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翔
有的男性认为女性穿着暴露、与男性单独共处一室、在男性面前喝醉酒、双方有亲密肢体接触等等行为就是女性暗示与男性发生性行为。但这些“我以为”真的意味着“她同意”吗?同意问题是性侵犯罪的核心,对“性同意”的讨论,不止于性行为发生需要得到许可,还包括围绕着“性”的性别、权力、道德和文化的重新审视,性同意年龄、厌女情节、社会风俗、完美受害者、亲密关系、婚内强奸……清楚认知法律中的同意制度,对男女双方都是纠偏的过程。正确表达不同意,是每位女性自我保护的关键;尊重她人的“不”,也是每位男性行为自由的边界。世界并不完美,但法律可以持守正义,坚守善道,让人心在浊世中有对良善的信心与盼望。
作者:罗翔
中国古代的法律以刑法为基础,其主要的法律后果就是刑罚。成文刑法自产生以来,一直试图约束刑罚权。但是人治传统决定这一目的不可能真正实现“法有限,而情无穷”的刑罚思想导致酷刑泛滥,法外之刑五花八门。直到20世纪初,罪刑法定原则的出现,才将曾经无限膨胀的刑罚权,束缚在法律的轨道之内。刑罚的历史并不单纯是对旧闻掌故的叙述。从奴隶制五刑到封建制五刑,直至近现代五刑,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漫长而艰难,折射出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嬗变,也让法治背景下的自由价值显得尤为珍贵
作者:上野千鹤子
《厌女》不是一部纯理论性著作,而是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针对日本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实践性分析。《厌女》处理了广泛的日本题材,其中既有文学性的,比如谈到小说家吉行淳之介、永井荷风、林真理子等,更多的则是社会性的。上野千鹤子谈到的许多现象,尤其是家庭的、婚姻的,在中国也有很类似的情况。知性的读者会从这些论述中获得强烈共鸣并得到理论上的指引。
作者:中村恒子 奥田弘美
未来岁月漫长,依旧值得期待。人如何度过一生,才不会辜负生命?面对人生的终极问题,当了70年心理医生的作者中村恒子,将其90年的人生智慧,化为本书六大篇章关于工作、爱、人际关系、幸福、死亡等课题的诚挚箴言,陪同数不清的人走过人生泥泞的时期,让他们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仍然有热爱生活的勇气。作者娓娓道来的讲述,总有一句令你豁然开朗,消解心头烦忧,感受生命的力量,让你意识到“这是你自己的人生”,只要活出自己,就会发现人间值得。
作者: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要去吸引被讨厌的负向能量,而是,如果这是我生命想绽放出最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往那里走去。」「因为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于是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你是否常常对繁琐的生活感到乏味?你是否时时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疲惫?你是否认为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难见?我们如何能够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这一切的答案尽在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中!
作者:任韶堂
《食物语言学》是一部妙趣横生,从冰激凌开始,到薯片、番茄酱,横跨欧亚,探讨食物、语言、文化传播间关系的作品。一些日常生活的食材,从名称就可以看出其奇异身世,如西方普遍使用的番茄酱(ketchup),这个怪异的英文单词,其实来源于闽南语的“鱼露”“chup”是闽南语中“酱”的音,而“ket”是“腌鱼”的意思。材料虽完全不同,语言却留下了历史的痕迹。为什么原产于墨西哥,感恩节常吃的火鸡(turkey),会是土耳其(Turkey)这个国家的名字?又是谁想到把鲜奶或果汁放进加了冰和盐的木头搅拌,发明雪酪,而雪酪又是如何演变为糖浆?后来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又为何与此不无关系?
