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实录篇:影响你一生的经典演讲 第二十六章 成功路上:与听众分享成功的心得

从优秀到卓越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8篇

篇一:《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企业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都是经过了大量的积累,在有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的变革。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对所从事事业的不断学习、创新、积淀的过程,就不可能在别人的眼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都不可能创造出奇迹。我们所看到的美好瞬间,背后都包含了艰辛的磨练和艰难的过程。

《从优秀到卓越》是美国作者吉姆柯林斯所著,这是柯林斯继《基业长青》之后又一管理力作,是一本关于“成功之后如何更成功”的著作。柯林斯和他的21人工作研究小组运用半年时间把30多年间出现在《财富》500强排行榜上的企业进行逐一分析,从1435家公司中筛选出11家取得巨大成功的企业,并与那些实现跨越却并不能持久的公司(柯林斯称之为间接对照公司)或未能实现跨越的公司(柯林斯称之为直接对照公司)进行对照分析,发现了从优秀到卓越的内在机制和决定性因素。作者具体围绕训练有素的人、训练有素的思想、训练有素的行为三方面展开分析。他并没有以当事人的角度灌输给读者他自认为的信条,而是以第三者的理性来看待这件事情,以数据和事实说话。公司从优秀到卓越,跟从事的行业是否是朝阳行业没有关系,跟合并、收购等企业重组没有关系,跟技术变革没有太大的关系,而与管理者及其决策有根本的关系。从优秀到卓越的答案“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普遍适用于任何机构”。

柯林斯为我们拨开迷雾:那些业绩卓越的公司之所以卓越,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常人更聪明、更有魅力、更有创造力和有更高深的思想”,他们也“并不一定比我们更善于想出好点子”。卓越企业的基因或许在任何一个一般的企业身上都可能出现过,所不同的是,卓越企业能把这些理念和原则坚持得更加彻底。自工业社会以来,追求卓越注定成为每个企业家的梦想,卓越的企业也一直成为每个企业家效仿和追捧的对象。在这本著作中,作者诠释了关于卓越的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从优秀做到卓越?

当一滴水遇到海洋,慨叹海洋的广阔是因为她走过了小溪、江河,有了比较才知道什么是更大更广。从优秀到卓越,是一个过程,一种升华。做到优秀的时候,你感觉到“很好”;做到卓越的时候你才会说“还可以更好”。当今的市场经济,奉行弱肉强食、赢家通吃的准则,市场不相信眼泪,不同情弱者,竞争态势是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只有不断超越别人、跨越自己,稳步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目标,才能达到一定的成功高度和发展境界,才能更易保持优势领域和强化马太效应,才能从游戏的参与者变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最终成为引领待业发展的强者。

二、如何从优秀做到卓越?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滴水,加入小溪、江河,奔流不息地汇入大海,是源于水对海的坚定与不懈的追求。公司从优秀到卓越的模式虽然千变万化,但其背后的形成机制却遵循一定的法则。做到卓越的公司,至少需具备两点:一是合乎“道”法,即真正把握本行业的实质,按照业内固有的客观规律办事,不犯或少犯错误,不走或少走弯路,不为困难所屈服,不为假象所迷惑,始终沿着既定的、正确的方向前进;二是独树一帜,奇兵制胜。做到卓越是要求企业的各个部门、所有人员、每一个环节都能把一种卓越的理念和坚定的信仰以及追求目标的决心加以融会贯通。没有哪个实现跨越的公司是沿着别人走过的道路获得成功的。追随别人的道路,永远不能做到卓越。

三、谁能够从优秀到卓越?

水往低处流,但不是所有的水都能流向大海,有些中途干涸,有些流向小水沟。纵观国内企业,优秀的不多,而卓越的就更少,不论是优秀也好,卓越也罢,都包含“人、思想、行为”三要素,而三种要素只有是训练有素的、高水平的,才能实现公司质的跨越。真正的卓越公司与外聘的高级经理无关,与内部薪酬系统无关,甚至与技术、规模、环境都没有必然的联系,他们不卑不亢、不轰轰烈烈、不刻意创造转变,不存在侥幸的突破和从天而降的奇迹,唯一与卓越密切相关的是,选定适合的目标和路径,坚定地走下去!

篇二:

在介绍这本书之前,先来聊聊作者其人。吉姆·柯林斯,管理专家,先后任职于麦肯锡公司和惠普公司。从企业人的利益视角来看,我给他的标签是管理咨询行业的先锋。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作者、书的定位一无所知,一直到看完,才算弄清楚了几件事。

第一,作者做的是管理咨询。做咨询的风格是,做大量的研究,自己得出结论,在表述的时候并不需要把各类信息一一道来,给客户的是明确的结论,要讲出来的信息都是经过筛选之后的、可以用来支撑这个结论的信息。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书中每个章节的标题都是一个明确的结论,再辅以各类事实佐证。如,第二章的“第5级经理人”、第三章的“先人后事”、第四章的“直面残酷的现实但决不失去信念”,等等。

第二,作者对自己所剖析的这些企业,远非我们平时所认为的学术研究或是简单的面对面访谈那么简单,作者曾服务于大量的名企。从书中,我们更多能看到的是作者对于企业管理的见解,作者并未做背景资料介绍。企业管理是一个很大的概念,脱离具体的市场运作,空谈企业管理,很容易掉进“只讲大道理,实际行不通”的陷阱。以作者及其研究团队的经历,可以判断,书中的观点并非空中楼阁。

弄清楚这两件事,才能更好地理解“这本书堪称管理经典”,更好地去接受作者的观点。

一、看作者如何做调研

1、确定研究对象

本书的研究团队花了6个月的时间做“财务分析”研究,选定研究对象。选定条件异常苛刻:第一,其累积股票收益率在15年内相当于或低于市场平均水平,此后有一明显的转折点,在随后的15年中其累积股票收益率至少是市场平均水平的3倍;第二,一个公司表现出的从优秀到卓越的模式必须独立于本行业,若整个行业都是如此,就放弃该公司;第三,保证根据附加标准作出选择时不会带入个人的偏见,任何可能给研究带入个人偏见的选定条件都不予采纳。

花6个月的时间、以如此之高的标准作一项研究的准备工作,态度之严谨令人佩服。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平时言必及执行力,但是正向的执行力,应该是把对的事情彻底地做好。

2、大量资料的收集与系统的分类

整个团队阅读并系统整理了近6000篇文章,记录了2000多页的专访内容,并将这些资料归入战略、技术、领导等类别。3、全面的分析方法:定性+定量

4、如何从千头万绪中提炼出明确的理念

“先得出一些观点,再用数据对其进行检验,然后修改原有的观点,构建一个理念框架,看它能否承载住事实的重量,一直到所有的观点都能融合汇集成一个前后贯通的理念框架。”如果你需要经常写报告,你就能理解这句话的价值。事事求完美的结果常常是寸步难行,写报告亦如此。

二、最有启发的几点

1、第5级经理人

书中对于第5级经理人的描述,与我们平时生活中、媒体中见到的成功领导有点差别。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8篇。相对于能高效地朝既定目标前进的第3级经理人、执着追求愿景的第4级经理人而言,第5级经理人具有双重人格:平和而执着,谦逊而无畏,甚至能够为了公司利益牺牲个人利益。

看这一章的时候,脑子里想起一个人:马化腾。一直没有关注过这个人,只是记得一段访谈,大意如下:马化腾说自己是个很不习惯公开演讲的人,但是现在因为公司需要,才经常会在媒体露面。就这么一个细节,始终记得这个人,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第一时间想起。

2、先人后事

“卓越公司的主管们不是首先确定目的地,然后才把人们引向那里。相反,他们首先让合适的人上车,然后才决定去向何处。首先,如果你是从‘选人’而不是‘做事’开始的话,就更加容易适应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第二,如果你有合适的人在车上的话,那么如何激励和管理他们就不再是问题。合适的人是不需要严加管理或勉励的,他们会因为内在的驱动而自我调整,以期取得最大的成功,并成为创造卓越业绩的一部分;第三,如果车上坐的是不合适的人,不论你是否找对正确的方向都无关紧要,因为你还是不能拥有最卓越的公司。”

3、刺猬理念的三环图

这个没看懂啊,长期以来,我一直试图弄懂“我对什么充满热情,在什么方面能够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但是木有找到啊!!

