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技巧篇:演讲助你走向成功 第十八章 形体姿态:演好才能讲好

形体语和口头语的关系

形体语言是演讲者的重要表现手段。正确地使用形体语言对演讲者表达自己的意思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和口语一样,都是演讲者向外界表达自己意见和看法的工具。为了更好地使用形体语言,我们首先要了解形体语言的基本知识。

什么是形体语言

人类生来就富有动作性。当人采取行为的时候,伴随而来的就是动作与表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动作与表情是行为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们以独特的信息形式直接显示着行为的意义。人们将这些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行为的意义,即能够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人体动作,如仪表、风度、手势、动作、眼神、表情、姿态、服饰等等,叫做形体语言,也叫无声语言、体态语言或态势语言。

形体语言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器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据心理学家研究,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只有7%的交流效果是通过我们使用词语取得的。使用这些词语的口吻占了交流效果的38%,而形体语言则占了交流效果的55%。心理学与生理学的另一项研究表明,人从视觉渠道获得的外部信息,约占所获得的全部外部信息的80%。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艾德华·霍尔所说:“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

形体语言虽然无声,但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对演讲中有声语言的必要补充和烘托。形体语言因其独特的有形性、可视性和直接性,成为演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演讲口才家来说,形体语言具有不可低估的特殊价值。

形体语言是口语的有力补充

演讲是“演”和“讲”的艺术。演讲中的“演”是在“讲”的艺术基础上起作用的,是受“讲”制约的,同时又与“讲”珠联璧合,形成完美的演讲语言艺术。形体语言对口语的辅助作用大多表现在下面几点。

1.形体语言能对口语加以补充

电影中常有这样的镜头:上级领导代表组织把一项重要任务交给下级,在慎重、严肃的谈话之后,领导同志会有力地、久久地握着下级的手。“握手”这一形体语言延伸了口语的语意,并使之更丰富、更完整,传递出了信任、鼓励、期待的信息,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在口语还没有把意思表达得很清楚、很完整的情况下,形体语言的运用,可以起到限定或延伸口语的作用。

2.形体语言强化口语表达效果

列宁在演讲时,两眼凝望听众,精神饱满,习惯用右手下劈来加强语气,或者把手臂有力地伸向前方,表现出自信和坚毅。列宁的演讲之所以能使听众达到痴迷的程度,除了他的口语极富鼓动性和感染力之外,还得益于他独具个性的形体语言的运用。

哭泣、鄙视、瞪眼、挥动拳头等形体语言都能起到强化口语表达效果的作用。在口语已经把意思表达清楚的情况下,运用形体语言能起到印证和强化口语的作用。

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及听众的复杂心理,有时候演讲者即使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口语的表达技巧,仍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于是就有意识地借用形体语言来感化或震慑听众,以达到预定的目的。

3.能加强口语信息的可信度

身姿、手势、表情的自然流露,具有更多的真实性。听众可以从演讲者的形体语言中印证口语信息的真实性,因而形体语言可以增强了口语信息的可信度。有些演讲者由于心情紧张,致使语音走调,内容遗忘,从而削弱了演讲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如果演讲者表情轻松、神态自然,那就可以稳定听众情绪,增加口语信息的可信度。因为听众不只是在“察言”,也在“观色”。

4.特定条件下形体语言可取代口语

当讲到激情奔放的内容时,演讲者张开双臂,手势上扬,目光炯炯,停顿片刻,就会给听众以强烈的感染。当讲到悲哀的内容时,演讲者双眉低垂,面露戚容,静默不语,听众也会怦然心动,跟着悲伤起来。在演讲中,有时为了表达某种感情或表达一个不便明言的事实,不说一句话,全以形体语言取代,往往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演讲中眼神的运用

眼神与语言之间有一种同步效应。人们的思想感情常常通过眼神自然流露出来。眼神配合口语,能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这是因为人的眼睛有上百条神经连结大脑,它们是大脑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时又受到大脑中枢神经的控制。所以,眼睛能自如地传递心灵的信息,反映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演讲者在运用口语传递信息的同时,也自然要通过自己的眼神,把内心的激情、学识、品德、情操、审美情趣等等传递给听众。

