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领导说话的学问 第三章 培养当众讲话的心理素质
思维能力就像是一架装备精良的仪器,它控制着你的语言逻辑——肯尼迪
1、当众讲话要过心理关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领导处在激烈商战的前沿,机会总是稍纵即逝,能否经常与人交往决定了你能否不断获取新的信息,开阔眼界和思路。在同样的环境中,难得的机遇往往是口才和交际能力创造出来的。一个领导在广交朋友、多方交流和相互沟通的过程中,既能表现和检验自己的见解,又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信息网络,既能对一切变化保持高度的敏感,又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思路和目标,因此,他总会获得意外的收获,抓住机会、做出成绩。
要想真正掌握口才艺术,必须坚持积极的心理态度。口才艺术,虽然可以罗列出无数种理论、知识、教材,但归根结底,它是一门实践科学,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应用与提高。口才锻炼伊始,你不能满脑子“面子”思想,想一些诸如“如果我说错了,大家该怎么笑话我呀!”“如果我的话不被执行怎么办?”等,这样的想法只会打消我们刚鼓起的勇气。放弃了实践的机会,就等于是放弃了提高的机会。
在一个都市化的社会里,一个领导者不论从事任何职业,当众说话都不可避免的,如果总是吞吞吐吐、词不达意,岂能当好一个领导。美国著名教授詹姆士说:“普通人只发展了他蕴藏能力的十分之一。与我们应当成就的相比较,我们不过是半醒着,我们只利用了我们身心资源的一小部分……”而要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首先要从“有效地说话”开始,进行所谓“语言的突破”,突破恐惧的心理,释放被束缚的智慧,获取自信,增强内心与外在世界的交流,而在这种释放的交流中,沉睡的智能会意想不到地充分发挥出来。
领导口才的心理准备要求领导有胆有识地勇于实践和进取,进而增长并显示出自己的本领。俗话说:“艺高人胆大”,但是,艺不很高时,可以胆大;但胆子不大时,却不可能艺高,胆大才能艺高。
影响激烈的体育比赛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是技能上的差别吗?不是,事实证明:心理的力量比技能的力量更强大。足球中的“临门一脚”功夫恐怕更多地在心理素质上,“见了强队怕赢不了,见了弱队又怕不小心给输了”,则更是心理方面的问题了。1976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十项全能金牌的得主詹纳,应当说是体育运动技能比较高的运动员了,但在他回答记者询问的时候,却说:“奥林匹克水平的比赛,对水平相差不多的运动员来说,大约有20%是身体方面的竞技,80%是心理的挑战与抗衡。”可见心理因素作用之大。
丘吉尔可以说是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但他在口才方面也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天赋,完全与普通人一样。他初次在国会演讲时,为了准备这次演讲,他一连几天写稿、背诵、对着镜子反复练习,生怕出点差错,生怕当众出丑。但是,演说那天,他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他很紧张,而且很怕自己会表现不好,他越怕越紧张,脑海里终于成为一片空白,结果使他尴尬极了。从那以后,他开始了对演讲的锻炼,但与别人不同的是,他不是单纯地去抓演讲技能,而是改变了心理态度,在心理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不再害怕失败,不怕出丑,不论在什么场合,他都敢于当众说出自己要说的话,于是,他很快变成了一位颇具感染力的演说家。
领导口才的训练,第一要点也在于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扩大自己的心理开放区域,坦诚、开朗、敢于和乐于表现真实的自我,不要怕暴露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并通过人际关系这面镜子来检验和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口才的训练和培养,也依靠个人的心态积极与开放。现代社会的交际,都是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进行的。礼貌待人,不是为了谨小慎微;赞扬对方,不是恭维拉拢;适应别人,不是可以失去自我;而特立独行,并不意味着盛气凌人。像契诃夫笔下的小公务员那样,自惭形秽、萎萎缩缩,连一点起码的主体意识都没有,没有自己的个性、主见和尊严,犹如踩钢丝似的战战兢兢地过日子,怎么能够开口、游刃有余地同别人打交道呢?
