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唇枪舌剑,各显神通 第五章 辩论谋略的制定
★怎样了解辩论对手
1959年,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赴前苏联主持美国一个展览会的开幕典礼。此前,美国国会刚通过一项被奴役国家决议,以此攻击苏联。当尼克松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会晤时,赫鲁晓夫质问尼克松说:“我不理解你们国会为什么通过这种决议。这使我想起俄国农民的一句谚语:‘不要在茅房吃饭’。”赫鲁晓夫怒气冲冲地说,“这个决议臭极了,臭得像刚拉下来的马粪,没有比马粪更臭的东西了!”这里,赫鲁晓夫怒火中天,难以自控,出言鄙俗,有损形象,使尼克松也尴尬不已。但尼克松知晓赫鲁晓夫年轻时当过猪倌,他决定以此回敬对方。他盯着赫鲁晓夫的眼睛,用很平静的口气说:“我想主席先生大概搞错了,比马粪还臭的东西是有的,那就是猪粪。”赫鲁晓夫听了一时无地自容,无言以对。
这里,尼克松面对赫鲁晓夫的无礼,抓住其痛处,机巧反驳,击其不备,取得了辩论的主动。
论辩是一种双向的言语表达方式,只有明确自己,了解对方,做到知己知彼,才能保证论辩的质量,取得论辩的成功。
论辩时,我们会遇到不同的对手,知识的差别,性格的不同,年龄的出入,气质的差别,有相识的,有不相识的。相识者,我们知其底细,论辩时自然方便;不相识的,要靠我们认真观察,全面分析,正确推理,仔细揣摸对方的知识程度、言辩特色、表达风格、应变能力、论辩思路和战术安排,从而采取相应的战略和对策,掌握主动权,从容应对。
聪颖灵活者,他们机动灵活,思维敏捷,与他们辩论要快速直接,发挥唇枪舌剑之威力。
迟钝木讷者,他们反应缓慢,理解力差,与之论辩要陈述清晰,阐释圆满,缓缓道来。
刚愎自用者,他们自以为是,好高骛远,与之论辩要导引适体,妙用激将。
顽固强硬者,他们固执己见,不善配合,与之论辩要独辟蹊径,寻找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使之思路转化。
气躁兴奋者,他们追求新奇,厌恶陈旧,与之论辩要简洁直率,干脆果断。
★收集充分的材料
审题与立论是确定辩论战略的关键,辩论材料则是实施战略的基础,它对于夺取辩论胜利具有重要意义。材料是证明辩题、构成辩词的依据,如果没有材料,命题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这时候再美妙的语言也是空洞无物的。
为了取得辩论的胜利,在搜集材料时应尽可能广泛一些,宁可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略,否则,在构思时就会感到捉襟见肘。所以,凡是有助于对辩题内容作全面、深入了解的资料,以及能够增强辩题说服力的证据,均应广泛搜集,以备临场使用。
◎事实材料
“事实胜于雄辩”,在辩论时要能举出强有力的事例,加强论据,这是辩论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摆事实,讲道理”,从中国国情来分析,中国人历来相信事实胜过了相信理论。所以,辩论前搜集到翔实的事实材料,对于取得辩论的胜利是非常重要的。在辩论过程中,有时讲一大堆道理,从抽象到抽象,难以达到辩论目的,而一旦摆出生动具体的事例,通俗易懂地表达我们的观点,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具体的情况分析,事实材料有三类:
1.统计数字材料
有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讲评课上说道:
“同学们,昨天大家写了《放学路上》的作文,这次作文写得好不好呢?我们看两个数字就知道了。我们班50人,写回家路上自己奋不顾身跳进水里救了失足落水小孩的有20人,写捡到钱包交给警察的有21人。同学们想想看,哪里会有那么多失足落水的小孩恰好在放学的时候让你们去救呢?路上哪里会有那么多钱包让你们去捡呢?我活了这么大年纪,上班下班走了那么多路,怎么就没有你们那么好的运气,一次也没捡到过钱包呢?”