不同的眼神,给人以不同的印象。眼神坚定明澈,使人感到坦荡、善良、天真;眼神阴暗狡黠,给人以虚伪、狭隘、刁奸之感;左顾右盼,显得心慌意乱;翘首仰视,露出凝思高傲;低头俯视,露出胆怯、害羞。眼神会透露人的内心真意和隐秘。演讲者的眼神变化要与演讲内容的发展和自己情绪的变化相协调,要注意眼神运用的多样性,准确地表情达意,给人以胸怀坦荡的感觉。

眼神不仅可辅助口头语言表达思想感情,而且有时还能直接代替语言。例如,在演讲过程中,现场出现局部骚乱等情况,演讲者可以不开口,而采取盯视法,投出一道目光,使听众领会其意,注意听讲。这样,眼神便代替了语言呼唤,起到了控场作用。眼睛在演讲过程中,既能输出信息,又能接受信息。演讲者在运用目光传递信息的同时,也通过目光察言观色,接受听众的信息反馈,使眼睛发挥组织演讲和收集演讲效果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演讲者既要保持视线的目标在正前方,炯炯有神地面对听众,又要不断地兼顾全场,了解听众的反应。也就是要把目光注视前方与多方位观察巧妙地结合起来,全方位地观察听众。

要做到全方位地观察听众,演讲者要自如地学会运用眼神的三种技法。

虚视法

虚视法,即目光似盯未盯地望着观众。运用这种方法可显示出演讲者端庄大方的神态,可引导听众进入描述的意境之中,还可烘托气氛。但应注意使用不可频繁,以免给人以傲慢的感觉。

点视法

点视法,即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重点注视某一局部听众。运用这种方法可对专心致志的热心听众表示赞许和感谢;对有疑问和感到困惑的听众进行引导和启发;对想询问的听众给予支持和鼓励;对影响现场秩序的听众进行制止,使其收敛,达到控场的目的。运用这种方法针对性较强,目光含义要明确,同时要适可而止,避免与听众目光长时间直接接触,以免被注视的听众局促不安和其他听众受冷落。

环视法

环视法,即目光有节奏或周期性地环视全场。其目的主要在于掌握整个演讲现场动态,照顾全场,统帅全局。运用这种方法,可使全场听众产生亲近感。但必须注意,一定要照顾全局,不可忽视任何角落的听众;同时,头部摆动幅度不宜过大,眼珠不可肆意乱转。

总之,无论使用哪种眼神,都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和感情,绝不可漫无目的地故弄玄虚。眼神的运用要和有声语言及其他体态动作密切结合,协调一致。同时,在运用眼神时,应当表现出信心和活力,显出风度。

保持和听众的视线接触

在对你的演讲材料足够熟悉的基础上,你可以尽可能频繁地与听众进行视线接触。直视他人的脸意味着坦率和兴趣,而目光游移或者躲躲闪闪则被解释为心怀鬼胎或狡猾诡诈。人们更愿意看着你的脸而不是你的头顶。并且,如果你的眼光一成不变地盯着窗外或看着天花板,听众的注意力就会被你从演讲内容上引开。过了一段时间,听众关注的焦点开始转移到那些方向,他们暗自揣测着你的提示卡是否粘在了大梁上,或者窗外是否正发生重大的犯罪事件。

但更基本的还是,和听众保持视线接触可以使得你察言观色并获得你所需的信息反馈。通过将你的视线停留在人们的脑袋之间,或者是将视线投射在后排听众的头顶上方来伪装虚假的视线接触,这种做法只会让你得不偿失。

当演讲刚刚开始,你还没有步入正轨时,找到一些用点头示意和积极的面部表情对你做出支持性回应的听众。看着他们并利用他们的支持来帮助你度过这段令你感觉不舒服的时间。但一旦你开始正常发挥,应扩大你的视线接触的范围,使之包括所有的听众。

事实上,你需要做的是直视单个听众的眼睛,并保持这种视线接触至少3秒钟以上。不要迅速地从一排排脸上扫视而过。在整个房间内随意地移动你的视线,不要掉入一种单调刻板的模式:左,中,右,中,左……找一个朋友或同事进行观察,看看你的目光是否机械呆滞或者你是否老是忽略某部分听众。

