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不要期待过多,对生活中的小事心存感激

05、“必须要幸福”,不这样想的话才会幸福,放下人生多余的行囊

有些人特别在意自己幸福与否,毕竟幸福对我们太重要了。

但是,只想“必须要幸福”,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在我看来,幸福与不幸福的说法,并无太大意义。不少人对幸福与否的判断标准,往往是通过与人比较,来确定自己的幸福程度。

比如以收入高低,房子的大小,孩子的学校、成绩、外貌等来判断幸福,这毫无意义。

无论你做什么,只要自己喜欢就可以,如果以“别人做什么,我也必须那样做”,一定会变得辛苦。

“必须这样做”,就像人生不必要的行囊。

如果自己没有喜欢且向往的人生,而以别人的人生作为标准,身上背负的行囊就会越来越沉,只会感觉压力越来越大。

原本不想那样做,却硬逼着自己行动,背负太多就会越来越没有动力。

有的人还会觉得“我都能耐心地忍受”,于是便要求别人“你也应该这样做”。一旦这样,你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简而言之,过于强调“应该如此”而拼命努力,多半是因为欲望过高。此外,欲望过高的本质,或是“想被人称赞自己努力上进真厉害”,或是“因为一直努力着,你还想做更好的事”,等等。

然而,一旦被别人的价值观所束缚,就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欲望的怪圈中。

年轻的时候,将欲望作为动力,努力奋斗并非坏事,或是因此努力向上也是不错的。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要学会了解自己,然后慢慢地舍弃“想要达到更多”的想法,让自己快乐起来。

如果每天都感觉痛苦,就别再强加给自己什么,而是说服自己“这样也是可以的”。

不管是金钱,还是生活方式,对自己来说适度便好。出人头地的人生、没有成功的人生,有孩子的人生、没有孩子的人生,如果只去和别人比较,那永远没有正确答案。

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把重要的事情作为中心,然后一步一步积极行动。

如果你多次尝试,仍然不能说服自己,那么就从现实和能力出发,一点点去尝试新的事物。

与别人相比是否幸福,那样当然不可能得到你真正想要的答案。

幸福本是一种感觉,它是不稳定、不可靠的,甚至很少会持续很长时间。

不需要夸张幸福的价值,欢喜来临时就满心欢喜,如果头脑中出现一些所谓“必须”要做的事,不妨毫不犹豫地说:“不要做”。人生,就是这样周而复始。

所以,对于“必须如此”的事情,请不妨思考下“如果不那样做呢?”

只想“必须要幸福”,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在我看来,幸福与不幸福的说法,并无太大意义。

06、不强求改变别人,不如把心力放在“自己如何才能快乐生活”

在人生中,很多事情不会按照你的想法发生,这会让我们感觉很痛苦。有人常常说:

“如果他对我好一点就好了。”

“为什么他老是那样做事。”

“那种做法有点不妥。”

……

人们相聚在一起,就会有各种不满和抱怨。

即使满怀期待地进入了自认为理想的职场,时间久了也会有让你讨厌的地方;即使和当初非常喜欢的人走进婚姻殿堂,相处久了也会有让你难以接受的事情。

我听到过很多人的烦恼,他们的烦恼似乎无穷无尽。

如果有人让你觉得十分讨厌,或者原本与你性格不和,那么远离他会让你轻松很多。

如果有人特别讨厌,让你心生痛苦,甚至产生心理障碍,那么果断分开就好了。如今,辞职轻而易举,离婚也不是稀奇的事。

人生不可思议之处在于,即使去了新环境,也会遇到讨厌的人、合不来的人,尽管程度不同,但或多或少都会出现。

时代在变,组织机构在变,人也在改变,所以事情就不可能完完全全如你所期。即便更换工作,改变伴侣,惹人讨厌的事情也一定会出现。

结果就是,无论去哪里都一样,没有百分之百让你满意的环境或人。

因此,最重要的就是积极思考“在现有的环境下,如何让自己过得快乐”。

不要试图通过改变他人来获得快乐,而是想“自己如何做才会快乐”或“怎么努力让自己在这里心情愉快地度过”,我觉得这才是应该考虑的关键。

说得更清楚一些,改变他人是不可能的。虽说不是100%不可能,但只是稍微做了些努力,就不要指望别人的想法和行动会发生改变。

用尽千方百计,耗费几年或几十年想要改变他人,只会让自己陷入麻烦之中。要是有这些精力或想法,倒不如做一些切合实际的事情。

我自己在婚姻生活中学到不少东西。在27岁时,我与一名外科医生(耳鼻科)结婚。朋友向我介绍时说他“人很好”,婚后我才发现不妙。

当然,他的人品并不坏,只是爱好喝酒,喜欢酒后散步。此外,还特别喜欢请客吃饭。他完全不会考虑家里的事情,每天晚上和一帮人喝酒,大手大脚地把工资花完。因此,家里根本不能指望他的收入。