小学生们都哄堂大笑起来。这位教师引用两个数据,就把小学生们的错误形象地揭示出来了。
使用数据材料有着不容置疑的雄辩力量,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所引用的数据要与论题有必然联系,必须能够达到论证的目的。另外,所引用的数据还必须是准确无误的,否则,就往往造成谬误,甚至导致诡辩。
数字性材料,是指由权威部门统计的某类事物的综合数字、百分比等,有时一组数字可能比一个孤立事例更能反映本质。数据资料在辩论中常作为对比论证、分析论证的基本依据。西方有句俗语:“数字不会撒谎。”这句俗语道出了数据强大雄辩力量的奥妙。在辩论中,与其滔滔不绝地说理,不如把它量化为可以计算的理论根据,用数据语言去说服,这样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辩论效果。
2.具体的事实材料
以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关于“人性本善”这一辩题为例,反方复旦大学队列举事实论证“人性本恶”的情况随处可见。
二辩:“人性本恶是日常生活一再向我们显示的道理。从李尔王的不孝女儿们到《联合早报》上拳击妻子脸部的丈夫们,从倒卖血浆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到杀人不眨眼的拉美毒枭,恶人恶事真可谓横贯古今,不胜枚举。对方辩友,难道你还要对着《天龙八部》中恶贯满盈、无恶不作、凶神恶煞、穷凶极恶这四大恶人谈什么人性本善吗?”
后来三辩又论证道:“人类在诞生之初,就已经把本恶的人性充分地显示出来。人类学研究表明,周口店猿人就已经懂得用火把同类的头骨烤着吃,这种生猛烧烤,是何等凶残啊!而《人类的起源》一书中告诉我们当一个土人的小孩不小心,把一筐海胆掉进海里的时候,土人竟把他活活地摔死在石崖上。面对着原始人这种凶残的天性,对方辩友,难道还告诉我们人性本善吗?”
在辩论队员列举的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面前,人们不能不信:人性本恶。
这种事实材料,就是指与辩题有关的正面的、反面的、历史的、现实的,能够反映事物的面貌、性质、变化、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的具体事实材料。有些真实的细节材料,很有分量,十分重要,可能成为“重型炮弹”在辩论中派上用场。比如,在法庭辩论中有时一件具体事实可能推翻或改变审判的结果。
3.概括性事实材料
周恩来总理在北京的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介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对外方针之后,谦和地请中外记者提问题。这时,一位西方记者急不可待地站了起来,不怀好意地问:
“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
这句话实质上是讥笑中国贫穷,同时又想套露我国国家机密。对此,周总理机智地回答说: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十八元八角八分。”
此语一出,全场记者为之愕然!场内鸦雀无声,静听周总理作解释。周总理接着说: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值为十元、五元、二元、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的主辅人民币,合计为十八元八角八分。中国人民银行是由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金融机构,有全国人民做后盾,信用卓著,实力雄厚,它所发行的货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周恩来总理在这里使用的其实就是概括性材料,回击了对方的挑衅。一番妙语,惊动四座,激起全场听众热烈的掌声。
所谓概括性事实材料,即概括反映了某一事物,或者同一类事物,或者事物全貌的事实材料。这种材料能从全局角度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很有说服力。
◎理论性材料
某律师与一餐馆老板的辩论就是靠引用数据来取得了胜利。有一天,某大学的两个女学生走进一家装饰华丽的个体餐馆。女学生甲翻开桌上的菜单,突然眼前一亮:
“看!熊掌!每盘20元,来两盘怎么样?”
“人们都说熊掌名贵,价钱也不贵,OK!”
于是她们叫来了招待员,点了熊掌两盘,还要了些其他食品。一会儿,菜上齐了。她们吃完之后,叫来招待员结账,招待员开出账单:
“一共4025元。”
“什么?你没搞错吧?”一学生几乎吓昏了。
“熊掌每盘2000元,你看菜单。”招待员说。
另一位学生翻开菜单一看,果然是2000元,中间没小数点。这下她们急得几乎要哭了。这时,老板走出来,看了几眼付不起钱的女学生说;“没钱,就请将证件留下。”她们乖乖地交出了学生证。学生会出面跟老板交涉,看是不是能少收一点钱。老板斩钉截铁地说:“一分也不能少,如果三天之内不把钱付清,便立即向法院起诉。”
两位女学生只得忍气吞声,多方筹措,凑齐4025元,第二天把钱送去,赎回了学生证。
一星期后,有个律师知道这件事,决定为她们挽回损失。他叫两个学生到餐馆向老板索取了两盘熊掌价4025元的发票,律师拿着发票来到工商局。他们研究了有关的法律条款后,便一起来到该餐馆。工商局的同志对餐馆老板说:“有人指控你出售熊掌,违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必须处以2万元罚款!”
