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群体 (二)向他人致歉

1

宗教旨在唤起群体意识的努力并不限于让人们彼此相识,宗教也善于解决团体形成之后其内部可能产生的问题。

犹太教高度关注愤怒这一问题,展现了独到的眼光,毕竟我们十分容易感受到愤怒,将其表现出来时如同暴风骤雨,要想平息他人的愤怒又是那样的令人心惊肉跳和无所适从。从犹太教对赎罪日的安排中,尤其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对愤怒问题的重视,可以说,赎罪日是为了解决社会冲突而设计的最为有效的心理机制之一。

赎罪日在犹太历提市黎月的第十天,紧随犹太新年之后,它是希伯来历书中庄严而重大的事件。按照《利未记》的训示,犹太人必须在这个日子抛开家常琐事和商业活动,头脑中回想一下以往一年中自己的言行,以便找出自己对之言行失当或者冒犯伤害的那些对象。大家集聚在犹太会堂,必须反复念叨:“我们犯罪,我们背信弃义;我们劫掠,我们诽谤中伤;我们变态,我们行为邪恶;我们放肆,我们暴力,我们编织谎言。”他们然后必须找出自己打击过、得罪过、怠慢过、背叛过的那些人,向其献上最到位的痛悔。这是上帝的旨意,是个一揽子宽恕的难得时机。晚上的祷告中会说道:“普天下人都有缺点”,故此,“愿以色列全体人都得到宽恕,包括生活在他们中间的所有外乡人”。


说声对不起并非大家刻意的想法:赎罪日礼拜,布达佩斯犹太会堂。

在这一神圣的日子,犹太人被告知应与同事进行接触交流,与父母和孩子坐到一起,向海内外相识者、相爱者以及先前的朋友发个信件,并且罗列自己相关的罪孽时刻。反过来,道歉的对象也应当体察到,那些冒犯过自己的人此刻郑重请求宽恕确实言出由衷、尽心尽力。他们不应再对求恕者延续恼怒和忿恨,而应准备把过去的事情一笔勾销,并且意识到,自己生活中也一定不可能毫无过错。

在这个致歉的循环中,上帝扮演着一个得天独厚的角色。他是唯一的完美者,也是唯一置身于道歉之外的一方。对于其他每个人而言,不完美植根于人性之中,因此,忏悔的意愿也应当是人性的一部分。带着勇气、带着诚恳请求他人宽恕,这代表你了解并尊重人与神之间的区别。

赎罪日的巨大优势在于,它让说声对不起的想法看起来好像来自于其他地方,其动力既非来自加害者这里,也非来自受害者那边。是这个日子本身让我们坐到一起,谈论六个月前的那个具体事件,讲讲当时你撒了谎、我大吵大嚷、你指责我缺乏诚意、我弄得你哭哭啼啼。这件事我们谁也不能完全忘怀,但又是谁也不会轻易提起,久而久之,彼此间曾经有过的信任和爱意因此会日益流失。所以,赎罪日提供了一个机会,实际上也赋予了一种责任,使我们停下手中的日常工作,重新来处理自己假装已经放诸脑后的事情。这一天让人感到,我们不是在为自己赎罪,我们是在遵守规矩。

2

赎罪日定下的规矩给某个伤害事件的双方都带来宽慰。作为受伤害的一方,我们往往不会主动提及令自己委屈的事情,因为这么多的伤口如今看来都荒唐可笑不足挂齿。没有受到邀请,写了信没有收到回复,我们居然为此大大地受伤;别人对你出言不逊,自己的生日被人忘了,我们又曾耿耿于怀许多个时辰。对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本当平淡以对、处之坦然,所以,今天翻检出来,让我们自己都觉得竟曾如此难以理喻。心灵上的多愁善感会损害我们的自我意识,使自己陷于痛苦之中,而且知道自己如此容易受伤又会加深自己的不适。我们的肚量也可能容量有限,以致那些加害一方实际上会获得对我们的支配权,就好像他们把持了这笔生意,决定着合同条款。正是这种力量上的不平衡使我们忍气吞声,可是这也并没有帮助自身摆脱心头的怨恨和压抑的愤怒。

换个角度,当我们自己造成了他人的痛苦并一直没有道过歉,那可能是因为曾经的糟糕行为让本人感到懊悔不迭、无可饶恕,我们可能太过内疚,反而无法启口来表达歉意。我们会远远地躲避受害者,或对其表现出某种奇怪的粗野无礼,这倒不是因为自己对曾经的所作所为无动于衷,而是因为曾经的所作所为实在令自己无地自容,到了无法掌控的地步。这样一来,被我们加害的对方不仅要忍受原先的伤害,而且要承受我们因良心折磨而对其随后表现出的冷漠态度。

3

凡此种种,赎罪日都会帮你弥补。在这个宣称凡人必犯错的日子里,就具体的错误进行忏悔,显得较为容易和自然。当至高无上的权威告诉我们,人类都难免如同孩子般举止张狂,但还是可以得到宽恕时,我们坦白供认自己的愚蠢行为,就相对容易忍受了。

赎罪日显然具有强大的宣泄效用,可惜的是一年也只有一天。对世俗世界而言,它完全可以在每个季度之初采用自己的类似形式,恐怕还不需担心这种“悔过日”设得过多过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