篇三:

在我看过的众多国内外关于市场营销、成功经验、企业管理等等的书籍中,《从优秀到卓越》是我看过的最能带给我灵感和思想顿悟的书籍。所以,这在里我想把我对这本书的认识和了解和大家进行交流,也向大家推荐这本难得的好书,相信必将为你的事业指明一条路,并把你及你的伙伴们从“优秀”引向“卓越”,带入另外一个高峰。

《从优秀到卓越》是美国超级畅销书《基业长青》作者吉姆柯林斯的又一管理力作,被亚马逊网上书店誉为“2015年最佳商业书,上亿美元也买不来的研究成果”。全书架构清晰,行文流畅,案例充分,图文并茂,故事和分析相得益彰,是一本优秀的管理论著,读后感觉受益非浅。柯林斯和其研究团队对1965年以来《财富》杂志历年的500强企业进行了规模巨大的调查研究,筛选出11家取得巨大成功的卓越企业,并与未能实现跨越的公司对照分析,得出了许多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

乍一看书名——《从优秀到卓越》会令很多没听过此著作的人感觉有些困惑。什么叫“从优秀到卓越”呢?为什么“优秀”的公司还要迈向“卓越”,这对企业有怎样的意义呢?又是如何来实现的呢?所有在第一章就对上述观点疑问进行了阐述,即:优秀是卓越的大敌。

优秀是卓越的大敌。这就是为什么鲜有优秀者实现卓越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公司始终未能成为卓越的公司,全是因为它们绝大多数都是优秀的公司——而这正是它们的主要问题。文章一开始就引人入胜。

优秀是卓越的大敌,这一现象并非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也是人类普遍面临的问题。《从优秀到卓越》这本书则是讲如何将一个优秀的企业,发展为一个能持续创造非凡业绩的卓越企业。

为了得出从优秀到卓越的永恒规律(黑匣子里是什么),柯林斯和他的21人的研究小组,对1965年至1995年30年间出现在《财富》500强排行榜上的1435家企业进行了逐一分析,找出11家企业,它们实现了从优秀业绩到卓越业绩的跨越,并保持15年以上。为了发现黑匣子里的奥秘,柯林斯和他的研究小组将实现跨越的公司与两组精心挑选出来的对照公司,即“直接对照公司”和“未能保持卓越的对照公司”进行对比,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别。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经过仔细分析28家公司的整个历史,包括数以吨计的全部资料和几万页的采访记录,他们终于发现了从优秀到卓越的内在机制和决定性因素。

作者在详实的调研基础上,表述了企业从优秀走向卓越的7个方面重要内容,分别是:第5级经理人、先人后事、直面残酷的现实、刺猬理念、训练有素的文化、技术加速器、飞轮和厄运之轮。下面我就分别从这7个方面谈谈读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卓越的企业领导人必然是品质高尚的人

书中将公司经理人分为5级,分别是能力突出的个人、乐于奉献的团队成员,富有实力的经理人、坚强有力的领导者和第5级经理人。第5级经理人是指具有谦逊品质和坚定意志的企业领导人,他们个个具有雄心壮志,永远把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很少计较个人的得失,他们把对社会有所建树、有所创造、有所贡献作为人生的最大价值。这让我感触很深,因为能形成这种价值观者首先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修养,我国古代封建士大夫所追求的“修身养性齐家平国治天下”最高人生目标中,也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意义。这是做人,特别是做一个卓越的人的基本原则。

我们应该成为怎样的领导者呢?如果真的想让事业迈向“卓越”,就要以“第5级经理人”的标准鞭策自己,加强学习,不仅仅在业务方面,更要在思想道德品质方面,培养谦逊、自信和坚定的内在品质,取得成绩时朝窗外看,把成功归于同事或他人;遇到挫折时看镜内的自己,责备自己,勇于承担责任。

二、优先组建优秀的管理团队

作者阐述了一个新颖的观念,那就是“先人后事”,即卓越公司的领导不是先决定做什么,而是设法得到合适的人才,强调人力不是最重要的财富,合适的人才是。任何一家卓越的企业,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成功不是市场,不是技术,不是竞争,也不是产品,而是寻找并留住优秀的人才,就是所谓的“让合适的人上车”,一定要把握合适的标准,宁缺勿滥。

三、直面残酷的现实——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几乎所有的卓越公司都通过“面对残酷现实”为起点,但他们无一例外的勇于面对,保持坚定信念,从而走向成功之路。面对现实的关键首先要诚实,领导层要多倾听员工的意见,创造一个让事实说话的氛围;其次是保持坚定的信念,并积极的采取行动。

四、做“刺猬”不做“狐狸”

“狐狸”借指头绪繁多,总是想着应该做哪些事但变化无常的人或企业,“刺猬”借指总是聚焦于自己最擅长的事的人或企业,他们具有一个简单而清晰的理念。柯林斯发现,卓越企业都是刺猬型的。

五、训练有素的文化

实现跨越的公司建立了一贯制度,但他们也给予员工制度框架下的自由和责任。他们聘用严于自律无需管理的人,公司只需管理系统,而不需管理这些人。每个人都想成为最好的,但大多数组织缺乏纪律,不了解自己,不清楚自己的最大优势是什么,凭借什么把潜力变成现实。他们缺乏严格的训练有素的文化规范自己。

六、速度加速器

技术是发展动力的加速器,而不是创造者。合理地使用技术,技术就会成为动力的加速器而非创造者。实现跨越的公司从来不在转变初期开拓新技术,原因很简单——只有当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时,你才能更好地应用技术。技术很重要,但技术本身永远不是公司卓越或是衰落的主要原因。

七、飞轮和厄运之轮

柯林斯的研究成果表明,从优秀到卓越公司的转变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优秀到卓越的飞跃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卓越的公司不是靠一次决定性的行动、一个伟大的计划、一个好运气或灵光一闪而造就。相反,转变的过程好像无休无止地推着巨轮朝一个方向前进,累积的动能愈来愈大,终于在转折点有所突破,一跃而过。

这时,如果有人问你:“那个推动飞轮快速旋转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是第一下推动力?是第十下的推动力?还是第一百下的推动力?都不是,它是作用在同一方向上的作用力的总和。

无论最后的结果多么富有戏剧性,这种转变决不是一个突然的运动,它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中间没有单一的起决定作用的行动,没有重大的方案,没有一了百了的创新,没有纯粹幸运的突变,也没有剧烈的革命。从优秀公司向卓越公司的转变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行动接着一个行动,一个决策接着一个决策,飞轮一圈接着一圈地转动——它们的总和就产生了持续而又壮观的效果。

从这里我们也清晰我们要想改革我们的事业也不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的,要不断坚持的努力,不断推动那个巨轮。

