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特哈尔塔》,写的就是印度婆罗门的故事,说的是婆罗门青年席特哈尔塔出身显贵,可是却内心苦闷,厌恶俗世,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最后竟离家出走,成为了一名苦行僧,并在顿悟中领悟了佛教的秘密。
赫尔曼·黑塞
那时候,我家乡的高山、湖泊、溪流都叫些什么名字,我还一无所知。但是,我看到了红日之下平湖似镜,碧绿的湖面交织着丝丝银光,环抱着湖泊的崇山峻岭层层叠叠,高远处的山缝间是白雪皑皑的凹口和细小的瀑布,山脚下是倾斜的、稀疏的草场,其间点缀着果树、茅屋和灰白色的阿尔卑斯山母牛。我的可怜的、小小的心灵是那么空虚,那么平静,又有所期待,于是,湖泊和高山的精灵便把它们勇敢壮丽的事迹书写在我的心灵上。坚韧的峭壁和陡坡一副倔强的神态,怀着敬畏的心情,谈到了时间。时间的儿子便是它们,它们的身上留下了时间的伤痕。它们谈到了当年的情景:地球开裂,弯曲,在成形时的痛苦的呻吟声中,岩峰和山脊从它饱经折磨的躯体里突起。岩石山咆哮着、轰鸣着挤出来,山峰耸起,毫无目的地越升越高、直到折断为止;双峰山你死我活地拚命争夺空间,最后,一座胜了,突兀而立,把它的兄弟甩到一边,跌得个粉身碎骨。从那个时候以来,折断的山峰,被挤走而碎裂的岩石,便始终留在山上的淤泥里,随处可见。
赫尔曼·黑塞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玻璃球游戏》是黑塞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小说的故事大意是:在一个未来的世界里,玻璃球游戏成了音乐和数学演变而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有的知识和精神财富。由于纷繁的政治和战争,人类文明正面临毁灭的威胁。为拯救和宣扬人类这一精神文化,某宗教团体在做不懈的努力。克乃西特是个孤儿,由该宗教团体抚养成人,他天资聪颖,凭借自己出众的才华和优越的组织才能,在这个精英群体里不断上升,直至团体的最高顶端,成为玻璃球游戏大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不满足这个与世隔绝的精神王国,觉得在这种象牙塔里是不可能为民众做出贡献的。于是他来到现实世界,试图用教育来改善整个世界。然而他事业未竟,却在一次游泳中不幸溺水身亡。本书是老年黑塞回溯其一生的精神体验的结晶。作品从1931年写到 1934年,几乎与希特勒上台到灭亡同步。作者的目标很明确:一是构筑抗拒毒化以卫护我得以生存的精神空间,二是表达悖逆野蛮势力的精神思想。十二载的苦心经营,作者几乎动用了一切文学手段:诗歌、格言、书信、传记、理论等等,在这部小说中可称应有尽有,而且各种题材在书中既打成一片又相对独立,如作为附录的三篇记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信仰者的传记,貌视互不相关,却在本质上与整部作品浑然一体,密切呼应。
赫尔曼·黑塞
《盖特露德》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1877-1962)于1910年所作的一部长篇小说。盖特露德是一位美貌善良又极具歌唱天赋的理想女子,围绕着她与两个音乐家之间的情感纠葛,作者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艺术家形象:一是在音乐上极有天赋且富于探索精神,却自始至终与难于克服的孤独感相依为命并由此毁了自己与自己深爱女人的海因利希.莫特;二是因年少一份华丽空洞的感情导致腿残,却由此接受身心的残酷考验,朝着成就迈进的同时又执著于友谊与爱情的柯恩.罗斯勒。
赫尔曼·黑塞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荒原狼》是黑塞中期创作的代表作,亦是他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小说的主人公哈勒尔是个正直的作家,他鄙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常常闭门不出,令人窒息的空气使他陷于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尔读到一本《评荒原狼》的小书,顿觉大梦初醒,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性和 狼性并存的荒原狼。之后他应邀参加聚会,发现与会者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而他的反战言论遭到斥责,更觉自己孤独;回家时他遇到酒巴女郎赫米纳,获得肉欲欢乐;经赫米纳介绍他又结识了音乐人帕布洛和一姑娘玛丽亚,他在音乐和感官享受中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虑。但当他看到赫米纳和帕布洛亲近时,便狼性大发,出于嫉妒将赫米纳杀死。小说幻想色彩浓郁,象征意味深远,被认为有超现实主义风格;托马斯·曼称它为德国的尤利西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