虽然他说过很多次要改,但人的性格绝非轻易就能改变的。当我拿着离婚协议书威胁他时,他会安分一段时间,但不久又会开始做同样的事情。

为什么说了这么多还不改变,为什么他总是不理解我……如果一味这么想,我就一直处于被激怒的状态。

这样的事情反复发生了很多次,我终于明白想改变这个人是白费力气。

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不改变丈夫,让家庭生活幸福,我决定自己努力工作,不再指望丈夫的任何收入。

后来我有了两个儿子,但我想让他们从小就学会孤独。对孩子而言,父母都能陪伴在他们身边才意味着家庭美满,这也最为关键,所以我尽可能努力地平静度过每一天,让家庭保持和睦。

那么,我忍受的压力都去哪儿了呢?主要是与患者交流时顺便说说丈夫的坏话,然后就发泄完了。

主治医生同别人说她丈夫的坏话,对患者来说也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特别是女性患者,与我特别友好。这或许是我“受伤”的功劳吧。

总之,想改变别人的性格或行为,都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还是自己想方设法地创造快乐比较重要。

至于对方,不要让他们成为你思想上的负担就好。

与合不来的人交往尽量简单,尽可能不去互相麻烦,与有共同话题或合得来的人,则可以保持亲密的交往。

我在不少地方和医院工作过,基本上一直保持着这个原则。

对于合不来或讨厌的人,我会下意识地避开;对于合得来或让人快乐的人,我会多花一些时间与他们相处。这样,无论在什么场合,我都能和别人长久地相处。

不要试图通过改变他人来获得快乐,而是想“自己如何做才会快乐”或“怎么努力让自己在这里心情愉快地度过”,我觉得这才是应该考虑的关键。

07、即便是家人也要分清彼此,强迫他人,自己和对方都很痛苦

自从我16岁来到大阪,之后一直没有回过家乡。

后来有人问我“你是否孤独呢?”“有没有感到不安的时候?”,或者“你为什么那么坚强?”,等等。

坦白地说,生活中我也有过孤独和不安的时候。但不管怎样,我只能活下去。(我不认为我特别坚强。)

在不如意的时候我也会生气,也发了很多牢骚。

我之所以没有被不安和孤独一直困扰着,也许是因为在我看来“人生的本质就是一个人活着”吧。

被人际关系困扰的人不在少数,无论何时请你记住:无论走到哪里,我们始终只是一个人。

这句话也适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所以不可能永远朝着同一个目标生活。

希望和朋友、伙伴永远在一起,或者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为“交不到好的妈妈友人”,在职场上为“交不到好同事”等烦恼,这些想法只会自我消耗。

拥有好的伙伴或同事,当然再好不过了。他们如同心灵的绿洲,和他们交往令人心生愉悦。

尽管如此,我也不认为亲近的人会一直帮助自己。人与人之间,要学会放手,保持适度的距离。

另外,人际关系是无法预测的。人与人之间可能因为一些小事而结缘,也会因一些小事分离。人会快速地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前行,由于时间或距离的原因不能见面,缘分也会渐渐变浅。这就是人际关系。

你的伴侣能否一如既往地理解你或者为你考虑呢?我想那多半发生在新婚时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志、情况、人生,而且这些东西都在不断变化中。

无论是父母和子女还是兄弟姐妹之间,都是同样的道理。别人不会总在意你,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即使你十分疼爱的孩子,他(她)长大之后也会独立,开启自己的人生。

这是父母的使命,也是孩子的使命,这就是人生。

因此,在别人的行为没有达到自己的期待时,我希望你不要感到孤独或伤心。

“情”这个东西看起来是一件好事,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它会让你对别人产生期待、执着,让你在关系中变得“自私”。

