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男孩归爸爸,女孩归妈妈

男孩在胎儿期和童年早期,主要是受母亲的影响。如果他不能突破这种影响,母亲的影响就会充斥着他的心身。他会深深感受到母亲的力量和重要性。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以后很可能成为一个感情骗子和调情高手,但他无法成长为一个珍惜女人并维持长久伴侣关系的男人,无法成为一个好爸爸,也无力维持一段平等的男女关系。他必须放弃那最原始、最亲密的对母亲的依附关系,去接受父亲的影响。

——德国家庭治疗师伯特·海灵格

让一个男孩成为男人,让一个女孩成为女人,这是正常父母的自然期望。要实现这个目标,3~6岁是关键期。

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3~6岁是“俄狄浦斯期”。通俗的说法就是,男孩会出现恋母倾向且嫉妒父亲,女孩会出现恋父倾向且嫉妒母亲,他们都期望取代同性的父母而与异性的父母建立唯一的关系。

在这一阶段,如父母有意无意顺应了孩子的这个愿望,譬如妈妈与儿子建立无比密切的关系,并让儿子知道,妈妈在乎他更甚于爸爸,或父亲与女儿非常亲密,并让女儿相信,爸爸爱她更胜于妈妈,那么,孩子就会发展出“俄狄浦斯情结”,一方面,他会过于依赖异性父母,另一方面,他会对同性父母缺乏敬畏并与之疏远。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孩子还会发展出一系列问题,譬如只结交异性朋友而难以融入同性的圈子,甚至还可能会发展成同性恋。

“要顺利地度过俄狄浦斯期,关键是夫妻关系要和谐而平衡,”咨询师胡慎之说,“父母都爱孩子,但他们同时又深深相爱,他们不会因为爱孩子而忽略对配偶的爱。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懂得,尽管异性父母如此爱他,但强大的同性父母才是异性父母最好的伴侣,而他不过是个孩子。于是,他们会安心地做孩子,享受强大的父母给他们的爱。同时,他们努力向同性父母靠拢,知道只有变得像同性父母一样,才能赢得异性父母更多的爱。”

他强调说:“这种心理转变,是男孩成为男人和女孩成为女人的基本动力。”

夫妻关系有优先权

胡慎之说,三岁前,孩子没有性别意识。一般情况下,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与妈妈的关系最亲密。但从三岁左右开始,孩子有了性别意识,会越来越渴望与异性父母亲密,在约五岁的时候,这一愿望达到顶峰。如果父母的关系稳定而和谐,那么孩子这种欲亲近异性父母的渴望就会逐渐下降,并最终表现得与同性父母更亲近。

男孩要归父亲,女孩要归母亲,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对此概括说,他们应该先向异性父母靠拢,并从这一关系中吸纳异性的力量,体会到自己对异性的吸引力,同时体验到异性对他的吸引力。然后,男孩回到男性的世界,成为一个男人,女孩回到女性的世界,成为一个女人。只有这样,他们的心理才更健康,而这个世界,也才更和谐。

并且,海灵格强调,“在一个家庭中,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有优先权”,做父母的切不可为了“爱孩子”而忽略配偶。实际上,孩子乐于看到父母相爱,而不是都到他这里来争夺爱。如果父母相爱,孩子就会安心地去做一个快乐的孩子,而不是把自己妄想成是异性父母的成年配偶,去做一些和他这个年龄段非常不相符的事情。

没有爸爸,就创造一个出来

特别小的孩子,只要有一个人爱他,他就满足了。但三岁大的孩子,会渴望同时拥有爸爸妈妈的完整的爱,也就是说,他既渴望同性父母的爱,也渴望异性父母的爱。“如果少了一个,他会创造出另一个形象来。”胡慎之说。

咨询师于东辉在他的文章《爸爸在月亮上砍树》中提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男孩问妈妈:“爸爸在哪里啊?为什么还不回家呢?”

