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夏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号。
赏析
自古而今,直接写战争的诗并不算多,词更少见,诗评家丁毅对毛泽东写战争的词曾给予崇高的评价:“在中国词史上直接写战争,我以为毛泽东是唯一的,而这首《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是将战争表现得最全面的一篇。以后毛泽东亲自指挥过很多战斗、战役,却再无直接写战争的诗篇,也许词中表现此类题材已到极限了!”(《毛诗札丛·词中写战争之最》)
1931年间,在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征途中,毛泽东在马背上,接连哼成了两首气势磅礴的《渔家傲》,雄浑豪放,气脉相连,是中央红军胜利史诗中最为痛快淋漓的联袂篇章。在《反第一次大“围剿”》的下阕,诗人以人民战争必胜的雄豪气势,预见了新的反“围剿”战争的胜利者,必然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红军。因为是预见,诗人高瞻远瞩,诗情浪漫,战争中的英雄与神话中的英雄进行着跨时空的对话。而《反第二次大“围剿”》全篇,以战场纪实为基调,叙事抒情通过全景式的场景转换来呈现,展示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画面:从白云山围歼进犯之敌到挥师东进,“十五天中,走七百里,打五个仗”,终于再次粉碎了蒋介石的“围剿”。
这首词的上阕,诗人首先推出了白云山的远镜头和近镜头:“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前者景色逼人,后者声音逼人,以拟人手法描摹出大战前夕敌我交战双方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云欲立”抒写了昂首迎敌的红军将士之雄姿与壮志;“呼声急”则摹状了红军与敌人交战时的喊杀声。“枯木朽株齐努力”和“飞将军自重霄入”的诗句,点化了古老的典故,既是化陈腐为神奇,又是对战场上红军雄姿的形象写实,笔力千钧,意境超拔。
与上阕的特写镜头不同,诗人在词的下阕拉开了描写反“围剿”全过程的长镜头:“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红军挥师东进,5月16日从江西的富田地区向东挺进,跨越了闽、赣间的山山水水,长驱七百里,连打五仗,十五天后,于5月30日,攻进了福建的建宁城。“赣水苍茫”与“闽山碧”用了互文修辞,不仅一语点破江西福建绝佳山水的典型特征,也折射出红军每战皆胜的舒畅心情。此外,山水从“苍茫”到“碧”,写战局形势的微妙演变,似有日渐明朗之趋势。一句“横扫千军如卷席”尽写红军压倒一切敌人的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全词的结尾,宣告了敌军在这次大“围剿”中“步步为营”战术的惨败,诗人蔑视地说:让蒋介石之流向隅而泣去吧!
这是一首大气磅礴的战争史诗,是一曲慷慨壮美的人民战争颂歌。全词用入声韵,固然为词牌所规定,但诗人严守着密集使用入声韵的原则,也是服从了战场广阔、战事紧张、战局陡变的表达需要。密集入声韵繁音促节,紧锣密鼓,有如骏马奋蹄,红旗猎猎,奋迅铿锵,力扣人心。
作者:商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