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每个人都可以过得快乐 不要期待别人的感恩

忘记感谢乃是人的天性,如果我们一直期待别人的感恩,多半是自寻烦恼。

我最近碰到一个气愤填膺的人,有人警告我碰到他十五分钟内就一定会谈起那件事。他果然如此。令他气愤的事发生在十一个月前,可是他还是一提起就生气。他简直不能谈别的事。他为三十四位员工发出了一万元圣诞节奖金——每人差不多三百元——结果没有一个人谢谢他。他抱怨说:“我很遗憾,我居然发给他们奖金。”

“一个愤怒的人,浑身都是毒。”我衷心同情面前这位浑身是毒的人。他有六十岁了。保险公司统计我们的平均寿命是目前年龄与八十岁之间差数的三分之二。这位仁兄——如果他够幸运——大概还有十四五年可活。结果他浪费了有限余年中的将近一整年,为过去的事愤恨不平。我实在同情他。

除了愤恨与自怜,他大可自问为什么人家不感激他。

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待遇太低,或是员工认为圣诞奖金是他们应得的部分。也许他自己是个挑剔又不知感谢的人,以致别人不敢也不想去感谢他。或许大家觉得反正大部分利润都要缴税,不如当成奖金。

不过反过来说,也可能员工真的是自私、卑鄙、没有礼貌。也许是这样,也许是那样。我也不会比你更了解整个状况,我倒是知道英国约翰生博士说过:“感恩是极有教养的产物,你不可能从一般人身上得到。”

我的重点是:他指望别人感恩乃是一项一般性的错误,他实在不解人性。

如果你救了一个人的性命,你会期望他感恩吗?你可能会——可是到勃维治在他当法官前曾是有名的刑事律师,曾拯救过七十八个罪犯免上电椅。你猜猜看其中有多少人曾登门道谢,或至少寄个圣诞卡来?我想你猜对了——一个都没有。

耶稣在一个下午使十个瘫子起立行走——但是有几个人回来感谢他呢?只有一位:耶稣环顾门徒问道:“其他九位呢?”他们全跑了,谢也不谢就跑得无影无踪!让我来问问大家:我这样平凡的人给了人一点小恩惠,凭什么就希望得到比耶稣更多的感恩?

如果跟钱有关,那就更没指望啦!杰克·舒瓦伯告诉我,他曾帮助过一位银行出纳,这个银行出纳挪用银行基金去做股票而造成亏损,舒瓦伯帮他补足金额以免吃上官司,这位出纳员是否感谢他呢?是感谢他,但只是一阵子,后来他就开始跟这位曾经帮助他脱离牢狱之灾的人作对。

你如果送你亲戚一百万美元,他应该会感谢你吧?安德鲁·卡耐基就资助过他的亲戚,不过如果安德鲁·卡耐基重新活过来,一定会很震惊的发现这位亲戚正在诅咒他呢!为什么?因为卡耐基遗留了三亿多美元的慈善基金——但他只继承了一百万美元。

人间之事就是这样。人性就是人性,你也不用指望会有所改变,因此何不干脆接受呢?罗马有一位最有智慧的马帝王莫库兹·阿力留斯一样。他有一天在日记中写道:

“我今天会碰到多言的人、自私的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忘恩负义的人。我不必惊讶或困扰,因为我还想象不出一个没有这些人存在的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他说的不是很有道理吗?我们天天抱怨别人不会知恩图报,到底该怪谁?这是人性——还是我们忽略了人性?

