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弄兵柄马士英窃位,尽愚忠史可法出都 学子请愿

史可法突然决定自请出守淮扬,使黄宗羲的满腔热望再度归于破灭,同时,也给复社的社友们造成极大的冲击。侯方域、梅朗中、张自烈、沈士柱、左国棅等人,由于在各部衙门里充当幕僚,甚至在更早一点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消息。只是,当他们气急败坏地赶到兵部衙门,围着陈贞慧,询问该怎么办时,就连一向沉着稳重的这位头儿也忧心如焚,乱了方寸,末了,只表示要竭尽全力地进谏,以促使史可法改变主意。他还与社友们约定,于五月十七日——也就是黄宗羲同陈方策在书坊里谈话的第二天上午,到洪武门外的茶社去集中,看结果如何,再作计议。

现在,已经到了约定的时间。从辰刻开始,社友们就陆续来到茶社里,在靠窗的地方占了一张桌子,叫了两壶“毛尖”,几样果品,一边喝着,一边等候。由于估计到事情不会太顺利,他们还特地把吴应箕和余怀也招了来,以便到时一道参与计议。谁知大家心神不定地守候了大半个时辰,不但不见陈贞慧前来露面,就连自告奋勇前去催请的侯方域,也失去了踪影,社友们就不由得愈来愈焦急不安了。

“哎,到底是怎么回事?定生怎么还不来?”梅朗中一边伸着脖子朝窗外张望,一边神情懊丧地说,“莫非史道邻已经出都,把他也带走了不成?”

“这倒不至于,”张自烈摇摇头,“史公出都之时,须得向皇上公行陛辞之礼,百官也须齐集城外替他‘郊饯’,岂有一声不响就走了之理!”

“哼,也难说。如今马瑶草已跑回留都,江北诸镇成了无头之蛇。若是流贼南下,军情紧急,史公便只有星夜赴任了!岂不闻兵法有云……”沈士柱提出他的见解,而且照例忘不了引用兵书,只是对于这种情况,兵书上到底有什么相应的说法,他却似乎一时想不起来,所以只管一个劲儿眨着眼睛,却没有了下文。

幸而左国棅接了上来:“江北军情紧急,事先岂能全无声响?况且,定生即使跟着走了,又岂能不给我们留个口信?”

听他这么一问,沈士柱立即又神气起来:“哎,老兄这就是外行了!”他把手一挥,说,“军机大事,岂能轻易泄露?岂不闻‘形人而我无形’乎?即使是定生,到了此时此际,只怕也不敢给我们留什么口信哩!”

余怀摇摇头:“弟倒是想着,这两日留都上下,众议沸腾,都是争的史公赴淮扬督师的事。说不定马瑶草之流怕史公逗留一久,难免夜长梦多,又弄个什么奸诈的法儿,从速把他悄悄儿打发了出都也未可知!”

冲着这一阵子,弘光皇帝对马士英明显偏护,余怀的顾虑自然不无道理。大家顿时又焦急起来。

“若、若是这等,我们岂不是白、白等一场?”梅朗中结结巴巴地问。

“是呀,”左国棅也接了上来,“既然如此,我们还坐在这儿干什么?”

“对,不等了!”“算了,走吧,走!”更多的人哄然附和。

然而,没等他们站起来,就听见桌子被“砰”地拍了一下,接着,响起了吴应箕冷峻的声音:

“你们全都是瞎猜!瞎猜,懂吗?”他重复地呵斥说。到底为何是瞎猜,他似乎并不打算解释,但是那霍霍扫射着的目光,已经足以使社友们不由自主地安静下来,不再作声了。

“那么,”大家闷闷地喝了一会子茶之后,终于又有人开口了,那是安静不下来的沈士柱,“史公纵然此刻尚未离京,可毕竟是要离京的——要是朝廷不肯收回成命的话。那么到时定生可怎么办?是跟着史公一道走,还是留下来?要是他也走了,丢下我们怎么办?这幕僚还当下去不当下去?”

“哼,其实,就算定生留下不走,我们这份幕僚的差事,也已经没有什么意思了!”左国棅垂头丧气地说。

“噢?”

“你不想想,以往我留都是史公主持大计,定生又在他的幕中,凡事都领着头,我们才能互为呼应。如今换了马瑶草,定生自然不能再依附于他,一旦这幕中没有定生居中策应,我们留着又有什么用!”

的确,陈贞慧那个借助“入幕”来影响朝政的设想,是建立在东林派当权的基础上的。现在史可法一走,将来朝廷的大权,势必落到马士英之流的手中,那么“入幕”的办法还能不能起作用,确实值得怀疑。所以,听左国棅这么一说,大家那本来已经烦躁不安的心情,又增添了一重沮丧。

“次尾兄,旁观者清,兄倒说说,我们该怎么办?”由于这伙人中,目前只有吴应箕和余怀一直没有入幕为宾,梅朗中只好转向他求救了。

吴应箕却不说话,只是冷着脸,不住地捋着刺猬毛似的胡子,半晌,才闷声闷气地说:

“若是当不下去,那就不当!退出来,依旧做我们的旧行当——管领清议!”