综上所述,全文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实例的分析,非常具有权威性,看到理论的基础上发人深省。其实有多少人想建立一个卓越的公司和团队呢?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想。

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去发展,可以飞得更高更远。如果每个企业领导人都想独自摸索,什么都从零开始,那么我们的发展高度是有限的。相反,如果我们借鉴前人累积的智慧知识,包括运用中外的著名经济学家和管理大师们所总结的一些结论与规律,通过学习,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实际情况,感悟出一些能够使企业实现跨越的理念,或许我们最终能够成为卓越公司并且保持基业长青。

大家能否在这本难得的商业巨著上看到价值,并真正的运用到我们的事业中,相信这个更重要。

篇四:

很久没有写读后感了以前看书大多都是“海边拾贝型”的俯拾而待兴之所致。而今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老师们不但要推荐好学有益的书而且还要思考写读后感。这种“启发”“研究式”的读书方法对我们忙于生意的人来说确实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我相信再懒的人在老师面前都要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的过程就是学习提高的过程。因此我要衷心感谢张院长和老师们。

学了《从优秀到卓越》一书尽管很粗糙学了但也有很多感想特别是从纵观中国的企业优秀的不多而卓越的就更少不论是优秀也好卓越也好需要人—思想—行为三要素而三种要素是训练有素的高水平的是一种力量的积蓄才能实现质的跨越才能从优秀到卓越。下面我重点谈一下对刺猬理念的理解和感想:刺猬的理念源于格林的寓言故事狐狸和刺猬。狐狸同时追求很多目标把世界当作一个复杂的整体来看待伯林认为狐狸的思维是“凌乱或是扩散”的在很多层次上发展从来没有使它们的思想集中成为一个总体理论或统一观点。而刺猬把复杂的世界简化成单个有组织性的观点一条基本原则或一个基本理念发挥统帅和指导作用。不管世界多么复杂刺猬都会把所有的挑战和进退维谷的局面压缩为简单的——实际上几乎过于简单的——刺猬理念。要想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就必须超越仅仅是称职这一局限。如果因为某项业务是你的主营业务或仅仅是因为你在这一行已经干了好几年或几十年就认为自己在这一行能做得最好那就大错特错了。关键是要找到自己擅长的业务只有心醉神定的事业才是你的前途所在。

篇五:

其实中午12点多就看完书了,应该不能说看吧,是浏览。从鸣谢,前序,到后面的答疑(后面的筛选对象的原则我并没有仔细的看)。但是我却没有马上写下我的心得,反而是先去博客写了写,很久没有写东西了,更不用说是写读书心得了。算是先去练笔了。

应该说刚刚开始是抱着完成复试任务去买了《从优秀到卓越》,去看这这本书的。但是现在看完了,我很想说,谢谢,谢谢成亚让我有机会选择柯林斯,选择《从优秀到卓越》。

有些遗憾,因为本人目前的能力有限,所以书中有些东西我并不能完全读懂,甚至领会。对于柯林斯所写的从优秀到卓越的黑匣子中装的是什么内容,书里面也是强调了很多遍了,第5级的经理人、选适当的人选上车(良好的团队、优秀的继承人)、刺猬理念(这个里面的三环理论我也没有太明白的)、训练有素的企业文化环境、技术加速、累计与突破,由此卓越诞生。

我总觉得综起以上内容,第一点“第5级经理人”则是最为关键,当然也不可忽略其他因素,同时我也觉得作者也是花大幅笔在这个因素上。一个企业的首席执行官能达到第5级经理人的标准的话,他也一定可以组建最好的,最高效的团队,执行最明智的抉择。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坚持不懈的创新发展。一直能够使企业从优秀转变成卓越,并且一直卓越下去。

另外说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但是却是我读这本书时最真实的想法(也是我觉得值得我去学习的):第一,作者本人,说实在的我并不了解,但是通过书前的大篇幅的“鸣谢”,我知道他是一个谦逊,有着感恩的心的人。他才是作者,他却说这个不是他的成果,他将这个归功于所有为之工作的人,哪怕付出了仅仅一点点。第二,通过书中所写的黑匣子的内容。我在想我自己,现在的我不算优秀,更谈不上卓越,从一个企业的进化,推论到我个人。我个人应该怎么从平凡追求优秀,进而有可能卓越(我在想应该看《基业长青》的)。说到这里有点自嘲,人家看书,都是从小面看到大道理,我却反了。却在告诫自己该如何提升自我,但是我却不承认这个道理,因为目前的我是一个正在追寻工作的我,我目前需要的就是这个。

我知道我写的心得不多,但是我认识到了书买对了,目前的我只能看到我自己的发展,我把书放在枕边,希望可以多加看看,多加鞭策自己。当然我也需要更多的像这样卓越的书籍来提高自己。也希望有一天,当我实现我的提升自己的第一步的时候,我可以想象并且一步步努力实施如何把黑匣子里面的东西变成现实。

另外我也真诚的祝福,无论是否有我的参与。成亚都可以成为一个卓越的企业,一个百年企业。也愿成亚文化源远流长。

篇六:创新管理实现跨越——《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

近年来,我市国税收入每年都有新进步,每年都有新发展,2015年共组织入库各项国税收入54858万元,比上年44430万元增长23.5%。2015年上半年,全市国税收入仍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共实现国税收入3.26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0.5%。但冷静下来,我们没有理由和时间去陶醉,应审时度势,牢牢把握机遇,努力追求更大更高的跨越。正是在这种心境下,我仔细阅读了《从优秀到卓越》一书。

《从优秀到卓越》是美国越级畅销书《基业长青》的作者吉姆·柯林斯的又一管理力作,在西方经济管理界广受关注。全书架构清晰、行文流畅、案例充分、图文并茂,叙事和分析相得益彰,是一本难得的管理论著。通读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联系我们国税部门的实际和现状,它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务实之路。

柯林斯和他的研究团队对1965年以来《财富》杂志500强企业进行了规模巨大的调查研究,筛选了11家取得巨大成功的卓越企业,并与未实现卓越的公司进行对照分析,得出了许多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

作者发现,优秀是卓越的天敌,这就是为什么鲜有优秀公司实现卓越的原因。很多公司未能跨进“卓越”,是因为他们绝大多数是优秀公司—而这正是它们的主要问题。

作者在详实的调研基础上,表述了从优秀到卓越的7个方面主要内容,分别是:第5级经理人、先人后事、直面残酷现实、刺猬理论、训练有素的文化、技术加速器、飞轮和厄运之轮。

理解和消化吸收柯林斯的研究成果,我的体会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对人、思想、行为三要素的管理创新。

一、国税事业大跨越,“一把手”是关键

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将公司经理分为5个档次。第5级经理是指具有谦逊品质和坚定意志的企业“一把手”,他们个个具有雄心壮志,永远把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很少计较个人的得失,他们把对社会有所建树、有所创造、有所贡献视为人生最大价值,这让我感触很深。我国古代封建士大夫追求“修身养性齐家平国治天下”的人生最高目标,也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意义,这是做人,做一个卓越的“一把手”的基本原则。优秀领导者的品格对大部分人而言是可以培养的,困难是来自膨胀的个人野心,往往超越灵魂的修养而去追求虚幻的自我,从而模糊了进步的视野,失却了跨向卓越的机会。

