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验 第五章
笠森法官的心理测验是如何进行的?而对此测验,神经质的斋藤有何反应?蕗屋又是如何冷静沉着地面对测验?我想在此避免罗列那些无关紧要的叙述,直接说明结果或许较为妥当。
心理测验的隔日,正当笠森法官在住宅书房里,面对测验结果的文件苦苦思索时,用人递上明智小五郎的名片。
读过《D坂杀人事件》的读者想必对于这名唤作明智小五郎的男人有些印象。他在该事件后陆续参与了许多难以解决的犯罪案件,并从中展现了特殊的推理才能。不仅是专家,一般社会大众也非常认同他的才能,而笠森法官在与他共同办理一件案件后,对他更是有了十足的信心。
在女佣的带领下,一脸微笑的明智来到法官的书房。老寡妇惨死案发生在《D坂杀人案件》数年后,如今的他,已不再是过去那个书生了。
“您很勤奋呢!”明智瞥了一眼法官书桌上的资料,说道。
“没这回事,但这个案件还真是折磨我。”法官面向来客回答道。
“是正在审理中的老寡妇惨死案件吗?心理测验的结果如何?”自从案件发生以来,明智经常与笠森法官见面,于是顺口问起后续发展的情况。
“这个嘛,结果可说是非常明显。”法官说,“但我还是无法接受。昨天已进行了一轮有脉搏测量配合的联想诊断,蕗屋几乎没有任何特别的反应。虽说脉搏测量的数据值得进一步商榷,但与斋藤的结果相较,问题都还算小的。你看,这是测验细项与脉搏记录。由这项记录看来,斋藤面对关键词时所需的反应时间显然更长,如‘盆栽’这个刺激字词的反应时间,他得花上六秒;而对非关键字词的回答,蕗屋的反应时间甚至更长一些。联想测验也呈现相同的结果。”
法官所做的联想诊断纪录如下:
刺激字词 | 蕗屋清一郎 | 斋藤勇 | ||
---|---|---|---|---|
反应词 | 所需时间(秒) | 反应词 | 所需时间(秒) | |
头 | 发 | 0.9 | 尾巴 | 1.2 |
绿 | 蓝 | 0.7 | 蓝 | 1. 1 |
水 | 汤 | 1.1 | 鱼 | 1.3 |
歌 | 歌唱 | 1.0 | 女 | 1.5 |
长 | 短 | 0.8 | 绳子 | 1.2 |
〇杀害 | 小刀 | 0.9 | 犯罪 | 3.1 |
船 | 河 | 0.8 | 水 | 2.2 |
窗 | 门 | 0.8 | 玻璃 | 1.5 |
料理 | 西餐 | 1.0 | 生鱼片 | 1.3 |
〇金 | 钞票 | 0.7 | 铁 | 3.5 |
冷 | 水 | 1. 1 | 冬天 | 2.3 |
生病 | 感冒 | 1.6 | 肺炎 | 1.6 |
针 | 线 | 1.0 | 线 | 1.2 |
〇松树 | 盆栽 | 0.8 | 树木 | 2.3 |
山 | 高 | 0.9 | 河 | 1.4 |
〇血 | 流 | 1.0 | 红色 | 3.9 |
新 | 旧 | 0.8 | 衣服 | 2.1 |
讨厌 | 蜘蛛 | 1.2 | 生病 | 1.1 |
〇盆栽 | 松树 | 0.6 | 花 | 6.2 |
鸟 | 飞 | 0.9 | 金丝雀 | 3.6 |
书 | 丸善 | 1.0 | 丸善 | 1.3 |
〇油纸 | 隐藏 | 0.8 | 包裹 | 4.0 |
朋友 | 斋藤 | 1. 1 | 说话 | 1.8 |
纯粹 | 理性 | 1.2 | 言语 | 1.7 |
箱 | 书箱 | 1.0 | 人偶 | 1.2 |
〇犯罪 | 杀人 | 0.7 | 警察 | 3.7 |
满足 | 完成 | 0.8 | 家庭 | 2.0 |
女儿 | 政治 | 1.0 | 妹妹 | 1.3 |
图画 | 屏风 | 0.9 | 景色 | 1.3 |
〇偷窃 | 钱 | 0.7 | 马 | 4.1 |
※刺激字词前的“〇”代表与犯罪相关的字。在这次测验中,实际使用了上百个刺激字词,并细分为两三组,再一一进行测验,此表格是为了让读者易于理解而经过了简化。
“你看,很清楚吧!”法官等明智看完记录后说道,“看过这份记录后便知,斋藤回答的时候刻意做了一些改变,最明显的就是反应时间缓慢,而且不只在关键的字词上,连带着影响到关键字之后的一两个字词。此外,对于‘金’的联想是‘铁’、‘偷窃’的联想是‘马’,这样的回答极其不自然。相对地,蕗屋的回答自然多了。‘盆栽’为‘松树’、‘油纸’为‘隐藏’、‘犯罪’为‘杀人’等,若他真是犯人却做出这样的反应,那么,他的低能可就是超乎想象的,然而实际上他不但是大学生,还是个表现优异的学生。”
“这样的推断听起来挺有道理的!”