在任何演讲甚至是手拿演讲稿的演讲中,你应当将85%的时间用于进行视线接触,只有在朗读技术性资料或简单地参考一下你的笔记时,你的视线才不在听众席上。最重要的是,在你的开场白和总结陈述以及列举最为雄辩有力的观点和最为关键的论据时,要确保和听众保持视线接触。

演讲时得体的微笑

微笑是一种良性的脸部表情,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自信的标志、礼貌的象征、涵养的外化、情感的体现。在演讲中可以象征性格开朗与温和,可以建立融洽气氛,消除听众抵触情绪,可激发感情,缓解矛盾。曾在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美国哈佛大学担任校长三十年之久的叶洛特博士说:“微笑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催化剂。”

下列场合可运用微笑技法。

1.表达赞美、歌颂等感情色彩时应微笑。此时要博得别人笑,自己首先要笑。

2.上台与下台时应微笑。这样可拉近与听众的距离,把良好的形象留在听众心中。

3.面对听众提问时送上一缕微笑是无声的赞美与鼓励。

4.肯定或否定听众的一些言行时,可以配合着点头或摇头,面带微笑。

5.面对喧闹的听众,演讲者可略停顿,同时面带微笑是一种含蓄的批评与指责。

6.表达一些与微笑不相悖的情感时可微笑。法国作家阿诺·葛拉索说:“笑是没有副作用的镇定剂!”

当然,演讲中不能从头到尾一味微笑,否则会让人觉得你带了一个假面具上台演讲,没有感情。尤其是不该笑的感情表达时更不能笑。例如下段演讲:

“不是有人在坐车不畅时埋怨他们‘乱哄哄,路不通,车不动’吗?不是有些漂亮的姑娘品评他们是‘多一个脑袋的电线杆’吗?不是有人谩骂他们秉公处罚是自己给自己发奖金吗?更不是有人丧尽天良将车轮辗向我们这些可敬可爱的马路卫士吗?”

下列情况需注意。

表达悲痛、思考、痛苦、愤怒、失望、讨厌、懊悔、批评、争论等负面情绪时不能微笑。

你已完全放开,不觉紧张,没有必要运用微笑来控制情绪、松弛神经时可不要微笑。

另外,演讲中的笑要随内容感情变化而变化:有兴奋喜悦的笑,有冷嘲热讽的笑。演讲中既要注意用自己的“笑容”去表达内容,感染听众,也要保证笑的价值,该笑则笑,不该笑则止。

演讲手势的重要作用

语言学家们认为,手势是人类进化历程中最早使用的交际工具,是先于有声语言的。手势语在当时的交际中,使用频率之高,范围之广,非今日可比。

早在两千年前就有一位古罗马的政治家、雄辩家说过:“一切心理活动都伴随着指手画脚等动作。双目传神的面部表情尤其丰富,手势恰如人体的一种语言,这种语言甚至连最野蛮的人都能理解。”一位在华讲学的心理学教授与一群聋哑儿童不期而遇,居然能用欧美流行的手势语言同他们顺利交流。事后,这位教授风趣地说:“用手势语交流比不懂英文的人用手势比划更方便、更省事。”

手是人体敏锐的表情器官之一。手势是体态语言的主要形式,使用频率最高。由于双手活动幅度较大,活动最方便、最灵巧,形态变化也最多,因而,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最强,最能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寓意深刻、优美得体的手势动作,能产生极大的魅力,激发听众的热情,加深听众对演讲内容的理解,使演讲获得成功。

从手势活动的区域来看,大体有三种情况:一种在胸部以上,常常用以表达激昂慷慨、积极向上的内容和感情;另一种在胸腹之间,常用以表示一般性叙事说理和较平静的情绪;还有一种在腹部以下,常用以表示否定、鄙视、憎恨等内容和情感。

