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绝对信号》
编剧:高行健、刘会远
导演:林兆华
主演:林连昆、肖鹏、尚丽娟、丛林、谭宗尧
首演时间:1982年9月19日
首演地点:首都剧场三楼歌舞厅
剧情:火车上,待业青年黑子被车匪胁迫参与扒车越货。在车上遇见昔日同学、恋人,以及忠于职守的老车长。一系列复杂矛盾冲突在五个人间展开,最终每个人都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1982年9月19日,北京人艺三楼宴会厅,狭窄昏暗。没有镜框式舞台,道具是几个箱子和木条框子,演员穿着普通衣服竟然与观众聊起天……谁也没想到,这样与人艺戏剧传统格格不入的作品,三个月内从小歌舞厅搬进大礼堂,上演过百场,轰动全国。它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剧场话剧,戏如其名,这是一个《绝对信号》。如今,歌舞厅已是名震京城的“人艺实验剧场”,当时初出茅庐的导演林兆华因“一戏一格”被尊称“大导”,中国小剧场话剧也在30年里渐成潮流,遍地开花,风华正茂。
【戏里】
中国小剧场戏剧从宴会厅起步
1982年9月19日,《绝对信号》在人艺三楼宴会厅首演,题材并不新颖,但“主观式”表现手法震惊了戏剧界。舞台上首次时空交错,现实、回忆和想象三个空间穿插并行。演员不再演“内心戏”而是直接说出来,甚至走出“舞台”与观众交流。灯光、音响也成为渲染情绪的工具。所有这些颠覆“斯坦尼体系”的做法出自一位人艺新提拔的中年人——林兆华。
林兆华在中戏学的是表演而不是导演,1961年毕业分配到北京人艺。“文革”时期,他与焦菊隐、于是之、郑榕、蓝天野、英若诚一起体验生活,耳濡目染学了不少中外戏剧知识。人艺书记赵起扬相中林兆华,“文革”后在全院大会上宣布这个“年轻人”可以当导演。
1978年,林兆华开始导戏,四年间人艺领导对他评价是“有些灵气”。偶然的机会,他在杂志上看到介绍六七十年代欧洲小剧场运动。花钱少,风险低,这是新人导演最适合的实验方式。与此同时,他遇到编剧高行健,读了他创作的剧本《绝对信号》。两人一拍即合,准备排一部“完全不同”的戏。
为了让挑战传统的戏能够演出,林兆华动了不少脑筋。他把《绝对信号》的主题阐释为符合时代精神的“挽救待业青年”,剧本顺利过审。为了减少阻力,整部戏也是借人艺大部队赴桂林演出的机会排演的。
三个月演出上百场,外地观众慕名进京观摩,《绝对信号》创造神话。评论家童道明认为,“中国因为有了《绝对信号》终于汇入了世界小剧场戏剧运动的大潮”,30年过去了,今天中国小剧场戏剧兴盛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享“开风气之先”赞誉的同时,林兆华也尝到挑战传统的代价。《绝对信号》很快被批判“存在明显思想缺陷”。林兆华被点名批评要求反思检讨。可他坚信戏没问题,检讨也一直没写。在此期间,林兆华铭记一句话:人艺院长曹禺曾说“《绝对信号》的优异成绩是北京人艺艺术传统的继续发展。”
【戏外】
大导:不做一种风格传统的奴隶
焦菊隐忠实的继承者
正如曹禺所言,看似颠覆“斯坦尼体系”的林兆华,与北京人艺传统却有着潜在的联系。
作为北京人艺首任总导演,焦菊隐很早就为中国戏剧指明了向民族文化、向传统戏曲学习的路,他反对墨守成规,讲求“一戏一格”。林兆华认为自己是焦菊隐忠实的继承者。他曾在2005年北京人艺纪念焦菊隐诞辰百年时撰文,明确指出“既然焦菊隐当年在独尊斯式体系的大环境下,能极有勇气地提出破除传统和禁锢,建立中国学派的理论,那现在的戏剧人也应该学习焦先生,褪下身上的禁忌和抱负,在实践中有选择地继承,不做一种风格传统的奴隶”。
从《绝对信号》开始,到1984年的《红白喜事》、1986年的《狗儿爷涅槃》、1999年的新版《茶馆》,还有《鸟人》、《棋人》、《鱼人》,再到2000年的《风月无边》、2003年的《赵氏孤儿》、2006年的《白鹿原》,林兆华的创作实践确是“一戏一格”。《白鹿原》里他让濮存昕、宋丹丹等演员说陕西话,请陕北艺人唱老腔,把一群羊赶上舞台。不久后,批判的声音来了:“这是否能算正宗的‘人艺制造’?”“林兆华怎么能在首都剧场养鸡养羊,多臭啊!”
不畏争议不断探索,坚持自我的林兆华逐渐成为人人敬佩的“大导”。1984年,林兆华当上了人艺的副院长,由于对行政工作不感兴趣,人送外号“业余院长”。他希望人艺有不同风格流派的戏剧出现,可是保守思想却让他举步维艰。 “业余院长”最终还是在八十年代末辞了职。
濮存昕愿为大导辞官
在旁人看来,辞职的林兆华仍与人艺有着“紧密联系”,因为濮存昕。两人是合作了20多年的老搭档,一个特立独行,一个谨守法度。从1989年的《哈姆雷特》到如今的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合作的每部戏都有含金量。工作之外,两人却几乎不见面。有人说,林兆华的导演手法把演员当成傀儡,但濮存昕的意见正好相反。“大家都能感受到,林兆华和其他导演真是不一样,他既不做示范,也不进行心理解释,他甚至让你好像进入了一种困境,但当你积累到一定程度,你自己突然开窍了。”
林兆华对濮存昕的评价则是:“小濮人品好,有艺德。”为了给这位“旁逸斜出”的导演争取创作空间,濮存昕甚至愿意牺牲自己。2003年濮存昕任人艺副院长后,提出请林兆华担任艺术总监的想法,随即被驳回。沮丧的濮存昕提出辞职,“你们还是让我单纯地做回演员吧”。后来,林兆华没当上艺术总监,濮存昕也没辞掉副院长的头衔。但两人的合作仍在继续。童道明曾写过一篇林兆华和濮存昕的文章,把他们比作当年的焦菊隐和于是之,“注定会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又一个话题。”
受访者:林兆华、濮存昕、童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