在国税部门,中层正副职以上干部都应该加强修养,以德治队,以德聚人。在世人眼里,国税部门职业高尚、待遇也好,是令人羡慕的“香饽饽”,很多人往往有些把持不住,容易在金钱关、美人关、权力关口败下阵来,谈不上干事业了。有鉴于此,我们也要象第5级经理人一样以德润身,提高提纯自己的修养境界,牢牢把握国税事业的重心;以德聚人,用真诚与信任使每一位干部职工都感受到温暖,看到希望而安心工作,形成团队合力。

柯林斯在书中有一个提法叫“先人后事”,这与我国管理界推崇的“以人为本”是一个道理,卓越公司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管理以人为本,将干部职工视作国税大家庭中的一员,对其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差异化的发展需求给予人性的呵护,全方位塑造和谐的团队精神,切实把“人尽其才”摆在重要位置,强调合适,宁缺勿滥。我们大力推行税收信息化建设,精心打造和谐国税机关,务必重视人才工作,“一把手”要过硬,团队素质也要跟上来。

二、国税事业大跨越、“好风气”是动力

细读《从优秀到卓越》,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卓越公司都比较重视企业文化,他们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用严格的、训练有素的文化规范自己,并形成一种面对现实、坚定信念、专注做事的好风气。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们每一个国税人都面临着来自人的欲望和社会、市场上的诱惑,很容易处于一种浮躁的境地,如果能平静下来,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做好一、二件事,就不难成功。这就是柯林斯发现的卓越规律之刺猬理论,也应成为国税干部职工的一种共同理念—把复杂的世界简单化,专注本职一、二件事,齐心推动国税事业大跨越。

年初,我们通过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实行人员竞争上岗和人员交流换岗,优化各级领导班子配备结构,用精干的队伍和专注负责的思想风气来打赢新的一年的税收攻坚仗,对每一名干部职工而言,责任和个人抱负都能在征管目标中实现,这种自觉、负责的风气建立在积极的人生态度上,离不开我们国税文化建设。

责任来自对事业的忠诚,古有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在今天忠诚是一种比能力更可贵的品质,更难得的风气,我们从事税收工作,不仅仅是谋碗饭吃,更是实现自身理想和抱负、体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载体,对税收事业的忠诚就是对自我的忠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工作视为生命的一部份,并通过完成每件工作任务,尽享成功的乐趣。

三、国税事业大跨越,“持久战”是根本

柯林斯的研究成果表明,从优秀到卓越公司的转变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优秀到卓越的飞跃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卓越的公司不是靠一次决定性的行动,一个伟人的计划,一个好运气,或是灵光一闪而造就,相反,转变的过程就象无休止地推着巨轮朝一个方向前进,不停地周而复始的转动,累积的动能越来越大,终于在转折点有所突破,一跃而过。

飞轮效应对我们的启示是:一是要有明确的国税事业发展战略。要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带领全市国税干部职工朝正确的方向用力,转动巨轮,并持续用力,积累力量,加快旋转速度,直至突破。如果战略不能保持一致性,“飞轮”一会向东转,一会向南旋,不多久又朝另一个方向用力,这是难以积累持续不变的动能的;二是从累积到突破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国税领导要有足够耐心打持久战,前赴后继。从优秀迈向卓越,要不断积累动能,这一历程的时间跨度是难以估量的,那种突击搞“面子工程”是要不得的,只有坚持不懈地推动“飞轮”朝一个方向旋转,最终“破茧化蝶”。

在当今浮夸的学风及近似疯狂的学术造假中,能像柯林斯这样深入细致,长期潜心一项研究的实属罕见。尽管财经世界风云变幻,今天的英雄明天可能成为阶下囚,但作者用5年时间和21人的智慧,终于发现了从优秀到卓越的内在机制和决定性因素。《从优秀到卓越》把结论建立在统计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这种务实的精神是我读完这本书后最深切的感受,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从优秀到卓越》——一本智慧人士的必读书!

篇八:

《从优秀到卓越》是美国超级畅销书《基业长青》作者吉姆·柯林斯的又一管理力作,被亚马逊网上书店誉为“2015年最佳商业书,上亿美元也买不来的研究成果”。柯林斯和其研究团队对1965年以来《财富》杂志历年的500强企业进行了规模巨大的调查研究,为了发现黑匣子里的奥秘,柯林斯和他的研究小组将实现跨越公司与两组精心挑选出来的对照公司,即“直接对照公司”和“未能保持卓越的对照公司”进行对比,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别。经过仔细分析28家公司的整个历史,包括数以吨计的全部资料和几万页的采访记录,他们终于发现了从优秀到卓越的内在机制和决定性因数:

第5级领导人:与一些个性十足、上头条、做名流的公司领导人相比,实现从优秀到卓越跨越公司的领导人似乎是从火星上来的。这些领导人都是矛盾的混合体:个性谦逊,但又表现专业。

先人后事:一般人会以为,实现跨越公司的领导人会从建立一套新构想、新策略入手。相反,他们首先请进合适的人选,请出不合适的人选,并令合适的人选各就其位。尤其重要的是,这些慧眼识珠的领导人对待人才的观念:他们看重的是人才的内在素质,而非学历、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这对目前中国企业以及其他所有的组织形式主义的用人制度是个极大的提醒。)

刺猬理念:要想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就必须超越仅仅是称职这一局限,如果因为某项业务是你的主营业务,或仅仅因为你在这一行已经干了好几年或几十年,就认为自己在这一行能做到最好,那就大错特错了。关键是要找到自己擅长的业务,只有心醉神迷的事业才会是你的前途所在。

训练有素的文化:有着训练有素的文化的公司并不多见,把训练有素的文化和企业家的职业道德融合在一起时,你就得到了神奇的创造卓越业绩的炼金术。

技术加速器:实现跨越的公司对技术的作用有不同的理解,它们不把技术作为引发变革的首要工具,但它们均是运用技术的先锋。

飞轮与厄运之轮:那些发起革命、推行激动人心的变革和实行翻天覆地重组的公司,几乎注定不能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飞跃。只有当你做事的方式可以使人看得到并且感觉得到动量在积蓄时,人们就会站在你的一边支持你。相反,那些希望略过积累阶段,直接跳跃到突破阶段的公司注定会陷入厄运之轮。

诚然,该书给我们的启发远远不止这些要点。说到底,宇宙间的道理是相通的:无论是公司还是其他组织,甚至是个人的行为,书中的道理均有很大的实战意义。因为所谓战略根本一点就是以奇用兵,出奇制胜。追随别人的道路,做到最好,也只是一流的二流子。流行的时候一哄而上,往往赶上个溃烂的尾巴。这就是中国很少有大企业和名牌产品的主要原因。

人是公司的真正软实力

盛大网络总裁唐骏:人是公司的真正软实力

人民网2008年1月24日(记者 崔雷)以《创新与软实力竞争》为主题的第三届IT时代周刊年会于北京举行。来自政府官员和知名企业的领袖,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创新和软实力的见解。

以下为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总裁唐骏的演讲全文。

唐骏:刚刚在台下听了三位跨国公司领导的演讲,非常感慨。因为离开跨国公司已经有四年了。

过去的四年一直在追寻着什么,今天坐在下面感觉到这些跨国公司的领导,他们讲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代表着这些公司,这些公司给人的感觉就是有实力。跟我尊敬的好朋友张亚勤往这里一站一样,给人一种压力。总觉得张亚勤到哪里,总会给人种期待,一种希望。他是什么,他就是微软的软实力。

