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控制忧虑让烦躁远离自己 你还会为明天而忧虑吗

我们所有的人都拖延着不去积极地投入生活。我们向往着天边有一座奇妙的玫瑰园,却不注意欣赏今天就开放在我们窗口的野花。我们总是不能及早领悟:生命就在生活里,就在每天的每时每刻之中。

威廉·奥兹勒爵士是他那个时代最著名的医学家,他创建了的霍普金斯医学院闻名全球,他本人也被牛津大学医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他还获得了英国医学界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被英王封为爵士。他去世后,他的人生经历被人写成了厚厚的两本书。

在很多人看来,这样一位成功人士应该具有“特殊的大脑”,其实不然,威廉·奥兹勒爵士自己说过,他的头脑普普通通。他在读书求学的时候也像所有的人一样,整天为学习发愁:期末考试怎样才能通过?毕业后该做什么工作?怎样才能出人头地?如何才能追到自己心仪的女生?……然而,幸运的是他在一本书看到了一句话,让他无忧无虑地度过了一生,这句话就是:每天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去想模糊的明天,而是去做手边清楚的事情。

当他成为最著名的医学家时,有人问起他成功的秘诀时,他认为这是因为他只活在今天的方格中。很多人不理解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奥兹勒爵士巧妙地用轮船作比喻解释这件事,他说:人体的结构都比大海轮要复杂得多,走得航程也遥远的多,只有活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今天中,才能确保安全。在轮船的驾驶室中,人们会发现那些大隔断都有自己的作用。按下一个按钮,就会有一扇铁门将船舱隔断——隔断那些已逝去的昨天,再按下一个按钮,就会出现另一扇铁门,隔断那尚未诞生的明天。这时,你就生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里了。切断过去,切断那些让人走入歧途的昨天;把未来关在门外,未来就在今天,从来不存在明天。精力的浪费、精神的苦闷,会紧紧纠缠那些为明天担忧的人。每个人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那就是生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里。

当然,我们不要误以为奥兹勒爵士不要人们不用下工夫为明天做准备,他是说,集中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就是迎接明天的最好方法。

耶稣曾经说过:“不要去想明天的事,明天的事明天再想。”可是有太多的人不遵守耶稣的这句话,这些人常常说:“我一定得为明天着想。”“我一定得事先计划准备。”当然,准备是必须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耶稣的这句话也有了新的解释,它现在的意义是:“不要为明天焦虑。”但不意味着不为明天准备,其中的区别很容易分清楚。

尽量为明天做好周全的计划,但是不要为明天担忧!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海军上将金恩为明天作准备,但是他们忙得没时间担心。“我已派出最精良的配备和最优秀的人员。”海军上将金恩说,“也指派给了他们最明智的任务,这是所有我能做的了。”

金恩上将又说:“如果船舰被敌军炸沉了,我一定不能捞起它;如果它注定要沉,我也不能阻止它。我得善用时间解决今天的问题,这样才能把握明天的——担心和忧虑对明天无益处。再说,如果我为这些事操心,那我一定活不长。”无论战时或平时,思想优劣的差异在于:好的思想处理方法和后果可以导致逻辑和建设性的计划,而坏的思想却常导致压力与精神崩溃。

苏兹贝格是世界大报之一《纽约时报》发行人,我有幸采访过他。苏氏告诉我,二次世界大战横扫欧洲时,他害怕极了,整天惊慌失措,担忧未来,常常失眠。他常常半夜爬起来对着镜子画自画像,借此消除忧虑。苏氏告诉我,他从未能真正消除忧虑,得到心灵的平安,直到有一天他看到赞美诗中的一段说:

恳请慈光引我前行,

照亮我的步履;

不求看清远方,

但求眼前明亮。

也就在二战时期,一位在欧洲服役的年轻人也有同样的教训。他是来自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泰德,诸多事情给他带来的忧虑已使他精神衰弱。

