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东安市场百年杂忆
游客到北京一定要去王府井。这条街算得老北京商业大街代表。王府井所以成为取得此荣耀,因为它有个东安市场。是北京城最早出现的现代商场。要问东安市场开张多少年了?不多不少,到今年正好100年。
市场开张100周年,本是喜庆事,只是要提起东安市场的产生过程又不得不联系到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的耻辱,总让人有点别扭。
本来北京东城的商业集中地是东华门大街。它的东边是八旗兵的操练场,每天操练完毕,营官,管带们逛到这儿顺便买东西。往西走是紫禁城的东华门,文武官员上朝退班。骑马坐轿由此经过,看见喜欢的物件随手就买两件。大点的商户花钱送礼跟太监们套点关系,还可以混到块“腰牌”,带着商品到进宫去“串朝房”。太后老佛爷看上眼的东西,赐银子是不打价的。可是庚子年一场横祸,八国联军连烧带抢,把个北京城砸把得墙倒屋塌,连练兵场都给彻底毁坏蹋平了。
到了1903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九年,卖国条约上签了字,换来了暂时和平,慈禧老佛爷从西安逃难回来,一看东华门大街已变成破砖烂瓦,作买卖就摊了几个地摊,既心酸又扫兴。不管割了多大地,赔了多少款,皇宫门口这点面子总还得维持呀!别的事先不管,立刻传旨修整京城市容。先把皇城根附近整修得像个样子。
要施工就得把摆小摊买卖家赶走!可是全赶跑了,宫里府里要用点什么东西找不到地方买也不行。最好把商贩们集中到一个地方,商家也有生意作,用家也有地方买。可上哪儿找这么大块地皮呢?还是老佛爷英明,一眼就看到了金鱼胡同南边被鬼子大炮轰毁的《练兵场》:八旗兵在那里练了几百年,都没经住洋枪洋炮,北京城被占了,《辛丑条约》也签了,练兵场还修个什么劲?再练也是白练。得了,干脆在这儿摆摊做买卖吧!一道令下,就把皇城根前摆小摊做买卖的全赶进了练兵场。虽然只是个市墟,可也要起个名字。地属东城,又求平安,就这么被逼出来个“东安市场”。
本来事出无奈,却是歪打正着,帝国主义用兵船洋炮打开中国大门同时,也给这个封闭保守的帝国带进来市场经济之风,商品社会之气。过了两年,中国最后一任封建王朝垮台了,最早出现的“东安市场”却旺盛了。
散落街头的小摊点,凑成一堆就成了大集市。摊越多越招客,客越多越引商,不到十年,形成了南北一条正街,东西四条胡同为骨架,以“畅观楼”,“丹桂茶园”,“东安楼”,“南花园”,“杂耍场”等商家为重点,有300多个行业,600多家商场和货摊的大商场。要购物,布匹服装、日用百货、玉器古玩、珠宝钻翠、应有尽有。想休闲,听戏,有吉祥,丹桂两家茶园,东西分立。老北京人泡上一壶茉莉香片,眼睛微闭,细品台上名角们的西皮二黄。丹桂的头牌是梨园名宿谭鑫培,吉祥的挑班是艺坛新秀梅兰芳。梅兰芳排头一次排时装戏“孽海波澜”,在这里一炮打响,天天客满。一时间吉祥的上座率竟超过了丹桂。谭老前辈既为梅的成功高兴也多少有点失落感。有天梅兰芳去西郊戒坛寺烧香,正好碰到谭鑫培在那里闲游,梅兰芳赶上去请安,谭老先生笑着说,“好啊,你小子又赶到我这来了”!
老北京的普通人最早品尝西餐,多半也是在东安市场。那里最早开了两家西餐厅。一家可能是跟天津联号的叫“其士林”,名气很大。一家本地创办的叫“国强”。这“国强”却有点洋为中用的劲头,卖的虽是西餐,布置保持中国茶楼原状。八仙桌,硬木椅,服务员穿白长衫,绝对保持民族风格。既然在这里完全体会不到西餐馆咖啡厅的风格情调,为什么其生意还挺红火呢?这可能跟中国人重视食品滋味多于餐饮环境有关。60年前在这里掌灶有位师傅,做德国菜非常拿手,据说北洋政府时的黎元洪总统,都专门骑马到这里来吃它的“铁排鸡”,“铁排杂伴”,饭后还加上一杯浓咖啡。
东安市场转眼间开业满百年了,外部建筑造型,内部经营品类,随时代改变,今天改建后已很难想象它当年的面貌。但人们会记住这里是北京人走向新潮生活的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