2、明白当众讲话的个人价值
在社会交往中,当众讲话无时无处不会出现,用好它可以出人头地、左右逢源。说话水平高,很多利益呼之即来;说话水平低,很多利益闻声而去。因为在这个熙来攘往的世界上,利益总是随着人的愿望和意思而流动的。而表达愿望和意思的基本工具便是语言,那些说话水平高超的人大都伶牙俐齿、巧舌如簧,把各种愿望和意思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把各种利益顺理成章地聚拢到对自己有利的方向上来。可见当众说话水平对个人价值实现、人生成功的作用是难以估价的。
有人说,人的思想犹如禁锢在笼子里的狮子,而笼子的钥匙就是语言,不将它释放出来,就无法发挥其王者的力量。意思是说人的思想需要表达,需要与别人交流,这样,思想才能如狮子般发出振聋发聩的怒吼。交流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文字、表情、手势、动作,但更多的、更普遍的、作用更大的,则是口语。
民谚云:“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管子说:“心司虑,虑必顺言,言得谓之知。”也就是说,心主管思想,思想由言语来表达,表达出来别人就知道了,这就是思想交流了。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思想是千差万别的,对人、对事、对问题的认识,不可能都完全正确。通过口语这一工具,便可以与别人切磋、沟通、交换意见,在不断的修正中,获得正确的认识。这样,自己的思想就会进步,境界就会提高。同时,也能被他人充分地了解、认识,从而获得各种人生的良机。
列宁是一个善于利用当众讲话与群众进行思想交流的人。前苏联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普·凯尔任采夫的《列宁传》中记载了这么一段:
1921年列宁来到高尔基城的一个小乡村,他走进了草房……然后开始和农民谈话。他们先是像朋友间那样风趣地谈日常琐事。当他们已经这样打趣了半小时左右时,当他们把那些话题诸如粮食、巡逻队、跑单帮的投机商人谈完了的时候——他们在列宁面前拿这些事情说笑,列宁听了他们叙述的这些欺骗行为也笑。
这一切,作为题材,对他都是有用的——这时,列宁就势站起来开始清楚地用通俗的语言把新经济政策告诉给农民。农民用心听,他们之所以倾听,是因为他们看到这个人确是为他们开辟了“一个新的未来、一个幸福的生活”。
列宁在同农民的思想交流中,使思想得以表达,调动了农民革命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又获知农民的要求,为制定更完美的经济政策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资料。
古巴革命领袖卡斯特罗,1953年7月率队攻打蒙卡达兵营失败被捕,10月16日他在审判他的法庭上作了题为“历史将宣判我无罪”的长篇辩护,慷慨激昂,有理有据,使审判者无言以对。结果卡斯特罗反而从被告变成了原告。他结尾的那句“历史将宣判我无罪”,突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数十年来一直成为人们交口称颂并被广泛效仿的自我辩护的名句。
3、当众讲话五法
现实中,不少领导者当众讲话时,除了表情不自然,容易怯场之外,还常常因为情绪不能控制,冒出几句很不符合身份的话,事后,令他们自己也大为吃惊。其实,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心理准备和实际训练,通过下列五个方面的训练方法或许能给你一些帮助。
(1)调整好呼吸
说话时发生不正常情况通常都是这样的顺序:怯场——呼吸紊乱——头脑反应迟钝——说支离破碎的话。因此调整呼吸会使这些情况恢复正常。
从某种意义上说,“呼吸”和“气息”是一个意思,因而调整呼吸就是“使气息安静下来”。在人前说话紧张的人大都是想要说话时呼吸紊乱,氧气的吸入量减少,头脑一时陷于痴呆状态,从而不能按照所想的词语说出来。
说话时全身处于松弛状态,静静地进行深呼吸,在吐气时稍微加进一点力气。这样一来,心就踏实了。此外,笑对于缓和全身的紧张状态有很好的作用。微笑能调整呼吸,还能使头脑的反应灵活,话语集中。
(2)寻找好话题
在平时应酬中,我们可以随时注意观察人们的话题,哪些吸引人而哪些不吸引人?为什么?原因是什么?自己开口时,便自觉地练习讲一些能引起别人兴趣的事情,同时避免引起不良效果的话题。
(3)回避难题
哪些话题应该避免呢?从你自身来说,首先应该避免你不完全了解的事情。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糊里糊涂地说一遍,不仅不会给别人带来什么益处,反而给人留下虚浮的坏印象。若有人就这些对你发起提问而你又回答不出,则更为难堪。其次是要避免你不感兴趣的话题,试想连你对自己所谈的都不感兴趣,怎么能期望对方随你的话题而兴奋起来呢?如果强打精神故作昂扬,只能是自受疲累之苦,别人还可能看出你的不真诚。
(4)丰富内容
有了话题,还得有言谈下去的内容。内容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你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我们往往可以从一个人的言谈看出他丰富的内涵及对生活的炽烈感情。这样的人总是对周围的许多人和事物充满热情,很难想象一个冷漠而毫无情致的人会兴致勃勃地与你谈街上正流行的一种长裙。
(5)自我评价
词义是否委曲婉转?话题是否恰到好处?言谈是否中肯?是否把握要领?口齿是否清晰明白?说话是否不犯唠叨琐碎的毛病?说话音量大小是否适度?说话速度是否不疾不缓?话中是否不带口头禅?说话是否简洁有力?措辞是否恰如其分、不卑不亢?话中是否带多余连接词?说话是否真实具体?是否能充分表达说话目的?言谈时是否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说话是否心无旁骛、专心一致?话中是否含有自我吹嘘成分?是否一人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是否出口伤人?是否能真诚地与人寒暄客套?说话是否能参酌量情?是否能掌握说话技巧?是否能巧妙掌握说话契机?是否能专心一意地听人说话?