他住进了陆军诊疗站,但是,一位军医给了他改变一生的忠告。

年轻人经过了全身检查过后,医生坦率地告诉他毛病出在心理。医生对他说:“想治愈你的疾病,你就要把人生想成一个沙漏,上面虽然堆满成千上万的沙粒,它们只能一粒一粒缓慢平均地通过瓶颈,你想想,说也没有办法让一粒以上的沙粒同时通过瓶颈。你我都好比是沙漏。我们每天都有一大堆事情去完成,如果我们不去一件一件按部就班地去处理,像一粒粒沙通过沙漏颈,我们就可能对自己的生理或心理系统造成伤害。”

自从听过这位军医的一席话后,年轻人一直生活在这个理念中:一次一粒沙,一次一件事。直到今天这句话对他仍有极大的帮助。

一个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说,医院内有一半以上的病人是因为精神心理问题引起的,他们都是昨日的负担与对明日的恐惧压得透不过气来。这些人根本不必住院,应该过着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只要他们真正相信耶稣的话:“不要担忧明天。”或是奥斯勒爵士说的:“活在今天的方格中。”

我们每个人都站在过去与未来永恒的交会点上,我们不可能活在过去与未来任何一种永恒中——即使一瞬间也不可能。但是如果你勉强要这样,只会摧折身心。让我们善用能把握的时间吧:从这一刻到今晚上床。“如果只是一天,不论多重的负担,人都能背负。”美国政治家史蒂文森说:“如果只是一天,不论多难的工作,人都能努力完成,如果只是一天,任何人都能活得快乐、有耐心、仁慈与纯洁。其实这些也就是生命的真谛。”

罗斯太太就因为没有体会到这一点,陷入绝望,几乎自杀。

罗斯太太生活在密西西州,这一年她的丈夫去世了,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他痛苦不堪,也打乱了她的生活,她感到极度的颓丧。然而她不得不独立面对生活的压力,她必须马上去找一份工作,来缓减家庭经济危机。因为为了给丈夫治病,家中一切值钱的东西已都给变卖了。罗斯太太以前是推销百科全书的。于是,她给她过去的雇主写了一封信,希望让她回去做过去的工作。

老板同意她重新回去工作。为了重新工作,罗斯太借钱分期付款买了一部二手车,开始出去卖书。本来她以为,重新工作可以让她从丧夫之痛中解脱出来。可是,一个人的孤独生活却让她实在无法忍受。加上自己挣的也不多,每月还要偿还分期付款的车钱,罗斯太太觉得自己快要被拖挎了。

孤独、沮丧的罗斯太太对生活渐渐失去了信心。每天早上从睁开眼的一刻开始,她就开始担心:担心不能按时付车钱、交不出房租、没有食物可以吃、怕身体突然生病……有时候她甚至想一死了之,但唯一没让她有这样行动的原因是她怕让姐姐因为她的死而悲伤,而且她的姐姐也没有足够的钱来支付她的丧葬费用。

就这样,罗斯太太在痛苦的煎熬中痛苦地活着。直到有一天,她偶尔看到一辈子都不会也不可能忘记那句让她振作的话:对每个人来说,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生命。

罗斯太太发现,不想过去和明天,试着只活一天并不困难。她学会了忘掉过去,也不想将来。她把这句话写下来贴在房门的镜子和汽车的挡风玻璃上,以便让它时刻提醒着她:今天又是一个新的生命。

渐渐地,罗斯太太度过了那段沮丧生活带给她的困扰。心态的改变让她每天都能很高兴地生活,工作也有了起色,薪水也涨了不少,她觉得生命中充满了阳光和快乐。

有人说:“人们常为昨天与明天的面包涂果酱,却总忘了为今天的面包涂抹黄油。”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总忘了为今天的面包涂上厚厚的果酱。但丁说:“想想今天一去不复返。”生命流逝得多么快,以距离论,我们得用光的速度才能追上它的脚步。“今天”是我们最珍贵的资产,也是唯一确定拥有的资产。法国哲学家蒙田说:“我们人生绝大部分的忧虑,其实从未真正发生。”我也是这样的,相信你也不例外——我们都不例外——不要让忧虑成了我们致命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