踱步广深 眼熟的异乡 常识思考

梁文道的《常识》入选中国年度十大好书,记忆中,这是第一本香港人著作获此殊荣,内地读书人对此叫好,在普罗读者之中则更叫座,一本书在半年之间卖了二十多万册,发挥了无比的影响力。

是的,一本书如果只能卖两三万册,或许只是市场概念上的“畅销”,但假如卖上二三十万册,便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理解的“现象”了,因为它竟然能让这么多人选择用钞票投票,并在阅读之后争相讨论,背后一定有着某种切合集体情绪的独特魅力,也必对此情绪火上加油,进一步推动它的爆发。

《常识》推动了什么?先不谈作者的细致文字功力和博杂的知识学问,仅就阅读效果而言,这书的最大启蒙作用之一可能是让中国读者知道,时事评论原来可以写得如此不刻薄不愤慨不夸张但却又能够如此深刻如此开阔如此趣味满满。换个角度说,这书令中国读者读到了很不中国的中国评论,它教导了中国读者什么叫做“精准评论”,在下笔时,由于评论家懂得“自我设限”,故能引领读者直接对问题核心,在该有的坐标里看事情,不会迷途,不会失向。

别误会,这里说的“自我设限”并非一般理解的“传媒自律”。我想说的是,《常识》的作者不会像一般的中国评论员般动辄站在道德高地放言高论,先骂三句市民无知,再骂五句高官无能,最后感叹两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之类便收笔了事。相反,作者通常先把讨论话题牢牢抓住,透过一些古今中外的例子帮助读者了解问题的类同性和特殊性,再在制度层次上思考它的困限和出路,如此进出两三回合,便像把一个橘子剥尽了皮,读者自可嗅到看到尝到橘子的甜酸滋味。

当作者以《常识》作为书名,我猜,他脑海的“常识”定义,指的并非书内所指的问题或他带给我们的结论,而是他在引导读者掌握这些问题和结论过程里所展现的思考方法;回归常识思考,你或可以得出极为宝贵的结论。个中有禅意,颇符合梁文道近年的学佛精神。佛在文中,文浮佛意,这叫做表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