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写景手法
少陵以流水与不竞之心相融贯①。然画家口号曰:“靠山不靠水”;盖水本最难状,必杂山石为波浪,以鳞介作点缀,不足于水,假物得姿。见北宋董逌《广川画跋》卷二《书孙白画水图》②。是以方干《庐阜山人画水》诗曰③:“常闻画石不画水,画水至难君得名。”况求画水中不竞之心哉。飞卿生山水画大盛之世,即目有会,浅山含笑④,云根石色,与人心消息相通,其在六法⑤,为用不可胜言。北宋画师郭熙《林泉高致集》第一篇《山水训》于此意阐发尤详⑥,有曰:“身即山水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云云。后来沈颢《画塵》亦曰:“山于春如庆,于夏如竞,于秋如病,于冬如定。”见《佩文斋书画谱》卷十四引⑦。(54—55页)①唐杜甫《江亭》:“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②董逌(yéu由),字彦远。精鉴赏,著有《广川画跋》六卷。
③方干:晚唐诗人。
④见温庭筠《晚归曲》:“湖西山浅似相笑。”
⑤六法: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有六法: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⑥郭熙著有《林泉高致集》六篇。
⑦沈颢,清代画家。《佩文斋书画谱》,清康熙编定一百卷。
这里讲创作,有两种:一种是理趣,从景物中联系情思,在情思中说出一种道理。
这种道理不是抽象的,是和景物结合的。如杜甫《江亭》:“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水流得缓,使人的心思停止争竞。云停着不流动,使人的意念也活动得迟缓了。人在争竞中,心意用在争竞上,到了自然界里,忘掉了争竞。说明厌倦竞争的生活,到大自然中去可以得到心情安定的道理。这个道理不是抽象地说出来的,是从水的缓缓流动,云的停止不动中使心里忘掉争竞中悟出来的。又如杜甫《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看到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是无私心的道理。这个道理不是抽象地说的,是从江山花柳的供人欣赏中悟出来的。这样结合景物来说明一个道理,可称为“理趣”。是从景物中见理,是诗的。
这里又讲到温庭筠《晚归曲》:“湖西山浅似相笑。”这是一种拟人化的手法,写出春山的形象。诗人把山看成有生命的,看成山的情意,像郭熙说的,把山看作美人,春山如美人淡妆而笑,夏山如美人浓妆而艳丽,秋山明净如美人的明妆,冬山惨淡如睡美人。这样拟人化是一种写法。如李白《敬亭独坐》:“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把山当作朋友,他看山看不厌,认为山看他也看不厌,所以称“相看两不厌”了。这首诗也是拟人化,把山当作朋友,才写出这样的诗来。再有一种写法,把自然和人相对来写,如郭熙的《山水训》:“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草木繁阴,人坦坦”等,上句写山景,下句写人的情绪,景物和人的情绪相结合。
又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一:“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入蜀已两年,看到丛菊两度开花,故称“丛菊两开”。见菊花开而洒泪,这正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为感世乱而见花洒泪。“他日”,往日,指过去。“丛菊两开”写景物,“他日泪”,写自己的感触。
“孤舟”,杜甫随身有“孤舟”,写景物;“一系故园心”,心系故乡,想坐孤舟回故乡。“一系故园心”,写自己的感触。这就是写景物和人的情思的结合。
这里还提到画水,指出“水本最难状,必杂山石为波浪,以鳞介作点缀,不足于水,假物得姿。”即画水时,要画石,水激石起,有波浪才好画,借石来画出水的各种姿态。
写水也这样。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里写水,先写“乱石崩云”,再写水拍打乱石,卷起千堆雪,才成为惊涛。再像杜甫《渼陂行》写坐船游湖:“沉竿续缦深莫测,菱叶荷花净如拭,宛在中流渤澥清,下归无极终南黑。半陂以南纯浸山,动影袅窕冲融间。”
“沉竿”两句是倒装。船在湖中摇动,先写近岸水面有“菱叶荷花净如拭”,在水里,所以菱叶荷花干净如拭了。再摇到湖的中流,水深了,所以“沉竿续缦深莫测”了。
到了中流,湖水浩渺像海水那样清,渤澥指海水。终南山倒映在水里,“下归无极终南黑”。水深,所以山影黑了。半湖以南纯是山的倒影,山影在水波动定间;袅窕指摇动,冲融指水波平定。这里写水,有用山的倒影来写的,有用菱叶荷花作陪衬的,所谓“假物得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