,嬉笑玩耍。偶尔与幼娘四眸双望,杨凌和幼娘从彼此的眼中看到的,都是满足、温馨、亲情和甜蜜。
是的,最艰苦的岁月早已过去了,贫困中那种相濡以沫的情形也不会再需要出现了,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些辛酸的往事会变成越来越美好的回忆,或许真的直到有一天,两个人老到不能动的时候,坐在摇椅上,膝下就象现在一样,有几个小孩子在那里玩耍着,才会絮絮地向他们讲起这些昔年往事。
现在,积累沉淀的,是他们之间越来越深厚的感情。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感情,比世上绝大多数人都要幸福。幸福,这就够了。
杨凌来到成绮韵的住处,只见成绮韵、阿德妮两位美人儿正争得面红耳赤,楚玲托着下巴坐在桌前,笑吟吟的看的得趣儿。
杨凌奇道:“什么事争得这么厉害?”
二人一见杨凌,立即争先恐后地告状:“大人,你来评评看,有关税赋问题”。
“杨,韵儿姐姐太保守了,只是在旧制上的修改,依我看,就应该大斧阔刀”。
“停停停!”杨凌被她们吵的一个头两个大,忙一手拉着一个到了桌前,一按她们的香肩道:“都给我坐下”,他看了眼俏笑盈盈立起的楚玲一眼,说道:“不必拘礼,你也坐吧”。
说着自已也坐了下来,给每人斟了一杯茶,笑吟吟地道:“好啦,青天大老爷在此,有什么冤屈,尽管一一道来”。
两位美人儿同时娇哼一声,娇俏地白了他一眼,然后互相看看,却都不言语了。
杨凌见两挺机关枪熄了火,便笑了笑道:“楚玲,你说”。
“啊!我我说呀”,楚玲‘怯生生’地看了眼老板娘,老板娘没表示反对,她只好硬着头皮对大老板道:“是这样,国公爷不是让两位姑娘把您的《靖政十二疏》再议议嘛。这个对于吏治、土地、税赋,还有军制,呃阿德妮姑娘和小姐的看法大相径庭,彼此争论的激烈了点儿罢了,倒不是在吵架,国公爷尽管放心”。
杨凌一听这才明白,其实他让两人讨论,只是想参详一下她们的意见,具体的主意他和杨慎、焦芳、杨一清等人都有所沟通,随时按照他们的意见在做修改。
成绮韵对于人姓、心理,了解的透澈无比,阿德妮来自西方,对于东方的制度没有从小见惯使然的习惯,让她帮着参详,说不定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能独出机杼。杨凌让她们参详,是想从她们的角度把制度更完善一些,漏洞更少一些,这样一旦上呈,受到的阻挠才能减到最小。
其实当时无论政治体制还是经济体制,甚至包括后来被人诟病较多的科举选才制度,当时较之西方都是相当成熟和先进的,不过东方唯名、西方唯利的价值观念相比较,无疑是西方比较务实的,明煮制度方面西方比东方也要先进一些。
杨凌只是让两人随便看看,给些意见,想不到两人如此认真,他既感动,又觉得好笑,杨凌想了想,对成绮韵道:“嗯,我明白了。好,咱们先说吏治,你来说说看,你们的分岐主要集中在哪儿?”
阿德妮抢着道:“我认为选贤任能,应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当务之急是裁减冗员,选拔人才。选贤任能应不问出身、资历,大力提拔年青的官员,他们视野开阔、敢于创新、精力充沛,地方上年过五十的人就只能授以杂官,不得为州县之长,奖掖优秀,惩治贪惰,务求克尽职守。”
杨凌搓着下巴,沉吟半晌道:“嗯,话是这么说,不过具体施行起来,如何掌握这个尺度?谁去判定哪个年青人是优秀的?谁又不是不合格的?而且五十以上即不得为正堂主官,势必要影响现在很多的地方官员,引起他们的抵制,而年近五旬的官员,很多也会不安心于政事,而专事投机钻营,为个人牟利,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
阿德妮脸蛋一红,杨凌笑了笑,安慰道:“如果身居上位者清廉贤明,然后主管一府一道,这样的整顿法子,他是可以去用的,放在这样庞大的一个国家,通讯、消息又极其迟钝,那是不适宜的。阿德妮是依据你们国家的情形想出的办法,而你们国家不过相当于这里的一府一道,局限于此,怨不得你”。
阿德妮虽是个博学多才的少女,对这个东方古国的了解,对它数千年形成的官场和文化底蕴的了解,自然不及成绮韵,所以所倡不免有些脱离实际。成绮韵听出他是不忍让阿德妮难堪,不禁抿嘴一笑。
杨凌瞪了她一眼,问道:“那么你说说,你有什么高见?”
