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求人办事有乾坤——求人办事关系学 善用亲情
每个人都有三亲六戚,与这些亲戚来往是交际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亲戚之间大都是血缘或亲缘关系,这种特定的关系决定了彼此之间的联系的亲密性。
人际交往的范围也包括亲戚关系。亲戚关系和其他关系一样,在交往中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如果遵循这些规律办事,彼此的关系就会越来越亲密,反之,违背了这些规律,亲戚之间也是会互相得罪的。
在求亲戚帮助的时候,一样需要用真诚打动对方,使亲情得到发挥利用,切不可虚假用情。当人们遇到困难时,大概首先想到的就是找亲戚帮忙。俗活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作为亲戚,对方也大都会很热情地向你伸出救援之手。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亲戚关系又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亲戚之间存在着多种差异,比如经济的、地位的、地域的和性格的等等。这些差异既可能成为彼此交往的诱因,也可能成为产生矛盾的原因。
但从本质上说,亲戚关系还是一种不会改变的比较稳固的关系。这些亲戚在办事时能全力投入,不讲价钱,更能设身处地地站在你的角度考虑问题,如何采取最简便有效的手段,如何少花钱多办事。
做事不能一条道跑到黑,有事时不用这样的关系,那我们就用连带的关系。这就有沾亲带故一说,实际上就是攀附,但它却是利用亲戚关系的一个好方法。
现代社会中,由于经济的发展,人际关系的复杂,许多人的信念开始蒙上了一层金色的膜,他们已不再重视原先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了,一切都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当先。因此,成功者有之,失败者更有之,成功了固然可喜,可失败的人呢?许多人也因此沉浸于求助无路的烦恼之中,这时,大部分人会顺应“时代的潮流”,在“送礼风”的鼓吹下,去求爷爷告奶奶,当然,这些人也不会那么轻易地帮你,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之上,你才有可能摆脱失败的痛苦。但这时的你,不妨拿出这种精神,去求助于你的亲戚。毕竟,在任何社会,亲情永远是最可贵的!
运用亲情这中间有一个原则,就是需要有一种“踏破铁鞋”的精神,要有一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精神,通过一定的能力,去找寻亲戚关系。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的大规模迁徙,以及人际交往的减少,许多人的亲戚交错分布在各个地方,致使亲戚之间存在着互不认识的奇怪现象。因此,就可能不认识一些有成就的亲戚。然而,一旦自己陷入困境,需要求助的话,这些亲戚也许就是能帮助你的对象,千万要注意提醒自己,放下架子,也许就会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找到了这样的亲戚,那“踏破铁鞋”的工夫就不会白费。
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相互联姻,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寻找联合,寻找一种亲戚关系。公元前287年,楚国陷入了秦、赵、韩等国的围攻,眼看楚国都城郢就要被攻陷了,楚王焦急万分,这时一个叫钟和的大臣建议道:“大王何不派人去求助百越族呢?想当初大王不是嫁了一位女儿过去吗?”楚王仔细想了想,由于嫁的女儿太多了,倒想不起来具体是哪一位女儿给嫁过去了。但是,目前有一支力量算一支,于是,他派钟和携礼到百越族去求助。
百越在当时是居住在今广东、福建沿海的少数民族,虽为数不多,但个个骁勇善战,是一个战斗力很强的民族。百越族首领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欣然允诺相助,立即下令调遣各个部落的士兵组成一支两万人的军队前去楚国。
最后,在楚国与秦国的交界处,秦、赵、韩三国军队与楚、百越的军队进行了生死决战,结果,在百越族的大力支援下,楚国不仅保住了都城郢,还一举击溃了秦、赵、韩三国联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可想而知,要没有钟和的提醒,要没有百越这么一个亲戚,楚国就有可能要提前几十年灭亡。可见,在关键时刻,求助于亲戚是很明智的选择,亲情在很大程度上会不受当时社会那种人情炎凉冷暖的影响,求助的成功率是很高的。
利用亲情去打动别人是利用亲戚关系的主要目的。英年早逝的诗人徐志摩正是运用了此种技巧拜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
徐志摩还在7岁的时候,就已非常聪明,且对语言及文学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直到15岁了,他还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学习长进不大,迫切需要一位精于此道的老师来指点他。
当听说有一位叫梁子恩的人在这方面很有造诣时,他很想投入其门下去学习,但苦于没有人从中引荐。恰巧的是,徐志摩的表舅与梁子恩是同窗好友,于是,他就前往表舅家请求表舅从中为其引见。但徐志摩的这位表舅一贯是不希望自己的外甥去学这些的,他很想让徐志摩去学医,认为这风月诗词之类,只能是闲时消遣之物。
在与表舅的一席交谈中,徐志摩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迫切愿望,他那坚定而又略带哀婉的语气,以及对长辈的谦恭之情,深深打动了表舅,使表舅觉得此子乃可造之材,于是,最后答应了他,并亲自带徐志摩去梁子恩的家,让其拜在梁子恩的门下。从此,在老师的辅导加上自身的努力下,徐志摩在诗歌上的造诣突飞猛进,最后终成了一代伟大的诗人。
善用亲情的一个基础就是善用言语。若是无此基础,善用亲情的技巧在利用亲戚关系上很难体现出来,所起的作用也必然不大。要学会善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