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二·故人逸事 我所认识的还珠楼主
——兼谈《蜀山》奇书
抗战之前,我治事之所,在北平西华门大街,靠文津街很近。各机关入夏季都改为上早衙门,午后是不办公的。我吃过中饭散步,日正当中,暑炎灼肤,总是到中央图书馆看书。风窗露槛,遥望北海,宫阙巍峨,金霓陈彩,绿荷含香,芳藻吐秀,灵台宽敞,暑气全消,当窗读书,真是赏心乐事。学友陈同文在馆内是专管珍本古籍的,所以《涵芬楼秘笈》、《四库全书》珍本,我都可以借出来阅读。馆内在不久以前得到以杨嘉训名义捐赠的一批释典道篆书籍,约两百四十余部共一千多册(我知道武生泰斗杨小楼藏有不少道教经典符策,想不到他晚年居然不声不响捐给中央图书馆了)。
馆方虽然不久就分门别类整理出来,可是一时未能制成号片,无法供众借览。每天在阅览室里坐在我对面的一个三十多岁中年人,风采雍穆,操着四川口音,一再要求借阅一部小楼赠书中的《玄天九转道篆》,馆方颇感为难。我看他情词恳切,经代向同文兄保证,他只是在馆内阅览,绝不携出。经过这点接触,我们彼此通过姓名,方知道他是李寿民,四川人。等到书一送来,他就沉潜汲古一边看一边做起笔记来了。
过了半个多月,我在办公大楼花圃散步,又碰到他在一株丁香树下沉思,才知道彼此在同一大楼内办公,而且是一墙之隔。他看的书涉猎极广,除了佛经、道书、练气、禅功之外,还喜欢研究性命、星相之学,一部抄本的《渊海子平》是随身携带,没事就拿出来翻翻。他在口袋胡同买到了三本杂志叫“新命”,书后注明北平寄售处是舍下,所以他以为我是同道,其实我只是新命杂志的征访史,对于子平不过是一知半解而已。由于我的介绍,他认识了北平名星相家关耐日,关给他批八字,说他“座下‘文昌”’但“困于甲木”。关是留法华工,文字虽非高明,可是研几杜微,数理通玄,从八字里看出他的文名,彰而未显,困于嗜好,终身不能摆脱。那时他只写一些小品文,用原名善基或“禅机”笔名散在报章奈志发表,尚未着手写武侠小说。他因胃病困于烟霞(鸦片);当时禁令在华北地区虽不太严,可是公务员抽烟,总是不敢公开的。他对关耐日给他批的八字,认为是知人之言,没事就拉我找关耐日给他算算。
他的老太爷游宦西南各省,而且逐日写有笔记,对于云贵川湘风土文物记叙甚详,所以他书里对景物的描述倒不是完全凭空虚构而是有所本的。他在进入“冀察政务委员会”工作之前,确曾在胡景翼戎幕充当过记室。胡笠僧人虽痴肥,可是极富心机,而且反复无常,颇难相处;所以他考虑再三,最后决定还是回到北平在“政委会”政务厅担任书启工作。“政委会”委员长宋明轩是极为讲求旧学的,他把四书分门别类另行编纂,定名《四书新编》,共分上下两册,三寸见方,皮面烫金;说是由刘春霖、潘龄集几位名儒硕彦主持的,其实十之八九都出自李寿民手笔,那些翰林公不过是顶个名而已。
他子女众多,自己又有嗜好,虽然收入不错,但是开支浩繁,生活时感竭蹶。恰巧天津《天风报》社社长沙大风因跟朱琴心涉讼对簿公庭,馆务乏人主持,于是托我跟赵又梅两人暂时给他照料。那时他已着手写《蜀山剑侠传》,写了十二回之多,本打算出书,又怕销路没有把握。当时《新天津报》登了评书说部《雍正剑侠图》,三月之间,报纸增加了一万多份,我想把《蜀山剑侠传》拿来在《天风报》上发表,又把刘丢若的《小扬州志》拉来,跟《蜀山》同一天开始刊登,谁知销路直线上升不说,从平津远及沪宁都有读者请求从刊出《蜀山》第一期把报份补齐。
凭良心说,《蜀山》从一至五集,是还珠的文坛试笔;五集以后因为大受读者欢迎,他才聚精会神地写下去。因为他书看得多,《蜀山》一集比一集精彩,从此奠定基础,开创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巨著。他的书最初是交天津励行书局发行的,每集一版出六千本,书一应市,就被抢购一空。就在这个时候,抗战军事爆发,宋明轩移节保定,“政委会”财务处长张剑侯一再劝寿民兄也随军内移,他感觉家累甚重,携眷随军困难重重,一动不如一静,写写小说也可勉强瑚口,所以最后决定留滞京华,没有内移。
他写的说部销路如此之好,有一家出版商,想把《蜀山》的版权从励行书局拿过来。他跟励行书局相处非常融洽,并且时通缓急,他又是道义感情并重的人,这样无形中把那家出版商徐老板得罪。徐老板有一个亲戚在北平日本宪兵队当翻译,于是还珠被扣上一顶帽子,以所写小说荒诞不经妖言惑众的罪名,关进宪兵队沙滩人犯羁押所。他自知这场牢狱之灾是免不掉的,所以也处之泰然;不过有烟霞癖的人,突然断绝烟火,其狼狈可知。幸亏华北驻屯军军部,有几位“蜀山迷”,好在他的罪名又是莫须有,糊里糊涂又把他放了,所以他有若干与《蜀山》有关联的说部纷纷出笼。
后来华北加紧统制食粮,住在北平买大米白面已成问题,他就携眷南下,住在麦家圈一家书局楼上,不但写小说,而且挂笔单写对联来卖,才能勉强过活。我来台湾之后,借好友宁培宇回内地接眷之便,曾经给他带口信劝他来台定居,他一直没有回音。从此音讯隔绝杳无信息。后来听人间接传说,他在上海得了噤口痢,就一瞑不起菩提证果了。
他的《蜀山》一书最近经叶洪生先生分条析理,洋洋洒洒,极为详尽地写了一篇宏文,远及美国《世界日报》都加以转裁,我不愿往此多费笔墨;不过我读他的武侠说部有一种感觉,如同吃了一席多彩多姿的盛筵,别的山珍海错就不想下筷子了。寿民兄大归一转瞬已有二十年,台湾居然还有不少武侠小说迷,对他的《蜀山》念念不忘,又有叶洪生先生为文弘扬一番,我想他若有灵,也应心满意足拈花一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