成绮韵微笑道:“我以为,政策推行,是自上而下的,要整顿吏治,就得以法治为理政核心,加强朝廷的控制权力,才能保障新法的推行。具体做法,大人已经铺好了路子,实行起来也简单。
都察院、翰林院,十三道御使的言官们,不是刚刚被整肃过吗?现在保留下来的官员和新提拔上来的人,无论是品姓还是能力都相当不错。大人应该先加强科道力量,以六科给事中制六部,以内阁制六科,层层控制、层层考核,赏罚分明、明确责任,以提高各部各司执行政令的力度”。
杨凌暗暗点头:“目前这种大一统的封建社会,要想成功改革,只有自上而下,做到事权归一,如果不加强朝廷对各级机构的控制力,改革就是一纸空文。上边费尽心机制定的政策,拿到下边登记归档了事,根本得不到贯彻实施。
所以加强中央集权是必要的。其实集权也罢,分权以罢,都有一个适合它的时代背景,在目前这种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上、在目前的科技水平、讯息能力下,要是想搞分权、搞明煮,那纯粹是脑袋让驴踢了,空想主义拿来实施不搞得天下大乱才怪。
当然,这个集权也是有区别的,如果大权全部上升到皇帝手中,皇帝是明君时,那就真的是曰理万机了,能把他累死,如果他是个昏君,那就天下人人糟殃。
成绮韵的提议实际上是加强内阁施政能力,而这种能力,又置于监察系统的监督之下,这样一来,内阁不是一人之在下,官员们的政绩和个人品姓又受到较强的控制,的确是提高官僚队伍效率的好办法。
最最重要的是,这恰恰符合李东阳所说的权力的论述,不管什么样的改革,肯定要有一部分的权益受到损害,问题的关键是你能不能争取到另一部分官僚的支持。按照这种论述,内阁权力加强了,科道权力加强了,那么自已首先就把大明的内阁和整个监察系统争取了过来,成为自已改革坚定不移的支持者。”
杨慎在赴奴儿干前,曾向他提过类似的见解,现在和成绮韵所言不谋而后,杨凌不由连声赞许,他和成绮韵又详细讨论了几点,关于科道官对官员的考核方法,诸如税赋征收、离任审计、政绩考核的任免制度。
这些论述中,一些条款恰恰是当初刘瑾搞过的,只不过刘瑾这么干完全是为了整人,借人事考核为自已搂财,结果好好的经愣是让他念歪了,如今旧事重提,想起刘瑾,杨凌不禁感慨万千,同时也为自已提了醒:
以入世之态度做事,以出世之态度做人。
这份权力自已不能要,也决不能交给哪一个私人。这份权力的施行,必须真的放下去,放到六科十三道手中,那么多的科道官,他们之间能够彼此制约,防止有人权力集中干的太离谱,何况上边还有互相牵制的内阁。
对官员的考核集中的税赋征收、离任审计上,就保障了考核有据可查、有丈量尺度,而不是由着监察官员一张嘴去说。吏治整顿是本,由它自然就牵涉到许多其他方面,比如打击不法豪强、追剿不法豪强欠税等问题,由此延伸开去,两人又边记边写了一阵,这就聊到了最令人头疼的土地集中问题。
成绮韵道:“其实,这所有的改革,都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承的事情,吏治整顿,影响税赋征收和刑名、廉政方面,土地问题又牵涉到刑名廉政和税赋征收。说起土地被权贵圈占的问题,这又得提起刘瑾刘公公的一份功劳了。
他清丈土地是为了突出个人政绩,为了清出尽可能多的土地以邀功,害得许多人家破人亡,可是现在对那些苦主的土地核查属实重新发还后,其他的土地数目还真是实打实的。
官绅百姓们实有多少合法土地,被地方豪强们藏匿不报或贪占了朝廷多少土地,也都记录在案了,贪占的先不算,仅隐匿不报的土地就有一百四十七万顷,偷税的有八十万顷,对吧?有了这些数据,税赋征收、乃至税赋改革就容易的多了。”
成绮韵抿嘴一笑道:“大人列述了一些地方正在探索试行的比较合理的税赋方法,比如如应天府施行的“里甲银”,浙江、广东的“均平银”,福建的“纲银”,还有江南的“十段锦”。这些税赋方法大多改变了传统的实物税赋,改以折银上缴,既方便了朝廷征收、运送和保管,也没有了这些环节中保管不善造成的损耗和霉变。
不过我觉得这些方法里,还是你提及的“一条鞭纳税、摊丁入亩法”最好,实行此法,杂泛、均徭、力差、银差等各种税收合并为一种,将力差归入田赋,一律按田亩核算,既不减额,也不增赋,没地的贫民不用纳税,而豪富之民不能多得,徭役公平,就不会有人再哀叹不均了。”
杨凌点头道:“对,而且以银两代实物役、力差役,扩大了货币的流通,削弱了人身依附,商贩和工匠获得了较大自由,这对工商发展至关重要”。
这一条,杨凌同朝中一些大臣暗中商议,也获得了他们的赞同。“一条鞭”法,保证了朝廷税赋的稳定,不会使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直至破产造反。加强了工商发展,有地农民乐于种地,城中富户乐于买地,又不会过多触犯权宦土豪的利益,免得引起地方强烈的反对,使自己的心血前功尽弃。
一条鞭法使官员难以再利用税赋贪污,减轻了贫民负担,增加了朝廷岁入,而且是在权宦豪绅们能接受的范围之内。这是比较务实的改革策略,要是真的头脑一热,想搞一刀切的还地于民,打土豪分田地,那自已就得先拉起一支队伍上山打游击去了。
两个人越说越是开心,杨凌心中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他兴奋地道:“说的很好。现在焦阁老、杨一清他们应该已经下了衙门,我去城里瞧瞧,和他们商议一下,这两曰就呈进给皇上”。
杨凌只顾高兴,却没注意所谏未受重视的阿德妮的幽怨,瞧着他匆匆起身离去,阿德妮更是一脸落寞“皇上其实已经看过了这些条阵,正式上书不过是给天下一个讯号,一个改制的讯号罢了。本国公负责清剿流匪,安置流民,在地方上所见所历,深知不能使国富兵强、百姓乐业,则贼剿无止境,而不能革除弊病、推行新政,就不能富国强兵。
当今皇上年轻,正欲有一番大作为,各位大人都是柱国之臣,还请尽心竭力、各抒已见,咱们对这些谏疏最后再推敲一下,以便使新政能够顺利施行。刘大人,你有什么看法?”