根据手的不同形状和活动部位,手势动作可分为手指动作、手掌动作和握拳动作。这些手势语言具有多种复杂的含义,应该细心辨识和掌握。例如,常用拇指和小指,分别表示赞扬与鄙夷;单手手掌向前推出,显出信心和力量;双手由分而合表示亲密、团结、联合;握拳显示情感异常激烈;等等。总之,手势的部位、幅度、方向、急缓、形状、角度等不同,所表达的思想含义和感情色彩就有很大差别。演讲者不可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而要根据演讲内容的不同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手势。

从手势表达的思想内容来看,手势动作可分为情意手势、指示手势、象形手势与象征手势。

情意手势用以表达感情,使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使听众易于领悟演讲者的思想情感,如挥拳表义愤,推掌表拒绝等。

指示手势用以指明演讲中涉及的人或事物及其所在位置,从而增强真实感和亲切感。指示有实指、虚指之分。实指涉及的对象是在场听众视线所能达到的;虚指涉及的对象远离会场,是听众无法看到的。

象形手势用以模拟人或物的形状、体积、高度等,给听众以具体、明确的印象。这种手势常略带夸张,只求神似,不可过分机械模仿。

象征手势用以表现某些抽象概念,以生动具体的手势和有声语言构成一种易于理解的意境。例如,讲“一颗红心献人民”时,双手做捧物上举的姿势,自然构成一种虔诚奉献的意境,给听众留下鲜明具体的印象。

手势动作只有在与口语表达密切配合时,其含义才最为生动具体。演讲者的手势必须随演讲的内容、自己的情感和现场气氛自然地表现出来。手势的部位、幅度、方向、力度都应与演讲的有声语言、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切不可生搬硬套勉强去凑手势。如果手势泛滥,着意表演,会使人感到眼花缭乱,显得轻佻作态,哗众取宠。当然,也不可完全不用手势,那样会显得局促不安,失去活力。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在环球旅行时进行过一次有趣的调查。在一小时的谈判中,芬兰人做手势1次,意大利人80次,法国人120次,墨西哥人180次。俄罗斯人在表露自己的感情时较为矜持,如果说话时指手画脚,会被看做缺乏教养,然而在西班牙和拉美一些国家人们在说话时特别喜欢用手指点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

生活中人们常常用手势来增强口语的感情色彩。如人在高兴时常常会拍桌子、捶腿、摸胡子、揉眼睛,悲痛时捶胸脯,为难时会搓手,悔恨时自拍脑门,紧张时摸头发,称赞时竖起大拇指,蔑视、小看人时伸出小拇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结束电视演讲时,举起右手握拳,伸出食指和中指构成“V”字形,以象征英文“胜利”一词的开头字母,结果引起了全场欢呼。至今人们还常用它来表示祝愿和信心。

在人们日常交谈中,说话者手掌伸开手心朝上,表示他诚实、直率;如果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指,那么他可能相当自负;如果他一边说话,一边摆弄手指,或用手指弹桌子,表明他内心紧张;如果在谈话中他用单手握拳,拳臂向上,好像在宣誓的样子,这时你可得小心点,他虽然表面上装得老实,而内心却可能打着什么主意。

演讲时手势运用原则

我们首先看看列宁的演讲:左手大拇指习惯插在背心肩口,较多地用右手做动作。不过初讲时他的动作也极少,讲到后来时,就越来越多地用两只手做动作。尤其在讲到激情、鼓舞等重要关口,还喜欢把身体迅速前倾,用力地向前一挥手,用这一特有的典型手势来加强演讲的色彩和力量。

演讲中,自然而安稳的手势,可以帮助演讲者平静地说明问题;急剧而有力的手势,可以帮助演讲者升华感情;稳妥而含蓄的手势,可以帮助演讲者表明心迹。下面看看演讲的手势分类。

习惯手势

任何一位演讲者,都有一些只有他自己才有而别人没有的习惯性手势,手势的含义不明确、不固定,随着演讲内容的不同而体现不同的含义。列宁演讲喜欢挥动右手用力一斩。孙中山先生演讲时常常拄着手杖,形成了他演讲的独特形象。

演讲手势贵在自然,切忌做作;贵在协调,切忌脱节;贵在精简,切忌泛滥;贵在变化,切忌死板;贵在通盘考虑,切忌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