作者:罗伯特·戴博德
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如今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他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这并不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书,而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出版20多年来,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它基于TA沟通分析心理学的理论,讲述了一个抑郁症病人通过十次心理咨询,终于找回快乐和自信的全过程。在书中,可以看到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沟通技巧,也可以看到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流程的模板。读者犹如亲临现场,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在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作者:双雪涛
收录雷佳音、杨幂、董子健主演电影《刺杀小说家》原著小说。《飞行家》共收录了双雪涛的九篇短篇小说。缘起——为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故乡人留下虚构的记录;沉淀——将历史与人性的复杂张力编织进故事的纹理里;扎根——让爱、梦想、尊严和自由在卑微和绝境里重生。故事发生的地点大多是没落的北方城市。艳粉街、影子湖、光明堂、红旗广场、春风歌舞厅、红星台球社……这里布满破败的街道、废弃的工厂,流窜着形形色色的人。故事里的角色大多是被遗忘的边缘群体。久藏、小橘子、疯子廖澄湖、少年犯柳丁、姑鸟儿、驯养师阮灵、疯马马峰、飞行家李明奇……他们是被历史的大潮拍在岸边的鱼。
作者:六六
《偶得日记--孕妈妈开心辞典》:《双面胶》、《蜗居》作者六六,漫记怀孕别样感受,幽默智慧,灵动飞扬,准妈爸、妈爸钟情悦读!我首先是一位母亲,其次是一名喜爱幼儿的教师,最终,我才不得不承认,好吧,我是靠文字吃饭的作家。我对写作,就好像我对婚姻一样心猿意马,且走且看。少妇六六,畏惧中年走婆婆妈妈之趋势,在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中,以笔墨抒发胸中的郁闷,本期望实现家庭和谐,不相无心插柳,数年信笔由缰,著有《王贵与安娜》、《双面胶》、《蜗居》等作品,文字若能博君一笑,便算有所成。
作者:武志红
我们一直以为一些负面情绪,如坏习惯、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是不好的,甚至认为这些是不完美的,阻碍了我们成长,我们努力去避免和克服它们。作者从新的角度、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这些坏情绪,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和正面意义。这些情绪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而且这些情绪并不是我们的敌人,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接纳它们,并要感谢它们让我们越来越坚强,体验更多生命的无限精彩。
作者:弗吉尼娅·波斯特莱尔
营造魅力,就是唤醒消费者的三种关键情感——对当下的逃离,对改变的渴望,对神秘未知世界的向往。 1.探寻魅力的本源:尽管魅力所呈现的形式不同,它所揭露的始终是我们最真实的情感。魅力挖掘了现存的不满情绪,展示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缺乏的事物。比如:名人的魅力源自对倾慕、崇拜和成为重要人士的渴望;时尚的魅力唤醒了我们对于改变生活状态、改变自我的欲望;奢华的魅力不仅来自物质享受的诱惑,也来自我们渴望优雅地融入这个阶层的愿景。2.解析魅力的构成元素魅力有三个重要要素:对当下的逃离,对改变的承诺以及神秘感。对逃离和转型的向往是魅力的情感核心,让我们将自我投射到某种设定或身份认同中,以此来感知我们那些没有阐明的愿望。神秘是魅力的感知品质。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没有神秘感,就没有魅力的存在。3.还原魅力的进化历程本书不仅梳理了魅力史上的大事件(从希腊英雄形象阿喀琉斯到苏格兰精灵,从17世纪后期的江户到18世纪的伦敦和巴黎,再到19世纪的纽约和芝加哥),还对具体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美国总统奥巴马到电影里的超级英雄,从电影《蒂凡尼的早餐》中的橱窗到风情无限的上海外滩),从而展现出魅力在不同情境中的意义。4.启发魅力的商业运用在商业运用上,弗吉尼娅•波斯特莱尔指出魅力能够引发社会性嫉妒情绪,以此来促进商品销售。诉诸魅力的魔法,让商品成为“通往希望与理想的桥梁”,正如你着迷于无印良品的本子或宜家的家具,这种有形的、商业性的“桥梁”本身就充满了魅力。
作者:梁晓声
中国人的郁闷由来已久。1949年之前,中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郁闷自不必说;1949年后,人们迎来了新的时代。然而,好景不长,“文革”那个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的10年让人们着实郁闷;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没少折腾,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折磨着中国人坚强的神经。现如今人们不愁吃喝了,但不知何时起,苏丹红、牛肉膏、瘦肉精、染色馒头、硫磺姜出现了;学校不包分配了,找工作也要权钱交易;入学托关系,住院托关系;豆腐渣工程频繁出现了,矿难接二连三,瞒报也接二连三;物价飞涨了,买房买不起,租房也只能蜗居了……解决了温饱的中国人,又开始郁闷了。梁晓声用坦率的笔调、睿智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精神状态与生活现状,以及中国的社会现状和阶层分析,并从根本上分析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并将此归结于“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缘由。
作者:玛丽亚·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教育法主张,幼儿应经过专业训练的老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生理和心理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孩子的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和健全的人格也得以全面培养。蒙台梭利教育法,在于激发儿童的“内在生命力”,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我们成人应该在内心深处尊重孩子,不应该把儿童座位一种物体来对待。儿童不是容器,不是可以随意塑造的泥土,不是可以任意雕刻的木块,也不是成人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内在生命力的、天生个性的人。家长和老师应该努力和孩子进行有效的、平等的沟通;仔细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放弃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在孩子发展的敏感期,为孩子提供满足其成长需求的环境,而帮助孩子内在生命力的自然发展。