不要再指望别人感恩了。如果我们偶尔得到别人的感激,就会是一件惊喜。如果没有,那也不必难过。忘记感谢乃是人的天性,如果我们一直期望别人感恩,多半是自寻烦恼。

我认识一位住在纽约的妇女,整天抱怨自己孤独。没有一个亲戚愿意接近她,而如果有人看望她,她会花几个钟头喋喋不休地告诉你,她侄儿小的时候,她是怎么照顾他们的。他们得了麻疹、腮腺炎、百日咳,都是她照看的,他们跟她住了许多年,还资助一位侄子读完商业学校,直到他结婚前,他们都住在她家。

这些侄子回来看望她吗?噢!有的!有时候!完全是因为义务性的。他们都怕回去看她,因为想到要坐几个小时听那些老调、无休无止的埋怨与自怜。后来,她发现威逼利诱也没法叫她的侄子们回来看她后,她就使出最后一个绝招——心脏病发作。

这心脏病是装出来的吗?当然不是,医生也说她的心脏相当神经质,常常心悸。可是医生也束手无策,因为她的问题是坏情绪所致。

这位妇人要的是别人的感恩,可惜她大概永远也得不到。

为人父母者一向怨恨子女不知感恩。即使莎剧主人翁李尔王也不禁喊道:“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齿更痛噬人心。”可是如果我们不教育他们,为人子女者怎么会知道感恩呢?忘恩原是天性,它像随地生长的杂草。感恩则有如玫瑰,需要细心栽培及爱心的滋润。

如果子女们不知感恩,应该怪谁?也许该怪的就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从来不教导他们向别人表示感谢,怎么能期望他们来谢我们?

我认识一位住在芝加哥的朋友。他在一家纸盒工厂工作得很辛苦,周薪不过四十美元。他娶了一位寡妇,她说服他向别人借了钱送她二个前夫的儿子上大学。他的周薪得用来支付食物、房租、燃料、衣服及缴付欠款。他像苦力一样苦干了四年,而且从不埋怨。

有人感谢他吗?没有,他太太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那两个儿子当然也是一样。他们一点也不觉得对这位继父有任何亏欠,即使只是道谢一声。

怪谁呢?这两个儿子吗?也许!可是这位母亲不是更不该吗?她认为这两个年轻的生命不应该有这种义务的负担,她不要她的儿子“由负债”开始他们的人生。因此她从没想到要说:“你们的继父资助你们念大学,多好的人啊!”相反的,她的态度却是,“噢!那是他起码该做到的。”

她以为没有加给他们任何负担,可是实际上,她让他们产生了一种危险的想法,认为这个世界有义务让他们活下去。果然后来,有一位男孩想向老板“借”点钱,结果身系囹圄。

我们一定得记住,孩子是我们造就的。举例来说,我姨母从来不抱怨儿女不知感恩。我小的时候,姨母把她母亲接去照料,同时也照料她的婆婆。我现在仍记得两位老人家坐在壁炉前的情景。她们有没有麻烦我姨母?我想一定很不少,不过你从她的态度上一点也看不出来。她真的爱她们,对她们嘘寒问暖,让她们感觉到家的温暖。而她自己还有六个子女,但她从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伟大的事。对她来说,这一切只不过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是正确的事,也是她愿意做的事。我这位姨母已经孀居了二十几年,她的五位成年子女都欢迎她,希望她到他们家去一起住。她的子女们对她钟爱极了,从不觉得厌烦。是出于“感恩”吗?当然不是啦!这是真正的爱!这几位子女由孩童时代就生活在慈善的气氛中。现在需要照顾的是他们的妈妈,他们回报同样的爱,不是再自然不过了吗?

让我们不要忘了,要想有感恩的子女,只有自己先成为感恩的人。我们的所言所行都益发重要。在孩子面前,千万不要诋毁别人的善意。也千万别说:“看看表妹送的圣诞礼物,都是她自己做的,连一毛钱也舍不得花!”这种反应对我们可能是件小事,但是孩子们却听进去了。因此,我们最好这么说:“表妹准备这份圣诞礼物,一定花了她不少时间!她真好!我们得写信谢谢她。”这样,我们的子女在无意中也学会养成赞赏感激的习惯了。

爱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有时,这看起来完全是毫无希望的。但越是这时候,越需要坚持。我们行善,不可丧志。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有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