指示手势

指示手势是用来指示具体真实形象的,分为实指和虚指两大类。实指是演讲者的手势确指,它所指的人或事或方向均是在场的人视线所及的。比如“我”、“你”、“我们”、“你们”、“咱们”、“上面”、“地下”、“这些”、“这一个”等。其中,以“我”为中心的动作居多。虚指是指演讲者和听众不能看到的。比如,讲到“很久很久以前”、“在那遥远的地方”常用虚指可伴有“他的”、“那时”、“后面”等词出现。指示手势比较明了,不带感情色彩,比较容易做。

抒情手势

林肯在的老朋友赫恩登说,林肯对听众恳切地演讲时,那瘦长的右手指自然地充满着动人的力量,一切思想情绪完全贯注在那里。为了表现欢乐的情绪,他把两手臂举成五十度的角,手掌向上,好像已抓住了他渴望的喜悦。在讲到痛心处,如痛斥奴隶制时,他便紧握双拳,在空中用力挥动。

那种抽象感情很强的手势,在演讲中运用频率最高。比如,兴奋时拍手称快,恼怒时挥舞拳头,急躁时双手相搓,果断时猛力砍下。

模拟手势

模拟手势的特点是“求神似,不求形似”,因此有一定的夸张色彩。在一次演讲比赛中,一个演讲者讲到自己由于身患重病没钱医治,一个个素不相识的朋友给他寄来汇单、物品,在讲到一个年仅五岁的小女孩那天到医院给他送来一个大梨子时,他热泪盈眶,双手合抱,虚拟出一个大球形,好像这梨子就代表了人们的真情实意。这手势信息含量很大,升华了感情。

演讲中常用的手势

演讲中的手势千变万化,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作为一个出色的演讲者,平时要认真观察生活,刻苦训练,积极付诸实践。下面介绍演讲中常用的手势三十式。

拇指式:竖起大拇指,其余四指自然弯曲,表示强大、肯定、赞美、第一等意。

小指式:竖起小指,其余四指弯曲合拢,表示精细、微不足道或蔑视对方。这一手势演讲中用得不多。

食指式:食指伸出,其余四指弯曲并拢:这一手势在演讲中被大量采用,用来指称人物、事物、方向,或者表示观点甚至表示肯定。胳膊向上伸直,食指向空中则表示强调,也可以表示数字“一”、“十”、“百”、“千”、“万”……演讲中右手比左手使用频率大。手指不要太直,因为面对听众手指太直,针对性太强。

食指弯曲或钩形:表示九、九十、九百……齐肩画线表示直线,在空中画弧线表示弧形。

食指、中指并用式:食指、中指伸直分开,其余三指弯曲,这一手势在一些欧美国家与非洲国家表示胜利的含义,由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演讲中使用而大为推广。我们在演讲中运用时一般表示二、二十、二百……

中指、无名指、小指三指并用式:表示三、三十、三百……

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并用式:表示四、四十、四百……

五指并用式:如果是五指并伸且分开,表示五、五十、五百……如果指尖向上并拢,掌心向外推出,表示“向前”、“希望”等含义,显示出坚定与力量,又叫手推式。

拇指、小指并用式:拇指与小指同时伸出,其余三指并拢弯曲,表示六、六十、六百……

拇指、食指并用式:拇指、食指分开伸出,其余三指弯曲表示八、八十、八百……如果并拢表示肯定、赞赏之意;如果二者弯曲靠拢但未接触,则表示“微小”、“精细”之意。

拇指、食指、中指并用式:三指相捏向前表示“这”、“这些”,用力一点表示强调,也表示数字七、七十、七百……

O型手式:又叫圆形手势,曾风行欧美,表示“好”、“行”的意思,也表示“零”。

仰手式:掌心向上,拇指自然张开,其余弯曲,这一手势包容量很大。区域不同其意义有别:手部抬高表示“赞美”、“欢欣”、“希望”之意;平放是“乞求”、“请施舍”之意;手部放低表示“无可奈何”、“很坦诚”之意。