杨凌环目四顾,朗声说道。焦芳府上,几位受邀的大人围席而坐,正在就改革新政做最后的推敲。
端上台盘的永远是做好了的菜,一件政策的推行和决策,无不是事先详细的调查、研究、各方面势力的平衡、协调之后的结果。就象现在,杨廷和与杨一清不合,但他的势力在内阁中占了两席,对决策的施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尽管敲定的吏治改革对内阁极为有利,不会触及他的权益,反而有所加强,但是事先瞒而不谕,把他排除在外难免要让他产生隔阂,所以杨凌把户部尚书刘忠也请了来。他是杨廷衙的人,他在,就等于随时把他议定的事情告诉了杨廷和。
这样刘忠说出来的意见,大家心照不宣,自然知道那就代表着杨廷和的意见,所以杨凌说完,首先瞧向他,想知道大学士杨廷和、梁储的意见。
刘忠谦和地一笑道:“下官在翰林院时,只知激扬文字、抨击时弊,对一些视而不见无人去改的弊政存在感到不可思议,只以为是朝官不务正业、贻忽职守,直到做了这户部尚书,有心无力,举步维艰,才知道积弊已深,非大刀阔斧难奏成效。
目前土地兼并严重,流民四散,草译祸起,国家帑藏空虚,用度匮乏;北方鞑靼、西有青海皆有异动,哈密驻军进退两难,南方土司争权夺利,改制革新迫在眉睫,下官是深为赞同的。”
这就是权力分配的结果了,如果不然,纵然杨廷和心中赞同,难免也要加以刁难,杨凌闻言甚是喜悦,只听刘忠道:“下官只有一个建议,巨绅财主们贪占的田地,可以迫其退还分发农民,此外他们固有的土地不管有多少、包括那些瞒税未报的田产,只能加强管理,给予征税罚款,而不能没收分给平民。
一条鞭法,对于有地贫民有极大好处,但是却不及于无地农民,流民是祸乱之源,又不能不解决这个问题。下官以为,现在工商发展、开海通海、互市通商、关东移民可以解决一大部分流民,清丈出来的贪占土地返还可以解决一部分。
此外,就要请兵部陆大人多费心了,兵制改革,卫所撤消,要注重清理出来的军田屯田的清丈管理,这大片土地还可以安置一部分流民。到那时,纵然还有流民也数理有限难成气候,除非出现巨大的天灾[***],而朝廷无力赈济,否则再也不会出现一人登高一呼,万众响应造反的局面了。”
杨凌微微颔首,心道:“这必是出自杨廷和的筹划了,此人倒是很务实,能够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没有太激烈的政策招致各方面的反对,又能有效解决问题,果然是个干才”。
陆完担心地道:“一条鞭法虽然会让权绅们有些损失,但是开明士绅、守法士绅原本就照田亩数纳税,基本没有任何影响,由于折银纳税,不用以官价抵粮入库,他们所获还而更多,是会拥戴此策的,下官以为影响的只是那些平素瞒地漏税的豪绅权贵。
这部分人不满那是一定的了,不过通过整顿吏治能够抵消一部分官宦世家的阻力,再加上这次流民造反的触动,他们中的大部分会响应的。要说真正难以触及的,该是那些王侯公卿。真要实行起来,国公爷,一定有人会做手脚的”。
杨凌淡淡一笑道:“这个,我已经猜到了,一手胡罗卜、一手拿大棒,我原就没指望好说好商量的就让所有人同意,有些人,只不过是只儆猴的鸡,那么何妨拿来试刀呢?”
陆完点头道:“国公爷剿匪先肃政,这是正本清源之策,皇上也有心作为,下官自然竭尽全力,只是现在正在用兵,此时改革兵制易使军心动摇,不可不虑,而军队[***]、屯田流失,又牵涉到吏治和土地改制,干系重大,下官苦思良久,觉得可以取一折衷之法”
他捻须看看前任兵部尚书杨一清,说道:“兵制改革,下官以为可以从十二疏中抽离出来,缓缓行之,慢火炖汤,做而不宣。现在各地团练战力不在卫所兵之下,甚至还要强出几分,朝廷不妨诏令各地巡抚,扩充团练、整饬军备。
现在不是流民四起吗?可以改变团练只招本地兵员的的规定,吸纳一部兵流民入伍,这样兵员素质得到保证,又使反贼没有流民可用,战事结束后,再宣布改屯田养兵为募兵,那些久已不愿当兵甚至寻机就会逃走的卫所兵固然欣悦服从,军队兵员的缺口也可以立即用已经训练有成的团练兵补充进去,募兵制就能既快又稳地推行开了”。
杨一清带兵久矣,他一直在边军队伍供职,而边军大部分是采用募兵制,兵员本来就不限定于当地人,所以他略一思忖之下,点头赞成道:“徐而图之,从容兵备,本官以为可行。只是应令各地兵备道、团练使要加强兵员勘察,不要把一些痞气重、有前科的人招进队伍”。
陆完笑道:“杨大人放心,现在匪患四起,新的团练部队建立后,是要参予围剿流匪的,在战事中,兵员是否合格,自可受到斟别勘验”。
焦芳见无人再反对,便把这一条也记录在案,礼部尚书王华道:“治国理政不外乎谋求富强大事,但是士子文人所尊崇者,多是宋朱理学,宣扬心外无物,不假外求,这样的人做了官是不重国计民生的,他们夸夸其谈,谈玄说虚,鄙薄民生实事,以清谈误国。
下官以为,可以集中一批鸿学大儒、退仕官员,总结例代兴亡盛衰的教训,提倡法制无常,近民为要,古今异势。便俗为宜的学说,以使各级官员摒弃旧规,以富国强兵为首要任务,扫无用之虚词,求躬行之实效,把治学理政与解决国计民生结合起来,扫清舆论压力”。
杨凌欣然称是,说道:“不错,王尚书所言甚是,今年秋闱,科举考试要增加时策政论的份量,减少诗词歌赋的占比,今后试题也要这样,学子们为了能够考中,就会注重实事、关心民生国事。依我看这件事才是礼部头等大事,务必要从根上改变虚华不实的清谈之风,给朝廷多培养些真正的能臣干才,而不是冬烘道学”。
众官员群策群力,对准备推行的新政最后梳理了一遍,这才纷纷告辞。
焦芳把记载着各方面、各利益团体意见的册子收起来,对杨凌道:“国公,新策推出不难,难在施行上。这些大政策略,内阁和六部还有科道都是赞同的,而且皇上非常支持,为的又是解决朝廷各方面的弊政,理由冠冕堂皇,反对者很难把他们的反对意见摆上台面。
可是这些变革,无论哪一条都牵涉到许多人的利益,每条路上都有那么几只大老虎,大老虎拦路不倒,余者就会纷纷仿效,那么无论国策多么完善,只有满盘皆输一途。”
杨凌道:“嗯,这个我是有所预料的,莫看是皇上赞成,内阁推行,条条路路都应该很顺畅才是,不过难免有些人心存侥幸,而且会推出几个大人物来顶缸,这一关不过,一切免谈。
我急急赶回京来亲自坐镇,一是担心青海局势,一个就是出于这个考虑。不管什么大老虎,都得想办法把它摞倒,我会在京里再待些曰子,待各条策略初步推行开来,我再去山西”。
“咳!咳咳!”焦老头儿干咳两声,语调有点怪异地道:“有头大老虎,是一定会被人推出来挡箭的”。
杨凌沉声道:“什么人?”
“当今衍圣公爷”。
杨凌一怔:“衍圣公?他又做什么了?”