妈妈安慰他说:“爸爸爬到了月亮上面,现在正在里面砍树。”

实际上,男孩的爸爸几年前就去世了,是男孩的妈妈亲自送走的。她不忍心告诉儿子残酷的真相,于是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

这个谎言让儿子的眼睛亮了起来,虽然住在一个整天漏水的破旧房子里,虽然生活是那么艰辛,但每到夜晚,他就会微笑着看着月亮,有时会自言自语地说一些话,他相信妈妈的话:爸爸在月亮上砍树呢,以后会回来盖一栋漂亮的、不漏水的大房子。

几年后,妈妈也去世了,但男孩坚强地活了下来。尽管已经明白,这只是妈妈编织的一个美丽的谎言,但是,每当遇到挫折与苦难时,他只要抬头仰望月亮,心里总会感觉到一股暖意,仿佛在高高的天空之上,真有一双慈祥的眼睛,正热切地注视着自己。

再过了几十年,曾经的男孩变成了国内一家大型建筑公司的老板,已经修造起无数的高楼大厦。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小孩子眼中,父母都很强大

这个故事表明,父亲并不需要多么成功,多么强大。实际上,在3~6岁孩子的眼中,父母都是强大的。关系的平衡不在于外在的衡量,而在于内在的情感。3~6岁的孩子,他们没有什么外部评价体系,他们不在乎拥有太多的物质条件,也不会拿这些东西去衡量父母的价值。就算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喜欢与别的孩子比较物质条件,那也一定是父母教给他们的。

经常的情形是,一个妻子经常当着儿子的面指责丈夫不能干、挣钱太少,结果儿子就学会了用挣钱多少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

更要命的是,这样的孩子可能学会和妈妈一起嘲笑爸爸,这不仅会让爸爸受伤害,也会让这个孩子看不起爸爸,从而不愿意向爸爸认同,最终就表现成不愿意向男性认同,并在以后成长中遇到一系列的问题。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男人经常当着女儿的面嘲笑妻子笨、不会持家,那么3~6岁的女儿也会看不起妈妈,从而不愿意向妈妈认同,最终就表现得不愿意向女性认同。

案例(一):表面上亲妈妈,实际上学爸爸

孩子天然知道,自己是爸爸妈妈的结晶,所以,他天然有一种维护爸爸和妈妈关系的倾向。尽管在3~6岁期间,他会渴望亲近异性父母并嫉妒同性父母。但是,如果异性父母有意无意地利用孩子这一心理特点,而与孩子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并使孩子看起来真的疏远了同性父母,那么孩子会下意识地去做一些事情,譬如学习同性父母的一些特征,以表示自己仍然是同性父母的孩子。

在我们的文化中,最典型的一种现象就是,母亲是家里的强势一方,儿子表面上追随她,并在表面上拒绝自己的父亲,但他私底下却效仿父亲。并且,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

譬如,方方的爸爸是个酒鬼,他妈妈对这一点深恶痛绝。两人离婚后,她拒绝让前夫见儿子,理由是怕儿子学他嗜酒。方方同意妈妈的看法,他的确很少见爸爸,而且表现出鄙弃爸爸的样子。但等上了大学后,酒对方方有种不可思议的吸引力,他无法克制住自己想喝酒的冲动,经常喝得烂醉如泥。每次妈妈斥责他,方方也总是懊悔不已,但就是无法克制。

在咨询中,心理医生帮助方方找到了他嗜酒的原因:原来,他内心中无比渴望对爸爸的认同,而嗜酒是爸爸最明显的特点,所以他就以嗜酒的方式表明,他还是爸爸的儿子。心理医生告诉方方的妈妈,她不能阻止儿子与爸爸交往,因为这等于是让方方相信,他不是爸爸的儿子。但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源自对真相的扭曲,这在亲子关系上也不例外,方方在意识上越否认爸爸,他在潜意识中就越会向爸爸认同。

最后,方方的妈妈允许儿子和爸爸来往,而心理医生也让方方懂得,要首先接受自己的爸爸是个酒鬼这个事实,并且明白嗜酒是爸爸的事,他不用去管,但他能管自己。等方方真正领悟到这一点后,他就自然而然地不再嗜酒了。

案例(二):靠拢爸爸的儿子更尊重、更疼爱妈妈

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30岁的阿江从小和妈妈关系亲密,而且和妈妈一样瞧不起软弱的爸爸,但聪明能干的他却继承了爸爸的一个最让妈妈反感的特征:拖沓。和方方一样,他以这种方式表达对父亲的忠诚。

这也是一种逃脱。其实,迎合儿子在俄狄浦斯期的渴望,从而与儿子结成非常亲密关系的妈妈,实际上非常需要儿子的依赖,她是在滥用儿子对她的忠诚,这不仅会破坏儿子与爸爸的关系,也会阻碍儿子与未来伴侣的关系。

