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境:随芝生从容共阅人世情 善用众力,事无不成
在社会中一人之生活,需用许多工艺之出产。所谓“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也”。
——《理想人生》“孟子哲学”
俗语有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中的各个行业,就像是生态环境中食物链的各个环节,始终是一环扣一环的,一旦其中的一个行业出现空缺,整个社会便会如缺掉一环的食物链一样,陷入混乱之中。
这是一个世人皆知的道理。冯友兰先生曾就此特别举例说明过:拿一个戏曲学校作为比喻吧。一个戏曲学校里边有学生,有教师,还有一些管理服装道具之类的人。学生之中,可能出来一些优秀的演员,但不一定将来都是优秀的演员,优秀的演员就像大文学家、大学问家,不是专靠学校培养就能出来的。还有教师,教师能教学生演戏,可是他自己未必能演。在大学的哲学系中,学生中可能出些哲学家,但是不一定。哲学教授就只是哲学教授,他们能教学生,但自己未必是哲学家。这不仅哲学系是如此,各系都是这样。历史系未必能够出司马迁,文学系未必能够出李白、杜甫。像这些特殊的人,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一个剧团中,管理服装道具也是一种专门的知识。在一个戏曲学校中,也需要传授这种知识,培养这种人才。他们未必都能演什么戏,但是要知道演什么戏用什么道具;他们未必能演一个角色,但是他们要知道在什么戏中什么角色要穿什么服装。这些知识,看起来很琐碎,但是没有这些知识就不能演戏。这种人好像是无关紧要,其实没有他们戏也是演不成的。就好像一架机器上的螺丝钉一样,螺丝钉虽小,但是没有它机器就不能开动。所以机械厂里也得制造螺丝钉。
确实,整个社会就像一部大的机器,各个不同的行业,就是机器上的不同部件,只有在部件齐全且正常的情况下,社会这个机器才能正常地动作。了解了这一点,方能清楚地看到个人所处的位置。人们的生活,时刻都是与社会相关的,也就是与他人相关的,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在社会中一人之生活,需用许多工艺之出产。所谓“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也”。必自为而后用之,乃不可能之事。故必分工互助。治人者,治于人者,其所事虽不同,要皆互相需要,彼此皆不可以相无也。
身边的每个人、每个行业,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而,无论何时,都不要站在与别人的对立面上,那样只会陷入致命的“囚徒困境”之中。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渔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要了一根渔竿,然后两人就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就连鱼带汤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渔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看到不远处那蔚蓝色的海洋时,他连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还有一对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渔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业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同样是一篓鱼和一根渔竿,前面的两个人饿死了,后面的两个人不仅摆脱了困境,还因为这两样东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真可谓是天差地别,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合作。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篱笆三个桩”,还是源于西方文化的“木桶定律”,无不是用最生动鲜明的方式,证明一个道理:一个人在社会中不能孤立生存,只有在获取别人帮助的同时帮助别人,才能互惠互利,让人生避免“捉襟见肘”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