人与人之间相互束缚、依存的关系既是不健全的,也是不自然的,甚至会让人感到疲惫。

如果别人关注并在意自己,那么请你真诚地说句“谢谢”,然后记住对方的爱恋带给你的喜悦。相反,当别人离开自己的时候,就坦然地接受。

“来则欢喜,去则放手”,这对彼此来说是最轻松的。

当然,我并不是主张不要和别人建立信赖的关系,不交朋友,自己孤独地过一生。想与他人亲近的时候就亲近,想联系时就自由地联系,想听别人说话就听,想要信赖的人就信赖……如此这般便好。

但是请不要忘记,从出生到死亡,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轨迹。

如果意识到自己始终是一个人,就不会对别人心存太多的期待。

这样想的话,你瞬间就会感觉轻松,不会被不必要的事情束缚,率性地活着,就像自己想做的那样,不害怕自己过真正的生活。

这样做的结果是,你反而能与自己想要结交的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你对别人恣意发怒,心里总是感到孤寂或悲伤时,试着这样思考一下,说不定会感觉好一点。

生活中我也有过孤独和不安的时候。但不管怎样,我只能活下去。

08、不要认为别人的给予理所当然,感谢你所得到的,并且不再奢求更多

我一直从事医生的工作,和大多数人一样,处于有同事、上司这样的工作环境中。

如果有人问我“在工作中是否有过人际关系的烦恼”,那么我的回答是“还没碰到过严重的问题”。

我的秘诀是什么呢?其实我也说不清楚,但我觉得最根本的是,人不要有太多的期望。

比如“我想如何”“给我什么”之类的话,尽量不要多说。

无论在职场还是家庭,“只要是别人给予的东西,自己就应该感谢对方”。如果以这样的心态和别人相处,人际关系就不可能出现大的问题。

我在咨询过程中与上班族聊天的时候,总会听到“上司不指导我”“同事不帮我”“丈夫不帮忙做家务”之类的话,生活中埋怨别人“不作为”“不帮忙”的人不在少数。

但是,让别人“给我什么”或“为我做什么”的要求,实在不可取。特别是有“别人这么做是理所当然”的想法,更需要注意。

即使是上司和下属之间,也是如此。

也许有人认为“下属就该如此”或者“上司应该这么做”,但是每个人除了职责,他的角色本质是“人”。尤其是在如今这个时代,一定要尊重别人的“人”性。

如果觉得别人为你做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那么感恩之心就会渐渐淡忘。这样的想法,是阻碍人际关系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反,如果觉得别人为你做什么并非理应当然,我们反而会对生活中的小事心存感激。

别人的给予并非理所当然,让别人按照你的所言所思去做不符合人之常情。如果在人际交往中有类似的想法,就会陷入不必要的失落或烦恼中。

如果以这样的心态和别人相处,人际关系就不可能出现大的问题。

09、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

自己与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感,工作环境得以改善,工作效率也会提高。

10、机会源于偶然,如果有人助力,就顺势而为

在一生中,任何人都会遇到几次大的转折点,也就是人生的十字路口。

我就曾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

从医学院毕业后,我的处境是我必须挣钱养活自己。

该怎么办呢?正在发愁时,我上学时打工的影院中卖冰激凌的大叔对我说:“我弟弟是开诊所的医生,我帮你介绍一下。”

就这样我来到那位老师家里,帮他们工作并住在他们家里。老师家里还有女主人和一个孩子,如果他们让我照看孩子、扫地或者洗衣服,我都会说“好的,好的”。

这种认真工作的生活持续了两年,一天我走在大阪的一条街上,突然遇到曾经一起学医的朋友。

他说:“奈良县立医大的精神科还有空缺,你想去吗?”

不可思议的事接连出现,就是如此偶然。那时,我正好每周有一两天到大阪市立大学医院内科,负责接待结核病晚期患者。

“对于生命将逝的患者,我因为无法为他们提供任何帮助而感到无力”,那时我意识到,也许我学习试图了解人的内心世界会对他们有所帮助。

“我去”,我马上答复他。就这样,我成为了一名精神科医生。

外界环境的变化是“机会”还是“危险”,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选择和体验。

就我的经验来说,我觉得好的转机来临,是很多人不可思议地在背后帮助了我。

后来,我告诉那个卖冰激凌的大叔“由于种种原因,请允许我离开”,他告诉我“我弟弟说我当了医生后正好可以回来工作,所以不要有顾虑。你还年轻,比起给医生做助手,最好到大学里学习和成长”。他的态度非常和气,很支持我的选择。

当然,有些转机也会遇到反对和挽留的人,这种情况下,我最信任的人总是能给予我支持和帮助。

当转机来临的时候,与其计算无谓的得失,还不如认认真真地把握住。

总想着得失,那么就会觉得勉强自己,甚至产生心结。与其如此,还不如率性而为,跟随心的决定。

是不是觉得有点心潮澎湃?