湛江市的张女士写信描述了她的痛苦。她结婚14年了,夫妻关系以前很好,但搬回婆婆家后,关系就日趋恶劣。张女士说,婆婆先是挑拨儿子王风,说媳妇瞧不起她,见这一招无效后,又改说张女士的父母瞧不起自己家的女婿……经过妈妈长时间的努力,王风从一开始的半信半疑逐渐演变成了对妻子的斥骂和殴打。最后,王风找了一个情人,开始整日整夜不回家了。

婆媳关系这个难题可能由我们文化的特点所致。在我们的文化中,夫妻关系的重要性既不及新家庭的亲子关系,也不及原生家庭和父母的关系。这就导致,妈妈会被社会和文化鼓励与儿子建立亲密关系,至于忽略丈夫,仿佛是天经地义。这样一来,儿子就先是不能与父亲很好地认同,最后又难以和妻子建立好的关系。

对此,海灵格描绘说:“一个女孩儿能够很容易地回来,但是,当儿子面对一个精明、有吸引力、非常重要的母亲时,他会觉得自己太弱小而不能离开她,他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彻底离开。如果他想结束孩提时代从而成为一个男人,就必须进入父亲、祖父以及男人的世界,在那里才能获得离开母亲影响的力量。”

儿子与妈妈黏在一起的结果对谁都不利。儿子似乎最亲妈妈,但他一定会有种种异常,以表现出对妈妈的背叛,譬如方方的嗜酒和阿江的拖沓,而王风则通过婚外恋以及整日整夜不回家,表达对妈妈的逃避。没有人是“恋母情结”的胜利者。

海灵格强调说:“只有当男孩受到父亲的影响,女孩受到母亲的影响时,这种均衡的关系才可能形成。在现实生活中你可以注意到:受父亲影响的儿子,比起单纯眷恋母亲的儿子来说,会更加尊重、疼爱母亲。同样道理,当一个女儿抛开她对父亲的眷恋,回到母亲身边时,她并没有失去父亲,她的父亲也没有失去她,反而她会更尊重父亲,更爱父亲。”

案例(三):“恋母情结”诱发同性恋苗头

男孩归父亲,女孩归母亲,这是3~6岁时的最佳情境。等孩子长大了,父母还应该让男孩进入男孩的世界,让女孩进入女孩的世界,否则就容易出问题。

16岁的广州男孩阿剑怀疑自己是同性恋,他对胡慎之说,在学校里,他只喜欢男孩子而对女孩从不感冒。原来,阿剑的父亲早就去世,妈妈担心他会遭到其他男孩的欺负,不让他和男孩交往,只让他和女孩交往。常年以来只和女性交往,这导致阿剑向男性的性别认同出现了麻烦。

胡慎之说:“性别角色不只是性与心理,而是意味着整个世界。男孩必须进入男人的世界,女孩必须进入女人的世界。他们不只是在与父母、在家里形成性别角色,他们还要在生活的洪流中形成对性别的完整认识。”

还有一些家庭,父亲非常成功,社会形象很强大,但儿子又与妈妈的关系过于紧密,他会在3~6岁期间,因为妈妈的做法,认为自己比爸爸棒。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想法被现实无情地粉碎,这个男孩就会陷入巨大的焦虑中——他强烈地希望超越爸爸,但却发现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实现。

15岁的阿义就是如此,他出身豪门,父亲是一家集团公司老总。小时候,一直是妈妈带他,而且,妈妈经常向阿义“描黑”爸爸,讲述爸爸一些搞笑的事情,甚至会透露爸爸的桃色传闻。这样一来,阿义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比爸爸更适合做妈妈的伴侣。换句话说就是,他认为自己比爸爸更出色。

但是,等长大后,阿义才发现,原来爸爸是如此出色,管理着数万人,头脑和口才都是一流,无论碰到什么难题都能镇定自若地顺利化解,阿义无论去哪里都能发现爸爸的崇拜者。

阿义也变成了爸爸的崇拜者,他开始讨厌妈妈,甚至与妈妈为敌,妈妈再说爸爸的坏话时,他会极力地为爸爸辩护。并且,他变得比爸爸还“爸爸”,拼命模仿爸爸的一切行为举止,经常学爸爸训斥集团的高层领导,甚至几次偷家里的钱去投资。

之所以来看心理医生,是因为阿义发现自己的性取向有一些问题。年纪小小的他已经和女孩子谈了很多次恋爱,但他向胡慎之坦然承认,女孩并不能让他兴奋。相反,倒是一些男生经常引起他莫名的兴奋。要么向女性认同,要么扮演成“男人中的男人”。