下面给大家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也是我对软实力的一点点理解。

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加入盛大一年的时期,大家都知道加入盛大的头两年我唐骏一直很低调,当然现在就更低调了。为了加强跟陈天桥更好地沟通了解盛大,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我都是在规定的时间,差不多每晚吃晚饭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在陈总的办公室,简称“双规”,去和陈总进行聊天。平时我“双规”的时候,都是这种不知不觉,没有思想的。不都是喝个茶嘛。但是就是那一个下午,我表情很凝重,感觉要发生什么事。陈总一看就知道了,他是唐总你今天怎么了。我说陈总,我们今晚动手吧。我说动什么手,向谁动手。他根本没有听懂这个动手的含义。其实中国的电视剧挺悲哀的,像这种小学生三年级都可以听得懂警匪片的技术术语,陈总根本听不懂。我跟陈总说,我今天早上听了新浪的财报的电话会议,像我们做总裁的多累啊,除了做自己的财报之外,还得关心别人家的财报。我说今天新浪的财报做得很差,不是一般的差。我觉得今后新浪的财报再也不会像今天这儿差的财报了。你看说对了,我说今天新浪的股价肯定会暴跌,所以我们今晚就动手,杀进新浪的股。全面买进新浪的股票吧。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盛大要进入新浪,为什么要买新浪的股票。你想想那个时候盛大刚刚上市,手上有大笔大笔的现金,那个时候可真叫有实力。当然现在我们还是很有实力。你想想,新浪是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它的用户群体和我们盛大的用户群体,恰恰是一个非常非常互补的用户群体。你想一下,如果新浪和盛大有一种可能性,进行结合的话,那给人是一种什么样的想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期待。是一种什么样的未来。我们讲什么是软实力,其实对一个企业来说,就是这个企业是不是有可能给别人一种想象,给别人一种期待,或者给别人一种未来。我们就是为了这样的一种软实力进入的新浪。回到刚才的故事,陈总跟我说,原来你也在和我想同样的事。你们看看,两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想到了同一件事,这叫什么,还是低调一点。我们马上就接通了负责我们盛大上市的高盛的一个负责人,大家知道一般英文好的人,都喜欢给自己起一个英文的名字。我在国外混了十多年,人家还是把我叫骏,大家知道我的英文没有想象空间。他说根据我长年的判断很教条,你们今天大量买新浪的话,至少这个股票不是你们想象的股票,至少在26、27,如果到了23块的话,不是我们想象的。但是陈总我们两个人,我们说不会的,新浪的股价绝对绝对上不了那么高。我们发生了很大的争执。最后当然股东决定一切,陈总说我们今晚还是要进入,结果大家看到盛大在两个晚上,偷袭了新浪,我们买进了19.5,价格是21.5,说明了高盛是一家非常非常伟大的公司。但是在高盛里面的每一个人,其实我们说人是一个公司的真正的软实力,刚才讲到了张亚勤是微软最重要的软实力,这个机密不一定是真正的高盛的软实力,我们说人才是决定了一切,人才是真正的软实力。

这个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话题,就是说某某人,和全球宏观经济的一个对称的关系,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两个人听过,其中有一位听了相信了,还有一位听了没有相信。其实这个不重要。80年代初期,全球的经济一片箫条,箫条到什么程度,美国、欧洲、日本,三大经济体,它的GDP在1%、2%这个游荡当中,现代的经济学家不知道发生什么,但是在1985年的10月份,非常真实的故事,奇迹在日本出现了,日本的经济一下在那一个月突然飙升起来,GDP从1%以上,持续高增长,到5%多,6%多,但是日本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为什么在日本发生那样的变化呢,更重要的是你日本的经济从那一刻开始简直是一种像爆炸式的,日本的经济就发展了。什么都没有发生,但是我可以告诉你这里发生一点点小事,有一个非常不起眼的人到了日本,日本的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从85~90年,它的经济增长量全世界都震惊。日本人非常疯狂,去美国把美国的洛克菲勒中心,很多的企业,很多的地产,全部买下来了。感觉日本要征服全世界一样。日本的经济学家做了预测,到了2012年,如果日本按照这样的经济发展,美国按照现在的这样的经济发展的话,日本将会全面超越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多可怕。一个小日本,成为全球的经济体,那个时间真的很难熬。奇迹发生了,1990年的9月份,日本的经济全面崩溃,我可以告诉你一个指数,日经指数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的好坏,当时的指数是39870点,你知道日本的日经指数昨天是多少吗,128000点,那个时候连续崩溃了十七年,还是在过去的三分之一,所以大家记得股票千万不要乱玩儿知道吗。日本人玩儿股票,很多人想日本发生了什么,真的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是有一个人去了日本。离开了日本。

我们再来看这个还不算奇迹。奇迹发生在美国了,大家知道美国的80年代,日本人要超过美国等等一系列的奇迹在里面,在90年9月份一下子好起来,所有的指数全面走向正规,这个时候美国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现在估计他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其中一点点小事情发生了,有个人从日本去的美国。日本的经济倒过来变成美国,美国的经济在微软、思科,IBM的公司的带领下,美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从90~97年,那个时候的美国真的叫做一片莺歌燕舞。到处听到高科技带来的整个经济的复苏。但是一个奇迹又发生了,在1997年的10月31日,那是一个非常非常让所有从事金融的人非常清楚,是美国的黑色星期五。那天有一个人,坐在美国西雅图国际机场上,正等待着飞往中国的航班,告别七年的美国的生涯,要回到中国了。当他看到这个电视屏幕出现美国的道琼斯指数下跌23%,美国的纳斯达克指数下跌25%,当时这个人就是站在台上的这个人,非常的感慨。美国人不应该用这样的方式欢送我离开美国。这是1997年10月31日。

你们知道中国的经济真正开始高速稳定地增长是哪一年开始的吗。97年。这个你不说我会告诉你。这种宏观经济你不用问他为什么,谁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知道跟我肯定没有关系的,同志们。我也不会说这个跟唐骏有关。但是有一点我心里其实一直很害怕,现在不敢离开中国了。我知道跟我没有关系,因为我离开了中国发生点什么事,我肯定是吃不了也兜不走的。在这里我跟大家承诺一下,我肯定不会离开的中国的。这个叫什么,这个叫软实力。为什么叫软实力呢,因为像我们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实力。如果再没有什么软实力的话,那就真可能没有什么实力了。

谢谢曹总,谢谢!

我的三个残酷决定

马云股东大会演讲全文:我的三个残酷决定

我去年做了哪些比较残酷的决定、为什么做这些残酷的决定、未来阿里巴巴整个集团要做些什么?也许这些经验对在座每个做企业的人有些思考、反思,给大家带来一些振荡的回忆。

5月7日上午,阿里巴巴在香港君悦大酒店举办股东大会。此次大会采取了“巴菲特式”股东大会的模式进行,来自阿里巴巴的股东、员工、媒体等 300人参加了这次股东大会。这是香港股市第一例“透明式”交流的股东大会。

在此次大会上,马云发表了长篇的演讲(下附全文)。在演讲中,马云阐述了阿里巴巴的商业精神和价值观。

马云认为,一家公司为了赚钱而存在是没有意义的。中国的公司所缺乏的不是这个,而是文化,管理和领导力。因此他坚持认为,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

马云表示,在经济危机到来之时,有着150亿现金的阿里巴巴过冬没有问题,但他要帮助那些创业的企业共度难关。这是他从三国“赤壁”一战中得到的启示。

马云的“投资于客户让利于企业”的理念显然得到了与会股东的认可。尽管股东利益排在了“客户”、“员工”之后的第三位,阿里巴巴却受股东、投资者的高度追捧,股东大会当日,股价从10.24港元一直持续大涨15%,收于11.78港元。

