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官场训诫五:做不做事无所谓
年轻人初入官场,对于职场有着一种主观性的想象,他们认为官场之上,成绩是排在第一位的,一个没有工作成绩的人,自然也就没有可能晋升。这个说法不能说是错误的。但是,在官场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并非是哪个年轻人的美好想象,而是人类社会博弈与竞争的客观规律。
汉景帝时代,有两个重要人物引起了史学家的注意,一个是名将周亚夫,另一个名字叫石奋。
周亚夫其人,曾因平定了“七国之乱”而青史留名,他的军营被称为细柳营,即使是皇帝进入,都不敢纵马狂奔,只能是小心翼翼地慢慢行走。但是有一天,汉景帝突然在宫中召见周亚夫,赏赐给他一块肉,却没有切开,也不准备筷子。周亚夫心里感到别扭,就转身招呼主管宴席的官员拿筷子过来,这时汉景帝却冷笑着问他:“难道这种吃法,不符合你的心思吗?”
周亚夫不明白皇帝是什么意思,慌忙站起来谢罪,景帝厉声呵斥他出去,并说:“如此愤愤不平的人,将来怎么可以成为幼年君主的臣子?”
没过多久,周亚夫的儿子考虑到父亲年老了,就买了用于殉葬用的五百件铠甲盾牌。恃仗父亲的权势,他虐待搬运东西的雇工,还不给他们工钱,雇工们非常愤怒,就写检举信举报周亚夫。汉景帝接到举报,立即将周亚夫捉拿下狱。等到提审的时候,审案的官员问周亚夫:“你为什么要谋反?”周亚夫解释说:“我没有谋反,我要谋反还会等到今天吗?”审案官员不信:“既然不是谋反,那你为什么要购买铠甲兵器?”周亚夫解释说:“那些铠甲兵器,是殉葬用的。”审案官员听了大喜,说:“如此说来,你是打算到了地下再造反了?”
听了审案官员这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说法,周亚夫狂怒之下,口吐鲜血,竟然活活气死了。
一代名将,就这么莫名其妙地被冤枉死了,而与周亚夫作为同僚的官员石奋,却平步青云,满门富贵。
说起石奋这个人,他没有读过书,不认识字,没有文化,更不像周亚夫那样为国家立过汗马战功。那么石奋又是如何获得功名富贵的呢?
《资治通鉴》上记载说,石奋这个人,唯一的长处就是恭敬谨慎,见到任何人都毕恭毕敬,满口恭维用语。此人在官场上混迹一生,除了奉承别人,别的话绝不多说一句,他也因此而迅速晋升。不唯是石奋官运亨通,青云直上,朝廷分明感觉到爱说奉承话的人太少,又将石奋的四个儿子也全部提升,一门父子五人,每人都有二千石的俸禄。但是除了支取高额优厚的薪资,吃饭抹嘴之外,石家人不负责朝中的任何实际性工作。
然而,汉景帝却认为,像石奋这样的人,远比功勋赫赫的周亚夫更为可靠。所以他在气死周亚夫之后,就把石奋留给了儿子汉武帝。
石奋的小儿子石庆,官任太仆,主要的职责是替汉武帝赶马车,有一次汉武帝外出,忽然问石庆:“现在有几匹马在拉车?”石庆听到后,先用鞭子将拉车的马一匹一匹地数过,然后恭谨地回答道:“启奏陛下,共有六匹马。”
看看这个石庆,拉车的到底有几匹马,只要脑子没毛病的人,看一眼就能够回答得出来,他偏要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数一遍,这样做是不是有什么理由呢?
有理由!
正是因为石庆连几匹马都要数过才回答,这就给汉武帝留下了特别的好印象。汉武帝认为,像石庆这样的人,对待公事上异常地踏实认真,尤其是对自己不敢有丝毫的马虎,这样的人才,要提拔,要重用。
功勋之大如周亚夫,竟然不为朝廷所容;混世油子如石奋,竟然是满门富贵,这又是一个什么原因呢?
说透了就是博弈两个字。
古人评价周亚夫这种社会现象,有一句专用术语:功高震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周亚夫在这个世界上的政治对手,不唯是七国的叛军,还包括了石奋一家,以及朝廷中的诸位同事同僚,甚至也包括了皇帝本人。周亚夫的成功,非但没有为他本人带来利益,反而让他成为了所有人的政治对手,偏偏他对此毫无察觉,所以才会活活气死。
而石奋一家的成功,就在于官场上有周亚夫这样的人,当周亚夫在与叛军殊死血战的时候,石奋也在一边紧张地盯着他,并随时观察着皇帝及同僚们的动向,一旦发现周亚夫的功勋已经引发了所有人的嫉恨,石奋立即识趣地闭紧了嘴巴。
石奋不说话,所以就不会说错话。他不做任何事,所以就不会做错事。当官场上那些能力过强的人被强大的阴暗力量挤压出局的时候,官场上剩下来的人,就是像石奋这样从未犯过错误的“老同志”了。正是因为他没有犯过错误,所以你也无法指责他,最后的赢家,必然是他。
但在特殊的情境之下,一个因为不做事而受到重用的人,也会遭遇到麻烦。靖康年间,金人铁蹄南下,朝廷急忙优选精明能干的官员派到地方去主持军事。有一个东州人,名字叫解习,他在朝中寡言少语,众臣皆称其能,于是一致推举他为直龙图,知河中府。解习再不喜欢说话,这时候也不得不多说几句了,他解释说:“我不爱说话,并非是像你们想象的那样胸有成竹,只不过是我嘴巴笨,所以平时不敢多说,怕说错了丢人,可就因为我不爱多说话,就派我去主持地方军事事务,这岂不是瞎胡闹吗?”
解习其人其事,再次印证了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规律,这个规律是说,当我们观察别人的时候,就是通过对别人所做的事情,所说的话作出判断,这些判断未必精确,但好歹是一个判断的依据。可如果一个人不说话,也不多做事,那么,我们的判断就会失去凭据,就会因为无法观察到对方的底细,而认为对方深不可测。官场上的选拔制度也是如此,但凡一个人被提拔,稳重必然是一个绝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正如我们分析的那样,所谓的稳重,实际上是我们无法摸清楚对方的深浅长短而得出来的本能性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