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传世经典,厚字当先

中国国学经典,打头第一句,就是人生在世,厚字当先。

这句话,在哪本经典上呢?

国学经典的核心,是四书五经;四书五经之首,是由孔子的弟子门人记述的笔记体思想纪要——《论语》。

《论语》开篇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的意思,尽人皆知,是说当一个人,脚踏实地学习并掌握思想知识,并将这些思想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思想启迪人生。这时候就会有许多人慕名而来,向你求教,又或是与你共同探讨,共同学习。但也有时候,你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公众的认可,你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大家的承认,所以你尽管付出了努力,可是仍然没有人理睬你,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怎么办呢?

这句话的全部要点,就落在最后这半句话上: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说:即使是别人不承认你的努力,不承认你的成就,否定你的贡献,那你也不能气急败坏,而是要心平气和,耐心等待,万不可心浮气躁,脸皮太薄,过于急切地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如果那样的话,那你就惨了,你前面的努力与付出,全都因为这张薄脸皮而付诸东流,而且又落得个“不是君子”的坏名声。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说除非你的脸皮足够厚,否则的话,你绝对成不了一个君子。而你要是想做君子,脸皮薄了万万不成。

君子都是厚脸皮,这就是传承近三千年的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

这样说,感觉怪怪的,但真实的人生,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

我们来看一个故事:明朝孝宗年间,有个叫杨守陈的人,在朝中任太子洗马的官职,这个官职的意思,就是太子的侍从官,类似于今天的文秘,总之是太子身边职务较高的领导干部。有一年他请假回家,到了驿站住下,驿站的驿丞就问:“你是什么官职?”杨守陈回答:“太子洗马。”那驿丞就“哦”了一声:“原来你是给太子洗马的,一天能洗几匹马啊?”杨守陈一听这话,就知道这驿丞是个草包,只好敷衍道:“这个洗马嘛……勤时多洗几匹,懒就少洗几匹,也没个准……”

正说着,一位御史大人来到,驿丞急忙上前跪迎,还命令杨守陈快点和他一起跪,可是那御史一看到杨守陈,却吓得扑通一声先跪下了。原来杨守陈的官职,比御史要大得多。

这下子驿丞吓坏了,苦苦哀求杨守陈饶命。杨守陈却说:“这事又不怪你,就算了吧。”

在这件事情中,杨守陈就是遭遇到了“人不知”的尴尬,驿丞望文生义,以为太子洗马就是专职替太子洗马的,还对他喝三吆四,指手画脚,这对于杨守陈来说,是件很难堪的事情。可是即使再难堪,他也得按照孔子的教导,强忍着屈辱,以此来表示自己的“不愠”。倘若他沉不住气,忍受不了这种屈辱,当场发作起来,这事传到别人的耳朵里,那么杨守陈就成了作威作福、仗势欺人的无德之辈。

可见,要想不被人视为无德的小人,那就必须要有一张足够厚的脸皮,能够在别人的白眼与侮辱之中安之若素,做不到这一点,也就难以获得君子的美名。

把君子就是厚脸皮这句话揣摩得最为透彻的,莫过于大唐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娄师德。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好脾性,无论别人如何辱骂他,也不见他生气上火。曾有人骂他是乡巴佬,他却笑着说:“当然啊,我本是种田人出身,我不是乡巴佬,那谁是呢?”

曾有一次,娄师德的弟弟赴代州任刺史,娄师德对他说:“我当哥哥的是宰相,如今你做弟弟的又成了刺史,我们获得的荣誉过多了,如果有人对你说三道四,你该如何自处呢?”

弟弟回答说:“这事好办,以后就算是有人朝我脸上吐唾沫,我最多自己把它擦干,绝不会给你带来麻烦。”

娄师德摇头道:“差矣,你差矣,人家吐在你脸上的唾沫,你怎么可以自己擦干呢?要知道,既然人家向你吐唾沫,那是因为人家痛恨你,你居然敢自己将唾沫擦掉,这岂不是更让对方愤怒吗?听我的话,以后再有人把唾沫吐到你的脸上,不要擦,让唾沫自己风干。”

这就是成语唾面自干的来由。对于娄师德的做法,历来是说好的有,说坏的也有。好的说法是称赞娄师德太能够隐忍了,坏的说法则认为娄师德的脸皮太厚了,连最起码的做人的尊严都失去了。但无论是好的说法,还是坏的说法,都扣紧了一个字:厚!

这个厚字,正是人不知而不愠的最高境界,除非你能够体悟到这个境界中的人性智慧,否则的话,纵然是儒家的经典堆积如小山,对你来说也未必有什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