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技术元素 文明的生物性

文明是生物。它们是有机体,寿命很长,在地球表面分布很广。文明是一种存在,消耗能量,产出观念和想法。这些观念和想法以城市、机构、法律、艺术、书籍,以及回忆的形式而存在。一种文明可能会延续数千年,不断发展。与有血有肉的动物甚或人类的大脑组织相比,文明是地球上变化最快的有机体。

现在的文明不同于过去的文明,前者更复杂,变化更快。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明从几乎没有智力的阿米巴虫似的一团,发展成能够进行适应性学习的复杂多核生物。现在的西方文明,其记忆仍处于萌芽期,它叫做图书馆。

如果一个文明要延续一万年,那就需要一个万年存储功能——一个万年图书馆。这并非万年文明唯一需要的东西,但却是其非常关键的一个需要。万年图书馆是悠长记忆的胚胎干细胞,我们需要它来引导和支撑着我们的社会走过这漫漫岁月。

直到最近,图书馆似乎已奄奄一息。在坚硬的石墙之间,是一堆通常没什么人会去读的老书,作者都早已入土。图书馆怎么会是一个生物的器官呢?

生命,无论大小,其独特之处部分在于它能传承过去,在当下表现过去,以很好地应对未来发生的事情。如果没有记忆或任何东西来引导反应,那么生物对于刺激的反应便几乎毫无意义。生物学意义上的生物拥有基因的记忆以及过去刺激的记忆。文明则拥有图书馆。图书馆里面装满了记载着过去的思想和情感表达的书简和卷轴,这种记忆尚未成熟,但比起早期的口头传播、叙事和谚语等方式,已是极大的进步。

一个万年生物需要怎样的记忆呢?

首先,文明的记忆应该来自无数的感觉输入。就像电脑一样,所有的运动传感器、摄像头、温度计、麦克风、键盘和计算机芯片都应该将自己感知到的东西输入到存储器中。想象一下图书馆也有自己的身体,再想象一下它的身体是一层膜,由各种相互关联的小工具和小装置组成,在它们之间流动着源源不断的实时信息,包括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感知。

其次,这个生物的记忆应该囊括所有它知道的东西。所有文明知识未必都在物理距离上彼此相近,但它们一定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人类的所有创造一定会通过引用和索引彼此链接。这种信息的全体聚合(寰宇图书馆)必须作为一个单独的分布式存储器而存在。理想状况中,它的信息碎片应当在观念层面就相互链接,而不仅仅是文献和“文件”层面。每种观念的力量都应该通过对其他观念、事实或想法的参考和引用而得到支撑。

第三,这种记忆应该能够被文明这个生物的每个节点所获取。文明中的每个人和每台机器都应该与这个公共图书馆相连接,这样图书馆的记忆便成为了他们的记忆。

这个记忆也并非一成不变。观念或文件之间的连接和关系都在不断变化。书籍在不断更新,文献在不断修改,观念获得发展或遭到质疑。整个图书馆就像一篇很长的维基百科文章。

最后,为“文明这一有机体的记忆”而建的图书馆,其成功的标志是新思想和新认知方式的产生。这意味着将会出现新的记忆水平。这个有机体可能会以一种令人类感到费解的方式去感知和回忆,毕竟我们“不过是这个生物组织中的结点”。

2006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