马云演讲全文:

去年我是第一次参加股东大会,一个客户代表说下次股东大会能不能分享一下做企业的经验。结束后,我就做了一个决定,我们必须改革股东大会,我碰上很多很多香港上市公司的老板,几乎每个老板都在抱怨股东大会很没意思,就是20分钟投投票然后就再见了。

这世界抱怨的人很多但采取行动的人很少,进行改革的人更少,所以从今年开始我们来采取行动改革股东大会,我们希望把阿里巴巴的股东大会改变成为全世界 中小企业(行情 股吧)交流经验、分享体会、让股东更加透明的了解这家公司,投资一家什么样的公司,特别是我关注到美国人特别关注的投资,巴菲特在美国教大家怎么投钱,我希望阿里巴巴的股东大会能够跟大家分享怎么办企业、怎么聘请人、怎么分享人,在做企业过程中我们是怎么应付困难的,对这些内容做交流。我们希望通过今天的股东大会做尝试,十年以后香港的股东大会和阿里巴巴的大会不仅为股东带来回报,更能带来创办的乐趣。

所以今年是第一次,我们刚刚开始,我希望通过十年的努力来改观香港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的议程。十年以后我们也能够达到3万、5万甚至7万、8万、10万年轻的创业公司来分享经验。

这个会我期盼了一年,我觉得这个公司的创始人讲最真实的感受最重要,所以我主要是带着我去年做了哪些比较残酷的决定、为什么做这些残酷的决定、未来阿里巴巴整个集团要做些什么,也许这些经验对在座每个做企业的人有些思考、反思,希望这次股东大会也给大家带来一些振荡的回忆。

在座有很多阿里巴巴的客户和小的投资者,而且这些投资者相信都是从很小的企业做起,创业极其艰辛。我们需要不断给自己希望和信心。在阿里巴巴创业的时候,我们是1999年创业,2000年、2001年这前三年几乎没有一分钱收入,鼓励我们坚持下去的是我每天收到大量客户的感谢信,因为阿里巴巴找了新的客户,因为阿里巴巴有了希望和信心,这些信件支持我们走到了现在。

另类逻辑:股东第三,客户第一

我今天跟大家要沟通的内容,我作为整个公司的创始人和CEO不断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为了什么、我们这批人为了什么、这个公司为什么存在下去?这些问题我们这两年越来越清楚而且意志越来越坚定,在座做企业的人不断需要知道为什么办企业、办企业的目的是什么。在座还有很多投资者,我要跟投资者分享你为什么投资这家公司、这家公司的价值是什么、这家公司为什么而存在、这家公司的经营哲学是什么,我想阿里巴巴永远是贯彻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这个理念的公司。

上市的时候我讲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有一个投资者对我非常不理解,股东第三来上市干什么?我说这世界有很多股东第一的公司,你应该投那样的公司;但是这世界有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坚信客户第一,因为我相信是客户给了我们钱,我们创造价值、我们对社会做出贡献、对社会做出贡献,我们让客户成长起来、客户付我们钱,因为客户的钱使我们成长。股东的钱不是我们的收入,股东的钱是对我们的信任,所以我认为公司的目的是你为客户创造价值,客户给你钱。但是员工是让这些目的变成这些变成现实的过程,没有员工的创新和辛勤的努力不可能有很好的收入。当然股东利益第三,股东利益是个结果,假如这家公司不挣钱,它不是慈善机构,它必须挣钱,如果一家公司不挣钱,那家公司是不道德也不负责任的,但一家公司为了挣钱而活着,我觉得这样的公司意义不是太大。

所以阿里巴巴不断在反思这样的问题,这么多年来我越来越坚信一点,这世界可以有很多比阿里巴巴更挣钱的公司,但是有更多公司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为社会创造价值,让很多的家庭和企业越来越成长,能对社会做出这样贡献的企业世界上并不多,阿里巴巴希望做一家我们所有的产品和服务对无数中小企业、无数中小企业的家庭有贡献,同时加入阿里巴巴的年轻人因为阿里巴巴这个平台得到了成长,当然股东也有挣钱。我不反对钱,我希望十年以后阿里巴巴公司是全世界甚至全中国最赚钱的公司,但它不是我的目的,它只是我的结果。

所以阿里巴巴认为我们生存的目的是帮助无数的中小企业,因为我是从中小型企业起来的,我第一家公司5个人,我们借了2万块钱,我们多么的小心,因为一不小心明天就灭亡。阿里巴巴也是一样,18个人在一个房间里决定创办一家让全世界骄傲的中国人创办的公司,十年以来我从来没有忘记这个。我们坚守这个承诺,重要的是你说到做到。

什么是最伟大的公司?当然一家公司不挣钱是不道德、不负责任的公司,股东给你钱是让你创造价值、员工开心,同时有良好的回报。这是阿里巴巴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让我们走了十年,也会让我们走未来的十年。请大家今天离开这里的时候记住,你投资一家公司是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很多分析师也好、华尔街的人也好说你们这个公司有点邪,是股东第三,我还是那句话这个世界股东第一的公司很多,你可以投那些公司,我就不相信全世界60亿或这么多股东中没有人愿意投资一家创造价值的公司。就像十年以前阿里巴巴刚成立,大家觉得阿里巴巴有点搞笑,员工讲价值观、使命感、帮助别人成长和服务,这太理想化了,我说我就不相信全中国13亿人找不到跟我们有同样理念的人,现在我们找了1.2万名。跨国公司有跨国公司帮他们,中小企业没人帮它们,我们就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因为我们想要创造更多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这是我开场跟大家讲的观点。

未来十年、二十年假如你发现阿里巴巴改变了这个宗旨,我们一定会反思把它改回来。

最残酷的决定:IPO定价

第二点,我想跟大家讲去年、前年我们做了哪几个比较艰难的决定。因为今天是企业运营的分享,因为你坚信了自己干什么、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以后,我相信你做任何决定既困难但是很乐观。2008年阿里巴巴上市路演到了纽约定价的时候,在纽约定阿里巴巴股票的时候是非常艰难的决定,因为我们已经在纽约无底价认购达到1800亿美金,香港的认购有几千亿港币的锁定资金,那时候我们感觉这个股市出问题了,因为阿里巴巴总共只想融十几亿美金,怎么可能有几千亿美金的锁定资本,人们变得疯狂。在外部疯狂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样?所以当时我们觉得阿里巴巴的发行价可以定到20块钱以上,每增加1块钱我们至少可以拿到10亿港币的融资。投资银行问我们,你们别太过分,定22块~25块就差不多了,我们自己开会问我们愿意卖多少钱的股票,我们问我们的同事心里期望值是多少,他们说出来的时候大概估计11块、12块。现在我们卖多少钱呢?报20块钱是不丢脸的,因为太多人想买这个股票了。这个时候我们这些人做了非常沉重的决定,后来我们提出只卖13块。