老板想赖是赖不掉的,有刚开出的发票为证。老板耷拉着头,他的狼狈相不亚于一周前交不起钱的两个女大学生。他低声地说:“我拿不出这么多钱。”
“拿不出钱就停止营业,吊销营业执照。”
“同志,事情是这样,我们这里根本就没什么熊掌,所谓熊掌都是用牛蹄筋冒充的。”老板供认道。
“既然你用牛蹄筋冒充熊掌,敲诈顾客,根据情节,也应罚款2万元,同时将顾客的钱退回,另外还应赔偿1千元的精神损失费!”
在以法律为武器的严厉进攻面前,老板只得乖乖地缴械投降。
在准备搜集材料时,无论哪类材料都应符合以下要求:一是要准确。事实材料一定要真实可靠,要有根有据;引述理论材料一定要准确,不要断章取义。二是要典型。即要能说明问题,能反映问题的本质,在同类近似的材料中具有代表性,能够有力地支持辩题。要防止使用个别的、偶然的事实材料。三是要新颖。新的总是吸引人的,材料要有最新的信息价值和时效性,这样才有吸引力。四是要生动感人。材料应尽量具体形象,让听众感到亲切自然,容易被接受。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列举事实,其目的也是为了从事中引出理来,只有理论才能形成具体的判断来证明辩题。理论材料包括与辩题有关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科学定理、公式;经过时间和实践考验的经典言论、名言格言;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历史典故、民谚歌谣;专业知识、学科知识;与辩题有关的政策、规定、法律、法规;等等。比如,在法庭辩论中,以法律为准绳进行辩论,以法立论,依法辩驳,法律条文材料在这里就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辩论材料的精心加工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用途,理论材料的运用可以使论证严密和深厚,而事实材料的运用则可以使论证更充实和生动。
◎对材料分析研究,有选择的分类
加工材料的第一步,就是要对材料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然后按照不同性质对材料进行分类,按材料的重要与否、分量的轻重进行排队,按材料的不同用途进行分类,让搜集到的材料,担负起不同的论证任务。具体的分类标准有:
1.驳斥对方观点的材料
除了选择支持己方观点的材料,还有一些材料是专门为反驳对方论点准备的。这些材料虽然不能从正面支持己方的观点,但反驳了对方的观点,其实就等于支持了己方的观点。
2.反击对方反驳的材料
在辩论的过程中,对手肯定不会束手就擒,坐以待毙,这是辩论中出现的正常现象。在组织材料时,就要充分估计到对方可能在某些问题上反驳己方观点,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组织对对方实施第二次、第三次打击的材料。这些材料如同预备队一样,可以保持己方始终有足够多的火力。如果只准备第一次打击的材料,却没有应对对方反击时的反驳性材料,这样,肯定会在辩论中感到力不从心。所以,把反击对方反驳的材料准备好也是非常重要的。
3.支持己方观点的材料
这是材料中数量最多的,它直接为己方立论提供充足的论据,是使己方立论坚实的基础,也是己方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
◎提炼材料中的精华
前面我们说过,在搜集材料时,材料要尽可能多,但是,在具体使用材料时,材料却一定要“精”。这里的“精”就是指材料的质量高,有很强的说服力,这就需要对材料进行提炼加工。衡量材料是不是“精”的标准,就是看它和辩题的关系如何。无论你手头的材料有多少,如果不与辩题相联系,它就只能算作是对辩论有潜在使用价值的素材。只有当材料与辩题建立起某种关系,并把材料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它才具有论战的价值,成为辩论的论据。所以,在我们占有了大量材料后,就要对材料进行深度的提炼加工,把它们改造成为有直接使用价值的论据。对材料的提炼加工可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从表达的角度,分析不同句式的功能,据此进行语言的加工改造
辩论是语言的艺术,所以当把某些材料确定为论据之后,还不能直接使用,还要从实战出发,进行必要的语言改造,其目的是提高论据材料的使用价值和论证力度。比如说,有些材料太长,有些材料不适合口语表达,都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从表达的角度加工材料,其具体加工方法有以下几点。
1.口语化
辩论尤其是比较正规的辩论如辩论赛等,赛前辩手都要从书刊资料中选取大量的材料。而从书刊资料中选取的事实材料,大多使用书面语言。对于这些材料,在进行上述处理的同时,还要进行口语化加工,也就是用口头词语把书面语言替换下来,并将情感色彩注入其中,做到既达意,又传情;既朗朗上口,又通俗明白。
2.生动形象
