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第三十三章
吉娣同施塔尔夫人也认识了。吉娣同她的认识,再加上她和华仑加的友谊,不仅对她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她痛苦的时刻安慰了她。这种安慰就是,通过她同她们的交往,在她面前展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个世界同她过去所经历的截然不同。这是一个崇高而美丽的世界,从它的高处可以冷静地观察往事。在吉娣面前,除了她至今一直沉沦的本能生活之外,又出现了精神生活。这种生活是宗教所开辟的,但这种宗教同吉娣从小熟悉的宗教,同在寡妇院(那里常可以遇到熟人)举行弥撒和通宵礼拜时,在跟牧师一起背诵斯拉夫经文时所表现的宗教,毫无共同之处。这是一种崇高、神秘、同美好的思想感情有联系的宗教。这种宗教不仅应该信仰,而且应该热爱。
这一切吉娣不是从语言中领会到的。施塔尔夫人同吉娣谈话,就像同一个心爱的孩子谈话一样。吉娣使她回忆起自己的青年时代。施塔尔夫人只有一次谈到,在人类的苦难中只有爱和信仰是唯一的慰藉,基督对我们的怜悯是无微不至的。接着她就转变话题。不过,吉娣从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中,从她天国般的(吉娣这样形容)每一瞥视中,特别是从她的整个身世(她从华仑加那里知道的)中,总之,从各方面领会了她吉娣以前所不知道的“要紧的事”。
但是,不论施塔尔夫人品德多么高尚,身世多么动人,也不论她的语言多么优雅,吉娣却在她身上发现一些难以理解的事。她发现只要一问到施塔尔夫人的家庭,她就会轻蔑地微微一笑。这是同基督教的仁爱精神不相符的。她还发现,当施塔尔夫人同天主教神父在一起的时候,她就会竭力把脸藏到灯罩的阴影里,并且露出异样的微笑。这两件虽是小事,却使吉娣感到困惑,对施塔尔夫人发生了疑问。华仑加呢,无亲无故,孤苦伶仃,没有欲望,没有悔恨,对往事只有一点惆怅,倒是吉娣心目中的一个完人。她从华仑加身上领悟到,一个人只要能忘我,热爱别人,就能心安理得,幸福康宁。吉娣就想做一个这样的人。如今她知道了什么事“最要紧”,就不满足于赞叹赞叹,而是立刻献身到展开在她面前的新生活中去。按照华仑加所讲的施塔尔夫人等人的行为,吉娣已构思出她未来生活的图景。她将像华仑加多次讲到的施塔尔夫人的侄女阿琳那样,每到一地就去找寻受苦的人,尽可能帮助他们,向他们分送《福音书》,读《福音书》给病人、罪犯和临终的人听。像阿琳那样给罪犯读《福音书》,这念头特别使吉娣神往。但这一切都是吉娣秘密的梦想,她没有对母亲,也没有对华仑加讲过。
不过,吉娣一方面期待着大规模实行自己计划的时机;另一方面,在这病人和苦难人集中的温泉浴场,倒也很容易找到仿效华仑加、实行自己新理想的机会。
公爵夫人起初只发现吉娣受到施塔尔夫人,特别是华仑加那种“狂热”的强烈影响。她看到吉娣不仅摹仿她的行为,而且不自觉地在走路、说话和眨眼上学她的样。后来公爵夫人又发现,除了这种迷恋之外,在女儿身上还发生了一种严重的精神变化。
公爵夫人发现吉娣每天晚上都读施塔尔夫人送给她的法文《福音书》,这在以前是从来不曾有过的;公爵夫人还发现她避开社交界熟人,却同受华仑加保护的病人,特别是同害病的画家彼得罗夫一家来往。吉娣显然以在这个家庭里当护士为荣。一切都很好,公爵夫人也绝不反对,何况彼得罗夫的妻子又是个正派女人。那位德国公爵夫人注意到吉娣的行为,也竭力称赞,叫她抚慰的天使。这一切本来都是好事,要不是做得过分的话。公爵夫人看到女儿走极端,就向她指出。
“凡事不宜走极端。”她用法语对她说。
女儿什么话也没有回答。她只是在心里想,为基督教工作是没有什么过分不过分的。遵奉基督教义,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要做到这样,还有什么过分可言呢?但公爵夫人不喜欢这样的过分行为,尤其使她不高兴的是,她觉得吉娣不愿把心事向她和盘托出。吉娣确实对母亲隐瞒着自己的新思想和新感情。她隐瞒着,并不是不尊敬或者不爱母亲,而只是因为她是她的母亲。她情愿告诉任何人,却不愿告诉母亲。
“安娜·巴夫洛夫娜怎么这样久没有到我们这儿来了?”公爵夫人有一次谈到彼得罗夫的妻子说,“我请她来,可她似乎有点不高兴。”
“不,我没有感觉到,妈妈。”吉娣涨红了脸说。
“你好久没有到他们那里去了吗?”
