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当代长篇小说精神主潮 参考文献
⑴雷达:《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新时期文学主潮论纲》。《文学评论》.1987年第1期。
⑵张卫中:《新时期小说的流变与传统文化》。学林出版社.2000年,第106页。张卫中对“国民性”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作了很好的概括。他认为,所谓“国民性”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出现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与一般意义上的民族文化心理有所不同,它是中国知识分子在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中,通过比较与鉴别对民族人格与心理的自我审视与定位的结果。同时它也不是对国民心理的全方位描述,而主要是着眼于那些阴暗落后的东西,是对国民心理中负面因素的概括和批判,本文即取其义。
⑶俞祖华:《深沉的民族反省: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8—9页。
⑷⑸鲁迅:《鲁迅杂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12、482页。
⑹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4020-4031页。
⑺汪卫东:《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内在逻辑系统》。《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7期。
⑻雷达:《20世纪近三十年长篇小说审美经验反思——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五辑长篇卷序言》。《小说评论》.2009年第1期。以下列举篇目均参考了该文,不再一一说明。
⑼徐其超,毛克强,邓经武:《聚焦茅盾文学奖》。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330页。
⑽庄锡华:《国民精神与中间人物》:《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⑾刘思谦:《卡里斯马人物与女性——<羊的门>及其他》。《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3期。
⑿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⒀鲁迅:《鲁迅杂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39页。
⒁尚九玉:《论中国传统道德理想人格及其现代价值》。《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2期。
⒂痴狂:《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福贵代表的人的生存意义是什么?》。
⒃蔡葵,韩瑞亭编:《长篇的辉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159—160页。
⒄南帆:《城市的肖像——读王安忆的〈长恨歌〉》。《小说评论》.1998年笫1期。
⒅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2页。
⒆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13页。
⒇刘向兵,张展,何晓军:《时代变革与人的抉择》。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第33页。[美]阿历克斯·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素质探索》(曹中德等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第41—67页。
(21)解思忠:《中国国民素质危机》。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年,第137—181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23)刘扬体:《警钟,向岳鹏程们敲响》。《求是》.1994年第24期。
(24)荒煤:《骚动之秋·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25)[美]埃弗里·M·罗吉斯等:《乡土社会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20—321页。
(26)中华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运动史》。春秋出版社.1989年,第7页。
(27)王庆淑:《中国传统习俗中的性别歧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61页。
(28)邹明山:《心底无私天地宽——浅谈<沉重的翅膀>》中的陈咏明形象 《长江文艺》 1986年第4期。
(29)徐其超,毛克强,邓经武:《聚焦茅盾文学奖》。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4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