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黑骏马》

体裁:中篇小说

作者:张承志

内容简介:《黑骏马》以一个男人离乡返乡的心路历程和一出凄美的爱情故事折射出蒙古民族在新旧观念冲撞中的自我抉择,以及作为草原理想一代的挣扎和呐喊。

《北方的河》所讲的主人公是一个回城的大龄知青,为了摆脱命运,准备考研,所考的是冷门的地理学。书中淡淡地写了朦胧的爱情,写了平庸生活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写了生活对激情的磨钝,写了在北方的河中所汲取的力量。

《西省暗杀考》,在荒凉的西部,有一个叫一棵杨的小村庄。历史上的某一天,义军首领马化龙在这里被凌迟处死,死前,他面对刽子手的尖刀预言说,四十年后,会有人为我报仇的。多年后,这里果然发生了鲜血淋漓的杀戮。

作者简介:张承志,回族,原籍山东省济南市,1948 年在北京出生。1967 年于清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 年。1975 年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8 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1981 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主要进行北方民族史研究工作。张承志是青年作家、学者,他在蒙古历史和北方民族史的研究工作中有一定成果,在小说刨作上也是硕果累累。他的初作是蒙文诗《做人民之子》和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并获1978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荣誉奖。此后发表的小说有中篇小说《阿勒克足球》,获第一届《十月》文学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黑骏马》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春天》获1983 年北京文学奖。《北方的河》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7年又出版了长篇小说《金牧场》。

评价:《黑骏马》一出版,就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了读者,获得了1981-1982 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以辽阔壮美的大草原为背景,以一首古老的民歌《黑骏马》为主线,描写了蒙古族青年白音宝力格的成长历程,描写了他和索米娅的爱情悲剧。小说以舒缓的节奏,优美的笔法,再现了草原民族的风俗人情。歌颂了草原人民善良、朴质、勤劳的美德。

《黑骏马》既是这篇小说的题目,也是一首古老的民歌的歌名,这首民歌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正像我们这篇小说的故事一样,但作者绝不仅仅是向我们单纯他讲这个故事,而是将笔触深入到草原民族凝重的文化积淀的深层,使作品具有了深厚的历史纵深感和深刻的现实感。

人物塑造:主人公白音宝力格是一个追求文明进步的蒙古青年,他的追求体现了蒙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奶奶和索米娅即是勤劳、善良、纯朴的蒙古人民的象征。但她们对一些传统愚昧的认识和认命式的接受,又可见传统的积淀深深地烙印在她们身上,古老的草原文化中对创造与生命的喜悦这一古老的意识与现代文明在这里发生了冲撞。

主人公面对这强烈的冲撞,感到苦闷、徘徊、失望。他愤然出走。9年以后,经过现代文明的陶冶后。他内心还时刻被“黑骏马”这首沉郁、优美的古老民族牵引着,时常产生自己也说不清的萌动。是什么呢?作者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渐渐感到,那些过于激昂和辽远的尾音,那此世难缝的感伤,那古朴的悲剧故事;还有,那深沉而挚切的爱情,都不过是一些倚托或框架。或者说,都只是那灵性赖以音乐化的色彩和调子。而那古歌内在的真正灵魂却要隐蔽得多,复杂得多。就是它,世世代代地给我们的祖先和我们以铭心的感受,却又永远不让我们有彻底体味它的可能。”主人公似乎感受到这些正是其民族文化的底蕴、深层的民族文化的积淀,它就是草原的古老生活。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他在感情的深处,还深深眷恋着这片土地,因为那是生他养他的土地;他还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因为那是他的根。

作品最后写到:“我滚鞍下马,猛地把身体扑进青青的茂密草丛之中,我悄悄地亲吻着这苦涩的草地,亲吻着这片留下了我和索米娅的斑斑足迹和炽热爱情,这出现过我永远不忘的美丽红霞和伸展着我的亲人们生活的大草原。“作品作为典型的中国心态小说,在谋篇构局上,不以时空界限为囿,而以人物意识流动力线。(同时又注意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循着人物的心理流动和思想发展的轨迹展现出各种情节,使作品呈现跳动的、但又丝连不断的整体效果,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作者以散文式的笔法描摹壮美、绚丽的大草原风光,使作品既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和雄浑深沉的音乐美的效果。读来回肠荡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艺术特色:《黑骏马》是张承志的代表作,它一出版,就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了读者,并一举获得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小说叙述了蒙古青年白音宝力格骑着黑骏马寻找昔日恋人索米娅的故事。白音宝力格小时候被寄养在奶奶额吉家里,他和索米娅一同由奶奶抚养成人。他们青梅竹马,产生了自然、纯真的爱情。在白音宝力格长大外出学习时,索米娅遭到了恶人的欺辱。白音宝力格无法忍受索米娅和奶奶对于这件事情逆来顺受的态度,愤而出走。当九年后白音宝力格重返草原,奶奶已经去世,索米娅也远嫁他乡。白音宝力格骑着当年他和索米娅养大的黑骏马四处寻找索米娅的下落。