明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但是法官一点儿也没意识到他话语里意味深长的含义,接着说:
“通过测验,蕗屋应该确定没有嫌疑了。而斋藤是否真是凶手,从结果看来也十分明确。奇怪的是,我却无法断定。虽说预审判决有罪并不代表就此定罪,光是这点,或许我可以判斋藤有罪。可是你也知道,我个性就是不服输。若到公审时我的判决被完全推翻,总是很难堪的,这一次我真的觉得相当困惑啊!”
“这份资料实在有趣,”明智拿着资料自言自语道,“针对‘书’这个字,两人皆回答‘丸善’,显示了蕗屋与斋藤都是相当用功的学生。有趣的是,蕗屋的回答多少与实物相关,也较为理性,相对地,斋藤的答案则温和抒情得多。例如‘女人’、‘和服’、‘花’、‘人偶’、‘景色’、‘妹妹’等。这些回答让我觉得他是个多愁善感又懦弱的男子。另外,斋藤想必有病在身吧!对于‘讨厌’,他回答‘疾病’,对于‘疾病’,他则回答‘肺炎’。这是否暗示了他一直以来都处于对肺炎恐惧的心理中呢?”
“原来还能这么解读。联想诊断这个方法,越深入思考,就越能找出许多有趣的细节啊!”
“但是,”明智接着语气一转说,“您是否想过心理测验也有盲点,德·奎若斯曾公开批评心理测验提倡者闵斯特伯格,认为这种方法虽是为了取代严刑拷问而设计,但结果仍与拷问相同,经常陷无辜者于有罪的境地,却令有罪者逍遥法外。而闵斯特伯格本身则坦承,心理测验要能够达到真正的效果,必须限定在确认嫌犯对于某场所、某人物、某事物知情的条件下,若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心理测验亦难以避免失误的风险。我忘了是在哪本书里读过这样的内容。在您面前谈论这么专业的问题或许有班门弄斧之嫌,不过我认为这点很重要,不知您如何考虑?”
“假如考虑最糟的情况,或许真是如此吧,这我当然清楚!”法官面带些许不悦回答道。
“但是,您所谓的‘最糟的情况’也许出乎意料地近在咫尺。以下的情形难道不可能发生吗?例如,假设一名无辜男子成为某案件的嫌犯,他比较神经质。这名男子在犯罪现场遭到逮捕,而他对犯罪事实也非常了解。在这种先决条件下,他对于心理测验是否能心平气和呢?‘啊,这是要刺探我的,该怎么答才不会被怀疑?’因为焦虑而变得疑神疑鬼,这是极其自然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对他施行心理测验,难道不会如德·奎若斯所说的‘陷无辜者于有罪’吗?”
“你是暗指斋藤勇吧?不,关于这点我也隐约察觉到了,因此刚才我才会说觉得很困惑!”法官的神情越发苦恼。
“那么,假设斋藤无罪(虽说偷钱的罪已无法逃避),那么究竟是谁杀死老寡妇的……”
“既然如此,你认为嫌犯另有其人吗?”法官猛然粗暴地打断明智的话。
“没错,”明智泰然自若地回答,“根据这份纪录,我认为蕗屋应该就是犯人。但仍需进一步确认。他回家了吧?不知能否请您找个不让他起疑的理由邀他到这里来,我一定会找到真相,请您拭目以待!”
“什么,你有确实的证据?”法官惊讶地问。明智并未流露一丝得意的神情,如实地详细说明了他的想法。听完,法官对于他的推理深表佩服。
于是,笠森法官立刻接受明智的请求,派人前往蕗屋的住处。“您的朋友斋藤已确定有罪。关于此事想和您面晤一谈,劳烦到我的私人住处一趟。”
这就是邀请蕗屋的借口。此时蕗屋刚从学校回到家,一接到信息即刻出门。对他来说,这个好消息让他相当激动。或许是太过兴奋了,以致完全没察觉到自己已掉入致命的陷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