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男
星座:双鱼座
出生地: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康威
职业:编剧 、 演员
“Cyberpunk运动之父”——加拿大科幻小说加威廉·吉布森是“Cyberpunk”这一新科幻小说流派的奠基人物,他的《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赢得了科幻小说三大奖项:雨果奖、星云奖和菲利普·迪克奖,全球卖出6500万本,使得Cyberpunk在作为一个文化概念也开始被公众广为接受,“Cyberspace”一词即来自于此书。其实早在《黑客帝国》风靡之前,该书电影版就被提上议事日程,然而却迟迟不见下文,不知要几时才能与观众见面。 l948年5月7日生于美国南加州的康威镇,和大多数美国孩子一样,在电视节目、科幻玩具和玩具汽车的包围中长大。在他六岁的时候,父亲在一次商业旅行中不小心被噎死,于是他跟随母亲一起来到母亲在弗吉尼亚州西南部的家乡。在失去丈夫之后,吉布森的妻子变得越来越焦虑和犹豫,这对幼小的吉布森的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这让他只有躲藏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才能寻找到安全感。在15岁的时候,他被送往一家位于亚里桑那州的一家寄宿制念书,才开始不得不从他自己的幻想世界中走出来去面对这个现实的外部世界。年轻的吉布森经历过漂泊,他曾进是激烈的反越战分子,以致被美国征兵局除名。在他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之后,他游历了欧洲并遇上了自己心仪的女孩,最后他定居温哥华并获得了加拿大公民的身份。 在这个太平洋沿岸城市里,吉布森元时不感到日本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势力对北美日益加剧的渗透。跨国资本主义和后现代科技文化不断增强的态势,引起他的关注,渐渐也成为他科幻创作的社会背景。1977年开始,吉布森开始尝试科幻小说写作,这一年,他在《发掘》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处女作《全息玫瑰的碎片》(Fragments of a Hologram Rose)。尽管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尝试过科幻小说的写作,但是都却一直没有尝试过投稿,但现在为了能够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支持起他那初具规模的小家庭,他却不得不去进行这样的尝试,此时初出茅庐的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些为孩子挣奶粉钱而做得努力居然成了科幻史上新的里程碑。1982年他在《Omni》杂志上发表《燃烧的铬》(Burning Chrome)中第一次出现了Cyberpunk小说世界观中重要的概念——数字空间(Cyberspace)。紧接着他的写作事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1984年,Cyberpunk代表作《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同时也为其带来科幻小说界的三个王冠——雨果奖、星云奖和菲利普?迪克奖,他的这本《神经漫游者》也成为了20世纪8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出版物之一。不仅如此,作为潮流的带动者,他为更多的科幻小说作家打开了通往Cyberpunk这个数字化幻想题材的启示之门,同时也通过各种方式影响了电影、电视等其他媒体。之后,他又在1986年出版了同样以数字空间中的黑客故事为题材《倒计数零》(Count Zero)和1988的《蒙娜丽沙超速档》(Mona Lisa Overdrive),这两部小说与他的第一部Cyberpunk小说《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凑成了一套完整的数字空间三步曲(Cyberspace Trilogy)(也有《蔓生三步曲》Sprawl Trilogy或者《矩阵三部曲》Matrix Trilogy这种说法),续写了他的成功。其他长篇作品还包括《不同的引擎》(Difference Engine,与布鲁斯·斯特林合作,1991)、《虚光》(Virtual Light,1993)、《幻像》(Idoru,1996)。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短篇小说。 作为Cyberpunk的领军人物,吉布森的作品同样是电影片商热衷于投资的对象,已经被拍摄成电影的有《非常特务》(Johnny Mnemonic,基努·里维斯主演,1995年),改编自吉布森的同名短篇。《豪门诱惑》(New Rose Hotel,1998),也改编自他的同名作品。而《神经漫游者》更是一直备受期待。 尽管吉布森被认为是Cyberpunk潮流的领导者,但生活中的他和他笔下的主人公实在是相差甚远。他一直认为自己几乎不懂计算机,只有最近才在网络化的大潮下开始接触诞生自己笔下数字空间的互联网络。他一直声称自己的写作灵感来自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和某些电影电视的经典桥段,甚至是来自于某些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和其他Cyberpunk作家一样,他反对把自己归入某个固定的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