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孤独成为惯性,当推理无法进行
欧阳杼/文
与《永远是孩子》相比,《孤独的歌声》虽然不是感人肺腑的小说,但更贴近我个人的心境。我们不一定生在扭曲的家庭中,但我们都有体验孤独的时刻。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中,我们反而经常会感到孤独。这种孤独感如同附生的鬼魅,时不时地便会冒上来,占据了所有的思绪。而这时,也想不到什么可以做,就这样呆呆地站着或是坐着,没什么可想,也没什么好想,只是下意识地被孤独笼罩。一如刚打完游戏,或是聚餐结束的时候,这种莫名的孤独就会泛上心头,然后倏然逝去了。
当然,就普通人而言,孤独并不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我们还有亲友要照顾,还有朋友要交往,还有工作要完成,还有生活要继续……很多时候,我们其实没有时间去思考孤独。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生活,孤独者有孤独者的落寞。
或许世上真的有无由来的孤独,但天童荒太想要表现的,明显不是这种孤独。孤独是有理由的,这一点从“我”、“俺”、“他”身上都可看出。拼命隐藏、拼命想从记忆中抹去的东西,却以最深沉的方式包裹了三人,使之与别人隔离,所以他们会孤独。
但是三人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来消除心中的孤独感。如果仅仅是互不相干的方式,那故事永远也无法展开。三人的孤独恰好在便利店相逢,孤独与孤独碰撞,似乎并没有使人消除孤独,只是加剧了这种孤独感。“我”把自己的孤独诉诸于歌声,“俺”把自己的孤独埋藏在刑警的工作中,而“他”更可怕,牺牲别人的幸福,来治愈自己的孤独。孤独是病,而病,则有治愈和无法治愈两种可能性,所以三人的孤独也有两种结局:不孤独和更孤独。如果要说孤独的人都习惯了这种孤独,那么小说所展现的便是他们的内心活动。天童的笔法太细,或许也只有他能够把这种心心理描写得如此细致入微。
把歌声孤独诉诸与歌声的人,希望歌声引起别人的共鸣;把孤独埋藏在刑警工作中的人,希望不懈的努力能够减轻心中的负担;牺牲别人幸福的人,更是天真地认为这就是消除孤独的方式。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大概已经猜中了结局,这其中没有推理,不用推理,或许有巧合的成分存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几乎是必然的结局。很多时候我们希望通过详尽的计算,繁复的推理来决定下一步该怎么做,但同样有很多时候,推理是无法进行下去的,我们只需做出决定,而无需推理,因为有的东西不可计算,只能感觉。这本小说就是如此,字里行间所传达的,便是孤独的歌声,或是落寞的共鸣。我本来想到一种很不乐观的结局,但又觉得天童荒太作品的结局应该是救赎的。的确,结局是颇带余音的,成年累月的积累起来的外壳,不经历一些险阻,又怎能突破孤独呢?
所以我一直坚信,世上并没有真正想孤独一生的人,所谓的遗世独立,只是没有知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