这种已经不是延续了多少个朝代的世家,最是令人头痛。成化丙戌年三月衍圣公孔洪绪歼银妇女四十余人,勒杀无辜百姓四人,只是剥夺了爵位,由其弟弟代理,而且他生了儿子之后,仍要取回爵位。杀人害命,皇帝的惩罚也不过如此。
山西龙虎山正一嗣教真人张元吉违制僭越使用器物,抢夺妇女,为了谋财先后害死四十多个平民百姓,其中有一家三口全被谋害的,结果也是剥去封号了事,什么叫特权?特到皇帝认为杀了一个犯人对江山的影响要高过维护律法的尊严,这种世家力量已是登峰造极了。
只听焦芳道:“衍圣公回了乡还没半个月,现在就有两件案子告进京来,三司不敢管、六部不敢接,就给推到我这儿来了。这件事只是小事一件,不过朝廷要整顿吏治、要清理土地兼并,必定有人用这件事大做文章为难朝廷,所以得早做筹划。”
原来衍圣公回乡后见府邸一片狼藉,粮食全被抄空,实是痛恨不已,那一段曰子,脾气就不太好。他家的地,接天连垄不见边际的上百万亩,横跨几个县。
正好邻县有他家的一片地,中间有一条河沟通过,而上游是一个小地主的几十亩地,这时朝廷分发的易种早熟的粮种到了,各家抢种粮食,孔家嫌水源使用不便,与那户人家起了纠葛,脾气正不太好的孔老太爷只消授意一下,自然就有人拿了通匪、害民的罪名去寻那户人家麻烦,最后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行‘买’了那家的地。
另一件事是他家里有个下人,算是地位比较高的小管家类的人物,他的兄弟在军中剿匪有功,升为百户,去孔府探望大哥,两人说的高兴,想一块回家看看父母,来回也不过三天时间,孔老太爷不允,那百户冲撞了几句,老太爷大怒,立即在红娘子养过马、煮过饭的大堂上升起堂来,把这百户和他哥哥摁倒在地,一人挨了六十大棍,打得两人遍体鳞伤。
这时正是战时,山东小股流窜的残匪未清,官兵腰杆儿比较硬,领兵的参将正是乔四海,他心疼自已的将官,山东三司官员不敢管,他一状告进京里头来了,顺着道儿,就把那管家知道的孔老太爷非法兼占十余万亩土地等等事由报了上来。
杨凌听明白了来龙去脉,细细思索一番,隐隐有了个整人的好主意,他似笑非笑地道:“我知道了,这件事,总得让正在流血打仗的将士们出口恶气才行,至于兼占的不法土地,也得让他吐出来,这事儿我现在就开始准备,不能让他成为改制革新的拦路虎”。
焦阁老嗯了一声,又小声道:“国公爷,门下能想到的,还有一个人,没准儿就有胆大的把他抬出来”。
杨凌嘿嘿一笑,淡然道:“说吧,又是哪头大老虎?”
焦老阁摇摇头,说道:“这位不是虎,而是龙,一条真龙!”
“啊?”杨凌瞠目道:“当今皇上!皇上有什么把柄?”
焦阁老附到他耳朵上,悄声低语起来
(未完待续)
雪里梅懒洋洋地躺在床上,枕着锦枕凉席,光着白生生的一对天足,只要杨大人一跌坐下来,她就格格笑着抬起脚托一下。小家伙穿着开裆裤,屁股溜滑粉嫩、凉润如玉,雪里梅大概是落下了杨氏家法后遗症,特别喜欢碰它。
她最近变的特别怠懒,总是喜欢吃酸的,高大小姐妙手一摸,便知道小妮子中了招,已经身怀有孕了。杨家家大业大,添丁进口那是好事儿,韩幼娘喜不自胜。只有玉堂春欲哭无泪:最喜欢陪着老爷玩玉树后庭花的姐妹都珠胎暗结了,自已的肚子却没一点动静,老天还真是无眼。
这两天玉堂春缠着高文心,不断向她讨教早生贵子的法儿,弄得高文心哭笑不得,两个人都正常,那就要等机缘了,这是说生就生的么?那是有送子观音的本事,自已的肚子何必还平平坦坦呢?
无奈何,她只好给玉堂春开了些男人、女人进补调理的方子,不过自家老爷身体要紧,她开的都是调精补气、强身健体的方子,可没有一味虎狼之药。
话又说回来,自家老爷不知是练气练的,还是学了成绮韵的行房三十八法,在床上那份神勇,常常弄得她魂飞魄散、骨软筋酥,每次都得连连哀告求饶,瘫在那儿好半天还连小手指都懒的动弹一下,也实在没到借助药物的时候。
小家伙儿又一次跌坐在雪儿姨姨的脚丫子上,他不耐烦地转过来身来,看到雪儿阿姨正笑吟吟地拈了酸梅干往嘴里送,双眼不由一亮,立即向她嘴里一指,啊啊地叫了两声。
他现在还不会说话,自韩幼娘以下,四个漂亮的母亲每天轮番教他叫妈妈,小杨大人仍是老神在在,就是不开金口。但凡需要什么、想往哪去,他就盛气凌人地把手一指,简简单单说个“啊”字,马上心想事成。
雪里梅翘着兰花指,用两根葱白似的手指拈着块梅干逗引着他,小杨大人伸手抓了两次都没抢到,于是把嘴一撇,准备开嚎。雪里梅忙笑道:“宝宝乖,不要哭,给给给,喏!”
她嘟起嘴,吐出小半块嚼烂的梅干儿,小杨大人连忙飞快地爬过来,伸嘴就接,接到嘴里刚刚抿了两下,他的小脸就揪了起来,带着一脸怪异的神气开始向外吐。
雪里梅笑的花枝乱颤,她一边用手接着小杨大人吐出来的话梅干,一边格格笑道:“叫你嘴馋嘴,什么都要,还吃不吃了?喏!”
她樱唇一张,小杨大人吓得调头就爬,小屁股一拧一拧的十分逗人。就在这时,杨凌思索着心事走了进来,他要去后堂得从左右绕过,左边是琴室,右边有罗汉床的这间就是内宅女眷会见女客的地方,平时是家中女眷休息谈笑的场所之一,所以杨凌常走这边。
见杨凌进来,雪里梅连忙坐起来,理了理鬓边散下来的头发,甜笑道:“老爷回来了,李大人已经回城了么?”
“嗯,是啊。嗳,你就不用起了,陪儿子玩吧,我去韵儿那里看看她和阿德妮整理的资料怎么样了。”
杨凌说着走到炕边,逗着儿子道:“宝贝儿乖,明天老子带你钓鱼去,来,叫声爸爸”。
孩子还不会说话,他也只是随口一说,说完了转身就走,走到门边儿上了,只听床上传来两声稚嫩清脆的声音:“爸爸爸、爸爸”。
杨凌脚下生风,都已经出了门了,忽地一个‘旱地拔葱’又蹦了回来,武当‘梯云纵’轻功在他手里能倒纵两米半,已经算是登峰造极了。
杨凌喜不自禁地瞧着儿子,一连声道:“你说啥?快快,继续叫,叫爸爸”。
雪里梅可爱的小嘴里含着一瓣话梅儿,一双杏眼也瞪得溜圆,惊喜的好象傻掉了。
小杨大人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瞧着老爹,一边扳着雪儿姨娘的脚丫子,一边笑容可掬地漫声道:“爸爸、爸爸!”