虽然,我们在和人应酬交谈当中,不可能时时都能使对方感到既愉快又有趣,但是训练有素的谈话方法的确能帮你赢得社交给人留下好印象。在公共场合与人交谈是一种社会行为,像其他社会行为一样,谈话也有一定的规矩,每个有教养的人都应该遵从。与人谈话,哪些可说,哪些不可说,也都有很多讲究。
4、学会修身养性
好口才是以一个人的个性和品德修养为依托的。
如同我们常讲一个领导者的个性修养一定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才能让人觉得他像个领导。领导要想说服下属,以语言打动下属的心,就必须在思想道德、个人品质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和水平。领导者培养自己的性格和品行就是自我修养。一个有口才的领导者应具备哪些修养呢?
概括地说,一个有修养的领导,不仅要具备科学的思想,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品格。领导的个性品格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会影响着整个团队的情绪和行事风格。
领导语言和道德品质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因为一个人的语言会表现出他的想法和性格,当然也可以表现出他的道德水平。领导的道德水平一旦通过语言表现出来,那么对下属和整个集体的影响是相当大的。领导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下属对你更加信服,使整个团队更加团结。相反,低劣的道德水平会让下属对你心灰意冷,同时会助长团队中的不良作风蔓延,并最终导致团队人心涣散,直至走向灭亡。
一个团结的集体不但要靠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来约束每一个成员的行为规范,更要靠融洽、和睦的环境来激发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领导者的个人品德就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首先从领导者开始,只有以德服人才能以情感人,若虚情假意,让团队中充满了虚伪与欺骗,到最后只能是分崩离析。
领导者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起到表率和模范的作用,谦虚礼貌地对待自己的下属,不要以下命令的方式去管理。正人必先正己,“上清而无欲,则下正而民朴。”要求下属做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据《吕氏春秋·具备》记载:宓子贱治理山东禀父这个地方的时候,实行以德行教化百姓。三年之后,鲁国国君派人前往暗访,在夜晚遇见渔夫把打上来的小鱼都统统倒回水中放生。暗访的人很是不解,问渔夫为什么这样做。渔人回答:“宓子贱不想百姓乱打小鱼,所以就放了它们。”那人感叹道:“宓子贱的品德已经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连普通老百姓都快变成圣人了。”
领导者要时刻谨记“在人之上要视人为人,在人之下要视己为人”这句话,诚恳待人,以身作则,这样才能使得下属信服,获得下属的支持和爱戴。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有强大的人格魅力,才能够使下属发自内心地拥护你,而不是表面上的恭维奉承。
修身养性,领导者要学习儒家“仁者,爱人”的管理思想。儒家所讲的“仁”带有强烈情感,是一种能够真正考虑到下属感受的境界。这种管理理念似乎有悖于现代制度化的企业管理理念。现代制度化管理中没有亲情化管理、友情化管理、感情化管理这种管理理念。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刚性的制度化管理与柔性的“以人为本”的管理完全可以有机结合在一起。
《礼记章句》:“天道人情,凝于仁。”领导者在对待下属时,要体现出真正的关怀与照顾,要做到以德服人、以情感人、以诚待人、与人为善。这样,在领导者的言谈中就一定能够有所体现。能做到这一点,就能使自己的言谈很好地被下属接受和理解。这也是领导口才艺术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5、言之方可知之
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我们看人,首先还是要“听其言”,一个人思想怎样、水平如何,听他说话,同他谈话,就可得知。当然,检验、衡量一个人思想、才能、学识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但那需要时间、条件。在组织、个人需要尽快认识、了解某人时,“听其言”,则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所谓“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也是在“谈”了之后才有的感受。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才济济,要想在社会上取得一席之地,或找一份稳定工作,首先要让别人了解你,而在求职面试中,被人了解的途径最主要就是言谈举止,正所谓“言之方可知之”。