《黑骏马》的故事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其中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体验,只有沉浸其中才能品出三昧。同时,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写作手法,使小说产生了很高的审美价值。

语言和结构

语言特色

张承志的文章语言自成格局,有一种刚健、雄浑、豪迈、倔强的文化气质。在阅读《黑骏马》的过程中,能真切的感受到这一点。他的文字之所以有这样的艺术特点,归功于他在文章中多习惯使用长句,感情充沛而强烈;同时擅长勾勒人物的内心,将人物情感描绘的淋漓尽致。

1.大量运用长句:作者在小说中大量地使用了长句,使语言凸显出绚丽、强烈、抒情的质感和丰富的色彩。在《黑骏马》中,我们从始到终都能感觉到那首周乐复始、低回不尽的蒙古歌《钢嘎?哈拉》,小说中的长句与这首古歌默默辉映,一同奠定了小说的基调;同时,这样的语言安排也控制着整篇文章叙述和抒情的节奏,赋予小说独特的乐感;最重要的是,《黑骏马》中,作者为我们描绘的是一个辽阔壮美的内蒙古大草原,这也是全篇小说的背景。长句的句式,犹如电影中的长镜头,将草原的壮美、质朴和浑厚包罗其中,也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广大的心灵视野。

2.注重人物心理的刻画:著名评论家蔡翔说:“张承志以写意见长,他致力于探索的,是一种能够自由表达心灵的写作方式。” 在《黑骏马》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类似这样的心理描写:“在骑手们心底积压太久的那丝心绪,已经悄然上升。它徘徊着,化成一种旋律,一种抒发不尽、描写不完,而又简朴不过的滋味,一种独特的灵性。这灵性没有声音,却带着似乎命定的音乐感——包括低缓的节奏、生活般周而复始的旋律,以及或绿或蓝的色彩。” 对于作为曾一度生活在草原的作者来说,他以一个作家和一位牧民的双重身份用深沉与冷峻的笔调去体现着草原文化的伟大和崇高,也细腻而真实地表达着牧民的心灵和情感。

张承志将他血液里的刚性和豪迈,雄健而温情地灌注到现代汉语,他让草原在沉思下舒张着奇丽广阔,他使草原人民的欢笑与苦楚得到真情的映照。

结构

小说《黑骏马》结构紧凑、多处呼应,可以看出作者在该篇小说结构的处理上独具匠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故事线索的连贯性 《黑骏马》,以骏马为题,但却与马无关。这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不过小说中,黑骏马成为了故事的线索,将人物和情节串连起来,形成连贯的体系。小说中,共出现了两匹黑骏马。

(1) 真实的黑骏马

小说中写到,在一个风雪之夜,一头黑色的小马驹在奶奶额吉的马群中出生了,故事中的两个主角—少年时的白音宝力格和少女时的索米娅一同照料小马驹进而产生的青梅竹马的感情。小马驹一天天长大,两人的情愫也日渐加深。然而两个人在经历过不幸的打击和痛苦的分离后,当成年的白音宝力格又回到旧日的草原,试图找寻旧日的恋人的踪迹时,他得到的代步工具竟然就是昔日由他和索米娅一起喂养大的黑骏马,那头黑骏马的不期待地再次出现了,使得主人公的记忆与现实串连了起来,也使得故事情节更具戏剧性。

(2) 内蒙古歌中的黑骏马

当少年时的男女主人公兴高采烈地喂养小黑马的时候,奶奶额吉情不自禁地唱起古歌《钢嘎?哈拉》,大意是:一个哥哥骑着一匹美丽绝伦的黑骏马跋涉着迢迢的路程,穿越了茫茫的草原,去寻找他的妹妹的故事。但经历了种种周折之后,那骑手哥哥总是找不到久别的妹妹。这首期美动人的古歌竟然一语成谶,成为后来男女主人公未来命运的隐喻。古歌《钢嘎?哈拉》是作者埋下的伏笔,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美好的理想与残忍的现实之间构成的尖锐冲突,现代的爱情悲剧与古老的歌谣遥相呼应。

前面两种前后的巧合和照应,使真实的黑骏马和古歌中的“黑骏马”成为小说形式上和内容上的双重线索。以真实的黑骏马为经,古歌中的“黑骏马”为纬,作者为我们编织了一个美丽又哀伤的爱情故事。