有些材料还要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运用多种修辞手段,对其进行形象化处理,或者赋予其幽默色彩等,以提高其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这样的语言,其效果要比苍白、平板的语言好得多。
3.同类合并
这种方法就是把几件同类事实材料,经过浓缩加工,再合并到一起,用来说明一个问题。还可以把两件或两组性质对立的事实材料,进行正反对比处理,来说明一个问题。这种把材料按组排列的方式,在实战中有助于涵盖一定的面,又以排比或对比方式表达出来,有很强的气势和说服力。
4.裁剪截取
这种方法就是从一个较长的事例或理论论述中裁剪截取最精辟的一段,用来作例证或引证论证的论据,还可以将一段理论材料,例如一段名人名言,在某一战略思想指导下,分成两段,只用其中一段,意在设置陷阱,引诱对方说出另一段,为己方制造反击的机会。
5.高度浓缩
这种方法就是把一件内容较完整、时间跨度较大的事例,进行压缩,取其精华,用简短的几句话高度概括出来,又不会改变原来的意思。这种方法在举例论证中是很常见的。
二、从材料的思想性入手
分析、研究材料与论点之间的联系,选取联系紧密的材料做论据。
1.从理论材料中寻找论据
相对来说,从理论材料中寻找论据要容易一些,因为理论材料的意义不像事实材料是蕴含着的,而是比较明了的。在论证中,只有理论才能形成判断,进而证明命题。理论材料与命题所揭示的论点之间则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理论材料所体现的是普遍规律、大道理,论点概括的则是小道理。一般说来,这类理论材料可以作为演绎推理的大前提使用,有时则以引证的方式出现。从理论材料中找论据,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小道理与大道理的一致性、相关性,两者越是一致,关系越是密切,越是严丝合缝,其作用就越大。
2.从事实材料中寻找论据
辩论者要善于分析事实材料中所蕴含的理性意义,从事中引出理来。事理作为命题的依据,能形成具体判断,证明辩题。如果不能理解和把握事实的理性意义,不能从事实中抽象出道理来,就难以准确地证明辩题。那么,这样的材料存在的意义就不是很大。
◎制作论据卡片
运用卡片的形式,记下材料的内容,分门别类作资料存储,必要的话,还可以编写索引目录,以供辩论时使用。当然,这种方法一般只适合比较正规的辩论。有人说,我的记忆力很强,用心记就可以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辩论要使用大量的材料,比如,重要数字、名人名言、事实典故等。这些卡片在辩论中可以直接拿来照本宣科,随时取用,还可以作为提示,根据现场情况变换角度。当然,可能会有相当一部分存储、搜集的资料到时候用不上,但也不能忽视它们的作用,这些资料的“预备队”可以对辩论者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对于材料卡片,也要按照重要的程度分出不同的等级,按要求排列次序,有些秘密武器、重量级材料,则可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发挥其秘密武器的作用。
★辩论谋略制订的基础
谋略不同,采取的辩论战术不同,谁的谋略正确,谁就有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辩论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对抗双方的智力和谋略水平的高低,因此奇谋妙计是论战制胜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制定谋略要考虑的因素
一般地说,辩论的奇谋妙计预定方案有两种,一种是比较稳定的战术策略,这种策略主要用于己方立论过程。这种较为稳定的预定方案,在实战的过程中将得到较全面的贯彻,变动也比较小。第二种是比较灵活的战术方案,这种方案主要用于驳论交锋过程,在实战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而动,因而,这种方案往往有较大变化的可能。
无论采用哪一种策略,下列这些因素是在制定策略战术时必须考虑的:双方的论点、底线;双方主战场的预测;反击突破口的选择;具体的战略战术、进攻路线和演变步骤,具体目标的设定;如何发挥己方优势,确定重要材料运用时机和运用条件;应对失误的方案和摆脱困境的措施。
在整个谋略方案策划过程中,必须对上述因素进行综合思考、权衡、比较、运筹,可以涉及多套方案,反复进行对比、优化,最终把确定的指导思想具体化为最佳的战术方案。
◎确定辩论主战场
所谓辩论主战场,也就是通常双方在辩论的过程中最大可能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主战场的确定,关系到次战场的选择和攻防方略的制定。所以,在制定辩论策略时,必须对双方的主战场进行判断和预测。否则,就可能因主战场不明确,不能攻击对方的要害,或陷入对己方不利的泥潭中,以至于被动挨打。
