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境,高低尽现 “见”与“蔽”圈定大不同之境

境界的不同是由于认识的互异。他们有的“见”,也往之为其,“见”所“蔽”。

——《理想人生》“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

人生境界关系个人的成就、品味与气度。人生境界有高有低,有狭有宽,有大有小,境界在哪里,人生就到哪里。对于不同的人生境界产生的原因,冯友兰先生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境界的不同是由于认识的互异。这有如旅行游山一样,地质学家与诗人虽同往游山,可是地质的观感和诗人的观感却大不相同。”

地质学家眼中的山必定显现出的是形式各异的地质结构图,而诗人眼中的山却是自己兴致所至的情感寄托。虽然他们游历的是同一座山,却因各自认知的不同,而使观感产生了巨大的不同。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庙里有一个老方丈和一个小和尚。有一天,小和尚耐不住寂寞,跑去找方丈:“方丈、方丈,我想读书……”

方丈看了看小和尚,什么也没有说,回到房间里搬了一块石头出来:“这样吧,今天你把这块石头拿到山下的市集上去卖。但是记住一点:无论别人出多少钱都不要卖!”小和尚想不通:一块石头让我去卖,而且说,有人买还不要卖,真奇怪。可是,没有办法,小和尚最后还是拿着石头下山了。

在市集上,有个妇女走了过来,看了看石头说:“我出五文钱买你这块石头。我想买回去给丈夫写字的时候压压纸,这样不容易被风吹走。”小和尚想,一块石头能卖五文钱啊!但是,方丈不准他卖啊!所以,小和尚只好说:“不卖,不卖!”妇女走了。

小和尚回到山上,说:“今天竟然有个妇女愿意出五文钱买这块石头……但你说不让我卖,我只好不卖!”

方丈问:“你能从中明白些什么呢?”

小和尚摇摇头回答:“不明白!”

方丈笑了笑:“这样吧,这次你把这块石头拿到山下的米铺老板那儿去卖,但是,记住:无论他出多少钱都不要卖!”小和尚带着石头下山了。

小和尚来到米铺,见到了米铺老板。米铺老板拿着那块石头端详了半天说:“我出五百两银子买你这块石头!”小和尚吓了一大跳,一块石头值五百两银子啊!米铺老板解释:“这是一块化石,我愿意出五百两银子来买这块石头!”小和尚连忙说:“不卖,不卖!”抱着石头赶忙回去找方丈。

小和尚见了方丈,说:“方丈、方丈,米铺老板说愿意出五百两银子来买这块石头,说是一块化石……”

方丈问:“你能从中明白些什么呢?”

小和尚回答:“不明白。”

方丈又笑了笑:“这次呢,你还是去卖石头。不过,这次是卖给山下珠宝店的老板,还是记住:无论他出多少钱都不要卖!”小和尚来到珠宝店,老板把石头拿过来端详半天说:“我只有三家珠宝店、两家当铺和一些田产,我愿意拿我所有的财产来换这块石头!”

小和尚吓得瘫倒在地上:“这么值钱啊!”

珠宝店老板解释:“它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其实,它只是外面包裹了一层石头的样子,里面是一块无价的宝玉!”

小和尚吓得连忙说:“不卖、不卖!”紧紧抱着石头连滚带爬地上山去找方丈。

“方丈、方丈,珠宝店老板说他愿意拿他所有的财产来换这块石头。他说这里面是一块无价之宝哎……”

方丈问:“这次你明白了吗?”

小和尚回答:“不明白!”

方丈微笑地告诉小和尚:“同样一块石头,在一个妇女的眼中,只是一块压压纸的石头,值五文钱;到了米铺老板那里,他认识到它的一些价值,知道它是一块化石,愿意出五百两银子来买;而真正懂得它的价值的只有珠宝店的老板,知道它只不过是外面包裹了一层石头的样子,里面是一块无价的宝玉!”

同样一块石头在农妇眼里就值五文钱,在珠宝店老板那里却价值连城,其间可谓天壤之别。这其中的差别何在呢?其差别就在于农妇和珠宝店老板的认识不同,也正是这种不同决定了他们人生境界的巨大差异。

然而,并非所有的认识都是人生境界提升的推动力,有时这种认识也会成为一种阻力,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我引用荀子的说法,认为哲学家们各有所“见”,也各有所“蔽”,他们的“见”和“蔽”是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有“见”,也往往为其“见”所“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