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浮世绘 常谈常新话赤壁

《赤壁》是部大片,但凡大片,我的习惯是不追究其艺术和思想品位,甚至不管它模仿好莱坞还是宝莱坞,只当花钱买一乐儿或者刺激。做人要厚道,尽管花70元只看了半个故事,必须承认,这个乐儿或者刺激,我买到了。

赤壁之战是三国故事中的重头戏,波澜壮阔,好看煞人。其中出戏之处,在于孙、曹、刘,敌我友三方的钩心斗角,孙刘两家跟曹操斗,周瑜又跟诸葛亮斗,尤其是后者智力竞赛似的缠斗,是罗贯中版的赤壁之战最出彩的地方,自古以来,喜《三国》者,未有不喜瑜亮斗智者。都说“诸葛近妖”是《三国演义》的败笔,但如果赤壁的诸葛亮不像个神机妙算的妖道,肯定就不那么吸引人了。

这种三家斗智的传统版本,经过颇讲究忠于原著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强化,连没看过演义原书的新生代都被洗脑,给《赤壁》摄制组留下了很大的难题。按老路数拍,再加上点儿好莱坞式的技术夸张,容易,也未必不能卖钱,但蹈袭前人故技,自己都觉得乏,于是选择推陈出新,导演找到两个字:团结。

从瑜亮斗法到瑜亮团结,进而孙刘团结,连原本属于男人故事里没有任何份额的两个女人小乔和孙权的妹妹,都出来促进团结,团结是团结了,但怎么看怎么假。一个阴谋诡计、相互算计的故事,一下子变成团结抗敌,弯子转得太大。况且,自古以来,两个集团出于共同利益的联合作战,一般都是各打各的,真正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混编作战,基本上不可能,当年的孙刘两家也是如此。拍电影可以不尊重历史,也可以不尊重原著,但不能违背人情,让两伙原来根本不搭界的汉子忽地一下变成一家人,然后再忽地一下拆伙分家,即便上头有一个共同领袖,都难,何况两家原本就是两回事,如果没有曹操大军压境,厮杀起来的应该是这两伙人。

但是《赤壁》的“篡改”原著,也有好的地方,比如突出了周瑜的主体地位。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东吴方面的周瑜,显然应该是主角,刘备的残军,只配敲敲边鼓。到了特别喜爱诸葛亮的罗贯中手里,主客易位,诸葛亮居然比周瑜更出彩,出不了多少兵力,就祭出妖术,十冬腊月借东风,这一阵风比周瑜三万大军还有用。电影《赤壁》把诸葛亮从妖变成了人,还露了一手兽医的绝活。鄙人干过这个买卖,必须承认,电影里的接生操作,基本合乎规范,建议剪下来作为农业大学兽医专业培训教材。变成人的诸葛亮,风头比不过顾曲而且时不时跟小乔缠绵的周郎,自是必然。

技术的考究和阵势上的宏大,历来都是大片的卖座之处。《赤壁》也不例外,作为战争片,做到场面好看,有气势并不难,有足够的银子就可以铺出来,但武打设计,既要有个性,又要好看,还是要使点儿巧劲。电视剧《三国演义》强调忠于原著,交战马上格斗比较多,动辄五十回合、一百回合,碍于现代人马上功夫有限,因此显得很单调,每每两人骑在马上兜圈子,一点儿也显不出高手过人的“功夫”来。这回电影《赤壁》学精了,多数时候都是步战,这一来,香港武打设计就可以大显神通,打得既花花,又力道深厚。电影里关、张、赵云和甘宁(不知为何改成甘兴)的武打动作,都相当过瘾。本来三国时候,马蹬尚未发明,骑在马上格斗,似乎不大可能,原著那些五十回合、一百回合的大战,都是活在明朝的罗贯中编出来的,当年的骑兵,基本上都是骑在马上奔赴战场,到了地方下马拼杀。如此这般改过来,很有历史依据。

没有历史依据,而且感觉上很离谱的是张飞当阳拒战,以及后面的一场陆上阵战。原著是张飞派人在树林里骑马拖着树枝来回跑,尘土飞扬地形成疑兵阵,从而使得张飞的那声大吼喝退曹兵,多少有点儿靠谱儿。可是电影将此改成什么“回光阵”,成百的大镜子突然发出反光,晃花了敌人的眼睛。漫说当时还没有玻璃,青铜镜无论如何造不出那么大个的来,就算能造出来,怎么就那么巧,敌人都从能反射到阳光的那个角度进来?电影将马拖树枝的情节,改到孙尚香诱敌之后,更是离谱。按道理,这种做法,是疑兵之计,告诉对方,我这里有很多兵马。任何一个稍有头脑的将领,理应就此止步才是,孙尚香的冒险,应该白费了。可是在电影里,曹营里号称妙人的夏侯惇率领的曹兵,区区两千人马,偏要硬冲过去,冲过去还不说,还老老实实进了敌人摆好的八卦阵,乖乖地让人家关起门来打。电影上的八卦阵,布得莫名其妙,这玩意儿古代兵书上有的,虽然未必好使,但阵图并不难找。关键是按古书上摆起来肯定比现在电影上的好看,也更容易让人接受一点儿,怎么可能一个战场上的阵,真的摆成八卦的卦象的模样,宛如小孩子过家家做游戏?至于为什么曹操会用三十万水军(在电影上看,艨艟战舰如云)佯攻,用两千骑兵主攻,这种军事学上荒唐到不可思议的战法,别说军事专家要头痛,就是一般军事爱好者,也只好蒙面为曹丞相大哭一场。只能说我们的电影导演,实在太不看重常识了,以至于逼着熟读兵书的曹操,频频做脑子进水状。

按道理,对于大片,不应该这样吹毛求疵,人家在技术上、场面上玩儿到位也就行了,对了,团结,团结很重要,还是团结吧,废话也就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