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节 六安瓜片有清甜

我敬佩安徽人的创造有二,一是淮南豆腐,一是六安瓜片,两者都是神奇得很,尤是六安瓜片,其形也俏,其味也甘。有一年我去过六安,是从湖北的浠水上大别山,记得车曾在白莲河水库边坏了,堵了油管,拆下来吹了两个小时,通了,上到英山时天就黑了。天黑过大别山,像行进在深邃的大地上。天空无月,有稀疏的星星,黑的峡谷是如墨缸,雄险的峰峦上,或有一盏暗红的灯闪烁,我不知道是谁人的灯盏,我以为会有一个少女或少年在灯下作诗,也说不定是一个老光棍在饮酒。大别山的顶峰在英山境内,叫天堂寨,海拔1729米。大别山的植物以高度区分,海拔800米以下是亚热带混杂林,以上是北温带针叶林,一分为二。

大别山上的茶叶,我差不多都喝了,最清淡的是南部蕲春的仙人台,最青烈的是北端信阳的信阳毛尖,黄梅县紫云山的紫云茶味道居中,英山的屏封云雾略显散淡,我不知道为什么特别喜欢英山的秋茶,它有些秋的特有的甘爽。六安瓜片当是大别山上的茶叶之最,不过,药圣李时珍曾记录过一种名茶:蕲黄团茶。该茶我未喝也未见到过,它是一道吊人胃口的茶,也许已经失传。

翻过大别山,就住在山脚的霍山县,六安瓜片产地之一,始称蜂翅,又状如葵瓜子,遂称瓜片。因最早的产地为六安麻埠齐头山,就叫六安瓜片,齐山名片是为极品。后来,修建响洪甸水库淹没了麻埠,几乎成了六安瓜片的绝唱,真是痛心之举。

现在的六安瓜片,产于六安、金寨、霍山毗邻山区,分内外二山瓜片。内山瓜片产于金寨响洪甸、鲜花岭、龚店;六安黄涧河、双峰、龙门冲、独山;霍山诸佛庵;外山瓜片产于六安石板冲、石婆店、狮子岗、骆家庵。六安量多,金寨质高。齐头山是大别山的余脉,海拔804米,位于大别山区的西北边缘,现已划给金寨。没有了齐头山的六安瓜片味道是否与过去相同呢?追问起来才是令人困惑,我以为茶是不会永远相同的,陆羽喝的茶,难道跟我们喝的茶相同么?

六安瓜片无梗,也无芽,均是状如瓜子的单片,平展挺括,叶缘微翘,雨前叫提片,雨后叫瓜片,梅雨季节采制叫梅片。我等俗人,喝的大约是瓜片了,梅片也可能撞得多,是略粗的茶,那事物只有当地人或老茶鬼能够细分。曾经在我对茶特别感兴趣的时候,大练过分茶,将龙井、毛尖、铁观音、银针、碧螺、瓜片诸如此类一字排列各泡一杯,闭上眼睛来喝,喝到瓜片感觉非常明确,它的味道清亮,有清甜的回味,因叫瓜片,我就望文生义地联想到西瓜,总之是一种清甜明亮的感觉吧,不论,名字就是取得好。

我以为,六安瓜片会在名茶中上升到极品地位,一是茶区地质、地理、气候条件独特,茶区位于大别山东北麓淮河流域,年平均温度15℃,平均降水量1200~1300毫米,土壤ph6.5左右,黄棕壤,土层深,质地疏松,茶皆生于山坡冲谷之中;一是六安瓜片炒制工艺精细,流程设计清晰,炒制的茶叶色、香、味、形皆佳,独树一帜,大多数的茶叶能喝出回香,六安瓜片入口的明亮与回韵的清甜则卓尔不群,那是得天独厚的生态地理与精湛的炒制工艺在一枚叶子上的仁慈表达。

六安瓜片的炒制工艺分生锅、熟锅、毛火、小火、老火五道工序。一、生锅:炒茶锅直径70厘米,呈30度倾斜,生熟相邻。生锅温度100℃左右,投叶量约二两。精采的鲜叶下锅用竹丝帚或芦花帚翻炒1~2分钟,杀青,炒至叶片变软扫入整理条形的熟锅;二、熟锅:软叶在熟锅里边炒边拍,叶子渐成片状,嫩叶提炒轻翻帚把放松,炒老叶时帚把略微带紧,轻拍成片定型,含水率30%左右出锅上烘;三、毛火:燃木炭火,茶叶装烘笼,一笼投叶3斤,烘温上限100℃,烘到八、九成干,拣去杂叶,将嫩片、老片混匀;四、小火:每笼投叶6斤,温火进行,烘至足干;五、老火:烘焙火温高,火猛,木炭旺烧烈焰腾起,每笼投叶8斤,二人抬烘笼在炭火上烘焙2~3秒钟移下翻茶,翻后复烘,如此循环,一烘笼茶叶烘翻六十次,烘至叶片绿中带霜趁热装入铁筒。可以想见,这般细活功夫,有什么叶子不被烘香了呢?惟六安瓜片,它不是以单纯之热香取胜,这奥妙仍是在茶里,令人参悟不透。

我总认为,六安瓜片是一个神奇之物,在今天它的声名甚至不及同省的黄芽、毛峰和太平猴魁,这肯定是对它的不公正,许是产量所限,饮者未及其妙处,我相信它是一品价值连城的茶,设若是以平常心饮之,那明亮之爽,清甜的回韵,总是要引领我们重新对它认识,或者是对一座名山的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