2.顺序的多样性

小说《黑骏马》没有采用单一的叙述方式,而是在整体顺叙的过程中,夹杂了大量的插叙。这些插叙或是来自主人公的本体回忆,或是来自他人的描述。作者这样的安排使小说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将相关联的情节和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其一,故事情节的组织显得更加缜密;其二,人物的情感能够不断加强。

在处理上,作者的手法也非常的巧妙,现实和回忆以及现实和他人的叙述的衔接处没有丝毫的生硬之感,显得自然而流畅。

总之,整篇小说的结构可以称得上:起笔不凡、行笔不乱、收笔有力。起承转合之中,隐含着作者统筹布局的智慧和驾驭全篇的功力。

人物形象及表现方法

白音宝力格

主人公白音宝力格儿时在公社里长大,生性顽劣,父亲又无暇看管,于是交给草原上的额吉奶奶抚养。在与奶奶及奶奶的孙女索米娅共同生活的过程中,白音宝力格习惯并爱上了草原的生活,成为了一个热爱劳动、喜欢读书的进步青年。同时,他与索米娅纯洁的爱情,使他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憧憬。这时的白音宝力格是积极、乐观的。可是当他得知索米娅被人欺辱时,他感到极其愤怒。而奶奶和索米娅对此事的态度,更令他不能接受。“被强暴后怀孕的索米娅为保卫未出世的孩子而敌视白音宝力格的态度,奶奶对白音宝力格的隔膜和陌生感,都表明了主体与草原的相异关系。正像白音宝力格曾意识到的那样,这里并不是他童话般的家,草原并不听从他想象的指令。”①他感到自己被草原疏离了。此时的白音宝力格是失望、悲伤而孤独的。多年之后,白音宝力格完成了大学的学习,重新回到草原,试图去寻找索米娅和以前的生活,可他一路走来,却得知奶奶早已去世,索米娅也远嫁他乡。他的心里又充满了缺憾、歉疚和伤痛。

在表现白音宝力格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使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尽管小说的开头,主人公是以第三人称入场,但这仅仅是一种白描的手法。之后,作者编笔锋一转,对白音宝力格使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这样做的优点两个:一是便于情节的展开,尤其是那些回忆性的情节;二是有利于对人物内心的表达,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并富有张力。

索米娅

少女时纯真善良的索米娅,生活中被欺凌后忍辱负重的索米娅,作为一个母亲舐犊情深的索米娅,和成为一个牧人妻子坚强生活的索米娅,这些形象一个个叠加起来,便成了一个美丽、善良、坚韧而又顽强,在苦难中勇敢面对,在生活中甘于平凡,在爱情中满怀真诚与爱的草原女子的形象。她让我们能通过她的形象感受到生活深处的美的存在!人性的美与自然的美,还有伟大的母爱!生活的艰辛铸成了她心性的升华,坚毅与善良使其生命焕发出异样的光彩。但同时也可以看到传统的草原文化在她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白音宝力格离开草原之前,索米娅是通过白音宝力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描述的,这种直接的表现方法充分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和内心品质。而当白音宝力格重归草原,他在寻找的途中一直没有找到真实地索米娅,只能从别人的口中依稀知晓索米娅九年的经历。虽然是间接性的描述,但是由于通过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视角,使索米娅的形象获得了立体感。

各种叙述之间不可能实现“无缝”的衔接,我们从别人的讲述中得到的仅仅是索米娅的一些生活片段,无法知晓她完整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她如何独自安葬了奶奶,如何选择远嫁他乡,如何默默思念着白音宝力格,如何告诉女儿其其格她们还有个亲人叫“巴帕”……这些在小说中都没有讲述,因此形成了大量的留白,这些留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在读者的想象中,索米娅的人物形象更臻丰满和完美,散发出人性的光辉。

艺术效果

文字的节奏

周而复始、低回不尽的蒙古古歌《钢嘎?哈拉》控制着叙述和抒情的节奏,赋予小说独特的音乐感。作者运用了大量的长句的句式,将一个残缺而美丽的爱情娓娓道来,在深沉、绵长的语境里,令人引发不尽的思考和品味。

这种悠长舒缓的节奏配合着辽阔壮美的大草原背景,配合着牧民质朴的生活和丰富的人物内心,实现了情与景的交融。“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 ②在作者的文字节奏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意境。

情节的残缺

1. 不完美的爱情:故事的开端是和谐而美好的,慈祥的白发额吉、童年快乐的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以及漂亮的小马驹钢嘎?哈拉,这是一副美丽祥和的草原生活图景。在青春萌动的时节的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彼此产生了爱慕之心,可是,触手可及的美好爱情,因为一个恶棍的闯入而化为泡影,当美妙爱情破碎的时候,白音宝力格离开草原去寻找现代文明,索米娅独自承受艰辛的生活。一朵美丽的爱情之花在盛开之前枯萎了。