“啊哈!”杨凌大喜,他抢过去一把抱起儿子,在他娇嫩的小脸蛋上好一通亲,然后威风八面地道:“谁说男孩子学话晚呐?那得看是谁啊,我儿子是什么人呐,随我,聪明呀,哈哈哈哈”。
杨凌说完了喜孜孜地抱着儿子就要跑出去,嘴里得意洋洋地道:“我带儿子去给她们瞧瞧,哈哈,你们还天天教,我都不用教,开口就会叫爸爸”。
雪里梅忙趿起鞋子下地,娇嗔道:“别介,孩子玩的一头汗呢,小心吹着,瞧把你美的”。
杨凌忙把孩子往她怀里一塞,说道:“那你带着他,我去把幼娘她们叫来”。
一会儿功夫,只见杨凌带着又惊又喜的韩幼娘、高文心、玉堂春,还有小丫环云儿闯了进来。
小云怀里还抱着一只哈叭狗,这种狗是京师一个养狗的人刚刚培育出来的,杨凌一见就知道是哈叭狗儿,可在当时却是件稀罕物,京师百姓觉得这种小狗既可爱又稀罕,目前因为少,还只有皇亲贵族家庭才买得起,这只小狗是杨家大少爷的玩伴之一。
韩幼娘惊喜地道:“快让我瞧瞧,宝贝儿子真会叫爹了?”
只见小杨大人抱着他雪儿阿姨的大腿,正在“爸爸”个不停,雪里梅笑得前仰后合,眼睛里都溢出泪花儿来,见了他们进来,格格地笑道:“老爷白高兴了,小宝倒是会叫爸爸了,可是只是会叫而已,他逮着什么都叫”。
果然,小杨大人瞧见云儿怀里抱着他最喜欢的那只哈巴狗,忙高兴地放开阿姨的大腿,一指那哈叭狗,先啊了一声,然后“爸爸、爸爸”地叫起来。
韩幼娘、高文心几人忍俊不禁,杨凌哭笑不得,一屁股坐在炕头,指着儿子道:“你个小混蛋,真给老子做脸,还不如不会叫呢,好啦好啦,不要叫了”。
“爸爸,爸爸”。
韩幼娘几人笑的更厉害了,杨凌招架不住,只好干笑两声道:“虽然不明白啥意思,起码他会叫了,嘿嘿,你们想让他叫,他还懒得理会呢”。
儿子终于会开口说话了,这可是一件大喜事,没有人理他,韩幼娘几个人一下子把杨大少爷围在中间,七嘴八舌地道:“乖儿子、好宝宝,来,叫声妈妈(姨娘)听听。”
小家伙瞪着一双黑如点漆的双眸,惊讶地看看有点神经质的母亲和姨娘,然后攸地一转身,拧着小屁股向杨凌爬去,一路爸爸地叫着,一头扎进他的怀里,只撅着个小光腚,显然是被她们给吓着了。
玉堂春叹了口气,用大脚指在他的光屁股上点了一下,恨恨地道:“这个小白眼狼儿,到底是人家老杨家的人啊,我白疼他了,叫声姨娘都不肯,这个小气!”
杨凌抱着儿子开怀大笑,他暂时抛下了公事,叫人拿了冰镇的西瓜、酸梅汤来,和娇妻爱妾还有心爱的儿子,谈笑聊天,其乐融融。
大人坐到炕上去,吃着瓜子、水果,聊着家长里短。小孩子就和那只小哈叭狗儿,在他们的腿间钻来钻去,嬉笑玩耍。偶尔与幼娘四眸双望,杨凌和幼娘从彼此的眼中看到的,都是满足、温馨、亲情和甜蜜。
是的,最艰苦的岁月早已过去了,贫困中那种相濡以沫的情形也不会再需要出现了,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些辛酸的往事会变成越来越美好的回忆,或许真的直到有一天,两个人老到不能动的时候,坐在摇椅上,膝下就象现在一样,有几个小孩子在那里玩耍着,才会絮絮地向他们讲起这些昔年往事。
现在,积累沉淀的,是他们之间越来越深厚的感情。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感情,比世上绝大多数人都要幸福。幸福,这就够了。
杨凌来到成绮韵的住处,只见成绮韵、阿德妮两位美人儿正争得面红耳赤,楚玲托着下巴坐在桌前,笑吟吟的看的得趣儿。
杨凌奇道:“什么事争得这么厉害?”
二人一见杨凌,立即争先恐后地告状:“大人,你来评评看,有关税赋问题”。
“杨,韵儿姐姐太保守了,只是在旧制上的修改,依我看,就应该大斧阔刀”。
“停停停!”杨凌被她们吵的一个头两个大,忙一手拉着一个到了桌前,一按她们的香肩道:“都给我坐下”,他看了眼俏笑盈盈立起的楚玲一眼,说道:“不必拘礼,你也坐吧”。
说着自已也坐了下来,给每人斟了一杯茶,笑吟吟地道:“好啦,青天大老爷在此,有什么冤屈,尽管一一道来”。
两位美人儿同时娇哼一声,娇俏地白了他一眼,然后互相看看,却都不言语了。
杨凌见两挺机关枪熄了火,便笑了笑道:“楚玲,你说”。
“啊!我我说呀”,楚玲‘怯生生’地看了眼老板娘,老板娘没表示反对,她只好硬着头皮对大老板道:“是这样,国公爷不是让两位姑娘把您的《靖政十二疏》再议议嘛。这个对于吏治、土地、税赋,还有军制,呃阿德妮姑娘和小姐的看法大相径庭,彼此争论的激烈了点儿罢了,倒不是在吵架,国公爷尽管放心”。
杨凌一听这才明白,其实他让两人讨论,只是想参详一下她们的意见,具体的主意他和杨慎、焦芳、杨一清等人都有所沟通,随时按照他们的意见在做修改。
成绮韵对于人姓、心理,了解的透澈无比,阿德妮来自西方,对于东方的制度没有从小见惯使然的习惯,让她帮着参详,说不定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能独出机杼。杨凌让她们参详,是想从她们的角度把制度更完善一些,漏洞更少一些,这样一旦上呈,受到的阻挠才能减到最小。
其实当时无论政治体制还是经济体制,甚至包括后来被人诟病较多的科举选才制度,当时较之西方都是相当成熟和先进的,不过东方唯名、西方唯利的价值观念相比较,无疑是西方比较务实的,明煮制度方面西方比东方也要先进一些。
杨凌只是让两人随便看看,给些意见,想不到两人如此认真,他既感动,又觉得好笑,杨凌想了想,对成绮韵道:“嗯,我明白了。好,咱们先说吏治,你来说说看,你们的分岐主要集中在哪儿?”
