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 捡骨师廖煌柱
就像,把灵魂从阴间拉上来一样。当我们看着那双平淡无奇的手,很难想象这一双手可曾经拉起好几千具尸骨。
一九九六年四月八日,我们来到埔里的第七公墓,这里埋葬了三千多具客死他乡的“荣民”遗骨。这些遗骨,原本是葬在埔里镇的“荣民”医院旁边。一九八○年医院扩建,就把这些尸骨迁葬到这里来。迁葬三千多座坟墓,意思就是把三千多具尸骨先请出地面,然后再依照捡骨的习俗,一道一道来安置。当时,负责这项大工程的就是廖煌柱先生。他道出了当年这一段现在已经逐渐被人遗忘了的机缘。不过,让人难以相信的是,捡这三千多具白骨之前,廖师父并不是捡骨师。换句话说,廖师父第一次替人捡骨就是捡这三千多具白骨。他说,当年镇公所要迁葬这三千多座坟墓的时候,定价是一具三百,结果因为当时捡骨的行情一具市价是七百,镇公所开的这个价钱太低了,当然没有人愿意承包。后来廖师父知道了,认为这些“荣民”只身来台、客死异乡的时候,连一个为他烧香磕头的亲人都没有,如果到这时候还是没人愿意出面关心他们的话,他们死后如果地下有知,一定感到凄凉吧!所以,他就找了七八个他所谓的“俗搁大碗”,便宜又好用的老年工人,花了八个月的时间,一点也不马虎地将三千多座坟墓一座一座挖开,将白骨一副一副地排好,在阳光下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摆上水果、焚香烧纸钱。最后,再把整理好的白骨一一放入金斗瓮里面。终了,还需依照“荣民”的名字,念一段敬鬼祈福的话。这样的耐心跟细心,令人佩服!
“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是安土重迁的。祖坟可以从商周一直埋到清朝,都是在同一个地点。不过,台湾人却不一样。因为是移民来到台湾之后,为了生活常常换地开垦,所以常常要迁徙,于是台湾人的孝顺观念就有所变通。子孙要迁徙,为了不使祖宗没有人祭拜,通常就开墓捡骨。然后,背着祖先的骨头迁移到他处。如此一来,祖宗的遗骸就永远有人祭拜。因为有这样的习俗,所以才有捡骨师这个行业。我相信过世的人也有一个大家互相疼爱的想法。我们这样来对待他,他可能也会有这样的心意来疼爱我们,就是这样子。”讲完话,廖师父又继续工作去了。
当廖师父用细竹竿跟红丝线小心翼翼拼凑着脊椎骨的时候,我看到他是用跪的,一直跪着……那时候我才真正了解,“互相疼爱”是什么意思。即便已经是一堆白骨了,犹当他是一个人,连把他摆进金斗瓮的时候,也要让他坐得安稳、坐得舒服。
廖师父说,开棺后的第一步,就是伸手下去拉尸体的手。男的拉左手,女的拉右手。拉手表示亲近友好的意思,当然,也有拉他一把的意思吧。就像把灵魂从阴间拉上来一样。当我们看着那双平淡无奇的手,很难想象这一双手可曾经拉起好几千具尸骨。
廖师父的助理说,最近因为封棺材的材料愈来愈好,尸体保存完善不容易腐化,“荫尸”(也就是没有完全腐化的尸体)愈来愈多。要是拉到那种烂一半的,肉还红红地黏在骨头上的尸体,全身会有一股臭味,回家,臭味都洗不掉。所以,他老婆老是反对他继续从事捡骨这个工作。不过,他说太太反对也只是嘴上说说,都做这么久了,还不是天天一起吃饭,一起睡觉。而且,当年要是没有廖师父,那三千多具离乡背井的“荣民”的白骨怎么办?他说,做这一行,就算是积德吧,福气留给子孙去用!
午后,死者已经安稳又舒服地坐进了新居,而家属们也在廖师父的教导下,祭拜完毕,慢慢回家去了。死者就拜托土地公照顾了!家属们可能马上就把刚刚才真正跟自己过去的亲人拍过肩、拉过手的廖师父给忘记了,可是,廖师父并没有忘记约定。他伛偻着身子,腰间挂着随时跟生人互通消息的远程无线电话机,手上拿着准备为死者遮阳的伞,踩过熟悉的坟堆,又将去拉起另外一个人的手了。把他们从阴湿的土里,重新又拉回阳光灿烂的人间。这是他拉过的第几次手?他可能也不记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