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境,高低尽现 行平常事,且不被羁绊
圣人虽然做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不执著于这些事,也不被这些事羁绊。
高明与平凡,人们总是钟情于前者。远离庸碌、摆脱平凡,几乎是每个人的愿望,但其实高明就深藏于平凡之中,正如人生的道德与天地境界源于自然与功利境界的升华一样。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极点的人就是最高明的人。老子说过:“大智若愚。”智慧到了极点时是非常平实的。然而,世间之人却总是会被表面的耀眼与繁华所迷惑,不自觉地掉入“高明”的陷阱之中。
一位著名的教授曾在某高校做过一次深刻的演讲。教授拿了两杯水,一杯黄色的,一杯白色的,故作神秘地对学生说:“待一会儿,你们从这两杯水中选择其中的一杯尝一下,不管是什么味道,先不要说出来,等实验完毕后我再向大家解释。”随后便先问甲乙两位同学想喝哪杯水,甲乙二人都说要黄色的那杯,教授接着又去问丙丁两位同学,丙丁二人也同样要尝试黄色的那杯。就这样,总共有200多个同学做了尝试,其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选择了白色的那杯。
之后,教授问同学们,黄色的那杯是什么水?三分之二的同学伸出舌头回答:“是黄连水。”“那你们为什么想要尝试这一杯呢?”教授接着问道。那些同学又回答:“因为它看起来像果汁。”教授笑了笑,接着又问尝过白色的水的同学,这些同学大声答道:“是蜂蜜。”“那你们为什么选择尝试白色的这杯呢?”“因为掺杂了色素的水虽然好喝、好看,但是并不能解渴呀!”这些喝过蜂蜜的同学笑着答道。
听完同学们的回答,教授又笑了笑,说道:“绝大多数的同学选择了很苦的黄连水,因为它看起来像果汁;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尝到了蜂蜜。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在我看来,人生的过程也就是选择两杯不同颜色的水,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有颜色的耀眼的那杯,只有极少数才会选择不太起眼的、不招人喜欢的、很平常的那杯。要知道,浮华过后的朴素才是真正甘甜的。”
事实确是如此,所有的高明都是由平凡而来的。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贡献,以及在哲学界的声望与地位,都明显地印证出:他是不平凡的。然而,就是这个不平凡的学者,仍然过着与平凡人无异的生活。他也会在面对事功之时,有不舍之心;他也需要如普通人般养家糊口;他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同;他也会如常人般,被病魔所困扰;他也如其他成功的人一样,需要妈妈与妻子的照顾……冯老过得是与常人一样的平凡生活。
但的不平凡,就是从这众多的平凡中一点点地孕育出来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圣人虽然做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不执著于这些事,也不被这些事羁绊。”唯有那些能将平凡之事,做到高明的人,才能于平凡中逐渐凸显出来。
有位刚刚退休的资深医生,与自己的得力助手分开看诊。一段时间后,专家发现指明挂号让年轻医生看诊的病患者比例明显增加。专家心想:“为什么大家不找我看诊?难道他们以为我的医术不高明吗?我刚刚才得到一项由医学会颁发的‘杰出成就奖’,登在新闻报纸上的版面也很大,很多人都看得到啊!”原来,年轻医生的经验虽然不够丰富,但因为其有自知之明,所以问诊时非常仔细,慢慢研究推敲,跟病人的沟通较多,也较深入,且为人亲切、客气,也常给病人加油打气:“不用担心啦!回去多喝开水,睡眠要充足,很快就会好起来的。”类似的鼓励话语,让他开出的药方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回来看看专家这边,情况正好相反。经验丰富的他,看诊速度很快,往往病患者无须开口多说,他就知道问题在哪里,资深加上专业,使得他的表情冷酷,仿佛对病人的苦痛已麻痹,缺少同情心。整个看诊的过程,明明是很专业认真的,却容易使病患产生“漫不经心、草草了事”的误会。
年轻的医生,正是用最平凡的“医者父母心”收获了高明。人生亦是如此,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发现平凡的珍贵,也才能超越平凡,走向高明。高明其实就在最平凡的生活中,是如空气、水、阳光一般最平常无奇又最最重要的生命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