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快乐到死 第三章 夺魂钢筋
“死亡高潮是指人在窒息或者缺氧情况下达到性快感而导致高潮的现象。这种现象最早被中世纪西方的刽子手发现,他们发现,在实行绞刑时,犯人会产生高潮、射精的现象,从而把这种因窒息而引起的高潮现象叫做死亡高潮。”
(在此,笔者严正警告各位读者,不要看到此处描述后追求窒息性做爱方式,此方式非常危险。07年有一对情侣,在使用这种方式时,男子误将女友掐死。再次警告!)
“啊?!这种事情都有?那车里的两个人,又不是因为窒息而亡,为什么也会是死亡高潮呢?”萧晓白有些不解。
“钢筋刺穿肺部,会导致无法呼吸,跟窒息没什么两样。而且人类的高潮,其实与疼痛也是有关系的,所以才会有性虐待现象的出现。这两个人在做爱时被钢筋忽然刺入,可能瞬间的疼痛和肺部刺伤的窒息,使他们达到高潮,也随之死去。”
“有没有发现其他线索?”萧晓白一看老李打开了话匣子,赶快转移话题。
“车内都是两个人的痕迹和血迹,没有发现外力入侵的痕迹。发现的陌生指纹,有五六个,不过我估计都是车主家人或者朋友的。唯一可以查证的就是那根钢筋,钢筋上有一个手掌的握痕,但是并没有发现可用的遗留痕迹。”
“握痕?”
“手上带水拿钢筋之后,干了之后的握痕,有点生锈的。”老李指着放在一旁的钢筋说道。
那是一个不是很清晰的握痕,上面的铁锈也不是很明显,在钢筋的中段,差不多都快挨着沾满血污的部分了。上面可以看出手指之间的痕迹,虽然指纹没有办法提取,但是还是可以通过手指大小和形状略加辨认。
这应该是一个男子留下的痕迹,手指粗大,指节较长。
“除了这个,就没有其他线索了么?”萧晓白向老李问道。
老李撇了撇嘴,没有回答。
萧晓白用手掂了掂钢筋,这根长约两米的钢筋,差不多有两三斤重,比一根标枪要短,但是要重。
看了看宝马车对应的方向,那里是一片草地,萧晓白想了一下,把钢筋放下,走了过去。
这一块十分空旷,是一个停车场前的缓冲带。缓冲带的另一头,就是住宅楼了。
萧晓白面朝宝马车的方向,倒退着走了一段,然后模仿运动员投掷标枪的方法,助跑了一段,虚投了一枪。
“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萧晓白在心里对自己说。
“想明白了?”老李看到萧晓白走回来,笑着问道。
“嗯。差不多想明白了,但是我还是有一点不明白,这个家伙为什么不选择直接杀伤,而是采用这种偏差率很大的方式?”
对于很多凶手来说,他们想要对方死亡,大多会采取自己计划好的,而且能够确保对方死亡的方式进行。而这种投掷钢筋的方式,很容易产生偏差,也不一定会造成对方死亡,凶手采取这种方式,就显得十分奇怪。
“这个不是我们法医能够考虑的,这是你的活。我觉得,也许凶手很愤怒,采取了自己最熟悉的方式,也有可能,他只是吓唬对方,没想到要让两人死去。我只是胡乱说说,不要影响到你自己的思维啊。”老李说了几句,又开始忙碌了。
萧晓白在停车场来回绕着圈,他的脑子在飞速旋转。
对方是一个运动员?要不然为什么会采取投掷标枪的方式?而且按照投掷的力量来看,没有经过训练,也是不可能达到的,假如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一个案子的范围,会小很多。
但是假如对方真的是蓄意谋杀的话,他会远远的跟踪到这里,随身携带一根钢筋作为凶器么?
钢筋应该是在这里临时找到的。那么,对方肯定是处于激愤。
男人最愤怒的时刻,也许就是看到自己的女人背叛自己。而宝马车里这两位,怎么看都不像是真正意义的情侣,偷情倒是有几分相似。
想到这里,萧晓白停下了脚步。
“老李,有没有在现场发现两个人的钱包,或者其他可以证明身份的东西?”
“有钱包,但是我没有打开看,放在那边了。”老李指了指一个放在一旁的证物袋。“小萧,我这里差不多忙完了,准备叫他们把尸体运回去再解剖,这里现场归你了。”
老李一边说,一边叫人过来,把尸体用运尸袋装好,准备拉回局里。
萧晓白从证物袋里将两个人的钱包慢慢的掏了出来。
钱包大概在衣服里面压着,一起扔在了车厢里,已经被血浸透了。
萧晓白轻轻的打开钱包,上面沾着的血污把钱包里的东西粘到了一块,这是男人的钱包。里面只有一些百元大钞,大概有两三千的样子,有几张银行卡和信用卡。在衣袋里还有驾驶证之类的。
男死者叫做周晓,看起来大概有三十多岁的样子,宝马车是属于他的。
萧晓白放下他的钱包,摇了摇头。凶手跟他应该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即便是女人妒忌起来十分可怕,但是醋坛子的劲再大,也不可能让一个女人变成大力士,用一根钢筋投掷串死两人。女人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大多是上来又哭又闹,之后就是与所谓的狐狸精厮打。
女人的钱包里,只有不到五百元的样子,里面的东西很简单,身份证都没有,除了几张信用卡,银行卡和美容卡之外,没有发现其他的东西。
想了想,萧晓白翻出了女人的手机。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手机,上面贴满了装饰品,手机的背面,一张大头贴上,女死者一张灿烂的笑脸,旁边是一个男人的脸。
打开手机的键盘锁,萧晓白开始在里面翻找名片。
忽然,一个名字映入了萧晓白的眼帘。
萧晓白想了想,拨通了号码,手机的屏幕显示:“正在呼叫老公。”