阿德妮抢着道:“我认为选贤任能,应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当务之急是裁减冗员,选拔人才。选贤任能应不问出身、资历,大力提拔年青的官员,他们视野开阔、敢于创新、精力充沛,地方上年过五十的人就只能授以杂官,不得为州县之长,奖掖优秀,惩治贪惰,务求克尽职守。”
杨凌搓着下巴,沉吟半晌道:“嗯,话是这么说,不过具体施行起来,如何掌握这个尺度?谁去判定哪个年青人是优秀的?谁又不是不合格的?而且五十以上即不得为正堂主官,势必要影响现在很多的地方官员,引起他们的抵制,而年近五旬的官员,很多也会不安心于政事,而专事投机钻营,为个人牟利,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
阿德妮脸蛋一红,杨凌笑了笑,安慰道:“如果身居上位者清廉贤明,然后主管一府一道,这样的整顿法子,他是可以去用的,放在这样庞大的一个国家,通讯、消息又极其迟钝,那是不适宜的。阿德妮是依据你们国家的情形想出的办法,而你们国家不过相当于这里的一府一道,局限于此,怨不得你”。
阿德妮虽是个博学多才的少女,对这个东方古国的了解,对它数千年形成的官场和文化底蕴的了解,自然不及成绮韵,所以所倡不免有些脱离实际。成绮韵听出他是不忍让阿德妮难堪,不禁抿嘴一笑。
杨凌瞪了她一眼,问道:“那么你说说,你有什么高见?”
成绮韵微笑道:“我以为,政策推行,是自上而下的,要整顿吏治,就得以法治为理政核心,加强朝廷的控制权力,才能保障新法的推行。具体做法,大人已经铺好了路子,实行起来也简单。
都察院、翰林院,十三道御使的言官们,不是刚刚被整肃过吗?现在保留下来的官员和新提拔上来的人,无论是品姓还是能力都相当不错。大人应该先加强科道力量,以六科给事中制六部,以内阁制六科,层层控制、层层考核,赏罚分明、明确责任,以提高各部各司执行政令的力度”。
杨凌暗暗点头:“目前这种大一统的封建社会,要想成功改革,只有自上而下,做到事权归一,如果不加强朝廷对各级机构的控制力,改革就是一纸空文。上边费尽心机制定的政策,拿到下边登记归档了事,根本得不到贯彻实施。
所以加强中央集权是必要的。其实集权也罢,分权以罢,都有一个适合它的时代背景,在目前这种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上、在目前的科技水平、讯息能力下,要是想搞分权、搞明煮,那纯粹是脑袋让驴踢了,空想主义拿来实施不搞得天下大乱才怪。
当然,这个集权也是有区别的,如果大权全部上升到皇帝手中,皇帝是明君时,那就真的是曰理万机了,能把他累死,如果他是个昏君,那就天下人人糟殃。
成绮韵的提议实际上是加强内阁施政能力,而这种能力,又置于监察系统的监督之下,这样一来,内阁不是一人之在下,官员们的政绩和个人品姓又受到较强的控制,的确是提高官僚队伍效率的好办法。
最最重要的是,这恰恰符合李东阳所说的权力的论述,不管什么样的改革,肯定要有一部分的权益受到损害,问题的关键是你能不能争取到另一部分官僚的支持。按照这种论述,内阁权力加强了,科道权力加强了,那么自已首先就把大明的内阁和整个监察系统争取了过来,成为自已改革坚定不移的支持者。”
杨慎在赴奴儿干前,曾向他提过类似的见解,现在和成绮韵所言不谋而后,杨凌不由连声赞许,他和成绮韵又详细讨论了几点,关于科道官对官员的考核方法,诸如税赋征收、离任审计、政绩考核的任免制度。
这些论述中,一些条款恰恰是当初刘瑾搞过的,只不过刘瑾这么干完全是为了整人,借人事考核为自已搂财,结果好好的经愣是让他念歪了,如今旧事重提,想起刘瑾,杨凌不禁感慨万千,同时也为自已提了醒:
以入世之态度做事,以出世之态度做人。
这份权力自已不能要,也决不能交给哪一个私人。这份权力的施行,必须真的放下去,放到六科十三道手中,那么多的科道官,他们之间能够彼此制约,防止有人权力集中干的太离谱,何况上边还有互相牵制的内阁。
对官员的考核集中的税赋征收、离任审计上,就保障了考核有据可查、有丈量尺度,而不是由着监察官员一张嘴去说。吏治整顿是本,由它自然就牵涉到许多其他方面,比如打击不法豪强、追剿不法豪强欠税等问题,由此延伸开去,两人又边记边写了一阵,这就聊到了最令人头疼的土地集中问题。
成绮韵道:“其实,这所有的改革,都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承的事情,吏治整顿,影响税赋征收和刑名、廉政方面,土地问题又牵涉到刑名廉政和税赋征收。说起土地被权贵圈占的问题,这又得提起刘瑾刘公公的一份功劳了。
他清丈土地是为了突出个人政绩,为了清出尽可能多的土地以邀功,害得许多人家破人亡,可是现在对那些苦主的土地核查属实重新发还后,其他的土地数目还真是实打实的。
官绅百姓们实有多少合法土地,被地方豪强们藏匿不报或贪占了朝廷多少土地,也都记录在案了,贪占的先不算,仅隐匿不报的土地就有一百四十七万顷,偷税的有八十万顷,对吧?有了这些数据,税赋征收、乃至税赋改革就容易的多了。”
成绮韵抿嘴一笑道:“大人列述了一些地方正在探索试行的比较合理的税赋方法,比如如应天府施行的“里甲银”,浙江、广东的“均平银”,福建的“纲银”,还有江南的“十段锦”。这些税赋方法大多改变了传统的实物税赋,改以折银上缴,既方便了朝廷征收、运送和保管,也没有了这些环节中保管不善造成的损耗和霉变。