不是年轻的时候总是会轻易地下决定,然后在成熟的时候去体味后悔?而有些东西一旦失去就再也得不到了。是不是只有在这样的失去中人们才有可能体会到些许生活的真谛?残酷的现实和美好的爱情理想之间,往往能够撞击出心灵的火花。

2. 不完美的寻找:当白音宝力格完成了九年的学习之后,带着悔恨的心情重返草原寻找索米娅,他一步步地接近当年的恋人,可最终还是无缘得见。

从结果上来看,这次寻找是不完美的。但是,在寻找的过程中,他不断打听到了索米娅的下落,也不断地获知索米娅九年中的经历,他从中感受到了索米娅的艰辛和伟大,也领悟到草原的文化价值。追寻的脚步帮助白音宝力格完成了一次精神之旅。没有见到昔日的恋人,但他获得了成熟的人格和丰富的内心。

人物的人性

“一些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引起人的审美反应,那是因为作家和读者之间,存在着以人性为基础的共同点。”③小说中充满了各种冲突,善与恶的冲突,现代与传统的冲突,真爱与误解的冲突……在这些冲突里,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真实以及草原的独特文化价值。

1. 对生命的珍视 :在《黑骏马》中,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到一些关于草原的意识形态。奶奶和索米娅身上带有草原传统文化的烙印,这些意识形态也体现在她们身上,比如:对生命的珍视。

奶奶额吉可以用自己的乳汁喂养那些待哺的牲畜,对生命的珍视在草原的价值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甚至当白音宝力格得知索米娅被欺辱,他拿刀想去找那个恶棍报仇时,奶奶也制止说:“怎么,孩子,难道为了这件事也值得去杀人么?”

对生命的珍视,换一种角度,也可以解读为:母爱的伟大。源于母性爱的本能,她无法为了爱情而抛弃自己的骨肉,虽然她是那么的小,但是毕竟是生命。所以索米娅忍受着被欺凌的羞耻,忍受着白音宝力格误解的痛苦,去抚养其其格这个瘦小的孩子,依靠自己的肩膀去承受命运的安排。

2. 爱情的可贵:“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最富于人情味的主题莫过于爱情。” ④ 在本篇小说中,我们同样看到了美丽的爱情,生活虽然污浊不堪,但是爱情本身依然不失其纯洁。历经生活的磨难之后的爱情更显其真淳与清澈。这种爱情没有花前月下的卿卿哦哦,但是却可以称之为人世间最真最善的情感!

生活是粗糙的,爱情是脆弱的。但是粗糙中的生活依然有人性的美丽闪光,就像索米娅的美,爱情的脆弱中依然存在着怀念与梦想。当白音宝力格从索米娅的女儿其其格的嘴里听到“巴帕”时,他的内心应该是震撼的。在分离之后,他们的爱情也许会逐渐退色,但是那种眷恋和执著却使得已经丢失了的爱情成为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草原的文化

伟大的作家必然在他的作品中融入个人的生命体验,而伟大的作品也必然反映着作家的心灵感悟。《黑骏马》的文本背后,我们能够体尝到作者对草原文化的那种虔诚的迷恋。“他将精神因素提到了价值本位,使其产生了终极的意义……以民间的话语成功表达出人类高贵的精神图象。”⑤就像文中所讲的:“为了追求所谓的现代文明,我背叛了草原,而到头来我依然一无所有。”

作者还有这样一段话:“我渐渐感到,那些过于激昂和辽远的尾音,那些世代难逢的感伤,那古朴的悲剧故事,还有那深沉而挚切的爱情,都不过是一些依托或框架,或者说,都只是那灵性赖以音乐化的色彩和调子。而那古歌内在的真正灵魂却要隐蔽的多,复杂的多。就是它,世世代代地给我们的祖先和我们以铭心的感受,却又永远不让我们有彻底体味它的可能。”作者和主人公感受到的正是草原民族文化的底蕴和深层的民族文化积淀。在他感情的深处,还深深地眷恋着这片草地,因为那是曾生他、养他的母亲,那是他的根。文章最后这样写到:“我滚鞍下马,猛地把身体扑到青青的茂密的草丛之中,我悄悄地亲吻着这苦涩的草地,亲吻着这片留下了我和索米娅的斑斑足迹和炽热的爱情,这出现过我永远不忘美丽的红霞和伸展着我的亲人们生活的大草原。”

生活在草原的人对故土总有一份执着的感情,草原带给他们心灵上的宁静,是他们心中美丽的梦。在他们心里,草原是赋予他们一切的母亲,那份对母亲的爱是一种植根于心底深处的一种激流,是这世上最伟大的情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