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厨房感觉

“感觉”这个词语,翻查字典,是以下这样说明的:

末梢神经接收到的外部刺激,传向大脑中枢时产生的现象……

这种现象若是发生在厨房,大概就叫“厨房感觉”吧。比如说忘记买菜的时候,打开冰箱翻翻存货,心想就用这些拼凑一顿晚饭吧;或者是已经干了的奶酪不舍得扔,开动脑筋想着法子让它派上用处……我所说的“厨房感觉”大抵如此。

正因为是这种程度的现象,所以人一离开厨房感觉就会淡化。如果是坐在远离厨房的书房面对书稿,这种感觉更是消失得无影无踪。难怪评论家们称我写的文章如果不看作者的名字,完全分不出性别。

不过,我从来没有轻视过“厨房感觉”。即使远离厨房,我也没有妄加指责过围着灶台转的、和我同性别的女人们不懂政治。在我看来,“厨房感觉”才是评判是非的健全且坚实的基础。

此外,对于很多女人离开厨房依然烟火气十足的现状,我也不认为是什么不可救药的事情。

人总是依赖于自己熟悉、亲近的事物思考问题。不管是像我这样依赖历史,还是像我的很多同性那样依赖1元硬币,都是以熟悉的事物为出发点,两者之间没有区别。要论基础的话,1元硬币远比历史来得更深厚。历史毕竟不是人人都熟知,但1元硬币人人都懂。

然而,1元硬币这个健全且合理的坚实基础,并非没有缺陷。如果国家预算用1元硬币堆起来的话,永田町一带大概会被压塌。当然,如果有人觉得为了日本那个地方还是沉没为好,就另当别论了。

我的意思是,从某一个时期开始必须拓宽思路。换言之,在厨房以外的地方,思维方式依然停留在厨房层面,往往是行不通的,这是人类社会无奈的现实。但要求人们抛弃“厨房感觉”,又是不现实的,毕竟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都是以此为基础建立的。

那么,我们只能寻找一条“厨房感觉”“国家感觉”“国际感觉”三者共存共荣的道路。500年前的马基雅维利给出了以下的提示。这里我们不妨将他说的“民众”看作“厨房感觉”。

人在必须对大局做出判断时往往容易犯错,但是在具体事物上却很意外地有着精准的判断。因此,虽然不能依靠民众(厨房感觉)去判断那些需要宏观视野的大事,但如果是微观的事物,大多情况下,他们都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那么,接着就是如何让民众(厨房感觉)开悟的问题了。只要遵循以下的方法便能轻松解决:在需要民众(厨房感觉)对大局做出判断时,不要对他们说概论,而是逐个分解成和他们自身相关的事情。

想赢得民众(厨房感觉)的赞同,什么方法是容易的,什么是困难的呢?

容易的方法是这样的:用具体的例证告诉他们,这样做会有利可图,那样做将遭受损失。还有,告诉他们这样做会被认为是勇敢的,那样做则会被视为怯懦而卑劣的。无论这些事情的背后存在多大的困难,会造成多大的牺牲,只要表面上看上去是有利的、正当的,就不难说服民众(厨房感觉)。

相反,即使是再有益的政策,如果在表面上会有损失,或者不够光鲜诱人,要赢得民众(厨房感觉)的赞同也是至难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