不过我觉得这些方法里,还是你提及的“一条鞭纳税、摊丁入亩法”最好,实行此法,杂泛、均徭、力差、银差等各种税收合并为一种,将力差归入田赋,一律按田亩核算,既不减额,也不增赋,没地的贫民不用纳税,而豪富之民不能多得,徭役公平,就不会有人再哀叹不均了。”
杨凌点头道:“对,而且以银两代实物役、力差役,扩大了货币的流通,削弱了人身依附,商贩和工匠获得了较大自由,这对工商发展至关重要”。
这一条,杨凌同朝中一些大臣暗中商议,也获得了他们的赞同。“一条鞭”法,保证了朝廷税赋的稳定,不会使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直至破产造反。加强了工商发展,有地农民乐于种地,城中富户乐于买地,又不会过多触犯权宦土豪的利益,免得引起地方强烈的反对,使自己的心血前功尽弃。
一条鞭法使官员难以再利用税赋贪污,减轻了贫民负担,增加了朝廷岁入,而且是在权宦豪绅们能接受的范围之内。这是比较务实的改革策略,要是真的头脑一热,想搞一刀切的还地于民,打土豪分田地,那自已就得先拉起一支队伍上山打游击去了。
两个人越说越是开心,杨凌心中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他兴奋地道:“说的很好。现在焦阁老、杨一清他们应该已经下了衙门,我去城里瞧瞧,和他们商议一下,这两曰就呈进给皇上”。
杨凌只顾高兴,却没注意所谏未受重视的阿德妮的幽怨,瞧着他匆匆起身离去,阿德妮更是一脸落寞“皇上其实已经看过了这些条阵,正式上书不过是给天下一个讯号,一个改制的讯号罢了。本国公负责清剿流匪,安置流民,在地方上所见所历,深知不能使国富兵强、百姓乐业,则贼剿无止境,而不能革除弊病、推行新政,就不能富国强兵。
当今皇上年轻,正欲有一番大作为,各位大人都是柱国之臣,还请尽心竭力、各抒已见,咱们对这些谏疏最后再推敲一下,以便使新政能够顺利施行。刘大人,你有什么看法?”
杨凌环目四顾,朗声说道。焦芳府上,几位受邀的大人围席而坐,正在就改革新政做最后的推敲。
端上台盘的永远是做好了的菜,一件政策的推行和决策,无不是事先详细的调查、研究、各方面势力的平衡、协调之后的结果。就象现在,杨廷和与杨一清不合,但他的势力在内阁中占了两席,对决策的施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尽管敲定的吏治改革对内阁极为有利,不会触及他的权益,反而有所加强,但是事先瞒而不谕,把他排除在外难免要让他产生隔阂,所以杨凌把户部尚书刘忠也请了来。他是杨廷衙的人,他在,就等于随时把他议定的事情告诉了杨廷和。
这样刘忠说出来的意见,大家心照不宣,自然知道那就代表着杨廷和的意见,所以杨凌说完,首先瞧向他,想知道大学士杨廷和、梁储的意见。
刘忠谦和地一笑道:“下官在翰林院时,只知激扬文字、抨击时弊,对一些视而不见无人去改的弊政存在感到不可思议,只以为是朝官不务正业、贻忽职守,直到做了这户部尚书,有心无力,举步维艰,才知道积弊已深,非大刀阔斧难奏成效。
目前土地兼并严重,流民四散,草译祸起,国家帑藏空虚,用度匮乏;北方鞑靼、西有青海皆有异动,哈密驻军进退两难,南方土司争权夺利,改制革新迫在眉睫,下官是深为赞同的。”
这就是权力分配的结果了,如果不然,纵然杨廷和心中赞同,难免也要加以刁难,杨凌闻言甚是喜悦,只听刘忠道:“下官只有一个建议,巨绅财主们贪占的田地,可以迫其退还分发农民,此外他们固有的土地不管有多少、包括那些瞒税未报的田产,只能加强管理,给予征税罚款,而不能没收分给平民。
一条鞭法,对于有地贫民有极大好处,但是却不及于无地农民,流民是祸乱之源,又不能不解决这个问题。下官以为,现在工商发展、开海通海、互市通商、关东移民可以解决一大部分流民,清丈出来的贪占土地返还可以解决一部分。
此外,就要请兵部陆大人多费心了,兵制改革,卫所撤消,要注重清理出来的军田屯田的清丈管理,这大片土地还可以安置一部分流民。到那时,纵然还有流民也数理有限难成气候,除非出现巨大的天灾[***],而朝廷无力赈济,否则再也不会出现一人登高一呼,万众响应造反的局面了。”
杨凌微微颔首,心道:“这必是出自杨廷和的筹划了,此人倒是很务实,能够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没有太激烈的政策招致各方面的反对,又能有效解决问题,果然是个干才”。
陆完担心地道:“一条鞭法虽然会让权绅们有些损失,但是开明士绅、守法士绅原本就照田亩数纳税,基本没有任何影响,由于折银纳税,不用以官价抵粮入库,他们所获还而更多,是会拥戴此策的,下官以为影响的只是那些平素瞒地漏税的豪绅权贵。
这部分人不满那是一定的了,不过通过整顿吏治能够抵消一部分官宦世家的阻力,再加上这次流民造反的触动,他们中的大部分会响应的。要说真正难以触及的,该是那些王侯公卿。真要实行起来,国公爷,一定有人会做手脚的”。
杨凌淡淡一笑道:“这个,我已经猜到了,一手胡罗卜、一手拿大棒,我原就没指望好说好商量的就让所有人同意,有些人,只不过是只儆猴的鸡,那么何妨拿来试刀呢?”
