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辑 食话实说 桂林米粉
说起桂林,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说起桂林美食,都知道桂林米粉很韵味,有些年月,在长沙的大家小巷,常常见到一些餐馆打着桂林米粉的招牌,记忆最深的要数黄兴路与营盘路交叉口的一家桂林米粉店,一楼店面不大,二楼有几个包间,客人特别多。我常到那里去吃桂林米粉,感受瑶族饮食风味。
这次到桂林旅游,我特意一个去了桂林米粉的原产地兴安县及与米粉有着渊源的灵渠,寻找我梦想中的米粉和味觉。兴安历史悠久,古属百越,秦属零陵,汉属始安,唐初置临源县,后改全义,宋太平兴国二年改兴安,取“兴旺安定”之意,一直沿用至今。兴安地处楚越交界,聚拢中原汉文化和岭南百越文化。曾经读过的诗文有:柳宗元《全义县复北门记》千古传诵;袁枚的“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脍炙人口;苏宗径的《出陡河过兴安县》:“径缘桥底入,舟向市中穿;桨脚挥波易,篷窗买酒便”的灵渠水街市井风情,让我在脑海里晃荡。这里是湘方言与西南官话的交汇处,夹杂瑶语。饮食多受湘菜、粤菜、岭南少数民族风味影响,有香芋扣肉、清水炖鸡、白果炖老鸭、酸辣禾花鱼、冬笋炒腊肉等,小吃有桂林米粉、粑粑、油茶等,每个村都酿米酒,被称为瑶酒,清凉可口、风味别样。
灵渠古名秦凿渠、陡河,又名湘桂运河、兴安运河,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全长36.4公里,分南北渠,北渠入湘江,经湖南入洞庭,南渠入漓江,经珠江达南海。灵渠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并称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唐朝,灵渠又修建了古闸门,方便于防洪。我漫游灵渠,两岸风景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徘徊在历史文化之中,有股馨香之感。
到了灵渠,我得吃碗桂林米粉,选择一家百年老店坐下。店里播放《桂林米粉歌》:“兴安米粉,远近闻名,千年工艺,流传至今,兴安米好,洁白如银。榨出米粉,味道上乘,绵软精细,甘甜芳馨。咸淡适中,不腻不腥。汤粉润喉,卤粉香醇;螺丝猪脚,鸡肉清炖;骨头熬汤,油炸花生;色香俱全,老板热情。一吃赞好,再吃添神;三吃回头,回吃上瘾。”歌词歌颂米粉,让我兴趣奋发。
据传说,桂林米粉开始于秦代,秦始皇派史禄率民工开凿灵渠,灵渠修通后,秦始皇微服游览桂林山水,喜欢漓江的鲤鱼须、鲤鱼肚下酒,游览半个月,杀了成千上万条鲤鱼,渔民为了挽救鲤鱼,想出用大米磨浆制成鱼须(米粉)、鱼肚(切粉)替代鲤鱼须、鲤鱼肚,秦始皇吃了米浆做的鱼须、鱼肚,拍案叫绝,桂林米粉从此问世。
另外一说是西北将士来修灵渠,水土不服,天生吃惯了面长大的西北军人,在南越没有面,非常思念家乡,史禄下令,用米做面,伙夫根据西北饸面原理,把大米泡胀磨成米浆,滤干水揉成粉团,蒸半熟到臼里杵舂,榨出粉条,有圆根和片状,园的叫米粉,片状叫切粉,通称米粉,直接入开水锅煮熟即吃,米粉筋力好,颜色洁白,口感细嫩软滑爽口。军中采用中草药煎制汤药防疫,士兵常把米粉、药汤合在一起吃,逐渐形成卤水味桂林米粉。卤水用草果、茴香、花椒、陈皮、槟榔、桂皮、丁香、桂枝、胡椒、香叶、甘草、沙姜、八角等多种草药熬制,专治腕腹疼痛、消化不良、上吐下泻,讲究的卤水以猪骨、牛骨、罗汉果和各式作料熬煮而成,香味浓郁。灵渠修成后,兴安一带当年参加开凿灵渠的瑶族同胞用口传记事记录下做米粉的过程,在瑶族同胞中确定为基本饮食。
桂林米粉到清代和民国年间,发展到鼎盛时期。清代桂林有轩荣斋炒粉、会仙斋卤粉、易荣斋汤粉,各有绝活,回头客无数,互相勉励,公平竞争,演义了“三斋打擂”的典故。民国及抗战时期,桂林米粉名声大噪,马肉米粉、担担米粉非常有名,也增加了吃法和原料。逐渐,桂林米粉派生出醋水粉、生菜粉、凉拌纷、酸辣粉、三鲜粉、牛腩粉、原汤粉、卤菜粉,又包容了柳州螺蛳粉、广东卷肠粉等优点,成为全国赫赫有名的名米粉。
我吃着地道的桂林米粉,品味卤汁中的中草药味道,才回想起瑶族同胞那神奇的草药和饮食习惯,渐渐明白桂林米粉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