在辩论之前,双方辩论的主战场并不全是已知的定数,因为主战场范围的大小取决于双方的立论底线,而对方的立论底线这时还是一个未知数,所以这时候就必须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对方主战场预测上。为什么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对方主战场的预测上呢?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辩手和教练这时候可以站到对方的立场上,多考虑对方的立论底线,把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到,这样,所制定的策略就可能涵盖涉及问题的最大外延,并就此进行准备,尽可能做到万无一失。
◎确定战略战术的目标
任何一种辩论基本上都是以驳倒对方的观点、树立己方观点,并使对方或第三者(评委)接受己方的观点为目的战略目标的。辩论的战略目标对策略的产生和实施具有激发、调整等功能,常常是谋略行为的动力。在制定谋略的过程中,为了追求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应考虑目标本身,而且要考虑与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相关的各种因素,思考接近这一战略目标的方法、途径,从而形成有效的战术。
从辩论的实际情况分析,辩论的性质不同,所要达到的目标也不完全相同。比如,辩论赛中,辩手的目标并不是真理,而是自圆其说,征服评委和观众,夺取比赛的胜利。在法庭辩论中,公诉人的目的是指控被告人有罪或罪重,揭露被告人的犯罪事实,制服伪证者,说服辩护人,同时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而被告辩护人则依法从无罪或罪轻的角度,追求量刑的准确。决策辩论的目标则是求得方案合理,减少决策上的失误,不存在谁胜谁负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根据辩论性质的不同确定明确的目标。
在辩论的过程中,辩论者时时刻刻不能偏离战略目标。具体地说,不但要警惕对方有意识地使你偏离战略目标,还要克服由于自己头脑一时发热忘乎所以而偏离战略目标,从而使整个辩论始终有明确固定的战略目标,又有阶段性小目标。随着阶段性小目标的一个一个实现,向着战略大目标一步步地逼近。
◎制定己方的战术预案
一、相对稳妥的战术预案
在审题与立论、明确主战场和战略目标之后,下一步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展开方式确定立论陈述的顺序,制定己方的战术。辩论的战术技巧主要体现在立论点的独到性和论证过程的层次安排中。
概括地说,辩论战术的制定通常有三种方案:
1.先发制人
这是一种包容涵盖的战术,也是一种“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战术。其具体做法是,在一开始提出己方论点时,就要把对方所可能论述的观点涵盖到己方的立论之中,使其成为己方立论的一部分,提前把对方要说的话说了,这样对方立论的前提条件就不存在了,那么对方的任何论证都只能是片面的。这种战术的优点在于具有相当强的突然性,对对方的打击力度很大。
2.埋伏奇兵
这是一种后发制人战术。具体做法是,开始时不显山露水,只进行一般论证,并不引人注意,甚至给对手造成己方软弱无力的错觉。等到对方错觉已经形成,突然派出一支或几支奇兵,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彻底打乱对方的阵脚。例如,在辩论“烟草业对社会利大于弊”中,这个辩题在经济方面对正方十分有利,而在人的健康和价值方面却于反方十分有利。在具体的辩论中,反方就设计了埋伏奇兵的战术:前两个辩手只在有利于己方的领域与对手周旋,开始时没有过人之处,给人一种平平常常的感觉,可是到了三辩,话题突然转向经济领域,指出烟草业的利税是国家专卖垄断的结果,并非烟草业本身的功绩,这一行业的利税高正说明了国家控制烟草业发展的态度。接着,四辩站在人的价值上又狠狠一击。这样就在对方以为对己方有利的领域里突然出现一支轻骑兵,彻底扰乱了对方的阵脚,打乱了对方的部署。
3.稳扎稳打
这是一种正规战术,又是一种基本战术。其论证过程是,提出己方的论点后,按照一定逻辑顺序,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进行论证,最后完成己方的立论建构。这种论证的优点是思路比较清晰,同时容易给人逐层留下印象。缺点则是突然性、隐蔽性较差,当己方提出论点后对手很容易就找到了应对的办法。稳扎稳打战术适宜在己方立论的优势明显、材料充实时使用,也就是说,当己方已经占据了辩论的明显优势,可以稳稳当当、从容不迫地使用这种战术。
二、灵活机动的战术方案
据说,在二战期间,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举行首脑会议,斯大林不断对罗斯福和丘吉尔施加压力,通过的决议全是斯大林提出来的。罗斯福和丘吉尔总感到不舒服,决定戏弄斯大林。
一天早上,在例行会议之前,丘吉尔说:“我昨晚做了个梦,梦见成了全球的主宰!”