俯手式:掌心向下,其余状态同仰手式。这是审慎的提醒手势,演讲者有必要抑制听众的情绪,进而达到控场的目的,同时表示反对、否定之意;有时表示安慰、许可之意;有时又用以指示方向。

手啄式:五指并拢呈簸箕形,指尖向前。这种手势表示“提醒注意”之意,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向性,并带有一定的挑衅性。

手包式:五指相夹相触,指尖向上,就像一个收紧了开口的钱包,用于强调主题和重点,也表示探讨之意。

手剪式:五指并拢,手掌挺直,掌心向下,左右两手同时运用,随着有声语言左右分开,表示强烈拒绝。

手切式:手剪式的一种变式。五指并拢,手掌挺直,像一把斧子用力劈下,表示果断、坚决、排除之意。

手抓式:五指稍弯、分开,开口向上。这种手势主要用来吸引听众,控制大厅气氛。

手压式:手臂自然伸直,掌心向下,手掌一下一下向下压去。当听众情绪激动时,可用这种手势平息。

抚身式:五指自然并拢,抚摸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这种手势往往成为一些演讲者的习惯手势放在胸前。双手抚胸表示深思、谦逊、反躬自问,以手抚头表示懊恼、回忆等。

挥手式:手举过头挥动,表示兴奋、致意;双手同时挥动表示热情致意。

掌分式:双手自然撑掌,用力分开。掌心向上表示“开展”、“行动起来”等意;掌心向下表示“排除”、“取缔”等意;平行伸开还表示“面积”、“平面”之意。

拳举式:单手或双手握拳,平举胸前,表示示威、报复;高举过肩或挥动或直锤或斜击,表示愤怒、呐喊等。这种手势有较强的排他性,演讲中不宜过多使用。

拍肩式:用手拍肩击膀,表示担负工作、责任和使命的意思。

拳击式:双手握拳在胸前做撞击动作,表示事物间的矛盾冲突。

拍头式:用手掌拍头,表示猛醒、省悟、恍然大悟等。

捶胸式:用拳捶胸,辅之以跺脚、顿足,表示愤恨、哀戚、伤悲。演讲中不多用。

搓手式:双手摩擦,意味做好准备,期待取胜;如果速度慢表示怀疑;在冬天则表示取暖;拇指与食指或其他指尖摩擦,通常暗示对金钱的希望。

颤手式:单手或双手颤动,必须与其他手势配合才能表示一个明确的含义。

面部表情的运用

面部表情与眼神是密切相关的。其实,眼睛的传神常常是与面部其他部分的活动相配合进行的。眼神离开了面部其他部分的活动,其表情达意作用就必然受到影响。面部表情非常丰富,许多细微复杂的情感,都能通过面部种种表情来表达,并且能对口语表达起解释和强化作用。演讲者要善于观察面部表情的各种细微差别,并且要善于灵活地驾驭自己的面部表情,使面部表情能更好地辅助和强化口语表达。

运用面部表情,要求自然真实,喜怒哀乐都要随着演讲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发展需要而自然流露,切不可“逢场作戏”,过分夸张,矫揉造作,那样会令人感到虚伪滑稽。也不可毫无表情,冷若冰霜,使人感到枯燥压抑。演讲者的面部表情与口语表达要协调一致,要能准确鲜明地反映自己内在的思想感情。面部表情和有声语言的表情达意应同步进行。为了有效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要尽量避免傲慢的表情、讥讽的表情、油滑的表情和沮丧的表情。这些表情都会在听众中产生不良影响,形成离心效应。

常见的脸部表情

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在说到罗斯福演讲时,说他全身好像一架表现感情的机器,他满脸都是动人的感情,这样使他的演讲更有力、更勇敢、更活跃。当代著名演讲家、演讲理论家邵守义演讲时脸部表情丰富多彩,表现着复杂的思想情韵。

在演讲中微笑与平和是脸部表情的核心。

脸部表情运用时要适时、适事、适情、适度,切忌呆滞麻木、情不由衷、晦涩不明与矫揉造作。

运用面部表情调节气氛

不要让演讲带来的紧张压力把你的脸变成一张面无表情的扑克脸。你自然的面部表情可以为有效沟通提供又一种渠道。通常来说,面部表情的变化先于和预报了气氛或心情的转换。相较于那句已经被用滥的老生常谈的“但更为严重的是……”,用一副忧心忡忡的皱眉蹙额的表情取代原本欢欣愉快的面容是一种更为高明的过渡。