“对!”沈士柱马上表示响应,“前几日顾子方就曾访过弟,也是说的这话,还说周仲驭料定,朝廷如此安置马瑶草,必生变故。弟当时还不信,如今果然被他料着了!”

“周仲驭当初就不以我们入幕为然,这不,全给他说中了!”左国棅也表示附和,“可是定生偏不听,结果闹成今日这种局面!”

当初商议入幕时,左国棅表现得十分起劲,入幕也几乎是最早的,如今他却把那些都忘了。也许正是这一点,引起了张自烈的反感,他把茶杯往桌上一放,说:

“兄也休要责怪定生!入幕为宾也没有什么不好,至少许多事情我们都能知道,不像以往那样,老给蒙在鼓里,即便定生当不成了,我们还可以当下去。史公走了,朝中也还有高公、姜公他们,马瑶草未必就能一手遮天,况且……”

他本来还要说下去,忽然窗外“哄”的一声,骚动起来,好几个声音在叫:

“咦,看,快看!”“奇怪,那是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

大家不由得一怔,连忙转脸望去,发现不知为什么,街上的行人纷纷停住了脚步,正一边往两旁让开,一边朝南边伸长了脖子。大家不觉好奇起来,纷纷站起身,挤到窗前,这一下,才看明白了。原来,从街南的方向正走过来一队儒生,大约有二三十人之多,一个个神色凝重,步履庄严。为首的一个,手中捧着个黑漆盘子,盘子里盛着一份奏折之类的东西。在他们的后面,还吵吵嚷嚷地跟着好些市民模样的人,其中也有一些方巾儒服的士子。如果说,前头的儒生们都庄严地保持着沉默的话,那么,后面那些临时加入的却显得神情亢奋,一边挥舞着胳臂,一边大声诉说着。社友们隔着窗子,加上前面还有好些看热闹的路人挡着,一时也闹不清他们在说什么。直到队伍经过窗前时,才听见其中有人慷慨激昂地大声说:

“为何夺我史公?”“还我史公!”

“咦,莫非他们是到通政司去,上书挽留史公不成?”由于这儿离洪武门内的部院衙门已经不远,所以余怀首先作出猜测。

“嗯,前头那些人,像都是国子监的生员。捧盘子的那个,名叫陈方策,是他们的一个头儿,平日也算得上敢说敢为!”有人介绍说,听声音像是张自烈。

“瞧这阵仗,响应他们的人还不少。说不定,他们这一闹,真能把史公留下来也未可知。”左国棅喃喃地说,似乎重新生出了希望。

然而,不知道是不以为然,还是别的缘故,他的说法没有引起社友们的应和,大家只默默地望着窗外的热烈情景,显出各怀心事的样子。

终于,梅朗中不自在地扭动了一下脖子,懊丧地说:“这管领清议,本是我复社分内之事,谁知事到临头,反而让国子监的人占了先筹去!”

这随口而出的一句话,戳破了彼此试图隐瞒的心事,社友们你望望我,我望望你,脸色不由得变了。的确,作为复社的成员,大家一向引以为自豪的,是长期以来,无论在江南还是留都,他们都属于最敢出头说话,最具号召力,最有影响的一群,谁也不能相匹敌。可是,眼下的情形却是:国子监的太学生们已经行动起来,而自己一班人却依旧守在茶社里,毫无作为。正是这种反常的对比,使大家的自尊心仿佛受到了嘲笑和侮辱似的,这大半天里所积存的烦闷和焦躁,一下子膨胀起来,终于再度爆发了。

“算了!”沈士柱首先把桌子“砰”地一拍,大声说,“还等什么?干脆,我们也上通政司去!”

“对,走呀,走!”梅朗中和余怀也齐声附和。

这一次,连吴应箕也不再阻拦。于是大家纷纷转过身,络绎向外走去。剩下张自烈还在犹豫,但看见大家全都要走,也终于默默地跟在后面。

他们刚刚走出门外,忽然意外地看见,一早就去催请陈贞慧却久久不见回来的侯方域,正穿过拥挤的人群,急急地朝茶社走来。

“咦,兄等要往哪儿去?”侯方域一边擦着额上的汗,一边诧异地问。

沈士柱哼了一声,反问:“这老半天的,你到底上哪儿去了?定生呢?”

侯方域摇摇头:“他因有要紧的事,这会儿还来不了。”

“有要紧的事?那么我们——”

“哎,兄别急!”侯方域做了个阻止的手势,随即压低声音,神色严峻地说:“定生因向史公进谏无效,决意另想办法。眼下,他已经求见姜阁老去了——哎,此处非说话之所,还是先返回里间去,再与兄等细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