罗斯福接着说:“我也做了个梦,梦见我成了宇宙主宰!斯大林元帅,你梦见什么?”
斯大林慢条斯理地答道:“我梦见,我既没有批准对丘吉尔先生的任命,也没有批准对罗斯福先生的任命。”
丘吉尔和罗斯福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在上述例子中,可以说斯大林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因为按常理说,宇宙是人类所能想象的最大空间,如果斯大林仍沿着他们的思路,想要去想出一个比宇宙更大的空间,那要么是徒劳,要么会闹笑话。而这时,斯大林却转换一下思维角度,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从人对人的控制关系中把握“空间”,从而“置于死地而后生”,不但解除了自己的困境,反而倒过来戏弄了二巨头一番。此可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辩论是一种即时性很强的艺术,在辩论交锋中,不确定因素很多,战局变化莫测,所以确定战术方案时,不能定得太死。可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战略目标、优势与劣势,以及各种定数和变数,制定大致的战术方案。特别是要对对手的思路进行判断预测,看其将如何立论,优势在哪里,弱点在哪里,然后确定己方攻击点和攻击方式,或强攻或智取,拟定战术方案。
辩论中常会出现某种困境,使你进退两难,要么“背水一战而后生”,要么“俯首称臣而后亡”。这时,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
概括地说,设计辩论战术可参考以下几种方案:
1.诱敌上钩式
使辩论沿以下路线展开:己方示弱——对方中圈套——己方组织反击——扩大战果。这是针对对方心理,故意在辩论中露出破绽,诱敌上钩,出奇制胜打击对手的战术。
2.将计就计式
使辩论沿以下路线展开:对方诱问——己方识破——将计就计——对方追击——己方反击成功。这种战术有一定的随机性,关键是能识破对方的计谋,顺势而行,才能成功。
3.穷追猛打式
使辩论沿以下路线展开:己方进攻——对方回避——己方追击——对方招架——己方总攻。这是在己方占有优势的情况下,针对对方弱点突然发起猛攻,获胜后,乘胜前进,连续作战,扩大战果,直至最后胜利。
4.肉搏式
使辩论沿以下路线展开:对方进攻——己方迎战——对方再进攻——己方再反击。这是一种硬拼硬的战术。面对攻击,己方正面应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彼此拼实力、拼材料、拼心理,直至夺取胜利。
此外,在设计战术方案的同时,还应设计己方失利或遇到意外情况时的应急预案。要预先设想到多种情况,准备多套方案,每套方案尽可能周密全面。这样在实战中,就可以随时根据情况变化实施预案,或修正预案,灵活处置。由于各种各样原因,你也许会因错说了某句话而被对方抓住把柄,从而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这时就需要应急方案使你摆脱困境。
★辩论的制胜要诀
在藏机露锋、诡谲多变的辩论疆场,只有掌握辩论取胜的要诀才能轻松制敌。只有那些善于将辩场因素巧妙运筹,将多重矛盾和关系得体处理,将多种力量适当协调的辩手,才能成为论战的赢家。
◎审时度势,权衡利弊
在辩论阶段,、辩论者的思维高度紧张,双方攻防态势变化多端,难以预测。所以,辩论者必须善于审时度势,准确把握辩论场上的变化、双方的动态,权衡利弊,只有这样才能驾驭整个辩论进程,使辩论向着有利于己方的方向发展。因此,辩论者不仅要善于语言表达,而且要十分注意捕捉辩论场上的信息,具体地说,就是要会听、会看、会思。
1.仔细倾听
这里说的倾听不是指一般的听,而是要心耳并用,把听的过程变成获取与理解信息的过程。一般说来,仔细倾听不可能自发地发生,需要主观的努力,排除干扰,才能听到本质,抓住要害。具体地说,一方面要留心对方辩手的发言,听出关键在哪里,话外之音是什么,听出对方的漏洞、失误;另一方面还要监听己方辩手表述内容的失当之点。
2.认真观察
要仔细观察辩论对手的表情举止,观察第三方如观众、评委的情绪变化,捕捉有关信息。
3.准确判断
