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计 折中求全消万难 明哲保身用中庸
现在有不少人将“中庸之道”视为贬义词,并攻击它腐朽没落。这是对中庸的不了解或曲解。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中国的孔子都发现了道德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偏激,一是退缩。而两人又同时认为在上述两种错误倾向之外,唯一正确的行为是“中庸”,即“适中”。
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却恰恰相反,有的人凡做事不是过分,就是“不到位”,而且又随风倒,朝令夕改,朝三暮四,在信念上、观念上变来变去。
其实,所谓中,就是本体,就是方法;所谓庸,就是实用,就是实行。
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大官叫曹振镛,他是三朝元老,乾隆、嘉庆、道光的红人,位极人臣,真可谓为官有道。他的处事和为官之道就是“多磕头,少说话”。当今社会,不论是在位的领导或是准备继任的人物,他们也都知道一个原则:讲话中要少说问题,多谈设想。这都是儒学“中庸之道”在现实中的应用。如果不考虑他们当官的政绩,只论为人处世,他们也算聪明之人。
中庸之道追求的是稳定、和谐、平衡、持久的状态,儒家把中庸作为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反中庸也,小人无忌惮也。”可见,孔子完全把中庸当作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之说提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要求人们从主观心性上自觉提高修养,达到“至诚”“至仁”的境界。
中庸之道,也是普通人的处世之道。社会越是发展,人际交往就越是复杂。中庸,能够让我们轻松地处理各种关系,平衡各种事态,让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如鱼得水,在复杂多变的人际冲突中游刃有余。让我们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自得其所。
弄懂中庸之道,可以使我们获得完满的人际氛围。如果不能圆融地化解各种矛盾、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那交往就永远也不会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