“明天我们准备去游山。”吉娣回答。
“好,你们去吧!”公爵夫人回答,凝视着女儿羞红的脸,竭力猜想她发窘的原因。
当天,华仑加来吃饭,告诉她说,安娜·巴夫洛夫娜改变主意,不去游山了。这时,公爵夫人发现吉娣的脸又红了。
“吉娣,您同彼得罗夫家没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吧?”当屋子里只剩下母女俩的时候,公爵夫人说,“为什么彼得罗夫夫人不再送孩子来,自己也不到我们这里来了?”
吉娣回答说她们之间没有发生什么事,她也不明白为什么安娜·巴夫洛夫娜生她的气。吉娣说的全是实话。她不知道为什么安娜·巴夫洛夫娜对她改变态度,但是猜到了几分。她所猜到的原因既不能告诉母亲,也不能向自己坦白。那种事即使知道了,也不能说出口,因为万一是误会,就未免太糟糕太丢人了。
她一再仔细回顾她同这一家人的全部关系。她回忆到她们见面时安娜·巴夫洛夫娜和善的圆脸上怎样流露出淳朴的喜悦;回忆到她们怎样秘密商量病人的事,怎样使他抛下医生所禁止的工作,拉他出去散步;回忆到那个叫她“我的吉娣”的最小男孩对她的依恋,她不在旁边,他是不肯睡觉的。这一切都是多美呀!接着她又想到彼得罗夫穿着咖啡色上装的瘦削的身子,他那细长的脖子,稀疏而拳曲的头发,一双最初使吉娣感到害怕的询问般的蓝眼睛,以及他在她面前勉强振作精神的痛苦模样。她想到最初看到他,她怎样竭力克制着像看到一切痨病患者时的那种不愉快感觉,怎样煞费苦心地想出话来同他攀谈。她想到他望着她时的那种胆怯而感动的目光,想到自己对他的怜悯、自己的困惑和意识到做了好事的奇特心情。这一切都是多么美好哇!但这一切都是开头的情况。现在呢,几天前事情突然变糟了。安娜·巴夫洛夫娜一面装作殷勤地迎接吉娣,一面却在不断观察她和丈夫。
他看到她走近,就露出衷心的喜悦。难道这就是安娜·巴夫洛夫娜冷淡她的原因吗?
“是的,”她回想着,“前天,安娜·巴夫洛夫娜对我说:‘您瞧,他一直在等您,您不来他就不肯喝咖啡,虽然身体虚弱极了。’她说这话时,样子有点不自然,这同她善良的本性是完全不相称的。”
“也许是吧,那天我把毛毯交给他,她也很不高兴。这事本来很普通,可是他接受时那副模样真尴尬,谢了好半天,弄得我也尴尬起来。还有,他替我画的那幅肖像是多么出色。但主要是他那种惶恐而多情的眼神!对,对,就是这样!”吉娣恐怖地一再对自己说。“不,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不应当的!他太可怜了!”接着她这样对自己说。
这种疑虑损害了她的新生活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