韩信最早曾投靠项羽,但怀才不遇不为所用,千里迢迢入蜀投奔汉王刘邦;因未得与刘邦言,也不得重用,只做了个管理粮食的小官。他又走了,被丞相萧何追回,力荐给刘邦。刘邦无奈,只好召见他:“丞相数荐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韩信终于有了一吐胸中经纶的机会,他向刘邦分析了楚汉之间的形势优劣,指出刘邦虽弱,但具备战胜项羽的条件,言之凿凿,头头是道。于是汉王大喜,相见恨晚,遂拜韩信为大将。韩信果然不负圣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成就汉室霸业,立下头功。试想,韩信如无一吐经纶的机会,或许此生将碌碌无为,历史也会因此改变。
一代宗师徐悲鸿,1920年二十一岁时报考复旦大学,校长召见新生,徐悲鸿优雅的谈吐让校长惊叹不止,认为徐悲鸿是可造之才,后给予诸多勉励与帮助。1920年他留学法国,在一次茶话会上被介绍给法国当代最大的画家达仰·布佛莱。久慕达仰·布佛莱大名的徐悲鸿当即说道:
“先生!我很盼望能得到您的教诲。”
一句话便让达仰·布佛莱感到这个中国青年的诚恳朴实,立即将自己画室的地址给了徐悲鸿,嘱咐他每星期天的早晨到自己的画室去。在第一个星期天,徐悲鸿去见达仰·布佛莱,同达仰·布佛莱谈起了自己的追求和信心,达仰·布佛莱了解其天赋和抱负异常欢喜,开心地同徐悲鸿谈起五十余年来的往事。得益于达仰·布佛莱的慧眼,徐悲鸿终成一代大师。
6、知识就是力量
林肯说:“不论人们如何仇视我,只要他们肯给我一个略说几句的机会,我就可以把他们说服。”这是何等的自信。大凡历史上能言善辩的领袖人物都具有这种强烈的自信意识,很多革命领袖尤其如此。“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被敌人所屈服。”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来自于对自己的军队坚定的信任。有了这种坚定的信任才会对自己的观点,对自己的表述目的坚信不疑,表述时才会神态自若、思维敏捷、记忆精确,兴奋与抑制过程才会处于最佳状态,表述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会毫无做作,真切动人,从而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表述目的得到最佳实现。一个没有目标、胆小犹豫的人是没法发挥当众讲话的力量的,其讲话的目的更是无从实现。
“知识就是力量”要有丰富的学识、阅历,对表述材料要充分熟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像毛泽东、周恩来等许多伟人那样谈吐睿智、幽默,都是以学识渊博和阅历丰富为基础的。所以要有好的口才,必须多读书、多参加实践,并且用做卡片之类的方法把知识储备起来,这样说话时才有材料可供调遣。在具体说话时,则应当对表述的材料充分熟知。这里所说的熟知,不仅指对材料的明确理解和清晰记忆,还包括根据表述类型所作的不同选择和准备。例如在“以事告人”为目的的表述中,主要依靠运用记忆,精确地说明和解释有关人或事的状况、特征等,使对方确切理解你所传达的信息;在“以理服人”的表述中,就要求说出自己的精湛理解,以便有说服力,影响对方,使人们建立起新的观点,或强化已有的观念;在“以情动人”的表述中,就需要真挚地表达出丰富情感,以便极大地感染听众,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总之,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可使人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当众讲话,听众能从中获取有益的信息,表述者也可从容不迫,挥洒自如,充分占有材料。熟知材料是培养自信的基础条件,正所谓“充实,是自信的前提”,而“自信,就是力量的源泉”。
7、认识自己
任何领导在当众讲话时,都是以自我身份表达思想,传递信息。而要想使彼此交流达到理想的效果,除了要有对象意识外,还要有清醒的自我身份意识,就是说话要得体,言语形式的选择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因此,我们在说话前首先应认识自己。
说自己该说的话。如以下级的身份向上级汇报思想工作,当持敬重的态度,注意措辞的严肃性和应有的礼节性。与同级同辈亲友交谈,则以亲切、自然为宜,不宜过于“一本正经”,否则便有疏远之感。以上级身份布置工作,当简洁明了,以下属能接受为准,切莫只顾自己表达,不管下属感受。
总之,说话不得体,不注意身份,听的人总感到不是滋味,甚至引起反感,这肯定达不到交流的目的,甚至事与愿违。当众发言要符合自我角色身份,首先就要做到称谓、口气适合。
一位因改革而在全国颇有影响的企业家,在一次代表本厂与另一厂家厂长洽谈业务时,姗姗来迟。且一见面就一本正经地说:
“我忙得不得了,只能用很少的一点时间接见你。”
此话一出,举座皆惊。对方厂长更不是滋味,一笔几十万元的生意,便一语告吹。厂家洽谈生意,双方的地位是均等的。姗姗来迟便是不礼貌,而“我实在忙得不得了”及“接见”等语气的潜信息则是傲慢和盛气凌人。
其次,当众发言时要注意自己的多重身份,针对不同环境,选择相应的表达方式,使表达与自身思想情感的表达相符合。