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大家很吃惊,我们没碰上一家公司特别是中国公司原来把自己本来可以拿到的钱交给股东分享,但是我们问自己,别人疯狂了我们不能疯狂,别人认为你卖20块钱你千万不要以为能卖20块钱,要对股东负责,香港很多公司上市把价格拉的非常之高,最后让股东受到损失,最后我们决定13.5元。我们不增加钱我们愚蠢,因为毕竟我们也是企业,但是增加太多的钱真正卖20块、30块,我相信股东、香港股民有一天会骂我们,那一天确定是13.5块,我们的股东非常沉着,因为我们知道这个价格是坚持了股东利益。13.5块后来涨到了将近40块钱,很多人就怪我,40块钱涨那么高当时只卖13.5块,很多人也怨阿里巴巴,我说40块钱好像是短短三天以内涨起来的,这三天以内阿里巴巴没有做任何事情,最后怪我们我觉得是不公平的,因为每个人有自己的标准,当36块、37块还要冲进这个股市的时候投机迹象已经非常之大了,后来从40块钱掉到3块钱的时候,我们做了很多正确的决定股票反而掉的那么低。所以你会发现是市场发生了变化,我们自己在坚守,因为我相信阿里巴巴不止3、4块钱,阿里巴巴当时也不值40块钱,但是当市场疯狂的时候管理层、创始人以及所有的阿里巴巴员工要保持高度的冷静,我们这家公司要走到哪里去、要走到哪里,所以哪一天13.5块的时候做了困难的决定,但是个正确的决定。后来股票掉到3、4块钱的时候我心里很坦诚,我没有赚股东什么钱,这不是我们的错。所以我跟所有员工和股东讲忘掉股价,我们坚守对客户的承诺、对员工的承诺,我们承诺的不是股价,我们承诺的是业绩,我们承诺是帮助了多少客户。

我去年很坦诚,真的不难过。就像很多人说13.5块后悔了,当时定20块的时候可以多拿120亿港币进来,我一点不后悔,就像我今天不难过。因为人要坦诚,你只有真正对客户负责、对员工负责、对股东负责的时候,做任何决定你是敢拍下去的,这是我2007年做的一个比较困难的决定。

第二个残酷决定:“冬天的使命”

2008年我又做了两个困难的决定,2月份我们感觉不对,特别是我见到大批阿里巴巴的客户对我们说去年赚了很多钱,我说你的钱在哪儿挣来的?在股票上挣来的,你会发现做企业的人在股市上赚钱,在网上论坛上讲PE多少倍、什么是IPO,像那时候淘宝、支付很小,每个人跟我谈你们什么时候IPO,当这个世界上所有商人讨论IPO、讨论倍数和炒作的时候你知道已经走向了另外一个阶段,所以我们员工大会上说高度关注2008年。直到2008年2月份我们写出了“冬天的使命”这篇文章,我们相信世界经济会出现问题。

这篇文章我写的时候也很痛苦,为什么呢?我们感受到有问题,但我不能跟所有的中小企业写这封信,并不是担心冬天不来怎么办。后来我根据客户第一的原则,我们帮人家,我们有义务帮助人家过冬。我说不能给客户写信,那就给员工写信,这信一定会传出去的。传出去以后媒体开始炒,说阿里巴巴遇上冬天了、电子商务遇上冬天了,马云快不行了(笑)。发出这封信不是为了热闹,我们是真正客户第一。我认为做企业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要在乎你自己怎么看这个世界。就像我们每次季报出来,其实我觉得是蛮好的,但是别人拿出来说阿里巴巴掉了15%,而不是说阿里巴巴涨了40%多的客户。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如果一个人为了媒体而活着、为了脸面而活着,不是为了自己的心而活着,你会活的非常之累。

那封信写出我们立刻采取了很大的行动,刚才卫哲已经介绍了,中国的供应商每个是6万块钱,我们决定立刻把阿里巴巴的利润降低,那时候我刚好看了一部电影《赤壁》,我看了以后很有感悟,当时的刘备把荆州的老百姓往前面赶,张飞跟他说再弄下去就要死人的,我们自己逃的话就逃掉了,干嘛还要管老百姓。刘备说“这些老百姓信任我们,假如我们自己逃了没管老百姓,那创造这个国家的意义是什么?”

看了电影的这句话我感受很深,阿里巴巴过冬一点问题都没有,我们拥有150亿的现金,再穷阿里巴巴都会收支平衡,但如果阿里巴巴的创业企业失败了那要阿里巴巴干什么,冬天过去了我们活下来企业都死光了。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个该花钱的时候,所以不是阿里巴巴挣多少钱、不是从每个客户身上赚多少钱,而是能够帮助更多的客户用电子商务度过危机。我觉得这个困难挺难的,直到前段时间我们公司开董事会杨致远他们说你们怎么没有跟我们讲,我说跟你们讲也没有用啊。把产品从6万调整到19800元利润大大降低,但很多中小企业因为有19800元的产品他们就敢于尝试、敢于卖出去,大家知道产品价格调整争论非常之大,我相信绝大部分公司的情况是冬天来了怎么多赚一点钱过冬,90%的企业想怎么多赚一点钱出来。那时候阿里巴巴的管理团队高层想的是如何帮助更多的企业,因为这个决定使我们毫不犹豫把产品调整到1.98万,迅速帮助更多的中小企业,当然有两个结果,一是这家公司亏损的一塌糊涂,我在阿里巴巴开会的时候说了这句话“明天一季度我们利润为零,不需要利润,全力以赴帮更多的中小企业。”大家问是真的吗,我说是真的,使命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大家说干就干。

今天早上有位同事给我打电话说卫哲犯错误了,犯什么错误?没有按照我们规定的去办。我说怎么了?他说你不是说零利润,但还做出2.5亿的利润。实际上这不是玩笑,我们一季度没有利润,但我们帮助了更多的中小企业开始电子商务把产品卖出去,当时做这个决定是很痛苦的,有可能被股东、被中国人骂,但有可能会成功,所以为了客户第一我们做出了这个决定。

今天我想跟大家讲,我对一季度的业绩非常满意。为什么满意呢?我们少赚了5000万人民币的利润,但是帮助了5万家中小企业,5万家中小企业每家加入有10个人的话,50万人因此有了希望和信心,我们只少赚了5000万。假如每个公司只考虑一个季度的话,这个公司永远走不长,我们的使命无法达到。所以我去年做了一个比较难受的决定,我们的管理层说要不要降低利润,一季度我们可能真的没有利润,但是现在看来在经济这么难的情况下我们少赚了5000万,但帮助了那么多的客户,很多客户更感谢阿里巴巴,我们赢得了更多客户。

第三个残酷决定:“逆势”厚待员工

第三个困难的决定是去年年终奖要不要发,员工第二,整个市场上这儿裁员了、那儿扣工资,如果今天阿里巴巴说裁员2000人、阿里巴巴说不发年终奖,我相信没有人反对我们,因为全世界都在降工资、都在裁员。这时候我们做出决定是要不要给他们发年终奖,这个年终奖是很多人期盼的,这个工资也是在冬天到来的时候你该不该对员工负责任。所以我认为2008年是阿里巴巴创办九年以来最成功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我们躲过了金融风暴,这一年我们做了全面的准备做了大量的调整,员工做了大量的改造自己的产品,一切都很好,我们应该给员工年终奖,并且给优秀的员工加工资。我觉得对员工加工资不应该跟外部经济形势挂钩,他干的好你承诺过他的就应该给他加,但如果是外面经济形势非常好但他们干的不好也不能加,跟外部经济形势是没关系的,不能说今年经济形势、股票很好大家发点奖金吧,干的不好一点都没有。所以企业坚守承诺,你答应员工的事情就全力做好,除非公司实在不行,因为我认为我们去年的业绩、产品各方面都不错。这个决定出来我们本来以为是一片骂声,但没想到这1万多名员工心里非常踏实,这个公司坚守承诺,我们更加有信心帮助更多的中小企业成功。所以我想跟大家讲阿里巴巴有今天并且我们对未来十年越来越有信心,我们坚守了客户利益第一、坚守了员工第二、坚守了股东利益第三。