是不是不只是有打算,还想试着做做看?

当你这样问自己并得到肯定回答后,那么就去抓住机会。把握好这次转机,下次新的机会还会等着你。无论多大年纪,我都觉得这是不变的道理。

给我机会的,任何时候都是人。

总想着得失,那么就会觉得勉强自己,甚至产生心结。与其如此,还不如率性而为,跟随心的决定。

故事2 虽经历时代煎熬,却无悔地走上医生的道路

恒子老师进入位于大阪府枚方市牧野的大阪女子医专,开始了自己的学校生活。仅仅两个月后,日本战败。

战后食物严重供给不足,加之美国驻军的指导,教育体系发生变化,本来上四年就能毕业当医生,在当时却需要五年。此外,毕业之后的一年内要当无薪的实习医生,如果参加国家医师考试不合格,就不能成为医生……等等,总之有很多困难。

大部分同级学生都说这是“言而无信”,于是干脆退学回家。

“富人家的孩子觉得受这么多苦成为一名医生,实在不值得,也都一个个中途离开了。但我就是想回家也不会被家里允许。况且手里没钱,只得认真学习。”

“没有退路”的恒子老师以坚定的决心投入学习。1950年3月,她终于从大阪女子医科大学(即之前的大阪女子医专)毕业。


二十几岁的恒子老师

接下来,就是为期一年的实习。由于学校无法给所有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所以连成绩好的学生都只能自己找实习单位。

恒子老师通过考试后,成为大阪日赤医院的一名实习生,但考验还将继续。

“当时真的很惨,一方面要在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在医院当免费干杂活儿的劳动力,另一方面还要准备国家医师考试。从早到晚在医院,吃一碗10日元的乌冬面,其间还要跑来跑去……我就是这么努力。”

在恒子老师实习期间,又有若干实习生进来。到了晚上,大家相互鼓励,组织国家考试学习会。

那时她还谈了一场纯真的恋爱,对方是一个年轻的外科医生。

“那个人的父母在乡下已经给他选了一个未婚妻,我知道不能和他结婚,大家彼此心里都有好感,约会过三次,不过是在大阪街头散散步。那是一次单纯美好的恋爱。面对空袭和死亡,我想一生能够谈一场难忘的恋爱,就心满意足了。”

经历过略微苦涩而短暂的爱情后,恒子老师终于在1951年结束实习,成为一名医生。

但考验尚未结束。就算成为了一名医生,可是没有领取工资的工作单位。

当时从医学部毕业的人全部涌入医疗部门,处于没有工资的状态,因此大家都在等待有工资的单位。

家庭条件好的人可以这样做,但是恒子老师却不行。

此时为她提供机会的,是她在本章提到的卖冰激凌的大叔。那位大叔介绍了他开诊所的弟弟,恒子老师就开始住到那里做助手,并帮忙做家务。

具体来说,除了干家务,还要为医生诊病做辅助工作,还有配药、陪同出诊,等等,工作起来经常是连轴转。

此外,她还要每周抽出一两天到大阪市立大学继续学习。

当时,她在工作中面对的,都是晚期结核病患者。那个年代,结核病治疗技术尚未成熟,治疗药物价格超高,一般医院基本不用。因此,“胸中像乒乓状的硬物”虽然可以在医院通过普通手术延缓发作,但晚期患者最终只能在呼吸困难中等待死亡。总而言之,情况十分悲惨。

负责诊察晚期患者的恒子老师,总会为此烦恼“我如何更好地对待这些即将死亡的患者”,或者“自己感觉多么无能为力啊”。

有一天,她在街上遇到之前一起实习的同学,对方询问她:“奈良医大的精神科缺医务助理,你愿不愿去?工资大概7000日元(相当于公务员起薪)左右,而且职位也稳定。此外,还有机会到大学继续深造。”


当开业医生助手时,与友人合影的老师(右)

听完这消息,恒子老师没多想立马就答应了。

“真的吗?我去!”

“好的,那就这么定了。你工作认真,给你介绍工作我很放心。我马上就给教授打电话,你稍等一下。”

就这样,恒子老师开始在奈良县立医科大学精神科当起了助手。这也是她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