常言说,“言为心声”,鲁迅先生也说:“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一个人用什么身份说话,很容易反映他的思想境界,处世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如何把握好交谈双方特定的关系而作语言的修饰调整,以更好地传情达意,这正是提高说话水平要研究的课题。如一位湘籍著名歌星,应邀在长沙做嘉宾主持“情系三湘”的赈灾义演节目串联时,只见她手持话筒,朗声说道:
“那次中央电视台举行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我给‘娘屋里’的参赛选手打了最高分,下次‘娘屋里’的伢子妹子到北京参赛,我还要给他们打最高分。”
这样的话不无失体之嫌。若是在私下场合对“娘屋里”的说说私情乃人之常情,而在这义演的严肃场合,说的又是严肃庄重的大奖赛评委打分问题,如此的偏重于“情感”而疏于“理智”的话语,人们不禁会问:作为评委,其公正何在?
再次,话虽是说给听众听的,但话说得好不好,能否为听众所接受,还要看发言人是否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一个人的思想性格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而一个人的心情则是和他的思想、处境分不开的。这种不同处境下的不同心境,同样会在人们的表达中自然流露,显示出说话者的本色身份。
8、积之愈深,言之愈佳
人类知识包罗万象、纷繁复杂,也是当众讲话者侃侃而谈的力量之源。知识在于厚积而薄发,有深厚知识积累的人,讲起话来,也底气十足,成竹在胸。有的人之所以很有说话水平,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丰厚的知识积累。胸有成竹,欲发则出;积之愈深,言之愈佳。
对讲话者来说,知识是多方面的;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识要求;不同的人,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也不尽相同。但作为讲话者应当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有以下几方面。
(1)处世知识
处世就是指处理人情世故、社会活动、与人交往。每个人与社会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没有基本为人处世之道,是无法在社会立足的。
(2)世事知识
世事知识指的是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常识、经验、教训、风土、人情、习俗、掌故等。这种知识是一种客观存在,一般无须潜心去学;只要不脱离社会生活,在实践中都会逐步体会、感悟得到。人们要想丰富自己的语言修养,实现当众讲话的沟通目的,必须具备这类知识。曹雪芹就认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不谙世事的人,所发言辞要么造成笑话,要么酿成苦酒。
1974年美国康宁公司将一件制作精巧的蜗牛工艺品赠送给中国政府。当时中国正在搞“批林批孔”,****臆断这是对中国有侮辱,旨在讥讽中国像蜗牛一样龟缩、爬行。周恩来指示外交部,急电中国驻美联络处调查,时任联络处对内参赞,又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冀朝铸说:“不用调查,蜗牛象征有耐心,这是表示祝福的意思。”联络处将冀朝铸这权威性的世事知识报回国内,****这才悻悻地收敛起发难的嘴脸。这事既说明冀朝铸熟谙世事,也成为****不懂世事的笑柄。
(3)文化知识
文化是指大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诸如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经济、法律等。这些知识往往以成语、典故、佳作、名言、警句为载体。最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开阔视野,从而使表达者的言辞也更具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这种知识不能从实践中获得,需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在人生路上,不断积累学习,当众讲话时便会充满活力,如滔滔江水连绵不断。
长期担任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英语翻译的冀朝铸,从小到美国,缺少对中国文化的详细了解。周恩来对他说:
“你是当翻译的,中国历史一定要熟悉。要多读历史书籍,才能当好翻译……你有时常做毛主席的翻译,毛主席最喜欢引用历史典故、古代诗词,如果你不懂历史,不读诗词,就没法做好自己的工作。”
为此,周恩来给冀朝铸开了一张长长的书单要他去读。经过几年锲而不舍的学习,冀朝铸终以博闻强记在外交部闻名,以至有“老夫子”的雅称。人们每有不解的知识,常说:“去问问冀老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