事实上到今天为止我不知道中国有多少CEO像我一样,我很自信,自信并不是我狂妄,自信是我看到了未来,我们更看到了自己的员工。当然,说心里话我并没有看到很多股东对我们说“你这个公司好像真不太挣钱”。大家回忆一下两年以前发行IPO时,我在这儿路演了一场15分钟讲座,我跟大家讲电子商务在中国真正起来需要3~5年的时间,我相信那一天如果参加路演,我从香港到新加坡、到英国伦敦到纽约,我一路上讲电子商务需要3~5年的时间。第二、我们觉得这几年是需要投入的时间。第三、那时候投资者说阿里巴巴利润太高,我也觉得太高,哪有40%多的利润,这些利润应该返回到市场上去,这些利润应该聘请更多的优秀员工,因为真正电子商务市场的形成大概需要5~10年,10年以后整个世界的电子商务发生剧烈变化。

伟大公司之踵

我想跟大家讲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一定会超过美国。五年以前我在美国的演讲后,我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一定会超过美国的互联网用户,那时候又被人家笑,中国怎么可能会超过美国呢,中国这个管理、那个控制,但今天没有人那么说了。我说美国才3亿人,不能死人要不停的生孩子才能达到3亿,中国3亿人上互联网没几年就出来了,因为我们有13亿人口。我想讲美国电子商务很难发展,美国的渠道非常先进、美国的银行体系非常先进、美国的IT已经非常先进,所以它的整个电子商务就很难做,因为它太好了。所以我们认为十年以后中国会出现巨大的奇迹,全世界肯定有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是独领世界第一名,但是不是阿里巴巴我不知道,但这家公司一定来自于中国,这是我的结论。

三年以前我就在这儿讲的,全世界三大互联网公司中一定有一家来自中国,因为不可能在中国巨大的互联网国家中没有一家公司可以成为世界第一,一定有一家。至于阿里巴巴能不能成为这一家我不知道,但我们为此而努力,我相信我们有这个机会。这是我们对未来的看法,我坚信世界最强大的互联网公司一定会诞生在中国,阿里巴巴有这个机会。

要成为一家这么伟大的公司最缺的是什么?我认为我们最缺的是文化、管理和领导力。我刚刚有幸跟阿里巴巴13个高管,所有的总裁包括淘宝总裁、支付宝总裁、阿里巴巴高管这些人,在美国一片恐慌的时候我们到美国调研和学习,我们去了EBAY、雅虎、GOOGLE、微软、星巴克、GE,我们与索罗斯做了交流,我们也见了克林顿,人家说经济那么糟糕你们到美国学习什么?我说我们不知道学习什么,我们就来看看,但走的时候一定会告诉你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在美国待了18天,这18天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这18天我们看到了我们偶像的公司有EBAY、GOOGLE、苹果,这都是我们想象中的公司。看了这些公司以后我们感受很深,美国一片萧条,每个人都在恐慌,今天这儿破产明天那儿裁员,绝大部分我们参观的公司失去了梦想,每个人考虑的是三个月以后做什么、下个月做什么,没有人想五年以后、十年以后做什么。

我在美国做了两场演讲,我说十年以前我跟蔡崇信先生两个人到了美国硅谷,去想要VC风险投资,那时候只要几百万美金,我们见了很多VC他们觉得中国不可能互联网。但我们看到了美国硅谷的梦想,那时候美国硅谷每天晚上灯火通明,很多技术人员挑灯夜战,很多技术人员告诉你我们的技术冲击着世界,我们发现礼拜六、礼拜天很多大楼里面都是人,根本找不到停车位,看到的是硅谷的激情和梦想。我们看到了美国梦想,因为这些美国梦想使我们回到中国的时候也希望在中国建立这样的美国梦想,我们希望在中国未来十年发展中也能创造这样的公司。但是十年以后我们回美国发现他们找不到梦想,他们想的是下个月怎么办,有一些非常有名的IT公司的工程师在讲产品的时候不是讲这个产品会影响多少人、帮助多少人,他告诉你这个产品能赚多少钱。如果连一个公司的工程师都在告诉你赚多少钱的时候,你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看了以后我们更有信心,假如冬天的时候你失去信心、失去梦想、失去对未来的憧憬这家公司就像死人一样,我们去美国看的几家公司我可以告诉大家有几家公司一定不会在二十一世纪存在了,即使存在也像行尸走肉一样,他们没有对未来的展望。

如果没有对未来的展望,一个人只有钱而没有理想和想法会怎么样,一家公司没有使命、没有对未来的展望我觉得这家公司活着还不如死了呢。我想告诉大家,阿里巴巴这十几天的考察,回来以后我们对中国的信心、对自己的信心、对未来的信心越来越大。当然信心必须建立在脚踏实地的路上,如果有愿景、有使命,但是使命和愿景都是用来说给别人听的而不是自己把组织人才落实到点点滴滴,那都是空话、都是不值钱的。所以回来以后我们又做了大量的改造,今天我想阿里巴巴对自己的愿景,我们刚刚过了十年,今年9月10号是阿里巴巴十周年,这十年我们从18个人、从一个梦想,一个证明在中国能够有电子互联网存在,十年来我们证明了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电子商务在中国有市场,今天淘宝网有1.2亿用户,支付宝有1.79亿的用户,这样的市场我们证明了。

下一个10年:创造新商业文明

但是未来十年我们证明什么?今年9月10号我们将会向全世界的人,十年以前在我家里跟18个人讲了电子商务会存在,今年9月10号我们会向全世界宣布怎么看未来十年,我们希望未来十年利用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创造整个世界的商业文明,我们不愿再看到欺诈、不诚信,我们更不愿意看到不透明的公司、那些以赚钱为主的公司,希望通过互联网影响这个世界,完善商业世界,这是我们未来的使命。

大家觉得阿里巴巴用数据看到了去年金融风暴、经济出现问题,那你怎么看现在?未来怎么办呢?尤其这两天股票又发疯的涨,是不是金融危机过去了?第一、我不是算命的,我也不想做任何对未来的预测。去年在一次浙江商人大会上,所有的企业在那里讨论,都在埋怨别人,人家也问我金融危机什么时候过去?我在一个上海的饭店里吃饭,老板娘过来了,这个老板娘是阿里巴巴的客户,他说你说冬天来我们不相信,现在真的来了。我说明年过去。她说明年怎么过去了呢?我说你会适应了,经济不好大家都会适应。

今天股市的回来、今天经济的回来我是这样看的,世界经济的本身问题没有解决,只不过是感觉回来,我认为第一点是世界经济开始适应了危机、采取了行动、充进了一些钱,并没有根本改变问题。第二、即使改变我们不应该因为恢复昨天而兴奋和骄傲,我们应该创造更好的明天,不能中小企业在未来十年还是战战兢兢度过每一天,我们不希望子孙后代还在担心美国金融危机,所以我认为大家不要忘记这些东西。第三、做企业的永远不要盼望外面好或不好,我告诉大家外部形势好跟你没多大关系,外部形势不好跟你也没多大关系,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也有很烂的公司破产,经济形势不好也有很伟大的公司,不要埋怨外部,改变自己,做出行动。就像这次股东大会一样,去年我们答应了改革,我们现在就改革,从现在开始。明年的股东大会我特别希望我们分享的是我们怎么招聘人、怎么开除人、怎么管理的、怎么决策的,让很多中小企业从我们身上得到更多的经验,把我们犯的错误跟大家分享,通过这样让巴菲特教别人怎么赚钱,让阿里巴巴的用户学会怎么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