你不需要事先对着镜子练习鬼脸、微笑和怪相——你所需要做的只是在正常表情的基础上略作夸张而已。近距离接触中能发生作用的微妙脸部变化,后排听众是察觉不到的。

微笑在所有文化中都有着同样的含义。绝大多数公众演讲者没有充分利用或用错了这一强大的工具。那种龇牙咧嘴笑得下巴发痛的傻笑跟面无表情的扑克脸一样恶劣。在悲伤或严肃的场合露出微笑是不适宜的。不过,提醒你自己,在任何可以加强你的说服力的时候都要真诚地微笑。它是建立和谐亲善关系、展示你的良好意愿以及使得你和你的听众轻松自在的最容易的方式之一。

站姿是最佳姿势

赛事演讲由于受到评分标准的约束,要把有声语言与非有声语言全面展示出来。因此演讲者一般是站着进行的,且演讲者身前身后没有任何依靠性物体。人们对此似乎无可非议。可一些非赛事演讲,如政治演讲、学术演讲、法律演讲、集会演讲、广播电视演讲则往往采用坐式进行。有些演讲者一杯茶、一支烟、嘻嘻哈哈、腾云驾雾、胡扯乱搅。人们对此似乎习以为常了。

外国领导的演讲以站着的为多,无论是年轻气盛的奥巴马,还是温文尔雅的布朗。再看看联合国秘书长的发言,奥运会主席的致辞,外交部长的陈述等都是采取站姿。

站着演讲有很多好处。

1.朝气蓬勃,精神焕发,表现出对演讲的极大热情,对听众的高度负责,会得到听众的喜爱。

2.可以保证共鸣腔的畅通,有利于发声。再者,有利于动作姿态的表达,服饰打扮的展现。

3.可以迫使演讲精短些,因为时间太长了,站着会不舒服。

演讲时一般采用站姿。高尔基在赞扬列宁的演讲时说:“他的演讲和谐、完整、明快、强劲,他站在讲台上的整个形象——简直就是一件古典艺术品,什么都有,然而没有丝毫多余,没有任何装饰。”

演讲家的经验告诉我们:演讲最好采取站式。演讲者站姿规范如下:

挺胸,收腹,精神饱满,气下沉。

两肩放松,重心主要支撑于脚掌脚弓上。

脊椎、后背挺直,胸略向前上方挺起。

腿应绷直,稳定重心位置。

演讲站姿有以下几种。

自然式

两脚自然分开,平行相距与肩同宽,约20厘米为宜。

前进式

前进式是演讲者用得最多、使用最灵活的一种站姿。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前脚脚尖指向正前方或稍向外侧斜,两脚延长线的夹角在45°左右,脚跟距离在15厘米左右。

这种姿势重心没有固定,可以随着上身前倾与后移的变化而分别定在前脚跟与后脚上,不会因时间长身体无变化而不美观。另外,前进式能使手势动作灵活多变。由于上身可前可后,可左可右,还可转动,这样能保证手做出不同的姿势,表达出不同的感情。

稍息式

一脚自然站立,另一只脚向前迈出半步,两脚跟相距12厘米左右,两脚之间形成75°夹角。运用这种姿势,形象比较单一,重心总是落在后脚上,一般适应长时间站着演讲中的短期更换姿势,使身体在短时间里松弛,得到休息。这种姿势一般不长时间单独使用,因为它给人一种不严肃之感。

一些篇幅较长的政治演讲、学术演讲、法庭演讲、论辩演讲等也可采用坐式。运用坐式要文雅、大方,落座时要轻盈、和缓,切忌急急忙忙,人未站稳就重重地将屁股落在椅子上。落座后要保持上身正直、头平稳,力戒歪斜肩膀、半躺半坐或两手交叉在胸前等不良姿势,两腿要微曲并拢,两脚并起或稍前后分开。不要跷二郎腿,勾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