对于捕捉到的辩论场上的语言信息、情感信息、时空信息,要综合起来思考,迅速处理,做出准确判断。比如说,对方偏激的语言,通常是受某种观点蒙蔽,一时难以转弯;对方用夸大失真之词来维护自己的主张,表明他受这种思想的支配;对方说话不集中,说明此人没有前后一致的主张;对方说假话、作伪证,言语往往游移不定;如果对方论证难以站住脚,开口时一定不能理直气壮等。
如此听其言,察其色,析其心,判断对手,有助于确定正确的辩论对策。
◎抢占制高点,争取主动
辩论是攻防的统一体。从实战情况来分析,反驳是辩论的主要手段。没有反驳进攻,没有双方唇枪舌战的交锋,就不应叫辩论。如同拳击比赛一样,一个选手不能一味地进攻,也不能只会进攻,必须还有严密的防守,否则,将自己的要害处完全暴露给对方,进攻也会失去依托,并可能在对手的进攻中败北。所以,成功的辩手总是善于根据战略意图,从辩论双方实力和战局出发,灵活采取攻防行动,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攻防兼备,这样方能万无一失。
在竞赛辩论中,有时候会出现“论”而不“辩”的情况,具体地说,就是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实际上双方没有交锋,也有的各自立论,自圆其说,但彼此对辩题内涵理解不同,双方各执一端,形不成真正的交锋;还有的面对对方攻势、诘问,充耳不闻,不作正面回答,只是沿着自己的思路说开去,也难以形成交锋,所有这些都是不善处理攻防关系的表现。辩论如果没有交锋,自然也就很难分出胜负。
有助于抢占制高点的因素有:了解论战全局,能预测战局走向,并采取得体对策;能把矛头直指对方立论的“命门”,或指向对方的漏洞、薄弱环节;要扬长避短,把对手引到自己熟悉的地形上去打;在被动状态下,要沉着冷静,少立多驳,伺机反攻。
在抢占制高点,掌握论战主动权问题上,一定要当仁不让。当己方处于优势时,要“得理不饶人”,乘胜追击;当己方陷入不利境地时,则要设法转入对己方有利的阵地上,对对方实施反击;当双方处于胶着状态时,应快刀斩乱麻,跳出来引向一个新的领域。
◎随机应变,灵活发挥
辩论是与对手面对面的交锋,战局变化莫测,没有固定程序,不可能在事前对进程做出准确预测和安排;但是,辩论中对手之间唇枪舌剑,又不完全是打乱仗,其中有些战术又带有一定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正是人们事先精心准备和设计预案的依据所在。但是,预案只是预案,具有不确定性。在辩论过程中,有些预案是可以用的;而战局的不确定性,又要求辩手不能照搬预案,要临场处置,随机应变,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具体地说,临场发挥,随机应变应做到以下几点:
1.预案不能一成不变的
打仗前制定的作战方案,不可能与战场上的情况一模一样,辩论前制定的预案不可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套用,必须根据现场情况,进行改造使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原方案化整为零,或者重新整合,形成更符合现实情况的新形式、新战术,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
2.预案从实战出发
要根据辩论实战要求实施既定的、有利的预案。辩论前的准备,比如立论底线、材料、技法、策略等不少是深思熟虑、符合规律的。特别是一些诱敌深入战术、有威力的论据等秘密武器,在辩论过程中一旦条件成熟,与预案对口,就要迅速照预案行事,有效地打击对方,以达到预期效果。
3.准备一套应急方案
在辩论的实战中,有很多情况是事先一点没有预料到的,比如己方的预谋策略严重失算,对方的攻击大大超出己方预计的范围,或对方突然抛出秘密武器,攻势咄咄逼人,己方不得不转入战略防御等,在这些新情况面前,己方应调动智慧,应急处置,灵活机动,决定对策,组织语言,运用技巧,迎击对手,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和突击性。最理想的是辩论前准备一套应急方案,以备出现意想不到的局面时使用。
总而言之,要把有备的优势与应变的威力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提高获胜的系数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