胡慎之说,阿义之所以成为这个样子,主要原因是俄狄浦斯期的冲突没有处理好。在阿义3~6岁时,妈妈与阿义的关系过于亲密,并且经常当着儿子的面说丈夫不好,这正好迎合了儿子的恋母倾向,让他觉得自己比爸爸更棒。但是,等进入青春期后,他这个幻觉很快被击垮了,因为爸爸是那么强大,仿佛阿义怎么努力都无法超越。

“恋母情结很严重的人,下意识里自以为比爸爸更出色。如果爸爸不够强,这种幻觉就不会引发太大的问题。但如果爸爸实际上非常强大,那么这种幻觉的破灭就会带来很大痛苦。”胡慎之说。

胡慎之又分析说,阿义频频地与女孩谈恋爱,又根本不享受这个过程,其实他是想以自己能征服一个又一个异性这种夸张的方式表明,自己真的是一个很棒的男人。他像爸爸一样训斥集团公司的高层,或者拿钱去投资,其实都是为了表明,自己可以超越父亲。但是,无论他怎么努力,出色的父亲都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超越父亲太难了,做一个男人太难了,于是他有了向女性认同的想法,这可能是他产生同性恋倾向的心理动因。”胡慎之说。

不过,这也可能是青春期的假性同性恋。最终,阿义可能还会采用更极端的方式去“超越父亲”,那就是变成一个极端男性化的男人。“一些曾经娘娘腔的男孩,后来变得比所有男人还男人,”胡慎之说,“但这是做出来的,并不是他们的心理真相。他们这样做,只是因为太想让别人承认他们是很棒的男人,是比他爸爸更棒的男人。”

俄狄浦斯期是性别认同的关键期。只有在这个阶段,男孩承认自己不如父亲,然后以模仿父亲的方式实现对男性的认同,从而具备男性的性别意识,才是最自然的。如果这个任务要放到六岁以后甚至青春期才去做,而父亲又恰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人,做儿子的就会感到无比痛苦。

女孩也会有类似问题,如果父亲偏爱女儿而忽略妻子,但妻子实际上又非常优秀,那么,这个女孩进入青春期后,也会发现妈妈实际上比她棒多了,从而也感到无比痛苦,并可能在性别认同上出现问题。

男孩进入男人的世界,女孩进入女人的世界

怎样才能让孩子顺利度过俄狄浦斯期呢?其核心就是,重视与配偶的关系,明白这才是家庭中最优先的关系,亲子关系则不是。

对于我们的文化,这是一个挑战,因为我们习惯了将孩子置于家中最核心的位置,但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并不是最合适的。海灵格将孩子称为“家庭中的救世主”,就是因为孩子天生有一种倾向,要牺牲自己,以平衡父母的关系。如果父母的关系和谐而平衡,同时又爱孩子,那么孩子自然而然会成为健康的孩子,爱父母且以父母为傲。如果父母的关系是倾斜的,那么孩子就会做出种种匪夷所思的事情以平衡这个关系。这会制造出许多家庭的迷雾,表面上,家庭关系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家庭关系却是另外一个样子。要切记:父母关系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而且也是孩子以后进入社会、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板。

与配偶相爱,爱孩子,同时让孩子知道,配偶才是自己合适的伴侣,他(她)与自己不仅仅是相爱,还可以帮助自己解决很多生活上的难题。这会让孩子懂得,父母无条件地爱他,但他只是一个还远没有长大的孩子,父母要负担很多沉重的责任,而他安心地做快乐的孩子就行了。譬如,大大地称赞他(她)像爸爸(妈妈)的地方,告诉儿子(女儿),你好得快赶上爸爸(妈妈)了。

如果只试图爱孩子,却不爱配偶,甚至阻止孩子去爱配偶,那你就会发现,无论你怎么努力,无论你的配偶是多么不堪的人,孩子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男孩成为男人,女孩成为女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3~6岁会打下一个非常关键的基础,但如果男孩想成为有魅力的男人,女孩要成长为有魅力的女人,他们不仅要进入同性父母的世界,还要进入同性的大世界,譬如结交众多的同性朋友。我们不断回到异性的世界,但我们首先属于同性的世界,与同性的交往——喝茶聊天、饮酒作乐、在俱乐部里消遣、学习充电、集体运动或随便什么事,都可以让男性补充男性的能量,让女性补充女性的能量,从而让他保持他的男性魅力,让她保持她的女性魅力。这才是这个世界最和谐健康的整体关系模式。

相反,如果男性总停留在女性的世界,女性总停留在男性的世界,那么不管它具体是怎么回事,都意味着一些问题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