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轻蔑

根据理查德·马修斯所著的《国际化发展中国家日本将往何处去》的报告,日本在世界舞台上最好不要有作为的观点,似乎不只是那些身居高位者的“私见”,这感觉基本上就是日本国策。马修斯在报告中甚至这样写道:

根据我的外交官朋友,上述的渡边先生所言,外务省职员接受的指导是,积极的对外政策“将使日本陷入破局”。

他还介绍了革新政党的两位(不是老害而是年轻力壮)国会议员的意见:

在这一点上,哪怕是换成日本社会党主导的联合政府,应该也不会有明显的改变。因为根本上它不是政治问题,而是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认知上的问题。

坦白地说,我本人也对我们的能力感到怀疑。

因此,不仅是执政、在野两党的议员,站在批判国策立场的舆论界和处于被批判立场的负责国策事务的官员们,都本着相同的意见,这令人深思:

日本不具备重建世界架构的视野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认为拥有那样的哲学是一种傲慢,是在指导他人如何生活。

日本国民希望尽量去帮助其他国家,但是介入他人的内部问题有违我们的伦理。如果不是对方提出要求,我们不会主动出手。因为介入他国问题是傲慢,是粗鲁。

在听完很多类似的回答之后,秉持西方思考方式的马修斯得出了以下的结论。当然也有人提出了一些积极的意见,但那毕竟是“一小撮人”,并不能影响马修斯的结论:

尽管有着文化、心理、政治或社会学上的各种理由,但这次调查给我带来的最深的印象是,如果没有绝对的强制,日本是一个不想对世界做出什么贡献的国家。对于日本无法承担更多的责任、不想承担责任的理由,他们给出了很多说明。每一个说明似乎都很有道理。但是把它们加起来,就是借口的堆积。他们不过是企图用正确的语言,将对世界问题和对人类缺乏真诚关怀的态度正当化了而已。

当然,是在经济领域以外的世界问题上成为积极的、建设性的、指导性的参与者,还是满足于做一个银行家或商人,是日本人自己的事情。然而,在做选择时,如果不是真心想成为承担国际安全保障责任和义务上的合作伙伴,没有与其他人一体感的真正意识,日本就该意识到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

马修斯委婉地用了“相应的代价”一词,讲到底就是对日本的“轻蔑”。

不过他似乎并没有得出最终的结论。他用以下这句话作为报告的结尾:

这样的姿态是正确的吗?是真正的日本吗?是日本人的真心吗?

扔过来的球要不要扔回去,这取决于我们。

马基雅维利针对被爱戴和被憎恨、被轻蔑,究竟哪个更好,做了以下的陈述:

每一个人都希望受到爱戴。然而在取得重大成果时,往往被恨多于被爱。因为人通常都会嫉妒,遭人憎恨也是能力得到认可的证明。

但是对轻蔑不能同等看待。轻蔑不是能力得到认可的评价,而是由于无能而让别人产生的评价。因此,哪怕遭到憎恨,也绝对要避免被人轻蔑对待。它必然会引发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