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和善 (三)行为楷模

1

基督教一方面重视在公共空间发布的信息,另一方面也明智地认识到,我们的善恶观念很大程度上是由生活中的同伴塑造着。它清楚,人太容易甚至很危险地受到本人生活圈子的影响,随时会内化并模仿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与此同时,基督教也承认,我们的特定社交圈子基本上是多种无序力量的一种组合结果,包括了从我们童年、求学、社区、工作各方面筛选出的各色人等。在我们固定打交道的数百人中,品行端正超乎想象、心智健全赐人力量、思想不凡启人向上的出类拔萃之辈可能不会太多。

2

优秀楷模的贫乏可以解释,为何天主教向其信众树立了两千五百来位它认为曾经生活过的最崇高伟大、最善良有德的人物。这些圣人以其各不相同的方式体现了我们应该期望在自己身上加以培养的特质。例如,圣约瑟夫会教授我们如何以谦逊坚忍的性情,平静地应对年轻家庭的压力并面对工作场所的考验。另有些时候我们可能想要休息片刻,在圣裘德的陪伴下哭诉一番,这位事业失意者的守护神会以其温柔的举止带给我们安慰,让你不必立竿见影地寻找解决方案甚至暂且不必去争取什么希望。遇到焦虑的时候,我们可以转向圣菲利普·内里,他决不会漠视我们的问题,也不会羞辱我们,但知道如何让我们释放心中的荒谬感,让我们为自己的处境破涕一笑并恢复健康。此外,猜想一下不急不躁的圣菲利普会如何处置家庭团聚中的烦心事或者电脑硬盘故障,我们可能尤其会得到不少情绪的抚慰。


一个想念朋友的机会:11月和12月,录自16世纪英国一部祷告诗集,其中列有诸多圣人的忌日,包括圣休、圣凯瑟琳、圣狄奥多尔、圣埃德蒙、圣克雷芒、圣芭芭拉、圣露西和圣奥斯蒙德。

为了进一步强化我们与各路守护圣人之间原本虚构的联系,天主教提供了标有各位圣人忌日的月历牌,这样,我们可以定期从现有社交圈子退出来,认真思考一下那些不凡人物的行迹,包括倾囊散尽全部家财、浪迹天下专做善事、粗衣裹身禁绝私欲的至人(如圣方济各),还有利用自己对上帝的虔诚信仰、奇迹般地把脱落的耳朵装回苦难者头上的神人(如圣库思伯特)。

3

除此之外,天主教还领悟到,在自己家里看到以缩小的三维形式展示的理想朋友,这也会有所裨益。说起来,我们多数人孩提时代最早就是与狗熊等动物玩具建立联系的,我们会跟它们说话,心中还想着它们也在跟自己搭话。这些动物玩具尽管无声无息,但擅长于向我们传达其安抚情绪、启发心智的个性特点。我们会在悲伤时跟它们说话,当夜深人静扫视卧室看到它们在为我们淡然守夜时,会有一丝宽慰掠过心头。天主教认为没有理由放弃此类联系所包含的互动交流,所以它邀请我们购买木头、石材、树脂或者塑料的各种圣像,将其放置到房间和过道的架子上或壁龛里。每当家事纷扰之时,我们可以望着塑像扪心自问,面对眼前气急败坏的妻子和歇斯底里的孩子,阿西西的圣方济各会建议我们说些什么呢。答案也许一直就在我们头脑里,但只有当我们正儿八经地向圣像认真提问时,该答案才往往会浮上心头或者变得有效起来。


下一步他会怎么做?这里有售各种式样的阿西西的圣方济各。

4

一个运作良好的世俗社会也会同样慎重地思考自己的行为楷模,它并非只向我们推出影星和歌星。放弃宗教信仰决不等于不再继续需要勇气、友谊、忠贞、耐心、信任、怀疑等品质的“守护神”。当我们把内心空间留给那些比自己更平衡、更勇敢、更博大之人物的音容笑貌时,不管是林肯还是惠特曼,丘吉尔还是司汤达,沃伦·巴菲特还是保罗·史密斯,我们依然可以从中获益,并且可望通过他们,与自己内心最庄严的可能性重续联系。

5

宗教的道德观表明,过于强烈地反对他人把自己当孩子看待,这终究是不成熟的标志。自由主义者在执迷于自由时却未能看到,我们自小就需要他人的约束和引导,这种需要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下来,因此,我们实可从家长主义安排中获得诸多启示。将人视为足够成熟,乃至可以完全随心所欲地为所欲为,这本身就缺乏善意,最终恐怕也不会给人自由。


纵然是最伟大的无神论者也可从行为楷模中获得教益。
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伦敦的书桌,上面摆满了亚述人、埃及人、中国人、罗马人的小塑像。
上:或者有人更喜欢弗吉尼亚·伍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