作者:亚伯拉罕·马斯洛
本书是“人本心理学之父”马斯洛最重要的著作。在书中,他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理论,包括人本心理学科学观的理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元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高峰体验理论等。需要层次论是马斯洛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至今仍在心理学、教育、商业和文化等多个学科领域和实际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本书包含了马斯洛对人类心理学的重要发问和早期探索,在创建一个积极和全面的有关人性的观点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
作者:托尼·朱特
“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中有某种根本性的谬误。”在《沉疴遍地》中,我们时代最为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托尼·朱特揭示了我们如何陷入面前这个危险而混乱的境地的。朱特巧妙地将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凝聚成了富有洞见、通向解脱的思考。2008年的经济崩溃已经证明,界定战后欧美生活 的社会契约——对安全、稳定和公正的保障——不再坚如磐石;事实上,它已经不再是公共话语的组成部分。朱特摒弃了极右派虚无主义的个人主义和已经原形毕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表达我们共同需求的语言。要找到出路,我们必须着眼于最近的历史和行动中的社会民主主义:公平的价值应当高于纯粹的效率。这本书奇迹般地简短、智慧、清晰、充满激情,对过去和现在都有深入的洞见,以睿智犀利的语言指引我们正视社会弊病,重新思索自身的责任。任何对这个世界心存希望的人都能从中找到理性的光芒。
作者:费孝通
本书由《初访美国》、《美国人的性格》等部分组成,是费孝通先生在美国读书和考察的笔记,着重对比了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美国人与欧洲人的区别,分析了美国人的性格、政治制度、文化特征、美国对世界工业文明、世界未来文化的影响。同时本书还处处拿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作对比,让人更加清楚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有利于人们对东方文明的重建和西方文明的出路的思考。
作者:丹·艾瑞里
按照理性的观点,我们的一切决策应该符合我们的最大利益,我们应该辨别面临的各种选择并准确计算价值,做出符合我们最大利益的选择。如果我们非常理性地做到各种“应该”,那真的再好不过了。不幸的是,我们做不到。在《怪诞行为学1·可预测的非理性》中,行为经济学家艾瑞里探讨了人类偏见的负面影响,而本书则重点探讨了非理性积极的另一面。非理性能让我们适应新的环境、信任别人,乐于不断努力,爱自己的孩子。这些美妙、奇异非理性的积极力量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各种目标,更好地生活。同时,本书还将越过工作环境,深入检验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我们与萍水相逢的人如何相处?我们如何对待我们的亲友?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情绪?我们如何适应新情况、新环境?
作者:丹·艾瑞里
我们为什么会浪费丰盛晚宴中的精致食物,却对一张打折优惠餐券念念不忘?在做生活中的各种决策时,我们总是以为自己正在做出明智的、理性的选择。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本书中,丹·艾瑞里带我们进入了行为经济学领域,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颠覆了人们曾经普遍认同的我们的行为是完全理性的假设。无论是咖啡、减肥,买一辆车还是谈恋爱,我们的决策行为中总是带有各种非理性。找出存在于不同领域行为和决策背后的各种力量,针对影响我们个人、企业,以及公共生活的普遍问题,找出解决方法,这正是行为经济学所要做的。非理性是人类的本能,是主宰人类行为和决策的隐性力量。然而,这些非理性的行为既不是随机的,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它们是有系统的、可预测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可预测的非理性。
作者:丹·艾瑞里
去自助餐厅吃饭,如何才能实现你的投资收益最大化?在震荡多变的股市中,如何保持平静,抑或不做出冲动的投资决策?有什么好方法能帮助戒烟?能给人类的灵魂定价吗?花几千美元买一块劳力士手表是理性的决策吗?这一次,行为经济学家艾瑞里与著名的《纽约客》漫画作者赫斐利联手,将他在《华尔街日报》的专栏“Ask Ariely”(艾瑞里问答)加以补充和提炼,创作出这本图文并茂、风趣幽默的《怪诞行为学3·非理性的你》。“Ask Ariely”专栏谈及的话题包括:购物、开车、当志愿者、同事关系、冒险、恋爱与婚姻、社交网络、健康与减肥、投资与欺骗、幸福与预期、日常生活与交友、价格与价值等。艾瑞里和赫斐用他们犀利的洞察力和幽默诙谐的图文,帮助我们应对我们所遇到的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挑战。阅读这本书,你会捧腹大笑,也会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你会学到针对各种日常生活问题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
作者:丹·艾瑞里
你会心安理得地把办公室的铅笔拿回家给孩子用吗?“因为路上堵车,所以我迟到了”这样的借口是否常挂在你的嘴边?穿戴冒牌服饰会不知不觉降低我们的道德底线吗?面对金钱的诱惑,医生、专家、的意见还有几分可信?我们一贯倡导的团队合作会让我们更诚实还是更不诚实?这一次,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聚焦于人们欺骗行为的动因,带领读者 走进非理性背后的诚实的真相。丹·艾瑞里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例证向在书中读者揭开非理性诚实的面纱,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人性中的缺陷,从而更好地克制和限制这些行为。探究了那些导致我们不诚实的原因,以及我们如何能在为自身利益选择不诚实的同时还能维护自身形象。同时还研究了不诚实的社会动因,以及不诚实的行为是怎样发生作用的,并找出一些有趣的方法来克制和限制这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