陆完点头道:“国公爷剿匪先肃政,这是正本清源之策,皇上也有心作为,下官自然竭尽全力,只是现在正在用兵,此时改革兵制易使军心动摇,不可不虑,而军队[***]、屯田流失,又牵涉到吏治和土地改制,干系重大,下官苦思良久,觉得可以取一折衷之法”
他捻须看看前任兵部尚书杨一清,说道:“兵制改革,下官以为可以从十二疏中抽离出来,缓缓行之,慢火炖汤,做而不宣。现在各地团练战力不在卫所兵之下,甚至还要强出几分,朝廷不妨诏令各地巡抚,扩充团练、整饬军备。
现在不是流民四起吗?可以改变团练只招本地兵员的的规定,吸纳一部兵流民入伍,这样兵员素质得到保证,又使反贼没有流民可用,战事结束后,再宣布改屯田养兵为募兵,那些久已不愿当兵甚至寻机就会逃走的卫所兵固然欣悦服从,军队兵员的缺口也可以立即用已经训练有成的团练兵补充进去,募兵制就能既快又稳地推行开了”。
杨一清带兵久矣,他一直在边军队伍供职,而边军大部分是采用募兵制,兵员本来就不限定于当地人,所以他略一思忖之下,点头赞成道:“徐而图之,从容兵备,本官以为可行。只是应令各地兵备道、团练使要加强兵员勘察,不要把一些痞气重、有前科的人招进队伍”。
陆完笑道:“杨大人放心,现在匪患四起,新的团练部队建立后,是要参予围剿流匪的,在战事中,兵员是否合格,自可受到斟别勘验”。
焦芳见无人再反对,便把这一条也记录在案,礼部尚书王华道:“治国理政不外乎谋求富强大事,但是士子文人所尊崇者,多是宋朱理学,宣扬心外无物,不假外求,这样的人做了官是不重国计民生的,他们夸夸其谈,谈玄说虚,鄙薄民生实事,以清谈误国。
下官以为,可以集中一批鸿学大儒、退仕官员,总结例代兴亡盛衰的教训,提倡法制无常,近民为要,古今异势。便俗为宜的学说,以使各级官员摒弃旧规,以富国强兵为首要任务,扫无用之虚词,求躬行之实效,把治学理政与解决国计民生结合起来,扫清舆论压力”。
杨凌欣然称是,说道:“不错,王尚书所言甚是,今年秋闱,科举考试要增加时策政论的份量,减少诗词歌赋的占比,今后试题也要这样,学子们为了能够考中,就会注重实事、关心民生国事。依我看这件事才是礼部头等大事,务必要从根上改变虚华不实的清谈之风,给朝廷多培养些真正的能臣干才,而不是冬烘道学”。
众官员群策群力,对准备推行的新政最后梳理了一遍,这才纷纷告辞。
焦芳把记载着各方面、各利益团体意见的册子收起来,对杨凌道:“国公,新策推出不难,难在施行上。这些大政策略,内阁和六部还有科道都是赞同的,而且皇上非常支持,为的又是解决朝廷各方面的弊政,理由冠冕堂皇,反对者很难把他们的反对意见摆上台面。
可是这些变革,无论哪一条都牵涉到许多人的利益,每条路上都有那么几只大老虎,大老虎拦路不倒,余者就会纷纷仿效,那么无论国策多么完善,只有满盘皆输一途。”
杨凌道:“嗯,这个我是有所预料的,莫看是皇上赞成,内阁推行,条条路路都应该很顺畅才是,不过难免有些人心存侥幸,而且会推出几个大人物来顶缸,这一关不过,一切免谈。
我急急赶回京来亲自坐镇,一是担心青海局势,一个就是出于这个考虑。不管什么大老虎,都得想办法把它摞倒,我会在京里再待些曰子,待各条策略初步推行开来,我再去山西”。
“咳!咳咳!”焦老头儿干咳两声,语调有点怪异地道:“有头大老虎,是一定会被人推出来挡箭的”。
杨凌沉声道:“什么人?”
“当今衍圣公爷”。
杨凌一怔:“衍圣公?他又做什么了?”
这种已经不是延续了多少个朝代的世家,最是令人头痛。成化丙戌年三月衍圣公孔洪绪歼银妇女四十余人,勒杀无辜百姓四人,只是剥夺了爵位,由其弟弟代理,而且他生了儿子之后,仍要取回爵位。杀人害命,皇帝的惩罚也不过如此。
山西龙虎山正一嗣教真人张元吉违制僭越使用器物,抢夺妇女,为了谋财先后害死四十多个平民百姓,其中有一家三口全被谋害的,结果也是剥去封号了事,什么叫特权?特到皇帝认为杀了一个犯人对江山的影响要高过维护律法的尊严,这种世家力量已是登峰造极了。
只听焦芳道:“衍圣公回了乡还没半个月,现在就有两件案子告进京来,三司不敢管、六部不敢接,就给推到我这儿来了。这件事只是小事一件,不过朝廷要整顿吏治、要清理土地兼并,必定有人用这件事大做文章为难朝廷,所以得早做筹划。”
原来衍圣公回乡后见府邸一片狼藉,粮食全被抄空,实是痛恨不已,那一段曰子,脾气就不太好。他家的地,接天连垄不见边际的上百万亩,横跨几个县。
正好邻县有他家的一片地,中间有一条河沟通过,而上游是一个小地主的几十亩地,这时朝廷分发的易种早熟的粮种到了,各家抢种粮食,孔家嫌水源使用不便,与那户人家起了纠葛,脾气正不太好的孔老太爷只消授意一下,自然就有人拿了通匪、害民的罪名去寻那户人家麻烦,最后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行‘买’了那家的地。
另一件事是他家里有个下人,算是地位比较高的小管家类的人物,他的兄弟在军中剿匪有功,升为百户,去孔府探望大哥,两人说的高兴,想一块回家看看父母,来回也不过三天时间,孔老太爷不允,那百户冲撞了几句,老太爷大怒,立即在红娘子养过马、煮过饭的大堂上升起堂来,把这百户和他哥哥摁倒在地,一人挨了六十大棍,打得两人遍体鳞伤。
这时正是战时,山东小股流窜的残匪未清,官兵腰杆儿比较硬,领兵的参将正是乔四海,他心疼自已的将官,山东三司官员不敢管,他一状告进京里头来了,顺着道儿,就把那管家知道的孔老太爷非法兼占十余万亩土地等等事由报了上来。
杨凌听明白了来龙去脉,细细思索一番,隐隐有了个整人的好主意,他似笑非笑地道:“我知道了,这件事,总得让正在流血打仗的将士们出口恶气才行,至于兼占的不法土地,也得让他吐出来,这事儿我现在就开始准备,不能让他成为改制革新的拦路虎”。
焦阁老嗯了一声,又小声道:“国公爷,门下能想到的,还有一个人,没准儿就有胆大的把他抬出来”。
杨凌嘿嘿一笑,淡然道:“说吧,又是哪头大老虎?”
焦老阁摇摇头,说道:“这位不是虎,而是龙,一条真龙!”
“啊?”杨凌瞠目道:“当今皇上!皇上有什么把柄?”
